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汇编
定价:38.00元
售价:28.9元,便宜9.1元,折扣76
作者:中国水产杂志社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109224100
字数:
页码:19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汇编》以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为主题,在介绍我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内涵特征、生态循环农业理念基础以及发展现状基础上,按照区域和地形差异,对各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进行编写,内容涵盖稻-鱼、稻-虾、稻-鳖、稻-蟹、稻-鳅以及稻-蟹-鳅、稻-鳖-虾-甲鱼等20多个专题。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汇编》内容丰富,技术实用,符合国家发展生态农业的理念。既可以作为各类农(渔)民培训教材,也可以作为稻田种植业者和水产养殖从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汇编》:
一、对稻田的要求
(一)选择适宜稻田
河蟹的稻田养殖,要选择旱可注水、涝可排水、水质新鲜、保水力强、无污染、较规则的田块。蟹田底质要求黏壤土,不渗不漏,比较肥沃,田埂比较厚实。水质标准符合国家规定的渔业水质标准,盐度低于2,pH为7.0~8.6的井水、溪水、河水及水库蓄水,均可作为养蟹水源。这样的田块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既能促进水稻生长、又能保证河蟹的健康生长,实现增产增收。稻田面积控制在3~5亩为宜。
(二)改造稻田
在稻田中开挖适宜河蟹活动、觅食以及避暑防寒的蟹沟和蟹溜。蟹沟可分为“田”“口”“十”“井”等形状,具体蟹沟形状应根据稻田大小而定。蟹沟是沿着稻田田埂内侧50厘米处开挖,沟宽1.5米、深0.8~1.0米,面积约占稻田总面积的20%。然后,在稻田四角各开挖1个蟹溜,长3.0-5.0米、宽2.0~3.0米、深1.2米。改造后的田埂高度要求比稻田平面高0.5米以上,湖区低洼田的田埂应高出稻田平面0.8米以上,田埂面宽1.5米,田埂坡度比约为1:2。蟹沟、蟹溜的开挖时间一般应该在插秧前平整土地时进行,开沟、挖溜后再插秧。但在放蟹前,需重新清理蟹沟和蟹溜。
(三)防逃设施与进、排水系统
为了防止河蟹外逃和敌害进入稻田,稻田必需建造防逃设施。因为河蟹喜掘而居,容易破坏田埂,所以应在田埂内侧用石棉瓦,表面光滑的瓷砖、砖墙、厚实的塑料膜等材料防护。另外,田埂上也需利用尼龙网防护,要求在内侧表面附一层薄膜,以防河蟹攀爬逃逸。并要求把尼龙网埋于田埂地面以下20-30厘米,超出地面部分约50厘米。进水口和排水口应对角设置,进水口一般建在田埂上,排水口则应建在沟渠低处,进、排水口的大小,可根据田的大小和下暴雨时进水量等情况而定。一般进水口控制在宽为30~50厘米,排水口为50~80厘米。必须在进、排水口处都安装拦蟹栅,以防逃蟹。
(四)搭建饵料台
饵料台的搭建,是为了定点投喂和方便一些日常管理。具体搭建方法为:在4个蟹溜中各放置1块长和宽各为2.0米的木板作为饵料台,用竹竿将木板四角固定,确保饵料台固定在水面下约20厘米处。
二、水稻的栽种以及蟹种的放养
(一)水稻的栽种
稻田养河蟹后,水田变成“稻蟹共生”的复合体;养蟹稻田的水稻品种,应选择生长期较长、株型紧凑、苇秆坚硬、抗倒伏、耐肥、抗病虫害以及高产、高抗品种。秧苗类型以壮秧、长龄、多孽、大苗栽培为主。栽种时间为5月中旬为宜,栽种方式以宽行窄株条栽为宜。行距×株距为(26~30)厘米×(12~13)厘米较好。
(二)蟹种放养
由于稻谷的生长时间有限,稻田养蟹一般只进行成品蟹生产,每亩稻田可放养规格为100~200只/千克的扣蟹10千克。要选择体格健壮、活动力强、健康无伤病的蟹种入田,并且在放养前蟹种需用3%~5%的食盐水浸泡5分钟。由于放养的蟹种规格较小,对水稻秧苗破坏力较小,蟹种投放可以在插秧结束2~3天后进行。
……
序言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户,家里世代务农,但近年来,传统的耕作方式收入不高,让我一直在寻找新的出路。偶然的机会,我从镇上的书店看到了这本《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汇编》,当时就被书名吸引了。我平时接触的都是一些零散的技术资料,从来没有系统地了解过稻渔综合种养。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书中对于稻渔种养的介绍,就像是为我们这些基层农户量身定做的一样。它没有那些华丽的辞藻,也没有高深的理论,而是用最简单、最直接的语言,把每一项技术都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从稻田的选择、改造,到鱼苗的选择、放养,再到稻和鱼的管理,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指导。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病虫害防治的部分,里面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稻鱼共生的原理,通过鱼的捕食来控制稻田里的害虫,以及如何通过改善水质来预防稻田病害。这对于我们这些不愿意使用农药的农户来说,简直是太有用了。而且,书中还针对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稻米、鱼类品种,提供了多种方案,让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很多成功的案例,这些案例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看到了稻渔综合种养的美好前景。这本书不仅是技术上的指导,更是给了我信心和希望,让我相信通过努力,我们也能种出更好的稻米,养出更肥美的鱼,实现增收致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古朴的色调,配上“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汇编”几个字,瞬间勾起了我对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兴趣。我一直觉得,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回归自然、学习古人的智慧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吸引的是序言部分,作者用非常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语言,阐述了稻渔综合种养的起源、发展以及它在可持续农业中的重要意义。他提到,这不仅仅是一种种植养殖模式,更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稻渔种养模式的介绍,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比如,在南方水网密布的地区,如何利用稻田的沟渠养殖鱼类,如何通过鱼的活动改善稻田水质,提高稻米产量;而在北方相对干旱的地区,又有哪些巧妙的集水、蓄水技术,以及适合在稻田中养殖的耐旱水产。每一种模式的介绍都配有详细的图解和数据,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大致理解其原理和操作要点。尤其是关于稻田生态系统构建的部分,让我印象深刻。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种植特定的水生植物,吸引益虫,抑制病虫害,从而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这对于追求绿色、有机食品的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娓娓道来,将最实用的知识、最宝贵的经验倾囊相授,让我对稻渔综合种养这项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技术有了初步但深刻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个对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寻找能够提供切实可行方案的读物。这本《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汇编》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将深厚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条清晰可行的道路。书中对稻鱼共生生态系统的构建,有着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探讨。作者详细地分析了稻田与鱼塘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以及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最大化这种交换的效益。例如,书中提到如何通过控制稻田的水位、水温,来为鱼类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同时又避免鱼类对稻田造成损害。此外,书中还对稻渔综合种养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详细的测算,包括投入成本、预期收益、风险评估等,这对于想要将这项技术付诸实践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参考。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章节,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几种防治方法,而是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强调通过构建健康的生态系统来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并提出了多种绿色、低毒的防治手段,这与当前社会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高度契合。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行动指南,让我对未来农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我一直认为,农业是一种非常传统、保守的行业,但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农业其实也可以充满创新和活力。作者在书中,将古老的稻渔种养模式与现代的生态学、生物学知识相结合,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农业新图景。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生态循环”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稻+鱼”,而是通过科学的设计,将稻田、鱼塘、甚至周边生态环境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比如,稻田里的杂草、害虫,经过鱼的捕食,就变成了鱼的食物;鱼的粪便,又为稻田提供了天然的肥料,减少了化肥的使用。这种“变废为宝”的思路,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它保护了环境,减少了污染。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微生物技术,来改良稻田土壤,提高稻米的品质,这让我对“绿色食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对于水资源的管理也提出了很多创新的方法,比如如何通过稻渔共生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蒸发,这对于一些水资源匮乏的地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本农业领域的“百科全书”,内容丰富,观点新颖,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农业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都相当不错,纸张厚实,不易破损,而且图片清晰,色彩鲜艳,非常便于阅读和学习。我是一名对农业科技发展比较关注的读者,一直对稻渔综合种养这种模式充满好奇。这本书的内容相当详实,从最基础的原理讲解,到具体的实施步骤,再到后期的管理与病虫害防治,都有非常细致的阐述。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稻田土壤改良的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轮作、施用有机肥等方法,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这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书中关于不同水产养殖品种的选择和搭配,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比如,如何根据稻米的生长周期来选择适合的鱼类,如何通过不同鱼类的搭配来提高养殖效益,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技术。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很多关于市场营销的建议,如何将稻渔产品打造成品牌,如何拓展销售渠道,这对于我们这些想把技术转化为实际效益的读者来说,非常有帮助。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把自己的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和感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