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彬,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967年11月出生,四川仁寿人。1991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获民法硕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民法博士学位。1996年1月至1998年7月,日本东海大学、日本学术振兴会、日本**交流基金访问学者。主要著作包括:独著《物权法原理》、《物权法研究》、《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研究》、《民法典与民法物权》、《物权法》、《外国物权法》;合著《物权法》、《中国物权法研究》、《中国财产法》、《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附理由》、《中国民法典草案附理由》(债权总则编)。
序
第一章 物权总说
第一节 物权的名称、涵义与特性
一、物权名称的源起与在立法上的确立
二、物权的涵义:对各种学说的考量与分析
三、物权的特性
第二节 物权的肇源与罗马法、日耳曼法的物权观念
一、物权观念与物权制度的肇源
二、罗马法与日耳曼法的物权观念
第三节 物权与债权
一、物权与债权二元权利体系的形成
二、物权与债权的具体界分
三、物权功用的变迁与物权和债权的交错
第四节 物权与知识产权、继承权
一、物权与知识产权
二、物权与继承权
第二章 物权法的特性、发展趋势与中国物权法和民法典物权编的制定与编纂
第一节 物权法的特性
一、物权法为私法
二、物权法为财产法
三、物权法为强行法
四、物权法具有固有法的性质
五、物权法具有公共性
第二节 物权法的发展趋势
一、物权法的**化
二、物权类型的增加
三、物权关系中的意思自治
四、用益物权的消长
五、物权的价值化
六、所有权的社会化
七、担保物权功能的强化与担保形态的多样化
八、环境生态的保护
第三节 中国物权法与民法典物权编的制定和编纂
一、中国物权立法的回眸;
二、中国物权法的制定
三、中国民法典物权编的编纂
四、《物权法》的体系
五、我国物权法的法源(“渊源”)
六、《物权法》的基本理念
第三章 物权的客体与一物一权原则
第一节 物权的客体及其分类
一、作为物权的客体的物
二、与物权有关的物的主要分类
第四章 物权的效力
第五章 物权法原则与物权的类型
第六章 物权变动
第七章 所有权通说
第八章 土地空间权
第九章 建筑物区所有权
第十章 相邻关系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仿佛就承载着厚重的法学智慧。我尤其喜欢封面那简约而不失深邃的排版,配色低调却又不失专业感,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学术著作。书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触感光滑细腻,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容易感到疲劳,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反复研读法条和判例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细节之处见真章,侧边切割的整齐度,装订的牢固性,都体现了出版社在制作过程中的一丝不苟。我之前读过一些法学书籍,有些纸张薄得一碰就容易破损,或者油墨味太重影响阅读体验,但这一本完全没有这些问题。可以说,光是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就已经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奠定了非常积极的心理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的宣言。这种对“物”的尊重,或许也从侧面呼应了它所探讨的主题的某种精神内核吧。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沉稳内敛,少有夸张的修辞或煽情的表达,全部聚焦于严谨的法理辨析。这对于追求原汁原味学术观点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享受。特别是关于不动产登记效力研究的部分,作者对公信力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多维度的考察,不仅引用了德日等大陆法系的经典理论,还细致地对比了英美法系中关于衡平观念在物权公示制度中的作用。这种跨法域的比较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物权法基本原则的理解深度。我记得有一段论述,专门针对不动产担保物权设立中的“意思表示瑕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作者清晰地指出了在不动产交易的高风险背景下,如何平衡交易安全与意思自治的冲突,其分析路径之周密,令人不得不佩服其学术功底。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进行了一次漫长而精密的思维漫步,每一步都踏得坚定有力。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难度是不低的,它并非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快餐式”读物。对于初学者而言,可能需要辅以其他入门材料来辅助理解其深层的法律术语和历史渊源。然而,也正因为这种“难”,才彰显了其作为一部深度学术专著的价值所在。我个人在研读过程中,不得不频繁地使用电子工具书和检索系统来确认某些德语或法语的法律概念的准确译法及其在特定法系下的原始含义,这无疑增加了阅读的密度和耗时。但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带来的知识积累是无可替代的。最终,当你历经千辛万苦打通了某一复杂论证的脉络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成就感,是任何轻松阅读所无法比拟的。它要求读者拿出足够的耐心和智力投入,但回报绝对是丰厚的。
评分初翻阅这本厚厚的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体系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作者在构建整个理论框架时,显然下了极大的功夫去梳理民法典时代背景下,物权制度所面临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复杂命题。尤其是在对“占有”与“所有权”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中,作者展现了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不再是简单地罗列既有学说,而是试图在既有的法理基础之上,构建出更具时代适应性的分析模型。读到关于用益物权变动要件的章节时,我深感作者对实务案例的吸收是极其深入的,他并未满足于对法条文义的字面解读,而是穿插了大量具有地域性和行业特殊性的司法实践案例进行剖析,这使得原本抽象的法律概念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触摸到真实世界中产权纠纷的痛点。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连贯性和说服力,让人无法轻易跳过任何一个论证环节,生怕错失了关键的逻辑推导。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对一些前沿和新兴的物权问题也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探讨,这表明作者的视野并未固守于传统的物权范畴。例如,在关于“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物权客体”的讨论中,作者勇敢地尝试将传统的物权概念投射到数字经济领域,分析了信息控制权、访问权与传统物权形态的异同。虽然这是一个尚无定论的领域,但作者提出的“准物权”或者“特定权利”的初步构想,已经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分析框架。这种敢于直面时代挑战的学术勇气,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教科书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具有前瞻性的学术探索集。我能想象,在未来的物权法学研讨会上,书中的某些论点很可能会被引用和深入辩论,它无疑是站在了学术前沿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