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9787040313949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通信原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9787040313949 高等教育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会生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原理
  • 信号与系统
  • 信息论
  • 调制解调
  • 通信系统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电子工程
  • 通信工程
  • 电工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313949
商品编码:2942462018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原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定价:36.60元

作者:张会生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2-01

ISBN:9787040313949

字数:570000

页码:36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地介绍现代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力法。《通信原理》共12章:绪论、*信号与噪声分析、信道与噪声、模拟调制系统、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现代数字调制技术、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差错控制编码、数字信号的*接收、同步原理、现代通信系统介绍。章后设有思考题和习题。书后有4个附录:常用三角函数公式、Q函数和误差函数、傅里叶变换、部分习题答案。全书内容丰富、取材新颖,叙述由浅入深、简明透彻,概念清楚、重点突出,既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又适于学生自学。
  《通信原理》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通信、电子、信息、控制、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供IT类专业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和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通信的基本概念
1.3 通信系统的组成
1.3.1 通信系统的一般组成
1.3.2 模拟通信系统的组成
1.3.3 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
1.3.4 数字通信的主要特点
1.4 通信系统的分类与通信方式
1.4.1 通信系统的分类
1.4.2 通信方式
1.5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5.1 一般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1.5.2 信息及其度量
1.5.3 有效性指标的具体描述
1.5.4 可靠性指标的具体描述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随机信号与噪声分析
2.1 引言
2.2 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
2.2 ,1随机过程的概念
2.2.2 随机过程的统计描述
2.3 平稳随机过程
2.3.1 平稳随机过程的概念
2.3.2 稳随机过程的各态历经性
2.3.3 平稳随机过程的自相关函数
2.3.4 平稳随机过程的功率谱密度
2.4 高斯随机过程
2.4.1 高斯过程的定义
2.4.2 高斯过程的性质
2.4.3 高斯随机变量
2.5 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2.5.1 输出过程的表达式
2.5.2 输出过程的统计特性
2.6 窄带随机过程
2.6.1 窄带随机过程的概念
2.6.2 同相和正交分量的统计特性
2.6.3 包络和相位的统计特性
2.7 正弦波加窄带高斯噪声
2.7.1 合成波的表达式
2.7.2 合成包络和合成相位的统计特性
2.8 高斯白噪声和带限白噪声
2.8.1 白噪声
2.8.2 高斯白噪声
2.8.3 带限白噪声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信道与噪声
3.1 引言
3.2 信道的基本概念
3.2.1 信道的定义
3.2.2 信道的分类
3.2.3 信道的数学模型
3.3 恒参信道及其对所传信号的影响
3.3.1 信号不失真传输条件
3.3.2 幅度-频率畸变
3.3.3 相位-频率畸变(群迟延畸变)
3.3.4 减小畸变的措施
3.4 随参信道及其对所传信号的影响
3.4.1 随参信道传输媒质的特点
3.4.2 随参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3.4.3 随参信道特性的改善
3.5 信道的加性噪声
3.5.1 噪声来源及其分类
3.5.2 起伏噪声的统计特性
3.5.3 等效噪声带宽
3.6 信道容量的概念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模拟调制系统
4.1 引言
4.2 幅度调制的原理
4.2.1 幅度调制的一般模型
4.2.2 常规双边带调幅(AM)
4.2.3 抑制载波的双边带调幅(DSB-SC)
4.2.4 单边带调制(SSB)
4.2.5 残留边带调制(VSB)
4.3 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3.1 通信系统抗噪声性能分析模型
4.3.2 线性调制相干解调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3.3 常规调幅包络检波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4 角度调制(非线性调制)的原理
4.4.1 角度调制的基本概念
4.4.2 窄带调频与宽带调频
4.4.3 调频信号的产生与解调
4.5 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6 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比较
4.7 频分复用(FDM)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2 数字基带信号
5.2.1 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设计原则
5.2.2 数字基带信号的常用码型
5.2.3 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5.3 基带传输系统的脉冲传输与码间串扰
5.3.1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工作原理
5.3.2 基带传输系统的码间串扰
5.3.3 码间串扰的消除
5.4 间串扰的基带传输系统
5.4.1 间串扰的时域条件
5.4.2 间串扰的频域条件
5.4.3 理想基带传输系统
5.4.4 实用的间串扰基带传输特性
5.5 间串扰基带传榆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5.6 部分响应系统
5.6.1 部分响应系统的基本原理
5.6.2 一种实用的部分响应系统
5.6.3 一般形式的部分响应系统
5.7 眼图
5.7.1 眼图的概念
5.7.2 眼图形成原理及模型
5.8 时域均衡原理
5.8.1 均衡的概念
5.8.2 时域均衡的基本原理
5.8.3 有限长横向滤波器
5.8.4 时域均衡算法及实现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 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6.1 引言
6.2 二进制幅度键控(2ASK)
6.2.1 一般原理与实现方法
6.2.2 2ASK信号的功率谱及带宽
6.2.3 2A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6.3 二进制频移键控(2FSK)
6.3.1 2FSK调制原理与实现方法
6.3.2 2FSK信号的解调
……

第7章 现代数字调制技术
第8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第9章 差错控制编码
第10章 数字信号的佳接收
第11章 同步原理
第12章 现代通信系统介绍
附录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电磁场与电磁波》 一、本书概述 《电磁场与电磁波》是一部系统阐述电磁场理论基本概念、核心定律、分析方法和应用技术的专著。本书旨在为相关专业的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知识储备。全书共分为十一章,从最基本的矢量分析和静电场入手,逐步深入到磁场、时变电场、麦克斯韦方程组,并最终延伸至电磁波的传播、辐射以及电磁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内容。本书在内容组织上由浅入深,理论推导严谨,公式运用恰当,并辅以丰富的工程实例,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使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并掌握电磁场与电磁波的精髓。 二、核心内容详解 第一章 矢量分析基础 本章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首先,回顾并系统梳理了矢量代数的基本运算,包括矢量加减、点乘、叉乘等,并强调了其在物理量描述中的重要性。随后,重点介绍了三维空间中常用的坐标系,如笛卡尔坐标系、柱坐标系和球坐标系,并详细阐述了不同坐标系下的矢量表示、微分运算(梯度、散度、旋度)以及积分运算(线积分、面积分、体积分)。特别是对散度和旋度的物理意义进行了深入剖析,例如散度代表了场的源强,旋度则表征了场的环绕程度。本章的最后一个重点在于介绍了场论中的几个基本定理,包括高斯散度定理(散度定理)和斯托克斯环路定理,这些定理是连接场和源、理解场在空间分布特性的关键工具,它们将微观场的性质与宏观积分联系起来,为后续章节中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理解和推导奠定基础。 第二章 静电场 本章聚焦于静电场的研究。在介绍了电荷及其性质、库仑定律的基础上,详细讲解了电场强度和电场线的概念,以及如何利用叠加原理和积分方法计算由点电荷、线电荷、面电荷和体电荷形成的静电场。接着,引入了电势的概念,阐述了电势与电场强度的关系,以及等势面的性质。特别地,本书深入探讨了散度定理在静电场中的应用,即高斯定理,该定理以一种简洁优雅的方式描述了电场与电荷分布之间的关系,是求解对称性电场的重要手段。此外,本章还讨论了导体在静电场中的基本性质,如静电平衡条件、导体内部场强为零、导体表面为等势面等,并初步引入了电容和电容器的概念,为后续电能的存储和电路分析打下基础。 第三章 静电场的边值问题 本章致力于解决更为复杂的静电场问题,尤其关注边界条件的处理。在回顾了第一、二章内容的基础上,本章详细讲解了静电场中的微分方程——泊松方程和拉普拉斯方程。泊松方程描述了电势与体电荷密度之间的关系,而拉普拉斯方程则适用于无源区域(即电荷密度为零的区域)。本书重点介绍了求解这些微分方程的常用方法,包括分离变量法、镜像法和格林函数法,这些方法在解决具有复杂几何形状边界的静电场问题时具有广泛的应用。同时,本章也详细阐述了电场在不同介质交界处的边界条件,例如电场强度和电势在导体与介质、介质与介质之间的连续性或跃变关系,这些边界条件是求解复杂电磁场问题的关键。 第四章 稳恒磁场 本章转向稳恒磁场的研究。在回顾了磁性物质的基本概念和磁场的基本性质后,详细讲解了毕奥-萨伐尔定律,该定律提供了计算由恒定电流产生的磁场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本书介绍了磁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基本物理量,并利用叠加原理计算了直线电流、圆形线圈、螺线管等典型电流元产生的磁场。本章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安培环路定理,它以一种类似高斯定理的方式,揭示了磁场与产生它的电流之间的积分关系,尤其适用于求解具有高对称性的稳恒磁场。此外,还讨论了磁场中的磁矩概念,以及磁性材料(顺磁、抗磁、铁磁)在磁场中的行为,为理解更复杂的磁现象打下基础。 第五章 电磁场与电磁波 本章是全书的升华,引入了时变电场和时变磁场,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基本规律——麦克斯韦方程组。本章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出发,深入剖析了感应电动势的产生原因,并进一步引入了位移电流的概念,修正了安培定律,最终形成了完整的麦克斯韦方程组。麦克斯韦方程组是描述电磁场行为的基石,包含四个基本方程,分别描述了电场与电荷的关系、磁场与电流的关系、磁场与电场的关系以及电场与磁场的关系。本书详细解释了这四个方程的物理意义,并展示了如何利用它们分析各种电磁现象。 第六章 电磁波的传播 本章在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及其特性。通过分析无源均匀介质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推导出了电磁波的波动方程,并阐述了电磁波的横波性质。本书详细分析了平面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中的传播,包括其速度(光速)、波长、频率、相量表示等重要参数,以及电场、磁场和传播方向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外,还讨论了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如电磁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以及介质的损耗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 第七章 电磁波的辐射 本章关注电磁波的辐射源,即电磁波是如何产生的。本书从简单的偶极子辐射模型入手,详细推导了电偶极子和磁偶极子的辐射场,并分析了其辐射方向图和功率。随后,本章将讨论更一般的辐射问题,包括天线理论的基础,如天线的阻抗、增益、方向性等参数。通过理解辐射的基本原理,读者可以更好地设计和分析各类天线系统。 第八章 电磁波的散射与衍射 本章探讨了电磁波在遇到障碍物或孔缝时发生的散射和衍射现象。首先,介绍了电磁波的散射理论,包括瑞利散射和米氏散射,并解释了这些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天空的颜色和雷达探测。接着,详细讨论了惠更斯原理在解释衍射现象中的作用,以及不同几何形状孔缝的夫琅和费衍射和菲涅尔衍射。这些知识对于理解光学、微波和雷达等领域中的波的传播特性至关重要。 第九章 导行电磁场 (传输线理论) 本章将电磁波的概念应用到传输线等引导性结构上。本书详细分析了传输线上的电压波和电流波,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入了特性阻抗、反射系数和驻波比等重要概念。通过对传输线理论的深入研究,可以理解信号在电缆、微带线等结构中的传播特性,对于高频电路设计、射频工程和通信系统中的信号完整性分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十章 腔体与谐振器 本章研究电磁波在封闭空腔中的传播和驻波现象。本书分析了矩形和圆柱形腔体中的电磁模式,并计算了其谐振频率。同时,还介绍了谐振器的概念及其在振荡器、滤波器等射频电路中的应用。理解腔体和谐振器的特性有助于设计高频电子器件和系统。 第十一章 电磁兼容性 本章聚焦于电磁兼容性(EMC)这一重要的工程领域。本书介绍了电磁骚扰(EMI)和电磁敏感性(EMS)的基本概念,并分析了电磁骚扰的产生、传播和耦合机制。在此基础上,本章阐述了提高设备电磁兼容性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包括屏蔽、滤波、接地等技术,以及电磁兼容性的测试和标准。掌握EMC知识对于确保电子设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正常工作至关重要。 三、学习目标与适用人群 本书的学习目标在于使读者: 掌握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概念、物理定律和分析方法。 能够独立解决各种静电场、稳恒磁场和时变电磁场问题。 深刻理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辐射、散射和衍射等现象。 掌握传输线理论、腔体谐振器和电磁兼容性的基本原理。 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本书适合于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理学、电气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教材或参考书。同时,也适合于从事通信、电子、雷达、微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提升。 四、学习方法建议 勤于思考,深入理解概念: 电磁场理论涉及抽象的概念和严谨的数学推导,务必在理解每一个物理概念和公式的含义上下功夫。 多做练习,熟练掌握方法: 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大量的习题来巩固和深化。认真完成课后习题,并尝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关注实际应用,联系工程实例: 书中提供的工程实例有助于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利用辅助资源,拓展视野: 可以查阅相关的学术论文、技术报告和在线资源,以更全面地了解电磁场与电磁波领域的最新发展。 组建学习小组,互助交流: 与同学或同事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讨论问题,分享学习心得,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系统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建立起坚实的电磁场与电磁波理论基础,为在相关技术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我个人觉得是有它独特之处的。它并非一开始就直接抛出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循序渐进,从最基本的通信概念,比如信号的分类、频谱分析,然后慢慢过渡到更深层次的编码、调制解调、信道特性等等。我记得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噪声的部分,书里详细地分析了各种类型的噪声,比如热噪声、散粒噪声,以及它们对信号的影响,并且给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当时为了理解这些,我翻看了很多参考资料,结合书上的推导,才算是勉强能接受。而且,教材在讲解过程中,并没有回避数学的严谨性,大量的公式推导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有时候会觉得有点枯燥,但不得不承认,正是这些严谨的数学推导,才让通信原理的理论体系如此牢固。我还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数字信号处理在通信中的应用,当时觉得非常神奇,怎么通过数学运算就能实现信号的传输和恢复。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系统性,几乎涵盖了通信原理的方方面面,而且逻辑清晰,如果你能沉下心来,跟着它的思路一点点啃,绝对会收获满满。

评分

这本书在我大三的时候算是我的“启蒙读物”了,那时候对通信的认识还停留在“打电话”和“上网”的层面。拿到这本书,首先被它的厚度“镇住”了,里面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图表,一度让我产生了畏难情绪。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香农限”的讲解,那个公式简直像一道天堑,要理解它背后的物理意义,需要对信息论和信道模型有相当深入的理解。为了搞懂它,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甚至啃了些更深入的英文文献,才算是有了一点眉目。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学术化,很多概念的定义都非常精确,不容许有任何模糊不清的地方。我特别喜欢书里对各种调制方式的详细介绍,从最简单的ASK、FSK,到更复杂的QAM,书里都给出了清晰的数学模型和性能分析。虽然有时候会觉得有些章节的讲解略显枯燥,但当你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原理,你会发现通信系统的精妙之处。这本书,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吃成胖子”的书,它需要你耐心、细致地去品味,去咀嚼,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奥妙。

评分

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或许就是它的“硬核”程度了。它不像市面上一些“速成”或者“入门”类的书籍,会把复杂的概念简化到有些失真。这本书就是要你扎扎实实地面对通信原理的本质,那些繁复的数学公式,那些抽象的理论模型,它们构成了通信系统得以运转的基石。我记得在学习纠错编码的时候,书里详细讲解了海明码、卷积码等,那推导过程复杂得令人头疼,但一旦理解了,就会惊叹于人类智慧的精妙。它并没有给出很多“现成”的解决方案,而是让你去理解“为什么”,让你去掌握“如何”推导。这种“苦行僧”式的学习过程,虽然挑战性很大,但带来的却是深厚的理解和扎实的功底。每次看完一章,都感觉自己对通信这个领域又多了一份敬畏。我曾经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才把关于“最大似然检测”的推导搞明白,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至今难忘。这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但又要求严格的导师,它不会直接给你答案,但它会引导你一步步走向真理。

评分

要说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那大概就是它那种“刨根问底”的精神。它不会满足于表面的描述,而是要让你深入到信号的本质,系统的原理。我记得在学习“多径效应”的时候,书里详细分析了瑞利衰落、莱斯衰落等模型,并且给出了相应的统计特性。那部分的内容,对于我当时来说,简直是“天书”级别,涉及到大量的概率论和随机过程的知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勉强理解,但一旦理解了,就感觉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明白了为什么无线通信会受到那么多干扰。书里的公式推导非常严谨,逻辑性极强,每一个步骤都力求准确无误。有时候,我会觉得这种严谨性让学习过程显得有些“痛苦”,但事后回想,正是这种严谨,才让通信原理这门学科如此坚实可靠。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武功秘籍”,它不会直接教你“天下第一”,而是会教你如何去“练功”,如何去理解招式背后的原理。如果你想要真正掌握通信的“内功心法”,这本书绝对是你不可或缺的“宝典”。

评分

这本《通信原理》的封面设计我一直觉得挺舒服的,不像有些教材那样花里胡哨,就是那种踏实、厚重的感觉。我大概是08年左右刚接触到这本书的,那时候正是“十一五”规划的尾巴,学校里用的也确实是这个版本。说实话,最开始翻它的时候,感觉就像面对一座巍峨的山,有点不知从何下手。那些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还有各种概率统计的公式,像是天书一样。我记得最清楚的是第一章,关于信息论的基础知识,熵、信道容量这些概念,当时真的理解得磕磕绊绊,花了好几天才把课后习题勉强做出来。教材的讲解风格比较严谨,一步一步推导,逻辑性很强,但有时候对于初学者来说,就显得稍微有些“硬核”了。我印象深刻的是书里的一些经典例子,比如关于香农编码的讲解,虽然概念抽象,但通过例子能稍微窥探到一点其魅力所在。当然,有时候也会觉得,要是能再多一些直观的图示或者更容易理解的比喻,对我们这些“小白”来说会更友好一些。不过,整体而言,它还是搭建了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学习打下了不错的底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