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不确定性非线性系统“模拟-优化”耦合模型研究 |
| 作者 | 周丰,郭怀成 |
| 定价 | 59.00元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270245 |
| 出版日期 | 2010-03-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381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开发了一套不确定性非线性系统“模拟—优化”耦合模型及其源代码,可以用于水体、大气容量总量控制和基于机理过程模拟的过程*控制(如地下水、石油、化工等)。全书共5章,、2章阐述了研究背景、目的、技术路线,以及容量总量控制(L)、不确定性非线性系统模拟和不确定性优化模型的历程和科学问题;第3章阐述了基于受体模式的分布式源解析统计模型、贝叶斯递归回归树和强化区间线性规划的数学理论及其算法和先进性;第4章建立了基于上述耦合模型的Swift Creek水库流域营养盐L*分配与风险决策方案;第5章讨论了主要结论、创新点以及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 本书可供环境科学、生态学、湖沼学、运筹学等学科的科研人员、高校师生以及部门有关人员参考。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外研究进展 2.1 L技术 2.1.1 L及我国容量总量控制的发展历程 2.1.2 对比分析 2.1.3 三点不足之处 2.2 不确定性“质-量”模拟模型 2.2.1 研究热点与发展历程 2.2.2 模型特点与对比分析 2.2.3 重要的科学问题 2.3 不确定性优化模型. 2.3.1 研究热点与发展历程 2.3.2 模型特点与对比分析 2.3.3 重要的科学问题 3 不确定性非线性系统“模拟-优化”耦合模型开发 3.1 DRSS模型 3.1.1 DRSS模型的数学理论 3.1.2 DRSS模型的算法 3.1.3 模型对比分析与讨论 3.2 BRRT模型 3.2.1 BRRT模型的数学理论 3.2.2 BRRT模型的算法 3.2.3 模型对比分析与讨论 3.3 EILP模型 3.3.1 EILP模型的数学理论 3.3.2 EILP模型的算法 3.3.3 EILP模型的衍生模型 3.3.4 模型对比分析与讨论 4 应用研究:Swift Creek水库流域营养盐L优分配与风险决策方案 4.1 研究区域与数据 4.2 水体污染物分布式源解析 4.3 半分布式水文、非点源和二维水质水动力机理模型校准 4.4 基于机理过程的不确定性“质-量”响应模拟 4.5 营养盐L优分配与风险决策方案 5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与贡献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SCR流域的其他子流域水文模拟结果 附录B SCR流域的其他子流域非点源模拟结果 附录C BRRT v1.0的C程序 附录D SCR流域营养盐L的不确定性“模拟-优化”耦合模型的Lingo程序 彩图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别致,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合着一些复杂的数学符号,一眼看上去就透着一股子硬核科研的味道。我本来是想找点关于现代控制理论中应用实例的书籍来提升一下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结果翻开目录,看到“不确定性”、“非线性”、“耦合模型”这些词汇,心里咯噔一下。虽然理解这些概念在理论上的重要性,但光是看到那些偏微分方程和随机过程的描述,我就感觉自己像是掉进了一个高深的数学迷宫。书里似乎花了大量篇幅在构建理论框架,试图用一套极其严谨的数学工具去捕捉现实世界中那种难以捉摸的动态变化。对于一个更偏向工程应用的研究者来说,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消化这些纯理论推导,才能真正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算法。我期望的更多是那种能直接上手、有清晰算法步骤和实际案例分析的指导手册,而不是这种需要深厚数学功底才能窥其堂奥的著作。整本书的基调显得相当学术化,更像是为数学物理背景的研究人员准备的深度教材,而不是面向广泛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偏向于一种古典的、自上而下的演绎法,逻辑推导缜密,几乎找不到可以被挑剔的逻辑漏洞。但这种极致的严谨性,反倒让阅读体验变得有些枯燥。我个人更喜欢那种夹杂着作者个人经验和批判性思考的叙述方式,能够让人感受到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与突破。这本书中,作者仿佛将自己完全隐藏在了公式和定理背后,所有的结论都是水到渠成的、不容置疑的。这种风格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过于冰冷,难以激发学习的兴趣。我本希望能够读到一些关于模型简化、近似处理的讨论,探讨在实际工程限制下,如何做出合理的取舍。但书中似乎更倾向于探讨“最完美”的理论模型,对于这种“妥协的艺术”着墨不多,使得全书的落脚点显得有些高悬于实际操作之上。
评分从这本书的结构来看,它似乎在试图搭建一座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但这座桥梁的跨度非常大,中间缺失了一些关键的支撑点。我比较关注的是如何将模型的不确定性量化并有效地纳入到系统的控制设计中去,这直接关系到系统在真实环境下的鲁棒性。书中对不确定性的刻画无疑是全面的,从参数不确定性到结构不确定性,都有详尽的数学描述。但是,当我试图寻找一些关于“如何在不确定性存在的情况下,高效地进行在线参数辨识或状态估计”的实用方法论时,却发现这部分内容似乎被一笔带过,或者说,给出的解决方案是高度理论化的,缺乏针对特定工业场景(比如航空航天或化工过程)的具体化指导。这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学术报告,而不是一本能够指导工程师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手册。它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却没能提供清晰的导航图。
评分这本书的“耦合模型”部分无疑是其核心,试图将不同尺度的动态行为和影响因素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下进行分析。然而,这种全局性的整合带来了计算复杂度的巨大挑战。我关注到书中对于计算效率的讨论相对薄弱,似乎假设读者拥有无限的计算资源去处理这些高维、非线性的耦合方程组。例如,在模拟复杂系统的反馈控制回路时,如果迭代步长稍有不慎,或者系统维度稍有增加,计算时间就会呈指数级增长。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模型降阶(Model Order Reduction)的先进技术,或者基于稀疏网格方法的应用案例,以应对实际工程中对实时性越来越高的要求。这本书提供的是“应该如何做”的理论蓝图,但对于“如何高效地做”的工程考量,则显得有所保留,这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在快速迭代的工程领域中打了折扣。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内容的广博与深邃,但这种深度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门槛。我原本对动态系统仿真抱有很高的热情,希望能找到一些新颖的仿真技术和高效的求解方法。然而,这本书似乎把重点放在了理论基础的夯实上,对于新颖的数值算法或者高效的计算实现讨论得相对有限。我特别留意了关于“优化”的部分,期待能看到一些结合了人工智能或者深度学习的现代优化策略,毕竟在处理复杂的非线性问题时,传统方法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但这本书的优化思路似乎更根植于经典的数学规划理论,虽然严谨,但缺乏那种令人眼前一亮、能够显著提升求解速度和精度的“黑科技”。对于渴望快速掌握前沿仿真技术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节奏可能偏慢,更像是在“考古”理论的源头,而不是“开拓”技术的边界。它要求读者有极大的耐心,一步步跟随作者的逻辑链条深入,否则很容易在某一处复杂的证明中迷失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