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崔希亮语言学论文集
定价:59.00元
作者:崔希亮
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61933367
字数:400000
页码:38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理论与方法
试论教学语法的基础兼及与理论语法的关系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认知语言学与教学语法
认知语言学理论与汉语位移事件研究
从问题到理论还是从理论到问题
语法研究
事件情态和汉语的表态系统
汉语介词结构与位移事件
介词“由”标引的事件角色兼及与“从”的比较
介词“往”的事件语义学分析
说“开心”与“关心”
事件语义学的认知视角——以“向”为例
语气词“哈”的情态意义和功能
语音与词汇研究
汉语四字格的平起仄收势——统计及分析
普通话字音的异读与正音对策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的嬗变及其动因
……
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阅读体验的流畅性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是一个亮点,它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努力避开了那种故作高深的晦涩难懂。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特有的清晰和克制,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既能指出最精妙的风景点,又能用恰到好处的词语进行描绘,既不夸张也不敷衍。我尤其欣赏他处理复杂概念时的那种耐心,他似乎总能找到最贴切的比喻来解释那些高深的理论模型。这对于像我这样需要从零开始构建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简直是莫大的帮助。它让你在学习新知识时,不会因为第一道坎太高而望而却步。可以说,这本书在“可读性”和“学术深度”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微妙而平衡的支点,这是很多集结出版的论文合集中难以企及的高度。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煎熬,这在学术著作中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评分说实话,我最近一直在找一些能真正触及到语言思维深层结构的读物,而不是那种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它似乎拥有直抵核心的穿透力。我随便挑了其中一篇关于句法结构和语义理解之间关系的章节翻阅了一下,作者的论述方式非常严谨,大量的实例支撑让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对某个特定语境下歧义消解过程的分析,那种抽丝剥茧般的逻辑推演,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它不是那种把结论直接扔给你的书,而是引导你一步步构建起自己的理解框架。这种“教人钓鱼”而非“直接给鱼”的写作态度,在我看来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传承。读完那一个小节,我感觉自己对日常交流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理解过程,都有了全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拓展。对于那些对语言的底层逻辑抱有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咀嚼的佳作,它提供的是一种看世界的全新透镜。
评分这本汇编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特定历史时期内,一位学者对语言科学最深刻的思考和最执着的探索。它不仅仅是记录了某些理论的成熟或演变,更像是凝固了作者本人在不同阶段的学术心路历程。当我翻阅到一些早期发表的观点,再对比后期经过修正和完善的论述时,那种时间的维度感就扑面而来。你会清晰地看到一个研究者如何面对挑战、如何修正自我、如何最终确立自己的学术坐标。这种带着时间印记的积累和沉淀,使得整本书的价值远超于单篇论文的简单相加。它提供了一种“见证历史”的视角,让你能从更宏大的学术谱系中去定位这些研究的贡献。对于希望系统了解某一领域发展脉络的后来者而言,这种原汁原味的、带有个人烙印的成果汇编,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和启发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意思,封面那种简约又不失深度的风格,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对语言学这个领域不是特别门外汉,但了解不深,想着这本书或许能给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拿到手里掂了掂,厚度适中,纸张的质感也挺舒服的,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读起来让人感觉很踏实,不像现在很多书为了省成本用那种太光滑的纸张,让人看得眼睛干涩。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讲究,字号大小和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吃力。我翻开目录看了一眼,里面的章节划分逻辑性很强,从宏观的理论到微观的案例分析,层次分明,看得出作者在梳理这些复杂概念时是下了大功夫的。我尤其留意到一些术语的标注方式,非常清晰明了,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套学术成果的汇编,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阅读旅程的邀请函,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探索那些关于人类语言本质的奥秘。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是优秀学术著作的标志之一,让人对内容本身的质量也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个人比较偏爱那些能够跨越学科壁垒进行对话的著作,而这本似乎就在努力做这件事。我在阅读过程中,常常能感受到作者在不经意间将心理学、哲学,甚至一点点人类学中的思考融入到语言学的分析之中。比如在讨论语用学如何影响社会互动的那部分内容时,作者的视野就明显超越了纯粹的结构主义范畴。这让阅读体验变得异常丰富和立体,不再是单向度的信息灌输。我记得有段论述提到语言的社会建构性,他引用了几个非常经典的社会语言学案例,但分析角度却带着强烈的认知倾向,让人不禁思考,究竟是语言塑造了我们的认知,还是我们的认知反过来决定了语言的形态?这种思辨的火花在不同章节之间跳跃,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生动起来,充满了活力。对于想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语言这门复杂艺术的人来说,这种融合性的探讨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它鼓励读者进行跳跃式思考,打破学科的固有藩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