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微波遥感农业应用研究--水稻生长监测
定价:59.00元
作者:陈劲松,林珲,邵芸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03028819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结合多年从事微波遥感应用研究的经验,基于大量**手实验数据,围绕用微波遥感监测水稻生长这一主题,介绍了微波遥感对水稻生长监测的原理、数据获取、处理方法和系统设计,并有预见性地提出了微波遥感在农业领域应用的前景。
内容提要
合成孔径雷达系统的全天时、全天候成像能力使它成为多云多雨天气地区重要的遥感数据源。本书在分析水稻微波时域散射特性的基础上,介绍了雷达系统参数,包括波长、极化、入射角、分辨率等对水稻及其共生植被后向散射特征的影响;研究了利用多时相、多极化RADARSAT数据和ENVISAT ASAR数据监测水稻长势与产量预测的方法,为雷达遥感技术用于水稻的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报提供了一套运行性系统建设的方案,并对雷达遥感农业应用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本书可供从事农业遥感监测研究、微波遥感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目录
序
前言
章 遥感农业应用的意义
1.1 应用遥感技术监测农业生产的意义
1.2 光学遥感在农业生产监测中的应用
1.2.1 目前常用的遥感数据
1.2.2 光学遥感在农业中的应用发展
1.3 微波遥感对多云多雨地区农业生产监测的重要性
1.3.1 微波遥感的特点和农业应用意义
1.3.2 微波农业遥感的主要应用
参考文献
第2章 雷达遥感基本原理
2.1 电磁波理论与微波遥感
2.1.1 电磁波的基本性质
2.1.2 电磁辐射与散射
2.1.3 微波遥感
2.2 合成孔径雷达
2.2.1 真实孔径雷达(RAR)
2.2.2 合成孔径雷达(SAR)
2.2.3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辐射特性
2.2.4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几何特性
2.2.5 雷达卫星(RADARSAT)SAR系统
2.2.6 典型地物的微波散射特性
2.3 雷达图像的常规处理与解译
2.3.1 雷达图像处理与分析
2.3.2 雷达图像的解译标志
2.3.3 雷达图像中典型地物的解译
参考文献
第3章 中国水稻的分布与遥感区划
3.1 中国水稻的主要品种及分布和物候历
3.1.1 中国水稻主要品种和种植分布
3.1.2 中国水稻的物候历
3.2 水稻遥感估产区划和方法
3.2.1 水稻生长遥感监测的区域划分
3.2.2 遥感估产方法
参考文献
第4章 水稻微波散射模型特性
4.1 水稻结构特征与介电特性
4.1.1 水稻几何结构参数测量与特征分析
4.1.2 水稻的生物量计算
4.1.3 水稻含水量实地测量
4.1.4 水稻的复介电常数计算
4.1.5 水稻重量含水量与介电特性的关系分析
4.2 水稻散射测量与模拟
4.2.1 水稻散射单元及结构分解
4.2.2 水稻叶片的散射计算
4.2.3 水稻茎秆的散射计算
4.2.4 水稻散射的MontPCarlo模拟
4.3 水稻的微波散射测量与微波后向散射特性分析
4.3.1 与农作物微波散射相关的雷达参数
4.3.2 水稻微波后向散射测量
4.3.3 雷达参数对水稻后向散射系数的影响
4.3.4 水稻及其他作物的微波后向散射系数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第5章 用RADARsAT数据监测水稻长势与识别土地覆盖类型
5.1 研究区与雷达数据
5.1.1 研究区概况
5.1.2 雷达遥感数据源
5.2 水稻后向散射特性分析
5.2.1 与水稻共生植被及相关地物时域散射物性分析
5.2.2 雷达系统参数对目标后向散射特性的影响
5.2.3 水稻时域散射特征分析
5.3 雷达遥感水稻长势监测与土地覆盖类型识别
5.3.1 土地覆盖类型分类
5.3.2 水稻长势监测与产量预估
参考文献
第6章 ENVISAT ARAR在水稻生长监测中的应用
6.1 ENVISAT ASAR数据的特性分析
6.1.1 ASAR数据的成像模式
6.1.2 ASAR数据分析应用潜力分析
6.2 用ASAR数据监测水稻种植面积
6.2.1 研究区和ASAR数据
6.2.2 ENVISAT ASAR数据的处理
6.2.3 水稻多时相后向散射特性
6.2.4 水稻种植面积制图
6.3 用半经验后向散射模型估算水稻叶面积指数
6.3.1 水稻叶面积指数(LAI)和ASAR数据HH/W极化比值的经验关系
6.3.2 植被后向散射理论模型分析
6.3.3 用半经验散射模型估算水稻LAI
参考文献
第7章 微波遥感农业应用发展展望
7.1 微波遥感的发展
7.1.1 国际微波遥感的发展
7.1.2 中国微波遥感的发展
7.2 微波遥感农业应用的发展趋势
7.2.1 微波遥感的主要应用领域
7.2.2 微波遥感农业应用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彩图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微波遥感农业应用研究——水稻生长监测》这本书,如同在广袤的稻田上空划过一道无形的“眼睛”,让我对水稻的生长过程有了前所未有的洞察力。作为一位长期致力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者,我一直关注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并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水稻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状况的监测和管理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传统方法不仅耗时耗力,而且难以实现大范围、精细化的监测。这本书的出现,将微波遥感这一强大的新兴技术引入水稻监测领域,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革命性的解决方案。书中对微波遥感原理的阐述,深入浅出,尤其对微波与水稻叶片、茎秆、根系以及土壤水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的解析,让我对这项技术的潜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如何利用SAR(合成孔径雷达)数据来捕捉水稻冠层结构的细微变化,以及如何通过多极化、多时相的微波数据来区分不同生育阶段的水稻。这些技术细节,对于我们开发更精准的水稻产量估算模型和病虫害预警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书中对不同微波频率和极化方式在水稻生长监测中的敏感性分析,以及对影响监测精度的各种因素(如地形、植被类型、土壤湿度等)的讨论,都显示了作者们的严谨和全面。这本书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深入的研究视角,更为农业管理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工具,它所描绘的未来智慧农业图景,令人神往。
评分当我拿到《微波遥感农业应用研究——水稻生长监测》这本书时,我就被它所承载的厚重知识所吸引。长久以来,我一直关注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来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而遥感技术,特别是微波遥感,以其独特的穿透云层、雨水的优势,为农业监测提供了新的可能。这本书的出版,恰恰将这一前沿技术聚焦在对我国至关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生长监测上。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微波遥感原理的讲解,它并非生硬的理论堆砌,而是紧密结合水稻的生物物理特性,阐述了微波信号与水稻的叶片、茎秆、水分以及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这种深入的理论解析,为理解微波遥感监测水稻的科学依据打下了坚实基础。书中对不同微波传感器(如SAR)的成像原理、数据特性以及在水稻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对不同极化方式和入射角下微波信号的响应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为我们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和处理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我非常关注书中关于如何利用微波遥感数据来反演水稻的叶面积指数、生物量、水分含量以及监测其物候期(如返青、拔节、抽穗等)的章节。这些参数直接关系到水稻的产量和健康状况,掌握了这些信息,就能实现更科学、更精细化的水稻管理。书中提供的模型和算法,以及具体的应用案例,更是让这些理论知识变得触手可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深入的研究方向,更重要的是,它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了一套可行的技术方案,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农业生产挑战。
评分《微波遥感农业应用研究——水稻生长监测》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启发性的一部作品。作为一名对现代农业技术发展保持高度关注的读者,我一直对能够突破天气限制的遥感技术充满期待。而微波遥感,正是那个令人瞩目的“全天候”观测者。这本书的出版,将这一先进技术应用于我们最关注的农作物——水稻的生长监测,这对于提升我国水稻产业的科技水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书中对微波遥感原理的介绍,清晰而详尽,尤其是对微波与水稻冠层结构、水分含量、以及茎秆特性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入剖析,让我对这项技术的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们不仅阐述了理论,更重要的是,他们结合了大量实际监测数据,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微波遥感数据来估算水稻的叶面积指数(LAI)、生物量、以及监测其生长过程中的水分状况。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如何利用多时相的SAR数据来追踪水稻的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等关键农事节点所吸引,这对于实现精准施肥、科学灌溉以及产量预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书中对影响监测精度的各种因素,如土壤湿度、植被密度、以及地形起伏的讨论,也显示了作者们在研究中的周全考虑。这本书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更重要的是,它为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场管理者提供了一条利用前沿科技指导生产的切实可行的途径。
评分刚拿到《微波遥感农业应用研究——水稻生长监测》,我就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作为一名对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动态保持高度关注的业余爱好者,我深知精准农业的重要性,而信息获取的精准性和时效性是其中的关键。传统的水稻生长监测手段,虽然各有优劣,但在应对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和大规模耕作的挑战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微波遥感技术的出现,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全天候、高精度”监测的大门,而这本书恰恰是引导我们走进这扇门的钥匙。作者们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微波遥感在水稻生长监测领域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以及应用前景。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微波与水稻冠层结构、水分含量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所吸引,这解释了为何微波能够如此有效地“看到”水稻的生长状态,即使是在厚厚的云层之下。书中对不同类型微波传感器(如SAR、被动微波)的特性及其在水稻监测中的优势劣势的对比分析,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技术视野。此外,书中对水稻生长各关键生育期(从苗期到成熟期)的微波信号特征变化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给出了相应的监测模型和算法,这对于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至关重要。我个人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如何利用微波遥感数据反演水稻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的部分,因为这些参数直接关系到水稻的产量潜力,掌握了这些,就等于掌握了预测丰收的关键。这本书不仅内容翔实,而且语言严谨,逻辑清晰,读起来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受到启发,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
评分这本《微波遥感农业应用研究——水稻生长监测》的出版,对于我这样一位长期关注农业科技进展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件振奋人心的事。长久以来,我们都渴望能有更精准、更高效的方式来监测和管理日益重要的农作物,尤其是水稻。传统的田间考察虽然细致,但效率低下,难以覆盖大面积农田;而光学遥感虽然直观,但受云雨天气影响较大,在多云季节的监测效果大打折扣。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微波遥感技术的引入,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尤其是在阴雨天气下,微波信号穿透云层、雨滴的能力,让水稻的生长监测变得更加可靠和连续。书中对微波遥感原理的深入浅出讲解,让我对这个曾经略显神秘的技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对不同微波波段与水稻生物物理参数(如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含水量等)之间关系的阐述,细致入微,极具启发性。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数据处理和模型构建的部分,作者们是如何将原始的微波信号转化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水稻生长信息,这背后蕴含着大量复杂的算法和精密的计算,对于希望将这些技术落地到实际生产中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参考。书中详细的案例分析,更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具体的实例展示了微波遥感在水稻生长监测方面的潜力,例如如何通过监测水稻的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等关键农事节点,预估产量,甚至预测病虫害的发生风险。读罢全书,我对微波遥感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前景充满信心,也对未来智慧农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本面向实践的指南,为我们打开了探索农业科技新维度的大门。
评分我是一位对地理信息科学和农业技术融合发展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当我看到《微波遥感农业应用研究——水稻生长监测》这本书名时,立刻被它所蕴含的科学前沿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所吸引。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科技的进步,特别是遥感技术的应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然而,光学遥感在面对多云天气时的局限性,一直是制约其应用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微波遥感技术,以其不受云雨影响的独特优势,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测手段。这本书的出版,正是将这一潜力巨大的技术聚焦于我们最关心的农作物——水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微波遥感基础理论的介绍,它不像一些纯理论书籍那样枯燥,而是紧密结合水稻的生物物理特性,解释了微波信号如何与水稻的叶片、茎秆、水分含量以及冠层结构等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叙事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项技术为何能够有效地监测水稻的生长。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微波遥感数据来估算水稻的叶面积指数(LAI)、生物量、水分含量以及监测其物候期(如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等),这些信息对于科学地指导水稻种植、产量预测以及灾害评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书中提供的不同遥感平台(如卫星、无人机)的微波数据在水稻监测中的应用案例,也让我看到了这项技术在不同尺度下的应用前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普及了微波遥感知识,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利用这项技术来解决现实中的农业生产问题,提升农业生产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评分我一直对地理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微波遥感农业应用研究——水稻生长监测》这本书,更是将我的兴趣引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长期以来,水稻生长监测面临着天气多变、人工监测效率低等诸多挑战。光学遥感的局限性,使得我们需要一种能够不受云雨影响的观测手段,而微波遥感技术恰恰具备这一优势。这本书的出版,正是将微波遥感技术应用于水稻监测的系统性研究成果。书中对微波遥感基本原理的阐述,以及微波信号与水稻物理参数(如含水量、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冠层结构等)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都为我们理解这项技术的应用基础提供了清晰的脉络。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微波传感器(如SAR)的工作原理、数据特点以及在水稻监测中的应用优势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多极化、多时相数据的使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对于我们选择合适的遥感平台和数据处理策略至关重要。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微波遥感数据来监测水稻的各个生育阶段,例如返青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以及成熟期,并探讨了如何通过这些数据来预测产量、评估健康状况以及监测病虫害风险。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展现了微波遥感技术的强大潜力,更重要的是,它为如何将这项技术有效地应用于中国乃至全球的水稻生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为实现农业的智能化、精准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评分我怀着极大的兴趣翻开了《微波遥感农业应用研究——水稻生长监测》,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这样一个在农业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克服光学遥感在多云地区应用的局限性的技术,而微波遥感无疑是那个一直被寄予厚望的“备选方案”。这本书的出版,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这些基层技术人员看到了将前沿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希望。书中的内容,从微波遥感的基本原理出发,循序渐进地阐述了其在水稻生长监测方面的具体应用。我特别欣赏作者们在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方面的严谨性,如何巧妙地利用不同极化、不同入射角的微波数据来捕捉水稻生长过程中细微的变化,这对于我们判断水稻的健康状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至关重要。书中提供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微波响应特征分析,对于我们识别水稻生长异常,如缺水、营养不良或病虫害侵袭,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诊断依据。而且,作者们还考虑到了实际应用中的各种复杂因素,比如土壤湿度、植被覆盖度等对微波信号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校正方法,这使得书中的模型和方法更具鲁棒性和可操作性。书中大量的图表和实测数据,更是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使得我们可以直接对照书中的例子来指导我们自己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工作。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先进的技术理论,更在于它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技术应用之路。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从事农业遥感、农作物监测以及智慧农业研究和实践的同行们。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观察者,我深切体会到科技创新在推动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近年来,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光学遥感受制于天气条件,总让人感觉“隔靴搔痒”。《微波遥感农业应用研究——水稻生长监测》这本书的出现,如同一束穿透云层的光,为我们展示了微波遥感在水稻监测这一关键领域的巨大潜力。书中对微波遥感基本原理的解读,清晰地勾勒出了其“全天候”工作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在我国南方多雨地区,这一优势显得尤为重要。作者们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深入剖析了微波信号与水稻生长状况之间的复杂关系。我被书中关于不同微波波段(如L波段、C波段、X波段)和极化方式(如HH、HV、VH、VV)对水稻冠层结构、含水量、生长状态等敏感性的详细阐述所吸引。这些细致入微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微波遥感数据来监测水稻的精细生长信息至关重要。书中提出的多种微波遥感模型,用于估算水稻的生物量、叶面积指数以及预测产量,不仅展示了技术的先进性,更提供了可操作的解决方案。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如何利用多时相的微波数据来捕捉水稻生长各关键时期的特征,这对于及时发现生长异常、进行精准管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研究的力作,更是一本指导实践的宝典,它为我国水稻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评分这本书《微波遥感农业应用研究——水稻生长监测》的出版,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农业的窗户。我一直对农业科技的发展充满热情,但总觉得在农作物监测方面,尤其是对于像水稻这样的大面积种植,我们似乎总受到天气条件的限制。光学遥感固然直观,但在多云多雨的季节,监测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微波遥感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关键的短板,而这本书就是将这一技术应用于水稻监测的集大成之作。作者们以严谨的态度,从微波遥感的物理基础讲起,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微波信号是如何与水稻的生物物理特性发生相互作用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如何通过不同类型的微波数据(如SAR的后向散射系数、极化特征等)来反演水稻的冠层结构、含水量、以及营养状况的详细论述。这些信息对于我们判断水稻是否健康生长、是否需要施肥或灌溉,提供了科学依据。书中对水稻不同生育阶段(从萌发到成熟)的微波响应特征的分析,以及基于这些特征建立的监测模型,让我对如何利用微波遥感来精准监测水稻生长周期有了清晰的认识。例如,书中提到如何通过监测水稻冠层含水量的变化来预警干旱或洪涝,以及如何通过叶面积指数的估算来预测产量,这些都极具实际应用价值。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本指导实践的工具书,它为农业生产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了一条利用前沿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精准度的可行之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