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子技术(第3版)(工业和信息化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项目) 97871152

电工电子技术(第3版)(工业和信息化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项目) 9787115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令琴 著
图书标签:
  • 电工电子技术
  • 高职高专
  • 教材
  • 工业和信息化
  • 电子技术
  • 电工基础
  • 电路分析
  • 97871152
  • 职业教育
  • 高专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文博宏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248930
商品编码:2942364828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电工电子技术(第3版)(工业和信息化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项目)

定价:36.00元

作者:曾令琴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115248930

字数:

页码: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高等职业院校机电类“十二五”规划教材:电工电子技术(第3版)》共分电工技术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两篇。其中电工技术基础篇包括电路分析部分、磁路变压器和电机及其控制电路部分;电子技术基础篇包括半导体基础知识,共射放大电路、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功率放大器、差分放大电路等基本放大电路,集成电路的线性和非线性应用,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
全书内容体系新颖,内容先进,概念清楚,注重实际,行文流畅。不仅可作为高职高专、高级技工学校的教材,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和电工电子爱好者学习参考。

目录


篇 电工技术基础
第1章 电路分析基础
1.1 电路分析基础知识
1.2 电气设备的额定值及电路的工作状态
1.3 线性电路元件及其伏安特性
1.4 电路定律及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1.5 电路中的电位及其计算
1.6 叠加定理
1.7 戴维南定理
检测题

第2章 正弦交流电路
2.1 单相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
2.2 正弦交流电的相量表示法
2.3 单一参数的正弦交流电路
2.4 多参数组合的正弦交流电路
检测题

第3章 三相交流电路
3.1 三相电源的连接方式
3.2 三相负载的连接方式
3.3 三相电路的功率
检测题

第4章 磁路与变压器
4.1 铁芯线圈、磁路
4.2 变压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4.3 实用中的常见变压器
检测题

第5章 异步电动机及其控制
5.1 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知识
5.2 异步电动机的电磁转矩和机械特性
5.3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
5.4 常用低压控制电器
5.5 基本电气控制线路
5.6 可编程控制器与传感器简介
检测题

第二篇 电子技术基础
第6章 半导体及其常用器件
6.1 半导体的基本知识
6.2 半导体二极管
6.3 特殊二极管
6.4 双极型三极管
6.5 单极型三极管
检测题

第7章 基本放大电路
7.1 基本放大电路的概念及工作原理
7.2 基本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7.3 基本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7.4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7.5 功率放大器和差动放大电路
7.6 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
检测题

第8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
8.1 集成运算放大器
8.2 集成运放的应用
检测题

第9章 组合逻辑电路
9.1 门电路
9.2 逻辑代数及其化简
9.3 常用的组合逻辑电路器件
检测题

第10章 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
10.1 触发器
10.2 计数器
10.3 寄存器
10.4 555定时电路
检测题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现代工业的基石:电工电子技术(第三版) 前言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电工电子技术已然成为现代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驱动力。从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电子设备,到支撑国家经济运行的庞大工业体系,无不闪耀着电工电子技术的智慧光芒。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新时代工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我们精心修订并推出《电工电子技术(第三版)》。本书秉承“学以致用,精益求精”的原则,紧密结合当前工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前沿趋势,致力于为广大高职高专学生提供一套系统、深入、实用的教材。 本书的修订与出版,得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项目的支持,这既是对我们教学成果的肯定,也寄予了我们培养未来产业栋梁的期望。我们深知教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本次修订在内容、结构、案例以及教学方法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认真的打磨与提升,力求为读者带来更优质的学习体验。 教材特色与亮点 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本书在阐述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的同时,高度重视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我们精选了大量贴近工业生产一线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这些案例,帮助读者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理论讲解清晰易懂,实践应用案例丰富多样,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内容体系化与前沿性: 本版教材在保持原有内容科学系统性的基础上,积极融入了近年来电工电子技术领域的新发展、新工艺、新器件以及新标准。例如,在数字电路部分,我们更新了部分逻辑器件的介绍,增加了对FPGA等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初步认识;在模拟电路部分,更侧重于现代集成电路的应用和设计理念;在电力电子部分,则关注了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等热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力求使教材内容既扎实可靠,又富有时代感和前瞻性。 强调职业技能培养: 针对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本书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动手能力。每一章节都配有适量的习题和思考题,部分章节还提供了实验项目或设计任务,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加深理解,提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我们希望本书能够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就打下坚实的职业基础,为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图文并茂,直观易懂: 本书在插图、图表的使用上精益求精,力求清晰、准确、直观。大量的电路图、原理图、实物图以及波形图等,能够有效地辅助文字内容的理解,使复杂的概念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我们相信,优秀的图示是连接抽象理论与具体实践的重要桥梁。 服务教学,形式多样: 除了纸质教材,我们还积极探索配套的教学资源,如PPT课件、教学视频、在线测试系统等(具体情况视学校课程安排而定),以期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内容概述 本书共分为若干个主要章节,系统地介绍了电工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关键应用。 第一部分:电工基础 本部分为读者打下坚实的电工基础。 第一章 直流电路: 深入讲解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概念,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电路分析基本定律,以及串联、并联电路的分析方法。重点介绍受控源和实际电源的概念,以及功率和能量的计算。 第二章 交流电路: 介绍正弦交流电的基本参数(频率、周期、初相位、幅值),相量法在交流电路分析中的应用,以及RLC串联和并联电路的阻抗、阻抗角、功率因数等概念。深入探讨谐振现象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第三章 三相交流电路: 讲解三相电源和三相负载的连接方式(星形和三角形),相电压、线电压、相电流、线电流之间的关系,以及三相功率的计算。重点介绍三相不平衡电路的分析方法。 第四章 磁路与电磁感应: 阐述磁场的概念、磁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基本量,以及磁路的分析方法。深入讲解电磁感应定律,互感和自感现象,以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 第五章 电工测量: 介绍常用电工仪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如电压表、电流表、欧姆表、兆欧表等。讲解测量误差的产生原因和减小方法,以及万用表的安全使用规范。 第六章 常用电机与电器: 介绍直流电机、交流异步电机、同步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主要参数。讲解电动机的启动、调速和制动方法。介绍断路器、接触器、继电器等常用电器的原理、选用和维护。 第二部分:电子技术基础 本部分聚焦于现代电子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第七章 半导体器件: 详细介绍二极管(普通二极管、稳压二极管、发光二极管)和三极管(BJT)的基本特性、工作原理、主要参数和基本应用电路(如放大电路)。 第八章 场效应管: 讲解场效应管(JFET和MOSFET)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主要参数及基本应用,对比分析场效应管与双极型晶体管的异同。 第九章 放大电路: 深入探讨单级和多级放大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如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频响特性)。介绍不同组态(共发射极、共集电极、共基极)放大电路的特点,以及负反馈在放大电路中的作用。 第十章 信号发生电路与波形整形电路: 介绍振荡电路(LC振荡、RC振荡、石英晶体振荡)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讲解各种波形整形电路,如比较器、斜坡发生器、脉冲发生器等。 第十一章 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 详细讲解理想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特性,以及各种基本运算电路(如反相比例、同相比例、加法、减法、积分、微分)的工作原理。介绍其在模拟信号处理中的广泛应用。 第十二章 逻辑电路基础: 介绍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布尔代数的基本定理和规则。讲解组合逻辑电路(如编码器、译码器、加法器、减法器)和时序逻辑电路(如触发器、计数器、寄存器)的设计与应用。 第十三章 集成电路应用: 介绍常用数字集成电路(如TTL、CMOS系列)的特点和选用。讲解集成运算放大器、定时器(如555定时器)等通用集成电路的应用。 第十四章 电源技术: 介绍线性稳压电源和开关稳压电源的基本工作原理、组成结构、性能特点和应用。讲解滤波、整流、稳压等关键环节。 第三部分:电力电子技术与应用 本部分关注现代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 第十五章 晶闸管及其应用: 介绍晶闸管(SCR)、双向晶闸管(TRIAC)等可控硅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特性曲线以及触发方式。重点介绍其在整流、调压、调速等方面的应用。 第十六章 变流技术: 讲解交流-直流(AC-DC)变流(整流)、直流-直流(DC-DC)变流(斩波)、直流-交流(DC-AC)变流(逆变)、交流-交流(AC-AC)变流(变频)的基本原理和典型电路。 第十七章 工业应用实例: 结合工业生产实际,介绍电力电子技术在电机调速、电动工具、电源设备、照明控制、家用电器等领域的典型应用。 学习建议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掌握本书内容,我们提出以下学习建议: 1. 循序渐进,夯实基础: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个知识体系不断积累的学科,务必从基础概念学起,理解透彻每个基本定律和原理,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理论联系实际: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思考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结合教材中的案例分析,尝试理解电路的工作过程和参数的意义。 3. 动手实践,提升技能: 如果条件允许,积极参与实验课程,动手搭建电路,进行测量和调试。实践是检验和巩固理论知识的最佳途径。 4. 多做练习,巩固理解: 认真完成课后习题,通过练习来检验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找出薄弱环节并加以弥补。 5. 关注前沿,持续学习: 电工电子技术发展迅速,鼓励读者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关注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保持学习的热情和能力。 结语 《电工电子技术(第三版)》是我们全体编著者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而倾力打造的。我们相信,通过本书的学习,广大高职高专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精髓,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为未来在各个工业领域大展宏图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期待本书能成为您学习道路上的得力助手,陪伴您在科技创新和工业进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这套教材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实验和实践的重视程度,尽管这主要是一本理论书。它的章节末尾总会附带一些非常贴近当时工业生产实际的例题和设计任务。这些题目往往要求你不仅仅是代入公式得出数值,而是要考虑实际器件的容差、功耗限制,甚至是成本考量,这才是真正的工程思维的培养。我清晰地记得其中一个关于滤波电路设计的案例,它没有直接给出最优解,而是要求我们比较RC、RLC在不同频率响应下的优劣,并结合当时的集成运放性能来做取舍。这种引导式的思考训练,远比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要高明得多。它迫使我们的大脑从纯粹的学术推理转向解决实际问题的路径规划。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仅传授“知识点”,更塑造了一种面对复杂电子系统时的“解决问题的心态”——即,永远不要忘记理论必须落到实处,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有年代感了,封面那种略显粗糙的质感,让我想起了大学图书馆里那些泛黄的教材。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感觉,和现在市面上轻薄的印刷品完全不同,仿佛握住了一段被时间打磨过的知识结晶。我记得我当时买它,就是冲着“十二五”规划教材这个名头去的,总觉得官方认证过的东西,内容质量肯定有保障,毕竟那是国家层面的教育指导方针下的产物。这本书的目录结构清晰得有点刻板,但正是这种刻板,让我在查找特定知识点时感到异常方便,不用在复杂的章节布局里迷失方向。虽然现在电子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这本教材里的基础原理部分,无论是电路分析还是元器件特性,都被阐述得极其扎实,没有丝毫浮夸的修饰,全是硬碰硬的理论推导和工程实例。它就像一位老派的师傅,不急不躁地领着你走完每一个基础步骤,让你明白“为什么”比“是什么”更重要。阅读过程中,我发现那些最初看起来枯燥的公式和推导,在反复研读后,逐渐在你脑海中搭建起一座稳固的知识高塔,让你对后续更复杂的系统设计有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界的“硬核”代表,完全没有如今流行读物中那种试图用生动故事或趣味案例来“软化”专业知识的倾向。每一章的开篇都直奔主题,开门见山地抛出核心概念,然后立刻进入严谨的数学模型和物理定律的阐述。我记得第一次翻到半导体器件那一章时,那种直接面对布拉德肖特和载流子迁移率的冲击感,让我深刻体会到这绝对不是一本给“小白”准备的入门读物。它更像是一本给那些已经有一定物理和微积分基础的学生准备的“进阶钥匙”。作者的行文逻辑性极强,从宏观的系统架构到微观的元件工作原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你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跳跃阅读的地方。如果你想囫囵吞枣地应付考试,这本书可能会让你感到挫败,因为它要求你对每一个定义、每一个假设都了然于胸。但是,如果你真的沉下心去啃,你会发现它在严谨中蕴含着一种独特的、经过时间检验的美感,那是知识结构完美对齐的体现。

评分

说到底,这本书在我心中的地位,更像是一本“武功秘籍”而不是一本“菜谱”。它没有手把手教你每一步怎么做,而是把构成这门武学的基本内功心法和招式原理,用最精炼的语言和公式阐述清楚。我后来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一些看似全新的电路问题时,常常能从这本书里找到最底层的原理对应点。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使用某一个特定的芯片型号”,而是“晶体管的开关特性在任何拓扑结构下都是基础”。这种底层逻辑的构建,是任何快速更新的、基于特定产品手册编写的资料都无法比拟的。它提供的是一种可以穿越技术迭代周期的“内功修为”。每当我对某个新技术感到困惑时,回头翻阅这本书的某些核心章节,总能找到清晰的思路入口,将新技术还原到最基本的电学定律层面进行分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动态的、快速演进的技术领域,提炼成了相对永恒的科学基础。

评分

这套教材的字体和排版,说实话,在今天看来是非常朴素的,甚至可以说是有点过时了。黑白印刷,图表大多也是简洁的线条和阴影构成,没有如今教材中那些炫目的彩色插图或三维渲染图来辅助理解。这反而逼迫我必须依靠纯粹的想象力和空间构建能力去“看见”那些看不见的电场和磁场。比如讲解变压器漏磁通分布时,如果不是脑子里构建出那个磁场的分布图,光看二维截面图是很难真正理解其对耦合系数的影响的。这种“极简主义”的呈现方式,虽然在视觉上缺乏吸引力,但在认知负荷上却做到了极致的优化——所有视觉信息都是必须的,没有多余的装饰来分散注意力。这就像是早期的黑白电影,虽然色彩斑斓的画面更具冲击力,但老电影中演员的精湛演技和故事的内在张力,往往能更深刻地刻在观众的心里。这本书的“素颜”下,是扎实到足以支撑起整个专业知识体系的骨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