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原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定价:36.60元
作者:张会生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2-01
ISBN:9787040313949
字数:570000
页码:36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地介绍现代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力法。《通信原理》共12章:绪论、*信号与噪声分析、信道与噪声、模拟调制系统、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现代数字调制技术、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差错控制编码、数字信号的*接收、同步原理、现代通信系统介绍。章后设有思考题和习题。书后有4个附录:常用三角函数公式、Q函数和误差函数、傅里叶变换、部分习题答案。全书内容丰富、取材新颖,叙述由浅入深、简明透彻,概念清楚、重点突出,既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又适于学生自学。
《通信原理》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通信、电子、信息、控制、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供IT类专业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和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通信的基本概念
1.3 通信系统的组成
1.3.1 通信系统的一般组成
1.3.2 模拟通信系统的组成
1.3.3 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
1.3.4 数字通信的主要特点
1.4 通信系统的分类与通信方式
1.4.1 通信系统的分类
1.4.2 通信方式
1.5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5.1 一般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1.5.2 信息及其度量
1.5.3 有效性指标的具体描述
1.5.4 可靠性指标的具体描述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随机信号与噪声分析
2.1 引言
2.2 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
2.2 ,1随机过程的概念
2.2.2 随机过程的统计描述
2.3 平稳随机过程
2.3.1 平稳随机过程的概念
2.3.2 稳随机过程的各态历经性
2.3.3 平稳随机过程的自相关函数
2.3.4 平稳随机过程的功率谱密度
2.4 高斯随机过程
2.4.1 高斯过程的定义
2.4.2 高斯过程的性质
2.4.3 高斯随机变量
2.5 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2.5.1 输出过程的表达式
2.5.2 输出过程的统计特性
2.6 窄带随机过程
2.6.1 窄带随机过程的概念
2.6.2 同相和正交分量的统计特性
2.6.3 包络和相位的统计特性
2.7 正弦波加窄带高斯噪声
2.7.1 合成波的表达式
2.7.2 合成包络和合成相位的统计特性
2.8 高斯白噪声和带限白噪声
2.8.1 白噪声
2.8.2 高斯白噪声
2.8.3 带限白噪声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信道与噪声
3.1 引言
3.2 信道的基本概念
3.2.1 信道的定义
3.2.2 信道的分类
3.2.3 信道的数学模型
3.3 恒参信道及其对所传信号的影响
3.3.1 信号不失真传输条件
3.3.2 幅度-频率畸变
3.3.3 相位-频率畸变(群迟延畸变)
3.3.4 减小畸变的措施
3.4 随参信道及其对所传信号的影响
3.4.1 随参信道传输媒质的特点
3.4.2 随参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3.4.3 随参信道特性的改善
3.5 信道的加性噪声
3.5.1 噪声来源及其分类
3.5.2 起伏噪声的统计特性
3.5.3 等效噪声带宽
3.6 信道容量的概念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模拟调制系统
4.1 引言
4.2 幅度调制的原理
4.2.1 幅度调制的一般模型
4.2.2 常规双边带调幅(AM)
4.2.3 抑制载波的双边带调幅(DSB-SC)
4.2.4 单边带调制(SSB)
4.2.5 残留边带调制(VSB)
4.3 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3.1 通信系统抗噪声性能分析模型
4.3.2 线性调制相干解调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3.3 常规调幅包络检波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4 角度调制(非线性调制)的原理
4.4.1 角度调制的基本概念
4.4.2 窄带调频与宽带调频
4.4.3 调频信号的产生与解调
4.5 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6 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比较
4.7 频分复用(FDM)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2 数字基带信号
5.2.1 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设计原则
5.2.2 数字基带信号的常用码型
5.2.3 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5.3 基带传输系统的脉冲传输与码间串扰
5.3.1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工作原理
5.3.2 基带传输系统的码间串扰
5.3.3 码间串扰的消除
5.4 间串扰的基带传输系统
5.4.1 间串扰的时域条件
5.4.2 间串扰的频域条件
5.4.3 理想基带传输系统
5.4.4 实用的间串扰基带传输特性
5.5 间串扰基带传榆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5.6 部分响应系统
5.6.1 部分响应系统的基本原理
5.6.2 一种实用的部分响应系统
5.6.3 一般形式的部分响应系统
5.7 眼图
5.7.1 眼图的概念
5.7.2 眼图形成原理及模型
5.8 时域均衡原理
5.8.1 均衡的概念
5.8.2 时域均衡的基本原理
5.8.3 有限长横向滤波器
5.8.4 时域均衡算法及实现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 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6.1 引言
6.2 二进制幅度键控(2ASK)
6.2.1 一般原理与实现方法
6.2.2 2ASK信号的功率谱及带宽
6.2.3 2A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6.3 二进制频移键控(2FSK)
6.3.1 2FSK调制原理与实现方法
6.3.2 2FSK信号的解调
……
第7章 现代数字调制技术
第8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第9章 差错控制编码
第10章 数字信号的佳接收
第11章 同步原理
第12章 现代通信系统介绍
附录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我个人觉得是有它独特之处的。它并非一开始就直接抛出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循序渐进,从最基本的通信概念,比如信号的分类、频谱分析,然后慢慢过渡到更深层次的编码、调制解调、信道特性等等。我记得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噪声的部分,书里详细地分析了各种类型的噪声,比如热噪声、散粒噪声,以及它们对信号的影响,并且给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当时为了理解这些,我翻看了很多参考资料,结合书上的推导,才算是勉强能接受。而且,教材在讲解过程中,并没有回避数学的严谨性,大量的公式推导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有时候会觉得有点枯燥,但不得不承认,正是这些严谨的数学推导,才让通信原理的理论体系如此牢固。我还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数字信号处理在通信中的应用,当时觉得非常神奇,怎么通过数学运算就能实现信号的传输和恢复。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系统性,几乎涵盖了通信原理的方方面面,而且逻辑清晰,如果你能沉下心来,跟着它的思路一点点啃,绝对会收获满满。
评分这本书在我大三的时候算是我的“启蒙读物”了,那时候对通信的认识还停留在“打电话”和“上网”的层面。拿到这本书,首先被它的厚度“镇住”了,里面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图表,一度让我产生了畏难情绪。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香农限”的讲解,那个公式简直像一道天堑,要理解它背后的物理意义,需要对信息论和信道模型有相当深入的理解。为了搞懂它,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甚至啃了些更深入的英文文献,才算是有了一点眉目。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学术化,很多概念的定义都非常精确,不容许有任何模糊不清的地方。我特别喜欢书里对各种调制方式的详细介绍,从最简单的ASK、FSK,到更复杂的QAM,书里都给出了清晰的数学模型和性能分析。虽然有时候会觉得有些章节的讲解略显枯燥,但当你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原理,你会发现通信系统的精妙之处。这本书,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吃成胖子”的书,它需要你耐心、细致地去品味,去咀嚼,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奥妙。
评分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或许就是它的“硬核”程度了。它不像市面上一些“速成”或者“入门”类的书籍,会把复杂的概念简化到有些失真。这本书就是要你扎扎实实地面对通信原理的本质,那些繁复的数学公式,那些抽象的理论模型,它们构成了通信系统得以运转的基石。我记得在学习纠错编码的时候,书里详细讲解了海明码、卷积码等,那推导过程复杂得令人头疼,但一旦理解了,就会惊叹于人类智慧的精妙。它并没有给出很多“现成”的解决方案,而是让你去理解“为什么”,让你去掌握“如何”推导。这种“苦行僧”式的学习过程,虽然挑战性很大,但带来的却是深厚的理解和扎实的功底。每次看完一章,都感觉自己对通信这个领域又多了一份敬畏。我曾经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才把关于“最大似然检测”的推导搞明白,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至今难忘。这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但又要求严格的导师,它不会直接给你答案,但它会引导你一步步走向真理。
评分要说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那大概就是它那种“刨根问底”的精神。它不会满足于表面的描述,而是要让你深入到信号的本质,系统的原理。我记得在学习“多径效应”的时候,书里详细分析了瑞利衰落、莱斯衰落等模型,并且给出了相应的统计特性。那部分的内容,对于我当时来说,简直是“天书”级别,涉及到大量的概率论和随机过程的知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勉强理解,但一旦理解了,就感觉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明白了为什么无线通信会受到那么多干扰。书里的公式推导非常严谨,逻辑性极强,每一个步骤都力求准确无误。有时候,我会觉得这种严谨性让学习过程显得有些“痛苦”,但事后回想,正是这种严谨,才让通信原理这门学科如此坚实可靠。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武功秘籍”,它不会直接教你“天下第一”,而是会教你如何去“练功”,如何去理解招式背后的原理。如果你想要真正掌握通信的“内功心法”,这本书绝对是你不可或缺的“宝典”。
评分这本《通信原理》的封面设计我一直觉得挺舒服的,不像有些教材那样花里胡哨,就是那种踏实、厚重的感觉。我大概是08年左右刚接触到这本书的,那时候正是“十一五”规划的尾巴,学校里用的也确实是这个版本。说实话,最开始翻它的时候,感觉就像面对一座巍峨的山,有点不知从何下手。那些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还有各种概率统计的公式,像是天书一样。我记得最清楚的是第一章,关于信息论的基础知识,熵、信道容量这些概念,当时真的理解得磕磕绊绊,花了好几天才把课后习题勉强做出来。教材的讲解风格比较严谨,一步一步推导,逻辑性很强,但有时候对于初学者来说,就显得稍微有些“硬核”了。我印象深刻的是书里的一些经典例子,比如关于香农编码的讲解,虽然概念抽象,但通过例子能稍微窥探到一点其魅力所在。当然,有时候也会觉得,要是能再多一些直观的图示或者更容易理解的比喻,对我们这些“小白”来说会更友好一些。不过,整体而言,它还是搭建了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学习打下了不错的底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