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晚清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
定价:38.00元
作者:李雪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328815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李雪编著的《晚清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介绍晚清传统邮驿的发展状况以及西方电报技术与殖民扩张的关系;梳理中国电报事业发生和发展的情况,大北电报公司在中国的早期活动;研究电报知识与设备器材的输入过程;分析电报技术与中国社会环境相互适应及本土化的程度;将津沪电报作为重点案例,介绍它的修建过程、经营情况,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从资本、人力和技术三方面对大北电报公司与中国电报总局进行比较分析。*后,通过研究得出西方电报技术转移的一般模式。
内容提要
19世纪电报技术的发明开创了通信事业的新纪元,在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二次战争之后,电报技术传入中国,开中国使用现代通信工具的先河。李雪编著的《晚清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详述了晚清传统邮驿的发展史、西方电报技术的发展与殖民扩张的关系以及中国电报事业发生和发展的情况,分析了电报技术与中国社会环境相互适应及本土化的程度。重点介绍了津沪电报的修建过程、经营情况、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将中国电报总局与丹麦大北电报公司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研究得出西方电报技术转移的一般模式。《晚清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适合热爱科技史,特别是研究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的学者阅读。
目录
引言
章 晚清邮驿系统与西方电报网络的扩张
节 晚清邮驿及其衰落
第二节 西方电报网络及其扩张
第三节 清认识电报的过程
第二章 电报事业在中国的早期发展
节 大北电报公司海线登陆上海
第二节 大北电报公司与福建通商总局的合作
第三节 中国电报总局与大北电报公司的合作
第三章 电报知识与器材技术的输入
节 电报知识的传人
第二节 器材的进口与编码技术的输入
第三节 电线与电缆的制造技术
第四章 电报技术的适应与本土化
节 设备与运行技术的调整
第二节 因地制宜的工程建设
第三节 电报人才的培养
第五章 津沪电报的创办与经营管理
节 津沪电报的创办
第二节 津沪电报的官督商办
第三节 李鸿章与大北电报公司“禀帖”
第六章 中国电报总局与大北电报公司之比较
节 企业资本运作
第二节 人才选择和引进
第三节 核心技术与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
李雪,1982年生于湖北省松滋市。科技史专业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丰要从事科技史研究。曾发表《大北公司与福建通商总局在电报建设初期的合作》、《西方电报公司向清朝扩张初探》、《电报技术向晚清转移的影响冈素分析》等文章。
文摘
序言
读这本书,仿佛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李雪女士以其精炼而富有画面感的文字,将晚清时期西方电报技术的引进过程,化作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根根铁丝横跨山川河流,一座座电报局在繁华都市或边陲小镇拔地而起。这种全新的通信方式,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让曾经遥不可及的信息,变得触手可及。我很好奇,这项技术的引进,对当时的中国军事、经济、外交等领域,究竟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是加速了清政府对国内动乱的镇压,还是为对外谈判提供了更快捷的沟通渠道?又或是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信息传播业?“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的定位,让我确信这本书绝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技术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创新过程。我想知道,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中国是如何消化、吸收,并最终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没有一些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技术史的深度阅读,也是一次对中国近代化道路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评分从书名《晚清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中,我首先捕捉到的是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李雪的名字,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严谨性充满信心。我一直对近代中国在吸收外来技术方面的历程深感好奇,而电报技术作为一项改变世界的发明,其在晚清中国的落地生根,无疑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我想知道,这项技术的引进,并非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曲折与挑战?是官方主导的引进,还是民间力量的推动?有哪些关键的条约、协定,在其中起到了作用?技术转移的背后,必然伴随着人才的流动、知识的传播,以及观念的转变。我期待这本书能详细阐述,当时中国的技术人员是如何学习、掌握这项复杂技术的?他们又面临着怎样的困难,例如语言障碍、设备兼容性问题,甚至是来自保守势力的阻力?而“技术创新”这一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深度。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引进,更关注的是中国人在技术接受过程中,是否产生了自主的改良和发展。是否存在一些中国式的创新,使得电报技术在中国的发展路径,与西方有所不同?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对一段技术史的了解,更是对近代中国人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积极适应、学习、并最终实现自我发展的生动注脚。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名,就已经传递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学术探究的意味。李雪,这个名字本身就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相信她是一位能够驾驭复杂历史题材的学者。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阵痛的时代,而西方电报技术的引入,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我特别想了解,这项技术究竟是如何突破重重阻碍,最终融入到中国社会肌理之中的?是哪些关键的政策、哪些重要的人物,推动了这一过程?书中所说的“技术转移”,听起来是一个充满博弈和互动的过程,我想知道,在这次转移中,西方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是纯粹的技术输出者,还是也带着一定的战略考量?而“技术创新”,则是我最关注的部分。我想知道,在被动接受西方技术的同时,中国是如何主动地进行消化、吸收,甚至进行再创造的?是否存在一些本土化的改良,使得电报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独特的面貌?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学术对话,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能够看到晚清中国人面对西方先进技术时的智慧、勇气与韧性,以及他们为实现国家现代化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书页,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便席卷而来。李雪教授以其扎实的史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将晚清时期西方电报技术的引进与发展,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一项如此新颖的通信方式,是如何突破重重阻碍,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的?这其中必然涉及到技术的引进、人员的培训、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社会各阶层对其的接受程度。作者会不会详尽地考证那些早期在中国的电报局工作的外国技术人员和中国学徒的故事?他们是如何沟通、合作,又会遇到哪些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趣事或难题?更让我着迷的是,电报技术的传入,是否催生了中国本土的创新?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中国人是否对其进行了改良,使其更适合本土的需求和国情?书中是否有关于早期中国电报技术专利、相关设备的国产化尝试,甚至是技术理论的本土化研究的论述?“技术创新”这个词,在我看来,是这本书的点睛之笔,它预示着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技术传播的编年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发挥主体性,将外来技术转化为自身发展动力的生动写照。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窥见晚清中国人面对全球化浪潮时,那份不甘落后、积极求索的精神。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很长,但瞬间就抓住了我的好奇心。想象一下,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晚清,一项颠覆性的西方技术——电报,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渗透进这片古老土地的?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速度,更是思想的碰撞、社会的变革,乃至国家命运的走向。作者李雪,这个名字让我觉得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人文的温度。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我穿越回那个时代,亲历电报技术从“天外来物”到“本土化”的每一个细节。它会不会像一条无形的丝线,牵引着晚清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这项新技术是否成为了中国自救的希望?我甚至可以想象到,那些在简陋的电报房里,面对着陌生的设备,却肩负着连接国家神经使命的中国技术人员,他们的艰辛、他们的探索、他们的创新。而“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这个副标题,更是让我对其学术深度充满了期待。它应该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电报的引进,而是深入挖掘技术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适应、改造与再创造,这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挑战,无疑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项技术的传入,是如何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社会结构、商业模式,甚至是人们的世界观。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扇通往晚清历史深处的窗口,也是一次关于技术与文明互动关系的深刻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