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十年祭

汶川大地震十年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吕红,刘世龙主编刘吕红丛书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汶川地震
  • 地震灾害
  • 十年祭
  • 灾后重建
  • 汶川
  • 记忆
  • 中国
  • 社会
  • 历史
  • 灾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9012880
商品编码:28810423835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作  者:刘吕红,刘世龙 主编;刘吕红 丛书主编 定  价:198 出 版 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4月01日 页  数:620 装  帧:平装 ISBN:9787569012880 一 来自汶川的口述
郭大爷(个体户)
李维利(中学教师)
梁司机(个体户)
罗柏萍(高中一年级学生)
卿姐姐(务农)
王婷(图书馆管理员)
杨磊(高中一年级学生)
张霞(务农)
张绪华(中学教师)
环卫女工(务农)
二 来自北川的口述
龚兴兰(个体户)
蹇绍麒等(中学团委书记等)
李小平(中学教师)
廖光明(中学教师)
刘春林(自由职业者)
任思雨(小学一年级学生)
宋代勇(中学教师)
吴垠(小学一年级学生)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刘吕红、刘世龙主编的《汶川大地震十年祭(来自亲历者的口述)》是在对汶川地震亲历者采访中收集的口述史料,64个样本,约80万字,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社会价值。采访对象是汶川地震的亲历者,包括政府人员、社会力量、受灾群众、受灾学生和解放jun五类。五支力量队伍,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相互协作、互帮互助,很终使得抗震救灾得以顺利进行。通过收集五支力量队伍的口述史料,充分考虑了救援队伍的完整性,可以很好地再现、提炼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刘吕红,刘世龙 主编;刘吕红 丛书主编 刘吕红,党员,历史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和历史进程研究。科研及获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四川省社科基金2项,主持教育部课题1项,主持其他课题20余项。论文发表情况:50余篇,其中CSSCI论文30余篇。专著出版情况:4本。获奖情况:2007年7月,获四川省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比赛一等奖,2010年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三等奖,2012年获四川大学很好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获四川省很好教学成果二等奖,2016年获教育部网络作品一等奖。
汶川大地震十年祭——那些生命的故事与重生的力量 十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了中国西南的土地。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这个美丽而宁静的山区县城,在剧烈的震颤中化为一片废墟。这场被载入史册的特大地震,不仅瞬间夺走了二十多万鲜活的生命,更将无数家庭推入了无尽的悲痛。然而,在废墟之下,在绝望之中,生命顽强搏击的火种从未熄灭。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望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伤痛与失去,更是坚韧不拔的生命力,是守望相助的温情,是浴火重生的希望。 《汶川大地震十年祭》并非一本简单的灾难记录,它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人性、关于希望的史诗。它邀请读者穿越时空,重返那个令人心碎的时刻,一同感受地震撕裂大地时的惊恐,一同见证救援人员不眠不休的搜救,一同聆听幸存者心底最深处的呼唤。这本书以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地震发生时的混乱与无助,那些在顷刻间崩塌的房屋,那些被埋在瓦砾下的呼喊,那些在黑暗中摸索求生的身影,无不让人为之动容。 然而,悲伤并非故事的全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尘埃,当第一批救援队伍抵达,当全国人民的心都紧紧地系在汶川,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便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升腾。本书深入刻画了在生死一线,那些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有父母用身体护住孩子,在最后时刻给予生命最坚实的屏障;有救援队员冒着余震的危险,一次次冲进危房,只为救出更多的生命;有普通民众自发组成救援队,用双手挖出被埋的亲人,用汗水与泪水搭建起生命的通道。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汇聚成了巨大的力量,对抗着死神的威胁,点燃了希望的火苗。 书中,您将读到许多令人难以忘却的个体命运。那些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孩子,他们在废墟上学会了坚强,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那些在地震中英勇牺牲的英雄,他们的名字被永远铭记,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后来者;那些在地震后重新站起来的家庭,他们用对生命的敬畏,用对未来的憧憬,谱写着属于自己的“二次创业”。这本书没有回避痛苦,但更侧重于展现灾难过后,生命如何以惊人的韧性,在废墟上重新播撒希望的种子。 “汶川大地震十年祭”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一段深刻的反思与成长。这本书引领读者回顾了地震发生后,中国社会在救援、重建、心理援助等方面的努力与进步。它记录了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各方力量如何协同作战,将一片狼藉的土地,一步步还原成生机勃勃的家园。您会看到,曾经的断壁残垣,如今已是崭新的学校、温馨的居所、繁荣的集市;曾经的伤痛与迷茫,如今已化为前进的动力,凝聚成更加强大的民族精神。 这本书还关注了那些在灾难中留下的长期影响,以及人们如何用时间与爱去疗愈伤痛。它讲述了心理创伤的修复过程,讲述了孩子们在心理援助下重新找回笑容的故事,讲述了那些幸存者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如何在失去中找到新的意义。十年,足以让一个孩子长大,足以让一个社区重生,也足以让伤痛在记忆中沉淀,转化为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更强大的生命力。 “汶川大地震十年祭”是一本献给所有经历过那场灾难的人们的纪念碑,也是一本献给所有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的精神教科书。它提醒我们,生命是如此脆弱,但又如此坚韧;它告诉我们,在灾难面前,团结与互助的力量是何等伟大;它昭示着,即使面对最深的黑暗,希望的光芒也终将穿透一切。 翻开这本书,您会沉浸在那些真实而震撼的故事中,您会感受到生离死别的痛苦,您会惊叹于人类的勇气与爱,您会体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力量。您会看到,在时间的洗礼下,生命是如何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这本书,是历史的见证,是生命的颂歌,更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期许我们永远铭记,永远珍惜,永远怀揣着对生命的热爱与对和平的渴望。 这十年,并非仅仅是数字上的跨越,更是生命在磨砺中淬炼出的坚强与智慧。阅读《汶川大地震十年祭》,您将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您将更加懂得感恩与珍惜,您将感受到那股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民族力量。它是一次沉甸甸的回顾,更是一次充满力量的眺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对“记忆”这一主题的解构和重塑。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碎片化的、多角度的叙述视角,构建了一个复杂而充满迷雾的记忆迷宫。不同的角色带着各自的偏见、遗忘与刻意的美化,讲述着同一个“过去”,使得真相变得扑朔迷离,引人深思。读者必须像一个侦探一样,在这些相互矛盾的叙述中,拼凑出属于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这种手法极大地挑战了读者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阅读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一种主动的探寻意义的过程。书中对“遗忘”的探讨也十分深刻,很多时候,集体或个体的遗忘,比清晰的记忆更能塑造今天的现实。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了人类如何本能地去编辑、修剪那些难以承受的过往,以求得继续前行的勇气。最终,你意识到,也许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事实”,只有无数被时间打磨后的“感受”和“版本”。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铺陈,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画卷,细腻入微地勾勒出大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无常与坚韧。它没有直接聚焦于某一个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巧妙地将笔触投向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被裹挟、被塑造的小人物群像。通过对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人物日常生活的细致描摹,我们得以窥见社会肌理深处的微妙变化与暗流涌动。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凡,即便是描述最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段,也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张力,让人在字里行间捕捉到一种隐秘的时代情绪。比如对某一处老旧街区拆迁过程的描绘,那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更迭,更是无数人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崩塌与重建。书中对人与人之间复杂情感网络的刻画尤其令人动容,那种跨越身份界限的相互扶持,或是源于利益纠葛的微妙算计,都处理得极其自然、真实可信。这种对生活质感的精准捕捉和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深刻洞察,使得整部作品具有一种超越特定时空的厚重感,让人在阅读后久久不能平静,开始反思自己所处时代的意义与重量。

评分

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感官的盛宴,作者对于场景和氛围的营造能力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仿佛每一页都弥漫着某种特定的气息,时而潮湿阴冷,时而炙热喧嚣,成功地将读者从现实抽离,完全沉浸到故事构建的世界中去。尤其是对自然环境与人物心境的相互映射,手法高超,绝非简单的比喻,而是将二者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共生关系。书中多次出现的关于“光影”的意象,被运用得炉火纯青,时而象征希望的微茫,时而暗示虚妄的假象,为故事增添了一层哲学思辨的色彩。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紧张处笔锋如刀,切割空气;舒缓时则如溪水潺潺,润物无声。这种对文字节奏的精妙控制,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音乐般的韵律感,让人欲罢不能。合上书本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情节的梗概,而是那些生动、鲜活、带着强烈色彩感的画面,如同观看了一部高水准的艺术电影,视觉冲击力极强。

评分

这部作品在探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疏离与重建方面,呈现出一种令人不安的真实感。它描绘了许多现代人普遍面临的困境:被高科技和虚拟连接所包围,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书中对城市生活中那种“熟悉的陌生人”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比如邻里之间礼貌却冷漠的点头之交,或是网络上热络却缺乏实质温度的互动。然而,作者并未将笔触停留在悲观的批判上,而是通过一些关键的转折点,展现了人与人之间连接的微弱但坚韧的可能性。这些连接往往发生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或许是一次偶然的援手,或许是一个共同保守的秘密。这些瞬间证明了,尽管现代生活试图将我们原子化,但人性深处的对联结的渴望,始终是无法被彻底磨灭的底色。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努力地去抓住那些真正能温暖我们内心的“人味儿”。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语言风格上的大胆创新和对传统文学规范的突破。它摈弃了刻意雕琢的华丽辞藻,转而采用了一种近乎口语化,却又暗藏深意的叙述方式。这种“返璞归真”的语言,反而展现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和穿透力,使得书中的人物仿佛就坐在你面前,与你进行着最真诚的对话。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复杂的情感冲突时,作者选择了一种克制到极致的表达,避免了煽情,却让情感的重量更加凝实。比如,人物之间只用寥寥数语交换信息,但那份未尽之言和留白,远比长篇大论更具感染力。这种“少即是多”的艺术处理,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学自信和对叙事尺度的精准拿捏。整体读下来,感觉非常“干净”,没有一丝多余的累赘,每一句话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值得反复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