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农产品SPS适度保护水平的形成机理与应用策略研究 |
| 作者 | 董银果 |
| 定价 | 48.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09234864 |
| 出版日期 | 2018-02-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SPS(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就本质而言是一把“双刃”剑,用之过度,则贸易摩擦不断;不足则风险大量进入。本项目从“适度保护水平”的“质”入手,采用考虑风险因素的演化博弈模型和局部均衡方法分析SPS措施的动态形成机制和在不同风险级别下对贸易的影响效应;考察中国SPS保护水平的时空演变,运用引力模型评估外SPS标准的差异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程度;在探讨适度保护水平“量”度方法基础上,构建“风险、保护水平、成本、收益”为一体的分析框架,并通过罐装奶粉的模拟实验,计算设立三个不同保护水平SPS的成本与收益,确定奶业SPS的适度保护水平。根据适度保护水平的需要,提出适当保护措施的选择标准及“贸易禁止”、“贸易限制”和“自由贸易”三种不同SPS策略的应用程度及应用条件,为国家制定农产品适度保护水平,适时制定和修订SPS措施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重要术语 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外研究动态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1.2.2 研究动态综述 1.2.3 外文献评论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破解问题的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1 探讨A1OP的本质并模拟了其量变的决定因素 1.4.2 计算了中国主要农产品的SPS保护水平 1.4.3 评估了大豆的保护水平及保护水平差异的进口贸易效应 1.4.4 模拟了奶业的SPS适度保护水平 1.4.5 提出了基于A1OP的三种SPS措施的适用条件 第2章 SPS适度保护水平的“质” 2.1 SPS措施和A1OP的内涵 2.1.1 SPS措施的内涵及特征 2.1.2 WTO对A1OP的界定 2.1.3 A1OP的内涵 2.2 A1OP和SPS措施的关系探析 2.2.1 SPS措施与A1OP的区别 2.2.2 SPS措施与A1OP的联系 2.3 A1OP/SPS的形成 2.3.1 A1OP/SPS形成的经济学分析 2.3.2 基于博弈论的A1OP/SPS设定 2.4 A1OP/SPS的贸易影响分析 2.4.1 数量控制机制 2.4.2 价格控制机制 2.4.3 信息补偿机制 2.5 A1OP的本质:贸易壁垒还是贸易催化剂 2.5.1 引言 2.5.2 模型与数据 2.5.3 计量结果报告 2.5.4 SPS措施对不同加工程度农产品的影响 2.5.5 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3章 SPS适度保护水平的“量” 3.1 风险及风险管理 3.1.1 风险的概念 3.1.2 风险的来源及种类 3.1.3 风险的管理 3.2 A1OP/SPS的决定因素 3.2.1 A1OP的决定因素分析 3.2.2 模型、变量及数据 3.2.3 实证结果报告 3.2.4 初级和加工农产品的比较 3.2.5 研究结论 3.3 A1OP/SPS的国际争议案 3.3.1 SPS争议案的特征 3.3.2 违背A1OP一致性原则的案例 3.3.3 违背A1OP小贸易限制的案例 3.4 A1OP/SPS的构建方法 3.4.1 澳大利亚的风险评估矩阵方法 3.4.2 美国APH1S方法 3.4.3 新西兰ISO一RISK方法 3.4.4 三种方法的比较和启示 第4章 中国SPS保护水平的考察与评价 4.1 中国农产品SPS措施考察 4.1.1 SPS措施在外冲击中被迫迭代 4.1.2 SPS措施的关注点集中在食品安全领域 4.1.3 畜产品类是SPS通报的重点行业 4.1.4 SPS规制在加速迭代 4.1.5 采纳国际标准的比率仍然偏低 4.2 中国SPS措施保护水平的案例分析 4.2.1 风险预防管理的冷思考——以黄金大米人体实验为例. 4.2.2 预防原则的再思考——以GMO产品进口为例 4.2.3 “适度”或“过度”——以瘦肉精标准争议为例 4.3 中国SPS措施的进口贸易效应分析 4.3.1 中国农产品进口贸易考察 4.3.2 模型和变量 4.3.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3.4 实证结果报告 4.3.5 讨论 4.4 中国SPS保护水平评估——以大豆产品为例 4.4.1 引言 4.4.2 大豆SPS保护水平评价指标 4.4.3 大豆SPS保护水平的实证评估 4.4.4 大豆SIPS保护水平形成的原因 4.4.5 结论与政策建议 4.5 中国农产品SPS保护水平测算 4.5.1 以价格楔为基础的关税等值模型 4.5.2 数据及样本 4.5.3 度量结果报告 4.5.4 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5章 A1OP的差异及贸易影响分析 5.1 中外SPS措施的横向比较 5.1.1 SPS通报数量的比较 5.1.2 SPS规制数量的比较 5.1.3 规制质量的比较 5.2 差异性A1OP导致农产品市场偏转吗 5.2.1 引言及文献综述 5.2.2 企业异质性与SPS措施的贸易影响模型 5.2.3 模型、变量与数据 5.2.4 实证结果报告 5.2.5 结论与政策含义 5.3 A1OP的差异对农产品进口的影响——以大豆为例 5.3.1 引言 5.3.2 中国大豆进口贸易考察 5.3.3 A1OP/SPS差异的度量指标 5.3.4 A1OP/SPS差异与中国大豆进口 5.3.5 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6章 农产品A1OP的模拟——以乳业为例 6.1 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考察 6.1.1 乳制品进口贸易量不断增加 6.1.2 奶粉和鲜奶是乳品进口的主要品种 6.1.3 婴幼儿奶粉进口价格持续增高 6.1.4 乳制品进口来源比较集中 6.2 中国乳业SPS保护水平测度 6.2.1 SPS贸易效应的度量工具比较 6.2.2 价格楔方法 6.2.3 乳品进口需求弹性估算 6.2.4 SPS对奶粉进口量的影响效应 6.2.5 奶粉SPS保护的关税等值 6.3 消费者对婴儿奶粉的支付意愿调查 6.3.1 研究方法 6.3.2 数据来源及样本个体特征描述 6.3.3 消费者对奶粉安全认知 6.3.4 消费者婴儿奶粉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 6.3.5 消费者对欧盟和日本奶粉的支付溢价 6.4 中国乳业的A1.P模拟 6.4.1 模拟A1.P的理论框架 6.4.2 消费者/生产者剩余的估算模型 6.4.3 消费者需求偏好与替代弹性 6.4.4 欧盟与日本保护水平福利效应对比 6.4.5 中国奶粉SPS适度保护水平 第7章 适度保护水平与适当SP8措施选择 7.1 基于A1OP的SPS措施选择 7.1.1 SPS措施的选择原则 7.1.2 适当SPS措施的选择程序 7.2 基于A1OP的贸易禁止措施 7.2.1 贸易禁止措施的应用条件 7.2.2 在贸易禁止措施中的职能 7.2.3 企业针对贸易禁止措施应采取的对策 7.3 基于A1OP的贸易限制措施 7.3.1 贸易限制SPS措施的类别 7.3.2 在贸易限制措施中的职责 7.3.3 企业在贸易限制措施中应采取的对策 7.4 基于A1OP的SIPS制度创新 7.4.1 进口农产品SPS监管流程 7.4.2 SPS监管制度创新探索——以上海自贸区为例 7.4.3 SPS制度创新的约束条件 7.4.4 SPS制度创新对进口企业的影响——以咖啡豆进口为例 参考文献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评价五: 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应用策略”部分,它为如何构建和优化SPS体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当前全球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SPS措施来保护国内产业,同时又不至于引发不必要的贸易争端,是各国都面临的挑战。这本书针对这一难题,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策略。例如,书中关于如何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如何提升SPS标准的技术含量和透明度,以及如何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与合作等方面的内容,都非常有价值。我尤其看重书中对于“适度”原则的强调,这提示我们在制定SPS政策时,必须在保障安全和促进贸易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这本书不仅仅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参考,对于从事农业科研、产品开发以及国际贸易的企业来说,也提供了宝贵的指导,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国际规则,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评分评价一: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严谨的视角来审视农产品SPS(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适度保护水平。在现实贸易中,我们常常听到各种关于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的讨论,这本书就像拨开迷雾的灯塔,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这些措施背后的逻辑。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SPS措施,更重要的是,它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这些措施是如何“形成”的,也就是其机理。从经济学、法学、国际贸易规则以及国家安全等多个维度,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让我深刻理解到SPS的设定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受到多重因素博弈的结果。尤其是关于“适度”的界定,这本书给出了非常具有操作性的框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在保障国内产业安全和遵循国际贸易规则之间如何寻求平衡。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国际贸易领域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都非常显著,它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理解SPS的形成机理是制定有效贸易策略的前提。
评分评价四: 这本书的标题就足够吸引人,而内容则更是不负所望。它深刻揭示了农产品SPS适度保护水平背后的多重动力和利益纠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形成机理”时所展现出的系统性思维。SPS措施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国家的产业政策、消费者健康、生态环境甚至国际地缘政治都息息相关。书中对这些联动关系的梳理,让我对SPS问题有了更宏观、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关于SPS措施如何受到国内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以及如何被用作非关税壁垒的讨论,都非常有启发性。它让我认识到,理解SPS问题,需要跳出技术和科学的范畴,去审视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经济和政治动因。对于那些希望更深入了解农产品贸易规则背后逻辑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能够帮助我们辩证地看待SPS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技术标准的高低。
评分评价三: 拿到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它意外地引人入胜。作者在论述SPS的形成机理时,并非照本宣科,而是穿插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农产品SPS案例的解读,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SPS措施的复杂性以及各国在其中的考量。比如,书中对某些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设置的高标准SPS措施的分析,就让我看到了其中的一些“潜规则”和贸易保护的影子。同时,它也让我意识到,国内在制定SPS标准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到国际通行规则和贸易伙伴的实际接受度,避免“闭门造车”。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十分合理,从基础理论到应用实践,层层递进,使得读者能够逐步建立起对SPS问题的全面认识。对于关心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理解当前贸易形势、把握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参考。
评分评价二: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理论探讨,它在“应用策略”方面的论述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以往接触的很多学术书籍,可能停留在概念和原理层面,但《农产品SPS适度保护水平的形成机理与应用策略研究》这本书,则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它不仅仅是告诉你SPS是怎么形成的,更是告诉你,知道了这些,我们应该如何“用”。书中提出的应用策略,涵盖了从国家层面到企业层面的多方面建议,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在应对他国SPS措施时,如何进行风险评估,如何开展技术谈判,以及如何利用WTO等国际平台维护自身权益,这些内容都非常实用。对于国内的农业生产者和贸易商来说,这本书就像一本“防身秘籍”,能够帮助他们提前预判潜在的贸易风险,并制定相应的规避或应对方案。特别是关于如何构建和完善国内的SPS体系,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这本书的建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在SPS领域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路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