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水声通信信道盲均衡理论与算法
定价:25.00元
作者:张艳萍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6-01
ISBN:9787502947699
字数:
页码:15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水声通信信道盲均衡理论与算法》在分析水声通信信道特性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盲自适应均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着重论述盲自适应技术在水声信道均衡中的研究及应用。内容包括基于分数间隔均衡器的常数模算法、正交幅度调制系统的盲均衡算法、符号常数模盲均衡算法、基于判决反馈均衡器的盲均衡算法、波相位恢复盲均衡算法、基于神经网络的盲均衡、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盲均衡、基于小波变换的盲均衡及MIM0系统的盲均衡技术等,对每种算法都进行了详细的理论阐述和性能仿真分析。 信道盲均衡是当前水声通信中的研究热点之一,《水声通信信道盲均衡理论与算法》旨在为水声信号盲自适应处理提供全面而系统的指导,可供从事水声通信工程及自适应信号处理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阅读和参考。
目录
章 绪论
n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n1.2 研究现状
n1.3 问题的提出
n第二章 盲均衡理论基础及算法回顾
n2.1 均衡器的分类和结构
n2.2 自适应均衡技术
n2.3 盲均衡技术
n2.4 盲均衡算法回顾
n2.5 小结
n第三章 分数间隔常数模算法研究
n3.1 分数间隔均衡器
n3.2 波特间隔常数模算法
n3.3 分数间隔常数模算法
n3.4 基于归一化误差函数的可变步长分数间隔算法
n3.5 仿真实验
n3.6 小结
n第四章 正交幅度调制系统盲均衡算法研究
n4.1 正交幅度调制接收机系统模型
n4.2 复基带信道Bussgang算法
n4.3 基于圆环判决域切换的双模式算法
n4.4 基于同相正交分量的盲均衡算法IQA
n4.5 IQA算法性能改进
n4.6 基于方形环判决域切换的混合算法
n4.7 一种适用于高阶QAM信号的盲均衡算法
n4.8 常十字模算法
n4.9 小结
n第五章 符号常数模盲均衡算法研究
n5.1 小均方符号算法
n5.2 符号常数模盲均衡算法
n5.3 weerackody’s算法
n5.4 改进的符号递归常数模算法
n5.5 SR—CMA收敛速度的提高
n5.6 一种基于圆环判决域切换的混合算法
n5.7 时变步长符号递归常数模算法
n5.8 小结
n第六章 基于判决反馈均衡器的盲均衡算法
n6.1 判决反馈均衡自适应技术
n6.2 判决反馈均衡器结构
n6.3 常数模判决反馈盲均衡算法
n6.4 前向分数间隔判决反馈均衡器
n6.5 基于不同误差函数的判决反馈算法
n6.6 稀疏水声信道判决反馈算法
n6.7 小结
n第七章 载波相位恢复盲均衡算法研究
n7.1 均衡加锁相环结构
n7.2 CMA+DD载波恢复算法
n7.3 修正的CMA算法
n7.4 修正的符号常数模算法
n7.5 改进的载波恢复盲均衡算法
n7.6 基于归一化误差函数的快速载波恢复盲均衡算法
n7.7 基于联合极性迭代的载波相位恢复盲均衡算法
n7.8 小结
n第八章 通信信道盲均衡的其他方法
n8.1 基于神经网络的盲均衡算法
n8.2 超指数算法
n8.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盲均衡算法
n8.4 MIMo系统的盲均衡算法
n8.5 基于正交小波变换的盲均衡算法
n8.6 小结
n全书总结
n参考文献
n符号与缩写词含义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虽然走的是低调务实路线,但整体阅读体验是流畅的。页边距适中,有助于读者在空白处做笔记和标记重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参考文献时的规范性,清晰地标明了每一项理论的溯源,体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尽管书中包含大量复杂的数学表达式,但得益于清晰的符号定义和上下文的良好衔接,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的读者,也能逐步跟上思路。这本书更像是一座知识的灯塔,它没有承诺提供现成的“银弹”,而是为我们指明了探索水声信道盲均衡这一复杂课题的正确方向和所需工具,是该领域内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评分作为一名跨学科的研究者,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理论的普适性和应用的精确性之间的完美平衡。虽然主题聚焦于水声,但其中关于高阶统计量处理、多用户干扰抑制的理论框架,完全可以迁移到其他复杂的时变信道,比如无线电或光纤通信中去。作者的思维非常开阔,不拘泥于单一的物理场景。在讨论到信道相干时间对均衡算法性能的影响时,作者引用了大量来自海洋声学实验的数据作为佐证,这使得整个理论推导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牢牢扎根于实际观测之上。这种严谨的实证精神,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还具有很高的参考手册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充满了年代感,封面选择了那种略显粗糙的米黄色纸张,字体排版也很有早期科技专著的韵味,那种朴实无华却透着一股子硬核气息。初次翻开,就能感受到作者在选题上的独到眼光。在那个信息技术高速迭代的年代,选择聚焦于“盲均衡”这样一个看似冷门但实则至关重要的理论基础,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深厚的学术定力。我尤其欣赏它在绪论部分对历史背景的梳理,没有过多渲染技术的高深莫测,而是将水声信道这种复杂环境的挑战娓娓道来,让人对后续内容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这绝不是那种只堆砌公式和算法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篇沉淀了多年研究心得的学术笔记,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自然流畅,仿佛作者正耐心地在向你解释一个复杂的概念,语气恳切,逻辑严密,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被引导和陪伴的感觉。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几乎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句子的背后似乎都承载着大量的数学推导和实验验证。我试着去理解其中关于非平稳信道建模的部分,发现作者在处理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时,所采用的数学工具非常精妙。特别是对于卡尔曼滤波和自适应滤波在水声信道估计中的具体应用,阐述得极为细致。很多现有的教材往往只是点到为止,或者直接引用成熟算法,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深入剖析了这些算法在水声领域的特有局限性,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方案。这种对“为什么”和“如何做”的深度挖掘,是区分优秀学术著作和普通参考书的关键。它迫使读者必须放慢速度,反复咀嚼,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注重层次感和递进性。它不是简单地将理论知识罗列出来,而是构建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原理到实践的完整知识体系。一开始的章节奠定了水声信道的物理基础,接着便逐步引入了盲均衡的核心思想,最后落脚于各种优化算法的性能分析。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收敛速度与误差性能之间的权衡分析,作者用大量的图表展示了不同算法在不同信噪比环境下的表现差异,这种直观的对比远胜于纯粹的文字描述。对于从事通信系统设计的工程师而言,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因为它不仅仅告诉你“能用”,更告诉你“在什么条件下最优”,这对于资源受限的水下系统来说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