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录高田时雄教授十余年来有关近代中国学术与藏书的论文21篇,内容涉及海外汉学、敦煌学、中外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如《意大利汉籍搜集》、《清野谦次搜集敦煌写经的下落》、《陶湘所藏五百九十一种丛书购入始末》等。其中数篇未曾在中国大陆公开发行。
高田时雄,1980年获得法国哲学博士,2005年获京都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日本著名东方学家、敦煌学家,并担任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干事长,对于海外以及中国敦煌学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有深刻的洞见。编著有《敦煌·民族·语言》、《日本东方学》、《梵蒂冈图书馆所藏汉籍目录》等。
对于任何关注学术史和知识传播的人来说,“藏书”这一维度往往是理解学术生态的另一把关键钥匙。我猜想,本书在论述学术发展的同时,必然会触及到私人和公共图书馆的变迁,以及重要典籍的流传与散佚。近代是一个中西典籍大量汇流、知识载体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那些古籍的保护、新式学堂藏书的建立,乃至学术团体之间的文献互借与交流,都构成了知识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倘若能看到关于特定藏书楼命运的唏嘘或重建的努力,那种知识在动荡中挣扎求存的张力,会让人对知识分子的坚韧产生更深的敬意。
评分抛开宏大的叙事和严肃的考据,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些“人”的故事。学术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一个个鲜活的学者推动的,他们面对困境时的挣扎、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乃至他们私人生活中的轶事,往往比冰冷的理论更能打动人心。如果作者能在严肃的学术梳理之余,穿插一些生动的细节,比如某次重要的学术会议上的争论,某位学者在孤灯下整理手稿的情景,或是某批珍贵文献在战火中被秘密转移的惊险瞬间,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将立刻从“学术读物”跃升为引人入胜的“知识传奇”。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跨越专业壁垒,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体。
评分从内容脉络上看,这本书似乎致力于搭建一座沟通古代与现代的桥梁,聚焦于近代中国学术思想的演变轨迹,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深度的议题。我非常期待它能如何梳理那些风起云涌的变革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在内忧外患之下,如何重新审视传统、吸纳外来思想,并最终塑造出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现代学术范式。如果作者能细致地描摹出关键人物的学术思想交锋,以及不同学派之间的张力与融合,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史料的梳理上,更能提供一种深刻的洞察力,帮助读者理解我们文化基因的重塑过程。这种对思想史的宏大叙事,总是能激发起人内心深处的求知欲。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署名让我联想到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国际视野,这无疑是本书质量的一大保障。不同于本土学者可能侧重的本土化叙事,海外学者的视角往往能提供一种“他者”的清醒审视,更容易捕捉到中国学术在世界历史语境下的独特性和普遍性连接点。我期待看到这种跨文化的视角如何解构和重构我们习以为常的学术史叙事,或许能揭示出一些被长期内卷化研究遮蔽的微妙之处。好的历史研究,就是不断地提供新的观察角度,挑战既有的定论,而这种国际化的视野,恰恰是提供新角度的源泉。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扑面而来,让人仿佛能触摸到纸张中蕴含的年代感。硬壳的质地和细腻的触感,都体现了中华书局一贯的匠心独运。内页的排版布局也相当考究,字体选择既清晰易读,又带着一种传统书籍的韵味,让人在阅读那些繁复的学术考据时,心情也能保持一种宁静和专注。尤其是那些可能出现的插图或表格,如果能处理得当,无疑会大大增强文本的直观性和可读性。一个好的阅读体验,往往是从翻开扉页的那一刻就开始了,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让人由衷地感到,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器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