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论文集
定价:120.00元
作者: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121097133
字数:800000
页码:39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1.18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负责召集的“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论文集,内容涉及专业评估认证研究、教学团队与特色专业建设,课程及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实验、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的改革与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适合在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教师、专家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厚重的文集,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学术重量。我最初翻开它,是想找寻一些关于当时电子信息学科前沿动态的蛛丝马迹,毕竟“2009年”这个时间点,对于快速迭代的电子信息领域而言,已经算是“历史文献”了。然而,我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时代侧写,它浓缩了那个特定年份,国内顶尖高校教育者们对于“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这个宽泛领域的集体焦虑与期盼。那些关于课程体系改革的讨论,那些对新兴技术如嵌入式系统、FPGA应用等教学难点的剖析,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务实的、面向工程实践的迫切感。我尤其欣赏其中几篇关于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深度探讨,它们没有停留在空泛的口号上,而是结合了具体的院校资源和学生基础,提出了许多值得现在参考的,甚至可以作为反思镜鉴的宝贵经验。它不是一本面向未来十年的预言书,而是一份详尽的、关于“如何把今天的学生培养成能适应明天工业需求的人才”的会议记录,充满了那个时代教育工作者们脚踏实地的努力和对行业未来的责任心。
评分说实话,我一个纯粹的行业爱好者,对这种“教学协作会议论文集”通常抱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内容会过于偏重教育理论和政策解读,缺乏技术细节的“干货”。可翻阅这本2009年的合集时,我的看法有了极大的转变。它像一个时间胶囊,清晰地标记了当时国内高校在特定技术栈上的投入倾向。比如,关于信号处理课程中,如何平衡理论深度和MATLAB/DSP工具链应用的比重,那些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们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对比研究样本。我从中学到的,不是最新的算法,而是不同地域和不同侧重点的院校,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构建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电子工程师”的知识图谱。有些篇章甚至细致到探讨了某门专业基础课的学时分配,以及期末考核标准的制定哲学,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是理解当时教育理念如何影响行业人才质量的关键所在。
评分从装帧设计上讲,这本论文集无疑是朴素且注重内容的,它几乎没有为迎合大众阅读习惯做任何妥协,纯粹是一份面向专业群体的资料汇编。然而,正是这种纯粹性,使得其中关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的平衡艺术”的讨论显得格外真诚和深刻。我注意到好几篇论文都在反复论证,在当时看似如日中天的特定技术浪潮中,教育者们如何努力抵抗“短期热点诱惑”,坚持教授那些历久弥新的核心物理原理和数学基础。这种对“硬核知识”的坚守,在今天这个碎片化学习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仿佛在提醒我们:每一次成功的技术迭代,都深深植根于前人对基础科学的扎实把握和对教育规律的深刻理解,而这本会议集,就是这种理解在特定历史节点的有力证明。
评分这本书的体量和排版,初看之下,确实带着一股浓厚的官方会议纪要色彩,略显刻板和枯燥。但一旦深入到某个具体的分论坛主题,比如针对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的挑战,那种集体智慧的碰撞感就显现出来了。我发现,尽管是十多年前的文献,其中对“跨学科融合”的呼吁,在今天看来依然振聋发聩。当时他们担忧的“电子与计算机的边界模糊化”,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甚至延伸到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这本论文集没有直接谈论AI,但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现代电子信息人才基础模型”是如何在那个阶段被夯实的背景资料。读它,就像是走进了那个特定历史时刻的“实验室”,看着前辈们如何在知识爆炸的前夜,努力为后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能够适应变化的结构基础。它更像是一份教育界的“五年规划”的草稿,充满了妥协、权衡与创新并存的复杂情绪。
评分我必须承认,作为非教育系统的从业者,阅读过程中确实需要一定的耐心去消化其中大量的教育术语和会议语境。但这本2009年的会议文集,给我最大的启发点在于其“共识构建”的过程。不同高校,在各自的优势和地域限制下,如何通过这种国家级的平台,达成对“合格毕业生”标准的初步界定,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社会学现象。例如,关于毕业设计选题与工业界需求的接轨问题,多位作者都强调了“动手能力”和“系统级思维”的培养,这表明在那个年代,尽管技术更新迅猛,但教育界对于“工程素养”的核心价值依然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预测未来,而在于精确地记录了“现在”如何被定义和塑造的过程。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十多年前,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