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诗人
定价:26.00元
作者:徐潜,张克,崔博华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47215333
字数:
页码:18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诗人很多,如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唐由盛至衰的过程,又被人称为“诗史”。……《中国古代诗人》除了介绍上述三位诗人的生平事迹外,还介绍了白居易、三曹和建安七子的生平事迹。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诗人》是基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和普及而策划的。《中国古代诗人》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陶渊明与田园诗、诗仙李白与浪漫主义诗歌、诗圣杜甫与现实主义诗歌、白居易与新乐府、三曹和建安七子五部分内容。
介绍全面,语言通俗,雅俗共赏。让它可读、可赏、可藏、可赠。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陶渊明少年时代就有要成就大事、报效祖国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29岁,他怀着大济苍生、为民造福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但是他出身于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忍受,不久就解职回家了。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
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表明作者不愿离开本地到西荆去,对辅佐桓玄有悔恨之意。在《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中写道:“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401年)冬天,他因丧母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403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号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于野,闭户高吟,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
元兴三年(404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做了这样的事件,他高兴极了,在《荣木》第四章中写诗明志,说自己虽然已经40岁了,还默默无闻,但是没有什么可怕的,送给我名车与骏马,路途虽然遥远,但是谁不敢不来呢!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作则,预先下威严的禁令整顿,也起到了效果。“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
陶渊明的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刘裕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进入幕僚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录为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女台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表明作者他看惯了这种不同寻常的黑暗社会,想着要隐居山泽。紧接着就辞职隐居。并于义熙元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下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属吏告诉陶渊明要穿正装束带亲自迎接他。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于是授印辞去职位。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后,在辞赋《归去来兮舌辛》中,作者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一起过着艰苦朴素的贫苦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在他归田的初期,生活还能过得去,尚可维持。“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些都是对其生活状况的鲜明写照。陶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至今脍炙人口。
他天性嗜酒,而且每饮必醉。每当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是家中有酒,必与其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自己醉了,要先睡了,你一会可以自己回家吧。
朋友只得自己离去,这些朋友都习以为常,并不计较。义熙四年(409年),陶渊明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玉京山麓)发生大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假如逢丰收年,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过着可以温饱的生活;如果遭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只能忍饥又挨饿。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敲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是劝他自己在家过着褴褛的生活,其实并不是自己高贵的表现,世间的事都是那样的是非不分,希望陶渊明能出仕做官,那样就不至于这样的生活窘迫了。他在《饮酒》诗中感谢老者的劝诫,说自己参与官场进行学习是可以的,但是违反自己的内心意愿就不好了。意思是说在此共饮就好了,我是不可能再回到官场中去了。陶渊明用温和而不窘迫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
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给陶渊明留下两万钱。但是他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对于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
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做为一位贤者入世,如果天下黑暗则可以归隐,天下文明则就可以出仕做官了。现今你生在文明的世道上,为什么对自己如此狠心,不出去做官?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陶渊明用谦虚的口吻回绝了檀道的好意。在檀道赠送陶渊明食品时,陶渊明挥而去之,不留任何东西。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越老越坚定。陶渊明的晚年,贫病交加,身体愈来愈衰老。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同年十一月与世长辞。亲友们用俭朴的仪式安葬了他,好友颜延之在《陶征士诔序》中认为他具有“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的品格,为他立谥号“靖节征十”。
……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中国古代诗人》,然而我拿到它之后,却发现里面的内容并没有我预期的那样,围绕着历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代表作品进行深入的剖析。相反,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古代文人雅士生活方式的百科全书。我翻阅了其中的章节,发现里面详细描述了唐朝士人如何在长安的曲江池边饮酒赋诗,如何在家中布置精巧的园林,如何与三五好友进行一场关于琴棋书画的雅集。甚至还细致地描绘了宋朝文人在都城汴京或临安的市井生活,例如在瓦舍勾栏听曲,在茶馆品茗闲谈,或者是在自家的小轩窗前,欣赏着窗外一年四季的景致。这些描写,虽然也算有趣,但与“诗人”这个主题似乎偏离甚远。我本期待能读到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情,杜甫“国破山河在”的忧思,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旷达,但这本书中,这些诗人的个性和他们作品背后深沉的情感,似乎被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古代文人生活方式的泛泛介绍。当然,书中也有零星提及一些诗人的名句,但往往只是作为点缀,并未进行深入解读。这让我感到有些失望,因为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以及那些创造了不朽诗篇的伟大灵魂,而不是仅仅了解他们过着怎样的“精致生活”。
评分读完《中国古代诗人》这本书,我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强烈的,对于“传统”的审视。它并没有像许多同类书籍那样,将中国古代诗歌奉为圭臬,然后逐一膜拜。反而,它以一种近乎解构的姿态,试图探究那些被我们奉为经典的诗歌,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被选择、被解读、被建构为“经典”的。书中并没有直接罗列诗人的生平事迹,而是将视角放在了古代社会对于“诗意”的理解变迁上。比如,它会探讨在春秋战国时期,诗歌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政治抒发或祭祀的功能;到了汉魏时期,则开始注重形式和技巧的探索;而到了唐宋,诗歌的抒情性和个人性才得到更充分的体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许多我们熟悉的诗歌,置于当时具体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中进行考量,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诗句,其实都深深地植根于那个时代。它甚至会触及到一些被边缘化的诗歌流派或诗人,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例如,书中对一些“不入流”的民间歌谣,或者一些在主流评论中被忽略的女性诗人的作品,进行了相当篇幅的介绍和分析,这无疑拓宽了我的视野。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于“中国古代诗人”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后人筛选和塑造的结果,而这本书则试图还原一些更复杂、更多元的历史真相。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关于“中国古代诗人”的书,应该像一个精美的画册,将那些诗人的肖像、他们生活过的山水,以及他们诗歌中的意象,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让我领略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美学体验。它更像是一场关于“语言”的哲学探索。书中并没有花费大量的篇幅去描述诗人的生平,或者对某首诗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而是将重心放在了“语言”本身,放在了词语的演变,放在了意象的生成,放在了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它会分析一个词汇在不同朝代的不同含义,探讨一种意象是如何被不断地挪用和转化的,甚至会从音韵学的角度,去剖析诗歌的音乐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诗歌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更是语言的艺术,是声音的舞蹈。书中对于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诗人,或者是一些在主流视野中被忽略的诗歌形式,也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无限可能性。它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诗歌”,不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而是活生生的、充满生命力的语言艺术。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感受,可以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来形容。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诗歌鉴赏或者诗人传记的传统读物,但它却出人意料地将重点放在了“诗歌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上。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诗人的作品,而是深入探讨了诗歌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的多种角色。比如,它会分析诗歌如何在科举考试中被运用,如何成为士人阶层相互交流、表达情感的媒介,甚至是如何在政治斗争中被用来抒发意见或进行讽刺。书中还会提及一些与诗歌相关的社会现象,例如诗社的兴起、诗歌比赛的流行,以及诗歌在民间社会的传播方式。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诗歌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丰富性。它不仅仅是少数文人的雅趣,更是与整个社会肌理紧密相连。书中也对一些被认为“官方”或者“主流”的诗歌,进行了一些批判性的审视,探讨了这些诗歌在传播过程中,可能被如何解读和利用。这种视角,让我更加辩证地看待中国古代诗歌,不再盲目地接受所有被冠以“经典”之名的作品,而是能够从中看到更多元的历史信息和更复杂的社会运作。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如同走进了一个古代的市集,充满了嘈杂的热闹和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我仿佛看到了身穿青衫的书生,在灯火阑珊的夜晚,一手捧着书卷,一手拿着酒杯,在喃喃低语。书中对于那些耳熟能详的诗人的描绘,也并非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家的形象,而是还原了他们更具烟火气的另一面。例如,它会描绘李白是如何在酒馆里与三教九流之人对饮,他的狂放不羁并非仅仅是诗歌中的浪漫想象,更是他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又或者,它会细致地讲述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是如何在颠沛流离中,仍然坚持用文字记录下时代的伤痛,那种坚韧和悲悯,通过书中对他生活细节的刻画,显得尤为真切。书中甚至还会提及一些诗人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比如他们之间的唱和、赠答,甚至是一些小小的争执,这些都让这些历史人物变得更加鲜活和立体。读这本书,不像是在阅读一本严肃的文学评论,更像是在听一位说书人,娓娓道来那些关于诗人的传奇故事,那些故事里有他们的才情,有他们的困顿,有他们的喜怒哀乐,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可感,仿佛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