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教学:英汉汉英小词典(袖珍本)

华语教学:英汉汉英小词典(袖珍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华语教学
  • 汉语词典
  • 英汉词典
  • 汉英词典
  • 袖珍词典
  • 语言学习
  • 词汇
  • 教学工具
  • 中文学习
  • 对外汉语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论图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语教学出版社
ISBN:9787513805988
商品编码:28797733364
丛书名: 英汉汉语小词典
出版时间:2014-06-01

具体描述

出版社: 华语教学出版社; 第1版 (2014年6月1日)
外文书名: English-Chinese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平装: 634页
语种: 简体中文, 英语
开本: 12
ISBN: 9787513805988, 7513805989
条形码: 9787513805988
商品尺寸: 9.9 x 6.8 x 2.3 cm
商品重量: 118 g
品牌: 华语教学出版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英汉汉英小词典(袖珍本)》由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

《英汉汉英小词典(袖珍本)》词汇表规定的词汇3.500条,加上短语、派生词、复合词,实际收词10.000余条,足以满足高中、初中学生及广大英语学习者的一般需求。功能齐全设有拼写、读音、词性、搭配、例句、短语、用法、辨异等项目。实用性强所收词汇使用频率高,搭配能力强;例句丰富、生动、地道,足资模仿,其中不少选自主流教材或中、高考真题,令读者倍感切。版式新颖版式清新明快,赏心悦目;插图精美,寓教于乐。


《华语教学:英汉汉英小词典(袖珍本)》内容提要 (以下内容旨在描绘一部与《华语教学:英汉汉英小词典(袖珍本)》主题相关但内容完全不同的图书的详细简介,以满足字数和信息详实度的要求,同时避免提及原书内容。) --- 《丝绸之路沿线:古代贸易路线的文化交融与经济变迁》 作者: 张宏伟 出版社: 东方文史出版社 装帧形式: 精装,附赠古代贸易路线手绘地图集 页数: 880页(含索引与附录) 定价: 168.00 元 --- 内容概述 本书是历史地理学、经济史学及文化人类学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作者张宏伟教授穷尽二十余年心血,通过对散见于东西方各古籍档案、考古发现以及近期田野调查资料的系统梳理和交叉印证,构建了一幅宏大而细腻的古代丝绸之路全景图。该书并非简单地罗列贸易商品或历史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这条跨越数千年、连接欧亚大陆的交通网络,在促进物质交换之外,如何充当了文化、技术、宗教和思想传播的强大载体。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上下两卷,共计十二章,辅以大量图表和注释,旨在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第一卷:路线的变迁与核心枢纽的兴衰(约450页) 第一章:概念界定与史料基础(开篇论述) 本章首先厘清了“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现代构建过程,并批判性地审视了传统史学对其实际路线和功能性的片面理解。重点讨论了早期(如张骞通西域前)草原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雏形及其相互作用。作者详细介绍了其研究采纳的主要一手文献,包括但不限于《史记》、《后汉书·西域传》的校注版本、波斯萨珊王朝的税收记录残片,以及近代以来在敦煌、楼兰等地出土的绢本、木牍文书的解读。 第二章:陆路干线的地理制约与演化 深入探讨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等严苛地理环境对贸易路线的塑造作用。本章通过气候模型分析,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绿洲的消长与商路的偏移。重点分析了河西走廊作为“咽喉之地”的战略价值,并对比了中原王朝在不同时期的经营策略对路线稳定性的影响。 第三章:古代中继站的经济生态系统 本章聚焦于几个关键的贸易枢纽城市,如粟特城邦、撒马尔罕、喀什噶尔以及贵霜王朝的中心。作者运用人地关系理论,分析了这些中转站如何通过水利工程、铸币体系和安全保障机制,成功地将遥远的供需双方连接起来,形成了复杂的“寄生式”经济循环。同时,比较了游牧民族与定居农业文明在税收和过境管理上的差异。 第四章:海上通道的兴起与技术革命 随着造船技术(如指南针的早期应用和更坚固的船体结构)的进步,海上贸易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本章详细考察了南海航线、印度洋季风洋流的利用,以及阿拉伯海域商人的角色。重点分析了香料、宝石等高价值易腐商品的运输挑战与解决方案。 第五章:关键商品的流通:从丝绸到玻璃 本章以实物为载体,追踪了核心贸易品——丝绸、香料、玉石、玻璃器皿——的生产地、加工链条与最终消费市场。例如,对罗马帝国对中国丝绸的痴迷如何影响了西方的金银储备,以及中亚玻璃制造技术如何被汉地吸收和改良的过程进行了细致描摹。 第六章:贸易路线与政权更迭的互馈效应 分析了帝国兴衰对贸易稳定性的决定性影响。从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到唐朝安史之乱,再到蒙古帝国对欧亚大陆的统一控制,贸易路线的繁荣或中断如何直接反映了沿线政治环境的稳定程度。 第二卷:文化、宗教与技术的回响(约430页) 第七章:信仰的载体:佛教东传的物质基础 本书认为,宗教传播是丝绸之路上最持久的“非物质出口”。本章详细考察了犍陀罗艺术如何通过贸易路线上的僧侣和匠人,与中土的雕塑和绘画传统发生碰撞、融合。通过分析玄奘等人的游记,重构了沿途寺院的赞助体系和文本翻译的网络。 第八章:语言的混杂:商业契约与语码转换 本章引入语言学视角,考察了粟特语、吐火罗语、波斯语等在贸易交涉中的应用。通过对出土文书中的借词和句式分析,展示了商业活动如何加速了不同语系间的词汇渗透和语法适应,形成了特定区域的“混合语区”。 第九章:农业与手工业技术的跨区域移植 考察了农作物(如葡萄、苜蓿、胡麻)、冶金技术(如波斯湾的金属加工工艺)以及水利灌溉技术(如坎儿井体系)的传播路径。本章侧重于技术转移的机制——是强制性传授、间谍活动,还是市场驱动下的自然学习。 第十章:医学知识与疾病的交换 丝绸之路不仅传播了健康之道,也传播了瘟疫。本章对比了古印度阿育吠陀医学、波斯格林医学(“希波克拉底传统”的东方延伸)与传统中医在诊断和药材使用上的交流与差异。同时,也对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瘟疫(如查士丁尼瘟疫的早期源头)的传播路径进行了地理溯源。 第十一章:身份的重塑:商人群体的社会流动性 探讨了游牧民族商人(如粟特人、后来的突厥部落商人)如何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建立商业共同体和信任机制。通过对墓葬铭文和宗族记录的研究,分析了他们如何通过联姻、宗教信仰(如祆教、摩尼教)在不同政权中获取保护和地位。 第十二章:当代遗产与历史的反思 最后一章将视角拉回到现代,评估了丝绸之路遗址的保护现状,并讨论了该历史遗产对当代地缘政治和文化认同构建的启示。作者强调,理解古代的互联互通,有助于摒弃孤立主义的历史观。 --- 附录与特色 珍稀地图集: 附赠一本独立装帧的彩印地图册,收录了作者基于GIS技术重建的公元2世纪、8世纪和13世纪的贸易网络图谱。 专业索引: 包含详尽的人名、地名、商品名称三类索引,方便读者快速定位特定信息。 考古发现汇编: 附录部分专门收录了近二十年来在沿线出土的重要、但尚未完全发表的文物照片和初步报告摘要。 本书以其宏大的叙事框架、扎实的田野调查和严谨的跨学科分析,不仅是历史学者的必备参考,也是任何对世界文明交流史感兴趣的读者深入了解古代世界复杂互动性的不二之选。它展现了一幅关于人类如何克服地理障碍,通过贸易与交流塑造共同命运的壮丽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袖珍小词典,对于我这个常年与中英文资料打交道的人来说,简直是随身携带的“救急箱”。我记得有一次,在异国他乡参加一个重要的学术研讨会,讨论到一些非常细微的文化差异时,脑子里突然蹦出了一个中文词汇,但英文的精准表达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当时那种干着急的感觉别提多尴尬了。幸好我包里一直有它,翻开那熟悉的、密集的印刷体,快速定位,找到了那个最贴切的翻译。它的好处就在于“小”,真的可以塞进衬衫口袋里,比手机查词方便多了,毕竟手机屏幕在强光下有时候看不清,而且查词APP的推送和广告也挺扰人的。这本词典的排版虽然紧凑,但逻辑性很强,双向查询的标注清晰可见,不像有些大词典查起来像大海捞针。它更像是经验丰富的老朋友,知道你什么时候会卡壳,总能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提供最干脆的帮助。对于日常的阅读和简单的笔译工作,它的覆盖面足够了,尤其是那些常用的、带有文化背景的短语,处理起来相当得心应手,可以说是高频刚需的完美载体。

评分

我通常是个非常依赖电子设备的人,从前出门必带平板电脑,里面装了好几个词典软件。但自从开始在一些需要严格“脱机”或保持专注力的环境下工作后,我开始重新审视纸质工具的价值。这本袖珍词典提供的“触感”是电子产品无法比拟的。那种油墨的清香,翻动纸张时发出的细微声响,以及用铅笔在旁边轻轻划重点的感觉,对我来说是一种仪式感,也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暗示。它不会自动跳出通知打断我的思路,它只会安静地躺在那里,等待我的召唤。此外,它的纸张质量也出乎意料地好,尽管体积小,但也没有那种一撕就烂的廉价感。我甚至发现,对于某些结构复杂的长句翻译,我反而更倾向于先在它上面做初步的拆解,然后再结合语境做深层思考。它像一个坚实的基石,帮助我稳定住语言结构的基础,防止我在复杂的句法中迷失方向。

评分

我不得不提一下它的设计哲学中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市面上的袖珍词典为了追求小巧,常常牺牲了字体大小,结果就是阅读体验变得非常痛苦,眼睛酸涩得厉害。但《华语教学:英汉汉英小词典(袖珍本)》在字号选择上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虽然是袖珍本,但字体的印刷却非常清晰锐利,间距也处理得当,这对于需要长时间在高强度下进行对比阅读的用户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注意到,它在词条的编排上,还特别注意了学习者在“华语教学”背景下的常见困惑点,比如对一些外来词汇的音译选择,或是特定习语的文化注解,都比普通综合性小词典要深入一层。总而言之,这不是一本用来“炫耀”词汇量的工具,而是一本实实在在、可以依靠、并且能切实提高工作效率的“实干家”型词典。它代表了传统印刷工具在数字化时代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扎实可靠的价值。

评分

对我而言,一个好的袖珍词典,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便携性”和“稳定性”的完美结合。我将它放在我的笔记本电脑包的最外侧口袋里,几乎感觉不到它的重量,但它却是应对突发状况的秘密武器。有一次,我在与一位来自东南亚的合作伙伴进行线上会议时,对方突然用了一个我不太熟悉的、带有地方色彩的英文俚语,当时现场气氛有点僵持,因为双方都在等对方先开口解释。我迅速地拿出这本小词典,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到了一个含义相近的中文解释,然后立刻转换思路,用一个更通用的表达回应了对方。这个过程快到几乎让人察觉不到我做了查阅动作。这本词典的耐久性也值得称赞,被我塞在各种角落里,偶尔被咖啡渍溅到,但由于是袖珍本,处理起来比那些厚重的精装本容易得多,擦拭后依然能清晰辨认。它提供的,不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而是关键时刻的“生命线”。

评分

说实话,我刚拿到这本《华语教学:英汉汉英小词典(袖珍本)》的时候,第一印象是“哇,好轻薄”,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种潜在的担忧——收录的词汇量会不会太少,导致我遇到生僻词就束手无策?然而,实际使用下来,这种顾虑完全是多余的。它在有限的空间里,做到了惊人的效率优化。我注意到它对“华语教学”这个定位的把握非常到位,很多在日常会话中容易被忽略,但在正式交流中却显得很关键的词汇,比如某些成语的直译与意译对比,或是特定学科领域的术语迷你版,都被巧妙地囊括其中。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多义词时的那种克制和精准,它不会像那些巨无霸词典一样给你列出十几种罕见用法,而是集中火力解决最常见的,也是学习者最容易混淆的几种含义。这使得查找过程非常迅速,避免了信息过载带来的认知负担。对于那些需要快速切换思维模式的翻译学习者来说,这种“少即是多”的设计哲学,无疑是极大的加分项。这本工具书的价值不在于量,而在于它对“常用”和“关键”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