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语境”转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定价:43.00元
作者:姜喜咏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100616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实现从“西方语境”到“中国语境”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实践的转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应有之义,是创造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诉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学术话语权建构的重要路径。
目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语境”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中国化的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语境”问题的实践方面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语境”问题的理论方面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概念
(一)“中国化”的狭义与广义之分
(二)“传播”是狭义“中国化”的前奏和基础
(三)“运用”、“应用”与“中国化”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特性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性问题
(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点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中国化”、“幽灵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问题
(四)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之思
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义、内涵与实质
(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定位的重大意义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内涵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党性特征
……
后记
作者介绍
姜喜咏,湖北省红安县人,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副所长。200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10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及复印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哲学原理》等转载、摘编。主持完成“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基本内涵及方法问题”等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其他课题多项。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其他各项奖多项。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在整理自己的阅读笔记时,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叙事方式才能真正抓住当代读者的心?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在我看来,就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它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原本可能显得高深莫测的理论概念,通过一种近乎口语化但又不失学术严谨性的方式娓娓道来。作者的笔触时而如同经验老到的引路人,带着你穿梭于历史的迷雾之中,用生动的历史场景来印证其观点;时而又像是一位哲学家,突然抛出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诘问,迫使你停下来进行内心的自我对话。这种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度,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毫无滞涩感,知识的传递过程是流动的、有机的,而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罗列和堆砌。特别是对于那些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新手来说,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无疑大大降低了理解门槛,让人感到亲切而富有成效。
评分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这本书在处理复杂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视野和深厚的学养。它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单一的学科领域进行探讨,而是巧妙地将社会学、历史学甚至心理学的观察视角融入进来,使得分析维度更加立体和全面。这让我想起一位老教授曾经说过的,真正的智慧在于整合,而不是孤立。这本书无疑就是这种整合精神的体现。它没有满足于停留在表层的现象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因和结构性力量。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发现作者引用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这种国际化和宏大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相关议题的认知边界,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具包容性和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我熟悉的现实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体现了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脉络。我注意到,作者在构建每一个章节时,都像是搭建一座精密的建筑,每一块砖石——也就是每一个论点——都紧密相连,共同支撑起一个宏大的主题框架。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铺陈,而是更侧重于概念的递进和论证的深化。当你读到某一章节的结论时,你会自然而然地回溯到前面章节的铺垫,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是阅读体验中最为美妙的时刻之一。而且,章节之间的过渡衔接得非常自然,不突兀,仿佛是精心设计好的音乐乐章,高潮迭起,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喘息的空间。这种严谨的内部逻辑,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建立起一个坚固的认知地图,不容易迷失在复杂的论证细节之中,保证了阅读的效率和最终的知识吸收效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版式,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我尤其喜欢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虽然内容本身应该很深刻,但外在的呈现却给人一种呼吸感,不至于让人一上来就被厚重的理论压垮。内页的字体选择也非常考究,行距和字号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需要细细品味文字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翻开扉页,那种油墨的淡淡清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气味,瞬间将我从日常的喧嚣中抽离出来,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思想深处的门。这本书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又不失韧性,让人忍不住想用笔在旁边做些批注和标记,而不是担心墨水会洇开破坏整体观感。由此可见,出版方在物理呈现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的外观就已经在暗示读者:你即将接触到的内容,是经过精心打磨和尊重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或许在于它激发了我强烈的反思欲望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反而更像是一个高水平的辩论场,鼓励读者带着自己的经验和质疑去参与到作者的思考过程中。在某些关键的论断面前,作者甚至会故意留下一些探讨的空间,这种“留白”的设计,恰恰是其高明之处——它要求读者不能被动接受,而必须主动地去消化、去检验、去构建自己的理解体系。每读完一个核心观点,我都需要放下书本,走到窗边,让思绪沉淀一会儿,思考这个观点如何与我自己的世界观产生碰撞与融合。正是这种持续的、内在的对话,让这本书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合上封面的那一刻,它已经内化成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新视角,持续地在我的日常思考中发挥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