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IGBT模块-技术.驱动好应用-中文版.原书第2版
定价:88.00元
售价:71.3元
作者:安德列亚斯 福尔克 麦克尔;郝康普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111535669
字数: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首先介绍了IGBT的内部结构,然后通过电路原型或基本模型推导出的IGBT变体形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IGBT的封装技术。本书还讨论了IGBT电气特性和热问题,分析了IGBT的特殊应用和并联驱动技术。这些分析还包括了IGBT的实际开关行为特性、电路布局、应用实例以及设计规则。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宏观角度看,本书对于IGBT模块在未来能源转换领域的应用趋势的展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局限于现有的应用,而是着眼于下一代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方向,比如宽禁带半导体(SiC/GaN)与传统IGBT的集成和共存策略。书中对二者在不同电压和功率等级下的适用性进行了客观的评估,这种前瞻性分析,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行业发展路线图。它促使我思考,在接下来的三到五年内,我们的产品布局应该如何调整才能保持技术领先地位。阅读完后,我感到我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的拓宽和深化,尤其是在系统集成和可靠性工程这一块,有了更坚实的理论后盾。对于任何希望在功率半导体领域做出一番事业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具有长期参考价值的基石之作。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着两位顶级专家进行了一场高强度的技术研讨会。我特别留意了关于热管理和封装技术的那几章。在当今电力电子系统对功率密度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热管理已经成为限制模块性能的瓶颈。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个难题,反而详细剖析了不同散热器设计、导热界面的选择,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封装技术(比如烧结互连)来提高热阻和长期可靠性。作者们不仅展示了理想模型,还结合实际测试数据来佐证他们的观点,这种数据驱动的分析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对于我负责的某款电动汽车牵引逆变器项目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关于降低开关损耗的最新驱动方法论,直接促使我们优化了驱动电路的设计,使得输出电流纹波得到了显著改善。总而言之,它不是一本让你快速扫视的书,它要求你投入时间去理解其背后的物理原理,但一旦你投入了,回报是巨大的知识和工程能力的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质量也是一流的,这在技术书籍中常常被忽视,但对于理解复杂的电子电路和半导体物理结构来说至关重要。那些剖面图、波形图和等效电路模型的绘制都极其清晰、精准,没有丝毫的含糊不清。我记得在阅读驱动电路设计部分时,书中对隔离驱动器的选择标准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对比,涵盖了共模抑制比(CMRR)、隔离电压和信号延迟等多个维度,并且清楚地标明了在不同噪声环境下,哪种驱动架构的鲁棒性更强。这对于我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业电机驱动控制器的研发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很多其他资料可能只会给出一个推荐的芯片型号,但这本书却教你如何根据你系统的具体工作状态去“设计”你的驱动方案,而非被动地接受某个既定方案。它真正培养的是读者的系统思维和批判性分析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按图索骥”。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对电力电子领域的热门技术——IGBT模块——有深入探究欲望的人量身定做的百科全书。我刚翻开这本书时,那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感和严谨性就让我确信,这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行业白皮书。作者们显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梳理和整合从IGBT的基本物理结构到复杂的驱动电路设计,再到实际应用中的热管理和可靠性评估等各个层面。我尤其欣赏它对“为什么”和“如何做”的平衡把握。很多同类书籍往往只停留在参数罗列,但这本书却深入挖掘了不同制造工艺对器件性能的影响,比如短路耐受时间、开关损耗的优化路径等,这些都是在真实工程项目中决定成败的关键点。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确保你理解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完整的工作原理链条;而对于资深工程师而言,其中对于最新一代模块特性的分析和故障排查的经验总结,无疑是宝贵的财富,能帮助我们将系统性能推向新的极限。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循序渐进,每一次阅读都能带来新的启发和认识上的提升。
评分说实话,在拿到这本中文版之前,我一直觉得关于IGBT模块的深度资料非英文原版莫属,但这次的翻译质量非常令人惊喜。它成功地在保持德系严谨的专业术语准确性的同时,保证了中文表达的流畅和自然,这对于国内工程师的学习效率至关重要。我记得在讲解大功率变流器中应用时,书中对脉冲宽度调制(PWM)策略的讨论细致入微,特别是针对高频开关带来的谐波抑制和系统动态响应之间的权衡,给出了非常直观的图表和公式推导。很多工程师在实际调试中遇到的“疑难杂症”,比如开关尖峰过大或者寄生振荡问题,都能在书中的“故障诊断与预防”章节找到清晰的解释和对应的解决方案。这不仅仅是理论的复述,更像是经验的传承,作者们似乎将他们多年在一线面对挑战的智慧浓缩在了这些章节里。这本书的深度足以支撑起一份完整的产品设计规范书,其详尽程度令人叹服,真正做到了从材料学基础到最终系统集成的全景覆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