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吃对了是补药,吃错了是毒药
定价:36.80元
作者:何文杰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067703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大病去医院,小病去药店”是我国的主流药品消费意识,正是这种意识,容易让不懂药材的人服错药,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如今日益流行的中药更是如此。 基于此,何文杰主编的《吃对了是补药吃错了是毒药》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药食兼用的中药材按其功效分为“化、清、调、温、补、祛、通、收”八个部分,每一部分下所属的中药材详解其基本信息、营养成分、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如何吃对、何为吃错以及相应的药膳偏方等,堪称“吃对了是补药,吃错了是毒药”的大百科全书,让你再也不用担心吃错药。
内容提要
何文杰主编的《吃对了是补药吃错了是毒药》提 供了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中药近百余种,根据药 性、功能分成八类,详细介绍了每一味中药材的营养 成分、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使用禁忌等,更有方便 操作的家用药膳偏方,让读者能够更加清楚地掌握不 同药材的特性,从而选择*自己的中药材。
目录
部分 化
1.芒果生食能止呕,但性带湿毒孕妇宜少食
2.蕨菜排毒效虽好,脾胃虚寒者慎用
3.白果敛肺定喘见效快,生食却是需谨慎
4.桔梗宣肺祛痰,但久咳者不可用
5.豆蔻主开胃消食,口干口渴者忌食
6.藿香性温可解暑湿,阴虚火旺者禁用
7.苍术可祛风湿痹痛,阴虚内热者忌服
8.益母草活血调经,却具有肾毒性
9.川芎活血理气滋补佳,经期女性及孕妇需远离
10.郁金治痛经,阴虚失血者忌服
11.三七补血为,但不适用气血亏虚所致的痛经
第二部分 清
1.苦瓜解暑热,脾胃虚寒者不耐受
2.白芍主腹痛,利小便,虚寒腹泻者慎服
3.板蓝根清热解毒,长期服用却也可积药成疾
4.罗汉果主治咽喉肿痛,但外感咳嗽者不适用
5.玄参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却不可与藜芦同用
6.苦参清热杀虫,脾胃虚寒者忌服
7.黄连于热毒疮疡效果好,久服过于苦寒易伤脾胃
8.橄榄可解食用河鱼后的轻微中毒,诸无所忌
9.升麻可清热解毒,但服用过量会四肢拘挛
lO.葛根解表退热又生津,但对脾胃有损害
11.薄荷治外感风热效果好,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12.柽柳可治小儿痧疹不出,麻疹已透者忌服
13.菊花平肝明目,气虚胃寒者应少用
第三部分 调
1.猴菇菌补虚,健胃,抗癌,诸无所忌
2.高粱利气止泻,便秘者应少食
3.茯苓利水渗湿,畏雄黄,忌米醋
4.鸡蛋健脑益智还护肝,但蛋白过敏者要远离
5.麝香有催生下胎之效,孕妇切切禁用
6.橘皮燥湿化痰好,阴虚燥咳者不宜用
7.玫瑰花能行血破积,孕妇应避免饮用
8.白花蛇舌草解毒利湿,可强效抗肿瘤
9.僵蚕可治惊风抽搐,内服却会致过敏
10.天麻平肝息风止头痛,不良反应也很多
11.伸筋草舒筋活络有疗效,孕妇及出血过多者忌用
12.砂仁可健脾开胃,肺火大者不适用
13.草果祛痰化积,燥湿除寒,气血亏虚者不可用
14.蒟蒻可化瘀消肿,但生食有毒要慎用
15.菱角可解酒毒,切忌与猪肉同煮食用
16.麦芽可治奶乳不收,孕妇切不可用
17.山楂用于肉食积滞,多食会对牙齿造成损害
18.生姜止吐驱寒,热盛之证不适用
第四部分 温
1.辣椒健胃助消化,食用过量则会上火
2.肉桂可助阳,忌生葱、石脂,恶菊花,畏羊蹄草
3.干姜温中散寒,忌与黄连、黄芩同用
4.附子助阳散寒效果好,但有毒性需适量
第五部分 补
1.治疗男子五劳七伤,列当有奇效
2.没食子可固肾,湿热内郁者忌服
3.甘薯营养均衡,多吃却是会烧心
4.妙用冬虫夏草补虚,因人因病而服要记牢
5.鹿茸保健作用强,用量多少需谨慎
6.杜仲可安胎,阴虚火旺者忌服
7.菟丝子滋补肝肾,外用可治白癜风
8.黑豆医食同疗,但熟食可引起便秘
9.豇豆能健脾开胃,气滞便结者禁用
10.沙参润肺止咳效果佳,但风寒咳嗽者忌服
11.党参补气兼养血,邪盛之人不宜用
12.枸杞进补食法多,体热发炎者忌服
13.玉竹可滋阴清热,脾虚便溏者需慎用
14.百合清心定神又定惊,但脾胃不佳者不有色用
15.天冬抗肿瘤活性好,服用时候忌鲤鱼
16.麦冬配沙参,清肺又凉胃
17.粳米主治诸虚百损,切不可与马肉、苍耳同食
18.黄芪有补气固表之效,阴虚阳亢者须禁服
19.大枣益气养血抗过敏,寄生虫病患儿应忌食
20.甘草祛痰止咳效果好,与鲤鱼同食则会中毒
21.薯蓣健脾胃、助消化,忌与甘遂、碱性物质同服
22.白术用于安胎,内有实邪壅滞者禁服
23.阿胶治疗妇科病,服用期间忌生冷
24.桑葚可治疗“生育亚健康”,但熬桑葚膏不能用铁器
25.何首乌养血又滋阴,有肝病史者使用要遵医嘱
26.熟地黄为养血补虚之要药,气滞痰多者禁服
21.丹参主治月经不调,与藜芦同髓会大伤元气
第六部分 祛
1.独活散寒止痛,血燥者不宜服用
2.穿山龙止咳化痰,可治慢性支气管炎
3.蓖麻叶可拔毒消肿,降血压,但有小毒不可食用
4.丝瓜络虽能通乳,服多也会致腹泻
5.铃兰可强心,却有毒性需适量
6.桑寄生安胎元,降血压,但是本身也有毒2
第七部分 通
1.巴豆适用便秘者,食用时畏牵牛花
2.葫芦清热除心烦,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3.赤小豆利水消肿,但与鲤鱼同食利水效果太强
4.蜂蜜保健效果好,但不可与孜然同食
5.芦荟清肝热,通积便,脾胃虚寒泄泻及孕妇不可用
6.大黄泻下作用强,经期、孕期、哺乳期妇女应忌用
第八部分 收
1.藕节收敛止血功效好,身体虚弱者忌用
2.白及有止血生肌之功,但忌与乌头同用
3.石榴皮涩肠治久泻,痢疾积滞未清者慎服
4.莲子养心安神效果好,大便干结者忌食
5.覆盆子可补肝肾,缩小便,小便短涩者慎用
6.芡实收敛固精作用强,不宜作为主粮吃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标题具有一种强烈的对比张力,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一直认为,健康是累积的智慧,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我们与食物的关系,超越短期的节食或排毒潮流。我个人对食物的“药用价值”持开放态度,但前提是必须建立在对人体生理机制有清晰认知的基础上。我特别希望看到作者如何处理那些有争议的食物,比如麸质、乳制品,或者某些被神化的天然甜味剂。这本书能否提供足够的科学证据来支持其论点,同时又不失对个体差异的尊重,是我最看重的部分。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运用食物的力量去调理身体的基础机能,而不是简单地用来对抗某种疾病。这种由内而外的调养,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将晦涩的医学知识转化为日常的饮食智慧,那么它无疑是值得所有关注自身健康的人必备的一本指南。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它的内容深度可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通常对这种标题直白的科普书会保持一丝警惕,因为很多时候它们为了吸引眼球,会牺牲掉严谨性。但是,这本书的排版和引用的资料给我留下了一种扎实的印象。我个人对中医药理和现代营养学的交叉点非常感兴趣,这种结合往往能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我希望作者在阐述“吃错了是毒药”这一点时,能够提供详实的案例分析,而不是空泛的警告。比如,哪些常见的食物搭配,在特定体质下会产生负面作用,以及具体的剂量和频率是如何影响其“毒性”的。我不是一个轻易相信“包治百病”的人,我更看重的是那些基于循证医学的论述,即便它探讨的是传统食疗。如果书中能辅以一些清晰的图表,对比不同烹饪方式对营养素的影响,那就太棒了。我购买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建立一个更理性、更安全的饮食框架,避免因为错误的认知而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负担。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的密度,让我相信它会是一本可以反复翻阅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它直接点出了我们现代人普遍面临的困境:信息过载与实践脱节。我们被各种养生秘诀轰炸,结果往往是越吃越焦虑。我特别欣赏那种能够将复杂的生理过程用日常的语言解释清楚的作者。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什么不能吃”,更重要的是解释“为什么不能吃”,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这种限制会被打破。例如,对于一些被标签化为“大寒”或“大热”的食物,我希望能看到更细致的体质辨识指南。我自己的经验告诉我,每个人的消化系统和代谢能力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食疗的效果也因人而异。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更个性化的判断标准,帮助我识别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那就太有价值了。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资深的营养师朋友在旁边耐心指导,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才是真正能改变我们生活习惯的关键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引人深思的意味,让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都觉得,我们日常的饮食其实充满了误解和迷思。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有力,那种带着一点点严肃又不失亲切感的风格,仿佛在告诉我,这里面藏着一些我们必须知道的“真相”。我特别关注健康类书籍,但很多都流于表面或者充满了夸张的说法,让人难以信服。这本书的作者似乎在努力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起传统认知和现代科学,试图用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来解读“吃”这件头等大事。我特别期待它能打破一些流传已久的“健康神话”,比如某些被过度神化的“超级食物”,或者某些被不公正批判的日常食材。如果它能提供一些清晰的、可操作的指南,教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食物信息中做出明智的选择,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昂贵或者稀有的食材,那这本书的价值就非同一般了。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而不是盲目跟风,来调整我的餐桌。读完之后,我希望能对“药食同源”这句话有一个更深刻、更科学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口号层面。
评分拿到实体书后,我首先被它的装帧设计吸引住了,那种沉稳的蓝色调,配上清晰的字体,阅读体验很舒适。我之前也读过一些同类书籍,但常常因为过于学术化而读不下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似乎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既保持了专业性,又充满了生活气息。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毒药”一词的定义。在我看来,食物的“毒性”往往是相对的,是系统失衡的结果。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讨肠道菌群、食物不耐受与慢性炎症之间的关系,并说明饮食如何从根本上影响这些机制。如果这本书能给出一些具体的自查清单,帮助读者定位自己可能存在的饮食误区,那将是极其实用的。我希望读完后,我的厨房能够发生一场“革命”,所有的食材都能回归到它们最纯粹、最有效力的状态被我们接纳。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让我多活几年,而在于它能让我活得更健康、更有质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