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学术与藏书 中华书局出版 高田时雄

近代中国的学术与藏书 中华书局出版 高田时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田时雄 著
图书标签:
  • 近代中国史
  • 学术史
  • 藏书学
  • 文化史
  • 中华书局
  • 高田时雄
  • 中国近代史
  • 书籍史
  • 史学
  • 文献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环球视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30546
商品编码:28917048076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3-31
页数:416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共收录高田时雄教授十余年来有关近代中国学术与藏书的论文21篇,内容涉及海外汉学、敦煌学、中外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如《意大利汉籍搜集》、《清野谦次搜集敦煌写经的下落》、《陶湘所藏五百九十一种丛书购入始末》等。其中数篇未曾在中国大陆公开发行。

作者简介

高田时雄,1980年获得法国哲学博士,2005年获京都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日本著名东方学家、敦煌学家,并担任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干事长,对于海外以及中国敦煌学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有深刻的洞见。编著有《敦煌·民族·语言》、《日本东方学》、《梵蒂冈图书馆所藏汉籍目录》等。


晚明士人的书海沉浮:一次关于知识传承与文化断裂的深度审视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孕育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景观。晚明,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也预示着一个旧时代的落幕。在这个时期,士人群体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与文化的中坚力量,他们的阅读、著述、学术思潮以及对书籍的珍视与收藏,构成了晚明社会一道亮丽而复杂的风景线。本书将聚焦于晚明士人的学术世界与藏书实践,试图从一个微观的视角,折射出晚明时期知识的流动、学术的演进,以及潜藏在文化繁荣之下的隐忧与变迁。 晚明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初步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士人群体也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机遇。科举制度虽然依然是士人晋身仕途的主要途径,但越来越多的士人不再将目光仅仅局限于官方的经学阐释,而是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领域。他们开始关注“实学”,对史学、地理学、农学、医学、算学等实用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种学术风气的转变,直接推动了相关书籍的撰写与流通。王阳明心学的兴起,也对士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关于“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一系列重要哲学辩论,这些辩论本身就构成了晚明学术史上的重要篇章。 与此同时,书籍作为知识载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印刷术的成熟与普及,使得书籍的制作成本大大降低,流通范围也随之扩大。官刻、坊刻、私刻并行,各种类型的书籍,从正襟危坐的经史子集,到奇谈怪论的小说野史,乃至精美的图谱,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市场。这种书籍的“丰饶”景象,为士人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也极大地刺激了他们的求知欲。 然而,书籍的生产与流通并非全然是自由与繁荣的。晚明社会也充斥着各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官场腐败、党争激烈的政治环境,使得学术研究往往与政治权力紧密相连,而学术的独立性与纯粹性则备受挑战。一些士人热衷于考据辨析,沉溺于文字游戏,将大量精力耗费在琐碎的考证之上,形成了所谓的“考据癖”。这种风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献学的进步,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学术的狭隘化与功利化。 更为重要的是,晚明的社会变革也悄然孕育着知识传承的断裂。传统士人以继承和发扬圣贤之道为己任,强调的是一种文化上的延续性。但晚明时期,随着大量新知识、新思想的涌入,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这种传统的文化传承模式开始受到冲击。一些士人开始质疑传统的价值观念,寻求新的思想启蒙,而另一些人则固守旧学,保守排斥。这种学术上的分歧与碰撞,预示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基因正在发生深刻的重组。 本书将深入探究晚明士人的藏书行为。藏书不仅仅是物质的积累,更是文化身份的象征,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支撑,也是士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寄托。从那些藏书大家如范钦、毛晋,到那些普通士人的书斋,我们得以窥见他们如何遴选书籍、整理书目、跋语题识,以及他们对书籍所寄予的情感与期许。他们的藏书,不仅反映了个人独特的品味与学术旨趣,也折射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学术潮流与知识结构。 然而,即使是最精心收藏的书籍,也可能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蒙尘甚至湮没。晚明政权的倾覆,清军入关,一系列的战乱与动荡,对书籍的保存与传承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大量的藏书毁于战火,散失民间,甚至被焚毁。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书斋,可能转瞬之间就化为废墟。这种书籍的“失落”,不仅仅是物质的损失,更是文化记忆的断裂,是知识传承的悲剧。 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并非仅仅是对晚明士人学术与藏书现象的简单罗列,而是试图通过对这一具体历史时期的深入考察,来揭示知识如何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传播、演变,以及最终又如何面临传承的困境。晚明的学术与藏书,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缩影,也为我们反思当下知识的生产、传播与传承,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我们将在书中详细梳理晚明时期主要的学术流派,如心学、理学、考据学等,分析其代表人物、核心观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我们将审视士人如何通过著书立说来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以及这些著作是如何通过印刷与流通,成为社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本书将重点关注晚明士人的藏书活动。我们将介绍一些著名的藏书家及其藏书特色,分析他们的藏书理念和实践。我们将探讨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士人,其藏书的动机与方式有何异同。通过对藏书印记、书目文献的细致解读,我们可以还原士人与书籍之间更为 intimate 的关系。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晚明时期书籍的生产与流通机制,分析官刻、坊刻、私刻的特点及其对书籍内容和质量的影响。我们将关注书籍的商业化运作,以及它如何与士人的学术追求相互作用。 最后,本书将不得不触及晚明时期知识传承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将探讨政治动荡、社会变革、文化断裂等因素,如何影响了书籍的保存与流传。那些曾经辉煌的书斋,那些凝聚了无数心血的书籍,在历史的洪流中,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 通过对晚明士人学术与藏书的细致梳理与深度解读,本书旨在勾勒出一幅生动而复杂的历史图景。它不仅是一次对中国古代学术史与书籍史的探寻,更是一次关于知识、文化与时代命运的深刻反思。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晚明时期士人的精神世界,以及那个时代所孕育的丰富而又充满张力的文化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任何关注学术史和知识传播的人来说,“藏书”这一维度往往是理解学术生态的另一把关键钥匙。我猜想,本书在论述学术发展的同时,必然会触及到私人和公共图书馆的变迁,以及重要典籍的流传与散佚。近代是一个中西典籍大量汇流、知识载体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那些古籍的保护、新式学堂藏书的建立,乃至学术团体之间的文献互借与交流,都构成了知识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倘若能看到关于特定藏书楼命运的唏嘘或重建的努力,那种知识在动荡中挣扎求存的张力,会让人对知识分子的坚韧产生更深的敬意。

评分

抛开宏大的叙事和严肃的考据,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些“人”的故事。学术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一个个鲜活的学者推动的,他们面对困境时的挣扎、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乃至他们私人生活中的轶事,往往比冰冷的理论更能打动人心。如果作者能在严肃的学术梳理之余,穿插一些生动的细节,比如某次重要的学术会议上的争论,某位学者在孤灯下整理手稿的情景,或是某批珍贵文献在战火中被秘密转移的惊险瞬间,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将立刻从“学术读物”跃升为引人入胜的“知识传奇”。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跨越专业壁垒,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体。

评分

从内容脉络上看,这本书似乎致力于搭建一座沟通古代与现代的桥梁,聚焦于近代中国学术思想的演变轨迹,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深度的议题。我非常期待它能如何梳理那些风起云涌的变革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在内忧外患之下,如何重新审视传统、吸纳外来思想,并最终塑造出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现代学术范式。如果作者能细致地描摹出关键人物的学术思想交锋,以及不同学派之间的张力与融合,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史料的梳理上,更能提供一种深刻的洞察力,帮助读者理解我们文化基因的重塑过程。这种对思想史的宏大叙事,总是能激发起人内心深处的求知欲。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署名让我联想到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国际视野,这无疑是本书质量的一大保障。不同于本土学者可能侧重的本土化叙事,海外学者的视角往往能提供一种“他者”的清醒审视,更容易捕捉到中国学术在世界历史语境下的独特性和普遍性连接点。我期待看到这种跨文化的视角如何解构和重构我们习以为常的学术史叙事,或许能揭示出一些被长期内卷化研究遮蔽的微妙之处。好的历史研究,就是不断地提供新的观察角度,挑战既有的定论,而这种国际化的视野,恰恰是提供新角度的源泉。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扑面而来,让人仿佛能触摸到纸张中蕴含的年代感。硬壳的质地和细腻的触感,都体现了中华书局一贯的匠心独运。内页的排版布局也相当考究,字体选择既清晰易读,又带着一种传统书籍的韵味,让人在阅读那些繁复的学术考据时,心情也能保持一种宁静和专注。尤其是那些可能出现的插图或表格,如果能处理得当,无疑会大大增强文本的直观性和可读性。一个好的阅读体验,往往是从翻开扉页的那一刻就开始了,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让人由衷地感到,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器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