商品名称:CJJ113-2007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ISBN: 1511214474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7月
装帧: 平装
作者:
定价: 9.00
根据建设部建标[2004]66号文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了本规程。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 术语,3 防渗系统工程设计,4 防渗系统工程材料,5 防渗系统工程施工,6 防渗系统工程验收及修护。本规程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
1 总则
2 术语
3 防渗系统工程设计
3.1 一般规定
3.2 防渗系统
3.3 基础层
3.4 防渗层
3.5 渗沥液收集导排系统
3.6 地下水收集导排系统
3.7 防渗系统工程材料连接
4 防渗系统工程材料
4.1 防渗系统工程材料
4.2 一般规定
4.3 土工布
4.4 钠基膨润土防水毯(GCL)
4.5 土工复合排水网
5 防渗系统工程施工
6 防渗系统工程验收及维护
附录A HDPE 膜铺设施工记录
附录B HDPE 膜试样焊接记录
附录C 气压、真空和破坏性检测及电火花测试方法
附录D HDPE 膜施工工序质量检查评定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我对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持保留意见,坦率地说,初看之下有些乏味,缺乏现代出版物应有的那种视觉上的吸引力。如果不是我对这个特定主题有着强烈的学习需求,我可能就因为第一印象而把它束之高阁了。然而,一旦你沉下心来仔细研读其中的案例分析部分,你会发现里面的“干货”实在太扎实了。那些关于不同地质条件下渗滤液收集系统的设计优化,简直是一场精彩的工程决策演示。书中没有过多地使用华丽的辞藻去描述宏伟的蓝图,而是专注于“如何解决问题”。比如,面对高含水率的淤泥质土壤,传统的加筋处理方案的局限性以及作者团队提出的替代性思路,那种辩证分析的力度,足以让一个资深工程师都得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经验。这不仅仅是一本规范汇编,更像是一部关于“工程反思与突破”的实战记录,充满了与现实挑战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充满了工业时代的厚重感,那种带着点灰蒙蒙的蓝绿色调,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读过的工程手册。我本以为内容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纯理论堆砌,毕竟标题里那串数字和专业名词已经够吓人了。然而,翻开第一章,我立刻被那种严谨又清晰的逻辑所吸引。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复杂的技术流程分解成易于理解的步骤,就好像在手把手教一个新手如何规划一个巨型项目。特别是关于土工布铺设的章节,图示非常精细,连边缘搭接的搭接宽度和温度变化对材料特性的影响都考虑进去了,这绝不是一般的教科书能做到的深度。感觉作者对现场操作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那种“过来人”的经验感非常强,读起来让人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工地的现场,耳边都能听到压实机轰鸣的声音。这种将规范性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对于初涉该领域的人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它不像官方文件那样生硬,而是充满了可操作性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让人望而生畏,但当你真正需要查找某个特定技术要点时,它的“检索效率”却出奇的高,这本身就是一种设计上的胜利。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外部标准时,总是会附带一个简短的解释,说明该标准在特定工程场景下的适用边界,避免了读者陷入“引用陷阱”。这种处理方式非常人性化,它没有把读者当作一个已经完全掌握所有背景知识的专家,而是理解到,即便是专业人士,也需要在快速决策时得到背景信息的提炼。从头到尾,这本书都散发着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仿佛每一页都在提醒读者:你正在处理的是关乎环境和公共安全的重大工程,丝毫马虎不得。这种严肃的态度,比任何浮夸的宣传都更具有说服力。
评分这本书的索引和术语表做得非常到位,这一点必须点赞。通常这种技术规范类的书籍,查找特定标准或者参数时,会像在迷宫里绕圈子,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得非常合理,关键的公式和图表都有清晰的交叉引用标记。我特别留意了关于二次衬垫设计的部分,里面的安全系数取值逻辑,比起我手头其他几本早期的参考书要细致得多,显然是融入了近几年的行业经验和新的材料科学进展。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施工控制点有详尽的描述,例如,在持续低温环境下,某些粘结剂活性的衰减预估和补救措施,这些“小窍门”往往是书本里最值钱的部分,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最终工程的寿命和合规性,体现了作者在确保长期稳定运行方面的匠心。
评分整体阅读体验下来,我感觉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内敛、克制,几乎没有情感色彩,完全是以一种冷静的、数据驱动的方式在推进。它更像是一份经过千锤百炼的“施工宪章”,而非一本引导性的读物。虽然如此,这种极度的客观性反而增强了它的权威性。特别是关于监测和后期维护章节,它没有停留在“应该怎么做”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量化监测数据,并根据数据调整维护计划”的闭环管理体系。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参数应用到我正在跟进的一个项目初步方案中,发现那些细微的调整,竟然能显著优化材料用量和预期的维护成本。这说明作者不仅关注了设计端的完美,也深谙后期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