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收錄高田時雄教授十餘年來有關近代中國學術與藏書的論文21篇,內容涉及海外漢學、敦煌學、中外文化交流等多個領域,如《意大利漢籍搜集》、《清野謙次搜集敦煌寫經的下落》、《陶湘所藏五百九十一種叢書購入始末》等。其中數篇未曾在中國大陸公開發行。
高田時雄,1980年獲得法國哲學博士,2005年獲京都大學文學博士。現為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日本著名東方學傢、敦煌學傢,並擔任敦煌學國際聯絡委員會乾事長,對於海外以及中國敦煌學的研究狀況及發展趨勢有深刻的洞見。編著有《敦煌·民族·語言》、《日本東方學》、《梵蒂岡圖書館所藏漢籍目錄》等。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那種古樸典雅的氣質撲麵而來,讓人仿佛能觸摸到紙張中蘊含的年代感。硬殼的質地和細膩的觸感,都體現瞭中華書局一貫的匠心獨運。內頁的排版布局也相當考究,字體選擇既清晰易讀,又帶著一種傳統書籍的韻味,讓人在閱讀那些繁復的學術考據時,心情也能保持一種寜靜和專注。尤其是那些可能齣現的插圖或錶格,如果能處理得當,無疑會大大增強文本的直觀性和可讀性。一個好的閱讀體驗,往往是從翻開扉頁的那一刻就開始瞭,這本書顯然在這方麵下瞭不少功夫,讓人由衷地感到,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器物”。
評分這本書的作者署名讓我聯想到其在相關領域的研究深度和國際視野,這無疑是本書質量的一大保障。不同於本土學者可能側重的本土化敘事,海外學者的視角往往能提供一種“他者”的清醒審視,更容易捕捉到中國學術在世界曆史語境下的獨特性和普遍性連接點。我期待看到這種跨文化的視角如何解構和重構我們習以為常的學術史敘事,或許能揭示齣一些被長期內捲化研究遮蔽的微妙之處。好的曆史研究,就是不斷地提供新的觀察角度,挑戰既有的定論,而這種國際化的視野,恰恰是提供新角度的源泉。
評分對於任何關注學術史和知識傳播的人來說,“藏書”這一維度往往是理解學術生態的另一把關鍵鑰匙。我猜想,本書在論述學術發展的同時,必然會觸及到私人和公共圖書館的變遷,以及重要典籍的流傳與散佚。近代是一個中西典籍大量匯流、知識載體發生劇烈變革的時代,那些古籍的保護、新式學堂藏書的建立,乃至學術團體之間的文獻互藉與交流,都構成瞭知識得以延續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倘若能看到關於特定藏書樓命運的唏噓或重建的努力,那種知識在動蕩中掙紮求存的張力,會讓人對知識分子的堅韌産生更深的敬意。
評分拋開宏大的敘事和嚴肅的考據,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人”的故事。學術的發展,歸根結底是由一個個鮮活的學者推動的,他們麵對睏境時的掙紮、對真理的執著追求、乃至他們私人生活中的軼事,往往比冰冷的理論更能打動人心。如果作者能在嚴肅的學術梳理之餘,穿插一些生動的細節,比如某次重要的學術會議上的爭論,某位學者在孤燈下整理手稿的情景,或是某批珍貴文獻在戰火中被秘密轉移的驚險瞬間,那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將立刻從“學術讀物”躍升為引人入勝的“知識傳奇”。這樣的作品,纔能真正跨越專業壁壘,吸引更廣泛的讀者群體。
評分從內容脈絡上看,這本書似乎緻力於搭建一座溝通古代與現代的橋梁,聚焦於近代中國學術思想的演變軌跡,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挑戰性和深度的議題。我非常期待它能如何梳理那些風起雲湧的變革時期,知識分子群體在內憂外患之下,如何重新審視傳統、吸納外來思想,並最終塑造齣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現代學術範式。如果作者能細緻地描摹齣關鍵人物的學術思想交鋒,以及不同學派之間的張力與融閤,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停留在史料的梳理上,更能提供一種深刻的洞察力,幫助讀者理解我們文化基因的重塑過程。這種對思想史的宏大敘事,總是能激發起人內心深處的求知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