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田野寻问
定价:31.00元
作者:全尚水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17812326
字数:
页码:19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作者以一名记者的身份,走访了浙江省的数百个村,采访了许多的基层干部群众,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三农”的报道。《田野寻问》即在这些报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就基层组织建设、乡村治理、农地开发、民工问题等作一些积极有益的思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田野寻问》:
清河村“能人”的博弈 “村官”,是中国小的官,也是中国多的官。古时候,人们称九品县令为“芝麻官”,如此说,“村官”只能算是个“芝麻粉”的官儿。可就是这么个“粉官”,对农村老百姓来说却是他们“怕。”的官。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三年一度的“村官”选举总是因为掺杂太多太多的利益纠葛而闹得沸沸扬扬。
我要讲述的个案例,是关于村支书选举的事件,事件发生在吉县黄岗乡清河村。
清河村以傍水而居得名,全村千余人,拥有两千多亩土地。2000年以来,由于开发区的建设,这个村的大部分土地已被征用,多数村民也已从事非农产业。清河村是我们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大面积的征地,使村民得到一笔不小的补偿,也使村集体经济“一夜暴富”,至2004年,村集体的征地提留款已达500多万元。在经济发达的吉县,清河村算得上是一个富村。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4年9月,清河村拉开了党支部换届选举的序幕。
现任清河村党支部书记刘卫国和黄岗乡退休职工李富民是新一届村党支部书记的主要竞选人。今年52岁的刘卫国已连任村支书15年,连续6年书记、主任“一肩挑”,在当地可谓是德高望重。李富民原本就是清河村村民,长期被乡聘用,刚于半年前退休回村,在村里也算得上是一大能人。
一边是能人回乡志在必得,一边是坐镇一方德高望重,清河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就在两位能人的争夺中拉开。
清河村这次选举先后进行三轮投票。
9月13日,轮,由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推选出新一届党支部7名初步候选人。回合,李富民得票暂时,名列第二,刘卫国名列第四。
9月17日,第二轮,7名初步候选人有5人参加竞选演讲(另有2人弃权),参加投票的仍然是党员和村民代表。第二回合,李富民得票继续,仍名列第二,刘卫国也不甘落后,排名上升到第三。
9月20日,第三轮,这一轮是党内选举,由全体党员投票产生新一届村党支部3名支部委员拟任人选。第三回合,李富民得票跃居榜首,刘卫国回落第四,终落选。
选举工作进行到这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通过一定的组织程序确认选举结果,产生新一届清河村党支部。
可就在这当儿,事情发生了戏剧性变化。省、市、县三级组织部门收到了清河村部分党员和村民群众的联名举报信,他们对这次选举提出了异议,认为选举结果不合法。
清河村这次选举采用的是省委组织部在年初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两推一选”办法,“两推”就是群众推荐、党员推荐,“一选”就是党内选举。相对于传统“党内举手”的办法来说,“两推一选”办法有了很大的突破,这一新做法将党内民主延伸到了普通村民群众,应该说这是农村基层组织选举的一大进步。换句话说,清河村这次选举在制度上是合法的。
那么,为什么一项合法的制度,却产生不出合法的结果? 一些村民反映:早在选举开始前一个月,李富民就开始了他的拉票活动,他指使亲戚挨家挨户游说。
特别是在第二轮推选中竞争对手刘卫国得票回升之后,李富民竟然雇佣亲戚朋友、社会闲杂人员,还有个别规正人员(以前称劳改、解除劳教人员)数十人,对没有把握投他票的部分党员进行“监视”,以防刘卫国一方上门拉票。
就在那几天里,邻村的赵老六上清河村老党员徐土根家串门,刚点上烟,就被李富民雇佣的、正在执行“监视”任务的“小胡子”发现。“小胡子”气势汹汹地冲进徐家,对赵老六吼道:“赶快滚回去,不然叫你走不出村。”本来就老实巴交的赵老六见状慌忙离开。
调查中,一位村民塞给我一张纸条,纸条上歪歪斜斜写着几行字,大致意思是:“小胡子”是李富民手下的干将,李富民许诺“小胡子”,只要他当选村支书,就让“小胡子”当村主任,并给了“小胡子”2000元钱。
徐土根告诉我说,“小胡子”只不过是李富民的一个马前卒,李富民手下的真正干将是一个叫钱大成的人。钱大成在黄岗乡长期搞工程承包,财大气粗,选举一开始,他就放话要花100万元拿下村支书和村主任。新产生的3名党支部委员拟任人选,都集中在李富民所在的李村自然村,另外两个自然村都没人能当选。
一些村民已经开始担忧,如果李富民当上村支书,包工头钱大成在他背后将会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钱大成一旦介入村务,不仅村集体经济难保安全,连一些干部也要被拉下水。有村民反映,就在几年前,钱大成因讨要工程款不顺利,一气之下,把4名干部送进了监狱。
……
序言
《田野寻问 全尚水》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那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于关注宏大的叙事,却忽略了那些隐藏在生活角落里的伟大。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深谙此道。他从最寻常的田野风光入手,通过对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的捕捉,却揭示出了生命深处的奥秘。我曾反复阅读过书中关于四季更替的段落,作者并非简单地描述景色的变化,而是将这种变化与人物的情感、生活的变迁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我能够感受到那种土地的呼吸,那种生命的律动,以及时间在不经意间留下的痕迹。最令我难忘的是,书中并没有刻意去制造戏剧性的冲突,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它的叙事节奏是舒缓而自然的,如同河流缓缓流淌,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我会在午后斜阳中,捧着这本书,慢慢地品读,仿佛置身于书中那片宁静的田野,感受着生命的宁静与力量。这种体验,是很多浮躁的都市生活所无法给予的。我常常在想,作者究竟是如何做到,用如此平实却又充满智慧的文字,来触及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最本质的东西的。
评分我拿到《田野寻问 全尚水》的时候,正直夏日,天气炎热,人也有些浮躁。这本书就像一阵恰到好处的微风,吹散了我心中的一些烦躁。我一直不太喜欢那些过于华丽辞藻的书,总觉得它们掩盖了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全尚水》给我的感觉是恰恰相反,它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我记得我曾被书中对一个老农的描写深深打动。那个老农,在作者笔下,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着他的辛劳,他的智慧,他的无奈,以及他对生活最本真的热爱。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者贬低,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勾勒出他的形象,却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厚重。我会在读到某个情节时,不自觉地停下来,想象那个画面,仿佛自己就站在那个田埂上,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听着远处传来的鸡鸣犬吠。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中的留白。他不会把所有东西都解释得清清楚楚,而是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可以在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中,去填补那些空白,从而与书中人物产生更深的情感共鸣。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与自己内心的对话,一次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
评分拿到《田野寻问 全尚水》这本书,我并没有抱有过高的期待,只是觉得书名和排版还算舒服。然而,越读下去,越是惊喜。我尤其被作者对“时间”的描绘所吸引。他并没有将时间视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将其融入到田野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无论是作物的生长周期,还是老建筑的斑驳痕迹,亦或是人物眼角眉梢的皱纹,都成了时间流逝的印记。我曾一度认为,这本书会是一部怀旧的作品,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当下”的深刻反思。作者通过对田野景象的细致描绘,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与生活、与自然的关系。我常常会在阅读时,会心一笑,因为作者捕捉到的那些生活细节,我都曾亲身经历过,或者在我身边的人身上看到过。这种共鸣感,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作者一个人的作品,而是我们共同经验的凝结。我最欣赏的,是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观察能力。他没有去评判,没有去褒贬,只是以一种平和的姿态,呈现出事物的本来面貌,却让我们在其中读出了生命的哲学。这是一种很高明的叙事技巧,也让我对“全尚水”这个名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或许代表着一种顺应自然,包容万物的生命态度。
评分读完《田野寻问 全尚水》后,我陷入了一种莫名的怅然若失。不是因为故事的结局不如我意,而是因为那种沉浸在文字世界里的感觉太强烈了,以至于现实世界的喧嚣显得有些遥远。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看见”事物本质的人充满敬意,而这本书的作者似乎就是这样一位。他笔下的“田野”,绝非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那片土地,而是承载着历史、文化、情感,甚至是生命哲学的一个巨大载体。我尤其喜欢他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那种审慎和尊重。他没有将自然神化,也没有将其工具化,而是呈现了一种近乎对话般的互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的是那些关于农作物生长周期的描写,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观察这些自然规律,来反思人类自身的生命轨迹。这让我联想到很多我自己的经历,那些在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那些被现代社会快节奏所掩埋的朴素情感,似乎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重新发现和确认。而“全尚水”这个名字,现在看来,或许不仅仅是对某种理想状态的追求,更像是一种对生命过程的隐喻,如同水一般,无形却又无处不在,滋养万物,也包容一切。我常常会在阅读后,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在看似普通的田野景象中,挖掘出如此深刻的哲理,并且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叙事之中,而不显得突兀或说教。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方式,是我最欣赏的地方。
评分这书名《田野寻问 全尚水》和这熟悉的ISBN号,着实勾起了我不少回忆。我大概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一家有些年头的老书店里偶然翻到的。那时候我对“田野”二字特别着迷,总觉得那里藏着最质朴的故事,最真实的生命力。《全尚水》这个名字又有些空灵,像是某种对生活极致的追求,或者是一种对事物本源的探寻。我当时并没有立刻购买,只是把它放进了心里,时不时会想起那个封面,想起那个名字组合在一起的奇妙感觉。后来,可能是因为网络上偶然看到的推荐,或者是在另一个不经意的时刻,我才真正有机会把它捧在手里。初次翻开,就有一种被深深吸引的感觉,仿佛作者笔下的文字有着某种磁力,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那个他所构建的世界。那些关于田野的描绘,不仅仅是风景的堆砌,更像是对土地、对农民、对自然生命之间微妙联系的深刻洞察。我曾一度认为,这本书会是一部关于乡村生活或者农耕文化的纪实作品,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远不止于此。它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一种对时代变迁、人情冷暖的细腻捕捉,以及对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寻找自我价值的哲学思考。我记得我曾经读到过一段关于日出的描写,那不是简单的色彩堆叠,而是那种能够让你感受到空气中潮湿的泥土气息,听到远处公鸡打鸣的声音,仿佛置身其中的那种真实感。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他能够用最朴素的语言,勾勒出最生动的画面,触动最深沉的情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