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预见:沉思与冥想的力量
定价:39.80元
作者:(美国)詹姆斯H.奥斯汀,朱迺欣译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108410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作者奥斯汀是的神经科专家,译者朱迺欣也是台湾地区的神经科医师
本书获得过1998年科学和医学网图书奖。内容提要
本书是关于一位神经科医师的个人探索,及其专业研究的故事。全书共分八个部分,总结呈现*的证据,从概念、定义入手,提供几种不同意识状态的特殊实例,接着讨论意识于何处与何时在人类大脑的深处浮现。后介绍的是短暂经验的澄清持续阶段和它对社会的影响。
目录
□中文版序/ 1
□译序/ 3
Part1 开始直指禅
01 禅与脑之间有任何共同基础吗/ 2
02 禅的简史/ 8
03 但是,禅是什么/ 13
04 神秘主义、禅、宗教与神经科学/ 18
05 建立自我/ 23
06 自我的I-Me-Mine / 30
07 禅认为它来自何处?/ 34
Part2 打坐
08 打坐是什么?/ 38
09 打坐期间的生理变化/ 40
10 打坐中的脑波/ 43
11 剥夺感觉运动的影响/ 47
Part3 神经化
12 脑的综观:巨观/ 51
13 脑的综观:微观/ 54
14 脑的综观:协调网络,合成高等功能/ 58
15 朝向反射和激活/ 61
16 网状结构及其他唤醒路径/ 62
17 乙酰胆碱系统/ 66
18 中隔与快乐/ 68
19 扣带回的执着/ 70
20 杏仁核与恐惧/ 72
21 记忆与海马/ 74
22 内脏驱力与下视丘/ 79
23 生命胺:三种系统/ 84
24 GABA与抑制/ 92
25 脑自己的类/ 94
26 味觉的特例/ 98
27 小老鼠的胜利与失败/ 100
28 中央灰质:攻击、防御和丧失痛感/ 102
29 第三条路径:脑的压力反应/ 105
30 大的视觉脑/ 109
31 它在哪里?顶叶路径/ 112
32 它是什么?颞叶路径/ 114
33 我应该怎么处理它?额叶/ 119
34 大系统的涟漪:记忆的储藏与检索/ 124
35 视丘/ 127
36 网状核/ 130
37 视丘枕部/ 134
38 注意的高层机制/ 136
39 觉知、注意、新奇和惊奇的实验关联/ 139
Part4 探索意识状态
40 心识:语言文字的问题/ 146
41 意识觉性的一般形式/ 149
42 意识主题的变化/ 151
43 睡眠的结构/ 158
44 去同步化睡眠/ 161
45 制约:学习和去学习/ 163
46 潮汐节奏与生物时钟/ 166
47 情绪的根源/ 172
48 受苦与解脱受苦/ 175
49 联结两个大脑半球/ 178
Part5 加速
50 打坐的副作用:魔境/ 189
51 火中脸孔:错觉与幻觉/ 191
52 刺激人脑/ 195
53 笑的根源/ 196
54 如何影响脑?/ 199
55 LSD幻觉经验的层次与后果/ 204
56 激发/ 208
57 涌现/ 213
58 次禅—脑问答/ 217
Part6 人定:专注
59 三摩地的语意/ 224
60 纵身:空白,然后黑暗/ 229
61 空间/ 232
62 林德伯格的升空:周遭幻象/ 235
63 打坐专注的周遭幻象/ 238
64 寂静的声音/ 241
65 在清明持续的觉知中失去自我/ 245
66 时间的何时与何地/ 249
67 矛盾之门/ 251
68 第二次禅—脑问答/ 254
Part7 出定:觉醒
69 广阔界限的真实意义/ 258
70 开悟多久出现?/ 261
71 般若:观照智慧/ 263
72 真如/ 268
73 时间的建立/ 272
74 时间的消融/ 274
75 恐惧的死亡/ 279
76 空/ 283
77 客观视觉:月观/ 285
78 有潜能的序曲:黑夜与抑郁/ 290
79 专注与观照智慧之间的运作差别/ 293
80 开悟反观:个人与神经学/ 297
81 见性的选择性机制/ 306
82 第三次禅—脑问答/ 312
Part8 朝向持续开悟的阶段:存在与
83 究竟清净/ 317
84 寂静的力量/ 319
85 顿悟/ 321
86 以行动表达禅/ 323
87 结语/ 326
□与脑相关名词中英对照329
□与禅相关名词中英对照339
作者介绍
詹姆斯·奥斯汀,美国密苏里大学医学院神经科临床教授,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名誉教授。先后于布朗大学完成一般大学教育,哈佛大学完成医学教育,哥伦比亚大学完成神经科住院医师训练。1966—1974年,奥斯汀任教于俄勒冈大学医学院,由助理教授晋升为正教授和科主任。其间,他开始研究神经系统的白质疾病,因成果辉煌而声名大噪,有一种婴儿的白质疾病甚至被命名为“奥斯汀氏症”。1976年转任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继续担任科主任直到1992年退休。所发表的学术论文超过140篇,范围包括神经化学、神经药理学及临床神经学。另著有《追踪、机会和创新》等。
译者简介
朱迺欣,台大医学院医科毕业,美国密歇根大学神经生理学博士,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神经科住院医师。因研究锰中毒帕金森症,获得美国帕金森基金会赞助,是获得此项荣誉的亚洲人。著有《认识脑,保护脑,开发脑》《前尘往事脑医学——拓荒人与受难人》《脑医生的大帽子》等,另译有《寻找脑中幻影》等书。
文摘
序言
我拿到这本《预见:沉思与冥想的力量》的时候,内心其实是带着一丝疑虑的。市面上关于心灵成长的书籍实在太多了,很多都只是流于表面,让人看过之后,感觉依旧迷茫。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那种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作者的笔触非常沉稳,不是那种急于让你“顿悟”的风格,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娓娓道来。 我被书中对“沉思”的阐述深深吸引。它不是让你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而是教你如何有意识地去观察自己的思想,如何辨别那些有益的念头和那些消耗能量的杂念。我一直以为自己的思维很活跃,但这是否就是“沉思”,我从未真正思考过。书中的一些例子,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思维模式,原来很多时候,我只是在被动地接收和处理信息,而非主动地去理解和消化。 至于“冥想”的部分,作者更是将它从一种遥不可及的神秘活动,拉回到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日常。它强调的是一种“在当下”的状态,是通过一些简单的方式,让我们能够暂时脱离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担忧,纯粹地体验此刻的存在。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一些指导,在每天早晨花上五分钟,不带任何目的地去感受呼吸,去留意身体的感觉。起初会有些走神,但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的内心开始变得更加平静,对外界的干扰也不再那么敏感。 这本书最让我欣喜的是,它并没有提供所谓的“万能钥匙”,而是提供了一套认识自己、理解自己心灵运作规律的方法论。它鼓励读者去实践,去探索,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我开始意识到,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于外界的改变,而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宁静和清晰。这本书就像是一盏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看到了那些曾经被忽略的风景。 我还会继续这本书的旅程,因为它就像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地图,每一次的探索都会发现新的大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引导。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培养出一种更深刻的自我觉察能力,让我在面对生活的起伏时,能够更加从容和坚定。
评分读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书名所吸引。“预见”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的色彩,而“沉思与冥想的力量”则直接点出了它所探讨的核心。我一直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充满兴趣,但往往苦于无从下手,或者在实践中感到困惑。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 书中的“沉思”部分,没有给我一种被动接受的感觉,反而像是在我脑海中点亮了一盏盏探照灯。它引导我去审视自己的思想,去分析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我开始理解,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感到焦虑或困惑,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地去“看见”自己的想法,只是任由它们在脑海中横冲直撞。作者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让我能够开始有意识地去梳理这些思绪,分辨出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哪些只是大脑的“噪音”。 而“冥想”章节的解读,更是颠覆了我之前的很多认知。我曾经认为冥想是一种需要极度专注,甚至需要“进入某种状态”才能完成的事情。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冥想更像是一种“存在”的状态,是一种对当下的全然接纳。它教会我如何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比如关注呼吸,或者感受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来将自己拉回到此刻。这种接地气的方式,让我觉得冥想不再是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的。 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应该如何做”的指示,而是更像提供了一个框架,让我能够在这个框架内,去构建属于自己的心灵景观。我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着去实践书中所提及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在感到压力的时候,不是立刻去寻求外在的解决方案,而是先花几分钟的时间,静下心来,去感受自己的情绪,去倾听内心的声音。这种由内而外的调整,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心灵的“侦探之旅”。它鼓励我去深入地了解自己,去发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我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继续跟随这本书的指引,不断地深化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从而活出更清晰、更从容的人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沉静而引人入胜的气质,淡雅的色彩和简洁的字体,仿佛在诉说着一种与喧嚣世界截然不同的心境。拿到它的时候,就感觉像是遇见了一位老朋友,一种温暖而安心的感觉油然而生。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引导人们回归内心、找寻平静的书籍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期待。它不是那种贩卖心灵鸡汤的读物,而是以一种非常细腻、富有哲理的方式,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探索自我的旅程。 我特别喜欢它探讨“沉思”的部分,作者的文字就像涓涓细流,缓缓地流淌进读者的心里,没有强迫,只有引导。它教会我如何在一个充满干扰的时代,重新拾起专注的力量,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来理解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书中关于“冥想”的章节,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以为冥想是一种高深莫测的技巧,需要长年累月的练习,但这本书却用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揭示了冥想的本质——它并非要我们“清空”大脑,而是学习如何与自己的思绪和谐相处,如何不被杂念裹挟,从而获得内心的安宁。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没有给我任何具体的“秘诀”,却让我领悟到了许多更深层次的道理。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书中所提及的一些小方法,比如在清晨用几分钟的时间静静地观察窗外的天空,或者在午后倾听雨滴落在窗台的声音。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慢慢地在我心里播下了宁静的种子。我发现,当我的心能够静下来的时候,我才能更清晰地看到事情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挑战。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诗意的优美,又不失深刻的洞见。作者善于运用各种比喻和意象,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并产生共鸣。我尤其欣赏它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它鼓励读者去体验,去感受,去发现属于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强加一种固定的模式。这种尊重个体体验的态度,让我感到非常舒服,也更加愿意去深入地探索书中的内容。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它不是那种读完一次就能束之高阁的快餐式读物,而更像是一本可以陪伴我成长的伙伴。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还会继续翻阅它,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我相信,这本书中所蕴含的智慧,将会成为我应对生活风雨的坚实后盾,帮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那片宁静港湾。
评分书的装帧就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拿在手里,触感温润。我一直觉得,我们每个人内在都藏着一个未被开发的宝藏,只是我们常常被外在世界的喧嚣所蒙蔽,而这本书,就像是一张藏宝图,指引着我去探索那个属于我自己的内心世界。 《预见:沉思与冥想的力量》的文字,有一种温和的引导力,它不急不躁,像是在娓娓道来一个古老而深刻的秘密。关于“沉思”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用那些晦涩的哲学理论来压倒读者,而是用非常具象的例子,让我理解了“看见”自己的思绪是多么重要。我开始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停下来,去观察那些脑海中闪过的念头,而不是立刻做出反应。这种“看见”的过程,让我逐渐能够辨别出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想法,以及那些只是干扰的杂音。 而“冥想”这一章节,更是完全刷新了我过去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冥想就是“放空大脑”,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冥想更是一种“存在”的艺术,是一种与当下和谐相处的方式。作者提出的那些练习方法,都非常简单易行,比如在走路时感受脚掌与地面的接触,或者在喝水时体会水流过喉咙的感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练习,却能奇妙地将我从过去和未来的思绪中拉回到此刻。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的是一种“觉察”的能力,而非一套僵化的“方法论”。它鼓励读者去独立思考,去探索,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把钥匙,能够打开通往内心更深处的大门。每次阅读,我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都能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有更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位安静的朋友,一位耐心的导师。它陪伴我走上了一条更加清晰、更加平和的自我探索之路。我期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继续深入地与这本书对话,不断地挖掘内在的力量,活出更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
评分这本书的书脊设计就带着一种低调的智慧感,没有张扬的色彩,却有着一种沉静的力量。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我们内心最深处,而《预见:沉思与冥想的力量》恰恰是一本能够引导我们深入挖掘这份内在宝藏的书籍。它的文字,不像某些心灵导师那样激昂澎湃,而是带着一种温和的引导,仿佛在说:“来吧,让我们一起看看,你内在的世界有多么广阔。” 书中关于“沉思”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以为“沉思”就是发呆,就是胡思乱想。但这本书却教我,沉思是一种主动的、有目的的思考过程。它不是让你去否定或压抑自己的想法,而是让你去观察它们,去理解它们。我开始学习如何在嘈杂的思绪中,找到一条清晰的线索,如何辨别那些真正能够滋养我的念头,如何放下那些只会消耗我能量的杂念。这种练习,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思绪牵着鼻子走,而是能够成为自己思想的主人。 而“冥想”的部分,则完全改变了我对它的固有印象。我一直觉得冥想是一种非常“高阶”的技能,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掌握。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将冥想融入到日常的点滴之中。它强调的是一种“专注当下”的艺术,通过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比如感受呼吸的进出,或者留意身体的感觉,来帮助我们从纷扰的思绪中抽离出来,重新连接到最真实的自己。这种接地气的引导,让我觉得冥想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触手可及的。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给我一个标准化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探索的工具。它鼓励我去尝试,去体验,去发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与自己的对话,每一次的阅读,都会让我对“沉思”和“冥想”有更深的理解,也会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内心的需求。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它不是那种一次性就能读完的“通关”读物,而更像是一本可以长久陪伴的书。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培养出一种更平和、更觉察的心态,让我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和坚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