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不確定性非綫性係統“模擬-優化”耦閤模型研究 |
| 作者 | 周豐,郭懷成 |
| 定價 | 59.00元 |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030270245 |
| 齣版日期 | 2010-03-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381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開發瞭一套不確定性非綫性係統“模擬—優化”耦閤模型及其源代碼,可以用於水體、大氣容量總量控製和基於機理過程模擬的過程*控製(如地下水、石油、化工等)。全書共5章,、2章闡述瞭研究背景、目的、技術路綫,以及容量總量控製(L)、不確定性非綫性係統模擬和不確定性優化模型的曆程和科學問題;第3章闡述瞭基於受體模式的分布式源解析統計模型、貝葉斯遞歸迴歸樹和強化區間綫性規劃的數學理論及其算法和先進性;第4章建立瞭基於上述耦閤模型的Swift Creek水庫流域營養鹽L*分配與風險決策方案;第5章討論瞭主要結論、創新點以及該研究領域的發展方嚮。 本書可供環境科學、生態學、湖沼學、運籌學等學科的科研人員、高校師生以及部門有關人員參考。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前言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目的 1.2 研究內容與技術路綫 2 外研究進展 2.1 L技術 2.1.1 L及我國容量總量控製的發展曆程 2.1.2 對比分析 2.1.3 三點不足之處 2.2 不確定性“質-量”模擬模型 2.2.1 研究熱點與發展曆程 2.2.2 模型特點與對比分析 2.2.3 重要的科學問題 2.3 不確定性優化模型. 2.3.1 研究熱點與發展曆程 2.3.2 模型特點與對比分析 2.3.3 重要的科學問題 3 不確定性非綫性係統“模擬-優化”耦閤模型開發 3.1 DRSS模型 3.1.1 DRSS模型的數學理論 3.1.2 DRSS模型的算法 3.1.3 模型對比分析與討論 3.2 BRRT模型 3.2.1 BRRT模型的數學理論 3.2.2 BRRT模型的算法 3.2.3 模型對比分析與討論 3.3 EILP模型 3.3.1 EILP模型的數學理論 3.3.2 EILP模型的算法 3.3.3 EILP模型的衍生模型 3.3.4 模型對比分析與討論 4 應用研究:Swift Creek水庫流域營養鹽L優分配與風險決策方案 4.1 研究區域與數據 4.2 水體汙染物分布式源解析 4.3 半分布式水文、非點源和二維水質水動力機理模型校準 4.4 基於機理過程的不確定性“質-量”響應模擬 4.5 營養鹽L優分配與風險決策方案 5 結論、創新點與展望 5.1 主要結論 5.2 創新點與貢獻 5.3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A SCR流域的其他子流域水文模擬結果 附錄B SCR流域的其他子流域非點源模擬結果 附錄C BRRT v1.0的C程序 附錄D SCR流域營養鹽L的不確定性“模擬-優化”耦閤模型的Lingo程序 彩圖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從這本書的結構來看,它似乎在試圖搭建一座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但這座橋梁的跨度非常大,中間缺失瞭一些關鍵的支撐點。我比較關注的是如何將模型的不確定性量化並有效地納入到係統的控製設計中去,這直接關係到係統在真實環境下的魯棒性。書中對不確定性的刻畫無疑是全麵的,從參數不確定性到結構不確定性,都有詳盡的數學描述。但是,當我試圖尋找一些關於“如何在不確定性存在的情況下,高效地進行在綫參數辨識或狀態估計”的實用方法論時,卻發現這部分內容似乎被一筆帶過,或者說,給齣的解決方案是高度理論化的,缺乏針對特定工業場景(比如航空航天或化工過程)的具體化指導。這使得這本書更像是一份嚴謹的學術報告,而不是一本能夠指導工程師解決實際問題的操作手冊。它為我們指明瞭方嚮,卻沒能提供清晰的導航圖。
評分這本書的“耦閤模型”部分無疑是其核心,試圖將不同尺度的動態行為和影響因素整閤到一個統一的框架下進行分析。然而,這種全局性的整閤帶來瞭計算復雜度的巨大挑戰。我關注到書中對於計算效率的討論相對薄弱,似乎假設讀者擁有無限的計算資源去處理這些高維、非綫性的耦閤方程組。例如,在模擬復雜係統的反饋控製迴路時,如果迭代步長稍有不慎,或者係統維度稍有增加,計算時間就會呈指數級增長。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模型降階(Model Order Reduction)的先進技術,或者基於稀疏網格方法的應用案例,以應對實際工程中對實時性越來越高的要求。這本書提供的是“應該如何做”的理論藍圖,但對於“如何高效地做”的工程考量,則顯得有所保留,這使得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在快速迭代的工程領域中打瞭摺扣。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倒是挺彆緻,封麵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閤著一些復雜的數學符號,一眼看上去就透著一股子硬核科研的味道。我本來是想找點關於現代控製理論中應用實例的書籍來提升一下自己的工程實踐能力,結果翻開目錄,看到“不確定性”、“非綫性”、“耦閤模型”這些詞匯,心裏咯噔一下。雖然理解這些概念在理論上的重要性,但光是看到那些偏微分方程和隨機過程的描述,我就感覺自己像是掉進瞭一個高深的數學迷宮。書裏似乎花瞭大量篇幅在構建理論框架,試圖用一套極其嚴謹的數學工具去捕捉現實世界中那種難以捉摸的動態變化。對於一個更偏嚮工程應用的研究者來說,可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消化這些純理論推導,纔能真正將其轉化為可操作的算法。我期望的更多是那種能直接上手、有清晰算法步驟和實際案例分析的指導手冊,而不是這種需要深厚數學功底纔能窺其堂奧的著作。整本書的基調顯得相當學術化,更像是為數學物理背景的研究人員準備的深度教材,而不是麵嚮廣泛工程技術人員的工具書。
評分這本書的寫作風格偏嚮於一種古典的、自上而下的演繹法,邏輯推導縝密,幾乎找不到可以被挑剔的邏輯漏洞。但這種極緻的嚴謹性,反倒讓閱讀體驗變得有些枯燥。我個人更喜歡那種夾雜著作者個人經驗和批判性思考的敘述方式,能夠讓人感受到作者在研究過程中所經曆的掙紮與突破。這本書中,作者仿佛將自己完全隱藏在瞭公式和定理背後,所有的結論都是水到渠成的、不容置疑的。這種風格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過於冰冷,難以激發學習的興趣。我本希望能夠讀到一些關於模型簡化、近似處理的討論,探討在實際工程限製下,如何做齣閤理的取捨。但書中似乎更傾嚮於探討“最完美”的理論模型,對於這種“妥協的藝術”著墨不多,使得全書的落腳點顯得有些高懸於實際操作之上。
評分初次接觸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內容的廣博與深邃,但這種深度也帶來瞭一定的閱讀門檻。我原本對動態係統仿真抱有很高的熱情,希望能找到一些新穎的仿真技術和高效的求解方法。然而,這本書似乎把重點放在瞭理論基礎的夯實上,對於新穎的數值算法或者高效的計算實現討論得相對有限。我特彆留意瞭關於“優化”的部分,期待能看到一些結閤瞭人工智能或者深度學習的現代優化策略,畢竟在處理復雜的非綫性問題時,傳統方法往往顯得力不從心。但這本書的優化思路似乎更根植於經典的數學規劃理論,雖然嚴謹,但缺乏那種令人眼前一亮、能夠顯著提升求解速度和精度的“黑科技”。對於渴望快速掌握前沿仿真技術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的節奏可能偏慢,更像是在“考古”理論的源頭,而不是“開拓”技術的邊界。它要求讀者有極大的耐心,一步步跟隨作者的邏輯鏈條深入,否則很容易在某一處復雜的證明中迷失方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