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人

中国古代诗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潜,张克,崔博华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诗歌
  • 唐诗
  • 宋词
  • 诗词鉴赏
  • 文学
  • 文化
  • 经典
  • 诗人
  • 古代文学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碧海箫音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15333
商品编码:2895597925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诗人

定价:26.00元

作者:徐潜,张克,崔博华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47215333

字数:

页码:18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诗人很多,如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唐由盛至衰的过程,又被人称为“诗史”。……《中国古代诗人》除了介绍上述三位诗人的生平事迹外,还介绍了白居易、三曹和建安七子的生平事迹。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诗人》是基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和普及而策划的。《中国古代诗人》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陶渊明与田园诗、诗仙李白与浪漫主义诗歌、诗圣杜甫与现实主义诗歌、白居易与新乐府、三曹和建安七子五部分内容。
  介绍全面,语言通俗,雅俗共赏。让它可读、可赏、可藏、可赠。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陶渊明少年时代就有要成就大事、报效祖国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29岁,他怀着大济苍生、为民造福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但是他出身于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忍受,不久就解职回家了。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
  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表明作者不愿离开本地到西荆去,对辅佐桓玄有悔恨之意。在《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中写道:“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401年)冬天,他因丧母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403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号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于野,闭户高吟,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
  元兴三年(404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做了这样的事件,他高兴极了,在《荣木》第四章中写诗明志,说自己虽然已经40岁了,还默默无闻,但是没有什么可怕的,送给我名车与骏马,路途虽然遥远,但是谁不敢不来呢!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作则,预先下威严的禁令整顿,也起到了效果。“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
  陶渊明的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刘裕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进入幕僚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录为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女台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表明作者他看惯了这种不同寻常的黑暗社会,想着要隐居山泽。紧接着就辞职隐居。并于义熙元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下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属吏告诉陶渊明要穿正装束带亲自迎接他。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于是授印辞去职位。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后,在辞赋《归去来兮舌辛》中,作者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一起过着艰苦朴素的贫苦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在他归田的初期,生活还能过得去,尚可维持。“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些都是对其生活状况的鲜明写照。陶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至今脍炙人口。
  他天性嗜酒,而且每饮必醉。每当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是家中有酒,必与其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自己醉了,要先睡了,你一会可以自己回家吧。
  朋友只得自己离去,这些朋友都习以为常,并不计较。义熙四年(409年),陶渊明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玉京山麓)发生大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假如逢丰收年,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过着可以温饱的生活;如果遭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只能忍饥又挨饿。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敲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是劝他自己在家过着褴褛的生活,其实并不是自己高贵的表现,世间的事都是那样的是非不分,希望陶渊明能出仕做官,那样就不至于这样的生活窘迫了。他在《饮酒》诗中感谢老者的劝诫,说自己参与官场进行学习是可以的,但是违反自己的内心意愿就不好了。意思是说在此共饮就好了,我是不可能再回到官场中去了。陶渊明用温和而不窘迫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
  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给陶渊明留下两万钱。但是他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对于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
  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做为一位贤者入世,如果天下黑暗则可以归隐,天下文明则就可以出仕做官了。现今你生在文明的世道上,为什么对自己如此狠心,不出去做官?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陶渊明用谦虚的口吻回绝了檀道的好意。在檀道赠送陶渊明食品时,陶渊明挥而去之,不留任何东西。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越老越坚定。陶渊明的晚年,贫病交加,身体愈来愈衰老。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同年十一月与世长辞。亲友们用俭朴的仪式安葬了他,好友颜延之在《陶征士诔序》中认为他具有“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的品格,为他立谥号“靖节征十”。
  ……

序言



浩瀚星河:西方现代文学的流变与思潮 图书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深入剖析了自十九世纪末“现代主义”的曙光初现,直至二十一世纪初“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演变、乃至进入新的文学语境的波澜壮阔的历程。我们并非关注东方古典的韵味,而是将目光投向西方世界的精神疆域,探寻那些在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科技飞速发展浪潮中,文学如何进行自我颠覆、自我重塑,并最终反映和批判人类生存困境的轨迹。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焦虑与觉醒(1880s - 1930s) 本章聚焦于西方文学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尼采“上帝已死”的宣告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兴起,传统的世界观和道德体系遭受剧烈冲击。作家们开始怀疑线性叙事和全知视角的可靠性,转而探索人类内心深处的潜意识迷宫。 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以其颠覆性的语言实验,在《尤利西斯》中构建了一部意识流的史诗,将都柏林的一日被无限地拉伸、折叠,揭示了日常经验中蕴含的复杂性与荒诞性。与此同时,马塞尔·普鲁斯特通过对“非自主记忆”的精妙捕捉,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完成了对时间本体论的哲学探讨,证明了主观经验才是衡量真实的关键。 德语文学的代表人物弗朗茨·卡夫卡,则以其冷峻、精准的笔触,描绘了现代官僚体制下个体的异化与无助。《审判》和《城堡》构建了一个逻辑自洽却又令人窒息的荒谬世界,深刻预言了二十世纪中叶的极权主义阴影。在本阶段,欧洲的现代主义文学呈现出对形式的极致追求和对人类理性局限性的深刻反思。 第二部分:战争的创伤与文学的回响(1920s - 1950s) 两次世界大战不仅是地理上的冲突,更是西方文明精神的巨大断裂。文学开始承担起“见证者”的沉重职责,探讨创伤、失落、意义的崩塌以及道德的真空。 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作家群体,如欧内斯特·海明威,通过其极简主义的“冰山理论”和对英雄主义的重新定义,表达了战后一代对虚伪言辞的厌倦和对纯粹行动的渴望。他的笔触下,荣誉与勇气不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个体在绝望中坚守的最后堡垒。 而在更具反思深度的层面,威廉·福克纳则通过复杂的时空交错和多重叙事声音,揭示了美国南方家族历史的罪恶与宿命。《喧哗与骚动》将南方贵族家庭的衰亡史,内化为意识流的碎片,展现了时间对记忆的腐蚀与扭曲。 同时,存在主义思潮在欧洲大陆兴起。让-保罗·萨特和阿尔贝·加缪的哲学渗透到小说创作中。《局外人》和《鼠疫》直面荒谬,强调“存在先于本质”,文学不再提供慰藉,而是迫使读者直视自由选择的沉重和人类存在的本质困境。 第三部分:后现代的解构与游戏(1950s - 1980s) 二战后,大众媒体的普及、消费主义的兴起以及对宏大叙事的彻底不信任,催生了后现代主义文学。这一时期的核心特征是“元小说”(Metafiction)、拼贴、戏仿、对文本自身边界的模糊化,以及对真理与历史的质疑。 美国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托马斯·品钦,将科学、阴谋论、流行文化与高深的理论糅合在一起,其小说如《万有引力之虹》,结构极其庞大复杂,充满符号的迷宫,旨在揭示一个被信息流和权力网络渗透的后工业社会。 同样,约翰·福尔斯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大胆地中断叙事,让作者本人介入文本,提供多个可能的结局,直接挑战了读者对“固定意义”的依赖。这标志着文学从“寻找意义”转向了“制造意义”的过程本身。 欧洲的作家们则更侧重于语言的内在限制。阿根廷的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尽管其创作横跨数十年,但其影响在后现代思潮中达到顶峰),以其图书馆、迷宫、无限循环等意象,探讨了知识的无限性与人类理解的有限性。他的短篇小说是哲学思辨与文学形式的完美结合体。 第四部分:全球化与文学的边界拓展(1980s至今) 随着冷战结束和全球化的加速,文学主题开始转向身份政治、殖民历史的回溯、边缘群体的声音被放大。后现代的解构工具被应用于处理更具社会和历史重量的议题。 后殖民文学的兴起,如萨尔曼·鲁西迪的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应用于批判历史的单一书写,用想象力来填补被殖民者历史记忆的空白。 此外,女性主义文学对父权叙事的深刻批判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通过语言的重新构建和对身体经验的书写,挑战了既有的文学规范。而“新生代”作家则开始实验新的媒介影响下的叙事速度和碎片化结构,试图在数字时代的喧嚣中捕捉新的“真实瞬间”。 结语:何处去? 本书最后将探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学的边界正在如何被重新定义。面对人工智能的崛起和文化消费的快速迭代,文学是否仍能保持其批判和反思的锋芒?本书并非提供终极答案,而是提供一把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精神世界的复杂地图,引导读者理解这些大师们如何用文字为我们这个充满悖论的现代世界留下了永恒的注脚。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框架,帮助读者理解从意识的幽深到语言的荒诞,从战争的废墟到数字的迷宫,西方现代文学如何紧密地与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相互纠缠、相互成就。它是一份献给所有对人类精神探索抱有热忱的读者的邀请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中国古代诗人》,然而我拿到它之后,却发现里面的内容并没有我预期的那样,围绕着历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代表作品进行深入的剖析。相反,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古代文人雅士生活方式的百科全书。我翻阅了其中的章节,发现里面详细描述了唐朝士人如何在长安的曲江池边饮酒赋诗,如何在家中布置精巧的园林,如何与三五好友进行一场关于琴棋书画的雅集。甚至还细致地描绘了宋朝文人在都城汴京或临安的市井生活,例如在瓦舍勾栏听曲,在茶馆品茗闲谈,或者是在自家的小轩窗前,欣赏着窗外一年四季的景致。这些描写,虽然也算有趣,但与“诗人”这个主题似乎偏离甚远。我本期待能读到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情,杜甫“国破山河在”的忧思,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旷达,但这本书中,这些诗人的个性和他们作品背后深沉的情感,似乎被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古代文人生活方式的泛泛介绍。当然,书中也有零星提及一些诗人的名句,但往往只是作为点缀,并未进行深入解读。这让我感到有些失望,因为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以及那些创造了不朽诗篇的伟大灵魂,而不是仅仅了解他们过着怎样的“精致生活”。

评分

读完《中国古代诗人》这本书,我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强烈的,对于“传统”的审视。它并没有像许多同类书籍那样,将中国古代诗歌奉为圭臬,然后逐一膜拜。反而,它以一种近乎解构的姿态,试图探究那些被我们奉为经典的诗歌,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被选择、被解读、被建构为“经典”的。书中并没有直接罗列诗人的生平事迹,而是将视角放在了古代社会对于“诗意”的理解变迁上。比如,它会探讨在春秋战国时期,诗歌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政治抒发或祭祀的功能;到了汉魏时期,则开始注重形式和技巧的探索;而到了唐宋,诗歌的抒情性和个人性才得到更充分的体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许多我们熟悉的诗歌,置于当时具体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中进行考量,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诗句,其实都深深地植根于那个时代。它甚至会触及到一些被边缘化的诗歌流派或诗人,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例如,书中对一些“不入流”的民间歌谣,或者一些在主流评论中被忽略的女性诗人的作品,进行了相当篇幅的介绍和分析,这无疑拓宽了我的视野。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于“中国古代诗人”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后人筛选和塑造的结果,而这本书则试图还原一些更复杂、更多元的历史真相。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关于“中国古代诗人”的书,应该像一个精美的画册,将那些诗人的肖像、他们生活过的山水,以及他们诗歌中的意象,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让我领略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美学体验。它更像是一场关于“语言”的哲学探索。书中并没有花费大量的篇幅去描述诗人的生平,或者对某首诗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而是将重心放在了“语言”本身,放在了词语的演变,放在了意象的生成,放在了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它会分析一个词汇在不同朝代的不同含义,探讨一种意象是如何被不断地挪用和转化的,甚至会从音韵学的角度,去剖析诗歌的音乐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诗歌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更是语言的艺术,是声音的舞蹈。书中对于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诗人,或者是一些在主流视野中被忽略的诗歌形式,也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无限可能性。它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诗歌”,不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而是活生生的、充满生命力的语言艺术。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感受,可以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来形容。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诗歌鉴赏或者诗人传记的传统读物,但它却出人意料地将重点放在了“诗歌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上。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诗人的作品,而是深入探讨了诗歌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的多种角色。比如,它会分析诗歌如何在科举考试中被运用,如何成为士人阶层相互交流、表达情感的媒介,甚至是如何在政治斗争中被用来抒发意见或进行讽刺。书中还会提及一些与诗歌相关的社会现象,例如诗社的兴起、诗歌比赛的流行,以及诗歌在民间社会的传播方式。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诗歌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丰富性。它不仅仅是少数文人的雅趣,更是与整个社会肌理紧密相连。书中也对一些被认为“官方”或者“主流”的诗歌,进行了一些批判性的审视,探讨了这些诗歌在传播过程中,可能被如何解读和利用。这种视角,让我更加辩证地看待中国古代诗歌,不再盲目地接受所有被冠以“经典”之名的作品,而是能够从中看到更多元的历史信息和更复杂的社会运作。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如同走进了一个古代的市集,充满了嘈杂的热闹和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我仿佛看到了身穿青衫的书生,在灯火阑珊的夜晚,一手捧着书卷,一手拿着酒杯,在喃喃低语。书中对于那些耳熟能详的诗人的描绘,也并非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家的形象,而是还原了他们更具烟火气的另一面。例如,它会描绘李白是如何在酒馆里与三教九流之人对饮,他的狂放不羁并非仅仅是诗歌中的浪漫想象,更是他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又或者,它会细致地讲述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是如何在颠沛流离中,仍然坚持用文字记录下时代的伤痛,那种坚韧和悲悯,通过书中对他生活细节的刻画,显得尤为真切。书中甚至还会提及一些诗人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比如他们之间的唱和、赠答,甚至是一些小小的争执,这些都让这些历史人物变得更加鲜活和立体。读这本书,不像是在阅读一本严肃的文学评论,更像是在听一位说书人,娓娓道来那些关于诗人的传奇故事,那些故事里有他们的才情,有他们的困顿,有他们的喜怒哀乐,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可感,仿佛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