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社区心理学
定价:42.00元
售价:29.4元,便宜12.6元,折扣70
作者:刘视湘
出版社:开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1310852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社区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只相差一个字,而社区心理学作为一门较新的心理学科,它关注社区中的人,关注社区,也关注二者的交互作用。通过激起人和社区的正向力量和主动性,计划和促进二者的交互作用,来提高人、社区的生活质量,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生活状态。
社区心理学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心理卫生工作的迫切要求。在当时,心理治疗是解决人们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但是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很少,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且心理治疗更多是对已出现心理问题的人进行治疗。也就是说,心理疾病的预防工作做得极少。再加上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与人的和谐发展。于是社区心理学应运而生。
内容提要
《新世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库:社区心理学》详细地梳理了社区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并在众多心理学社区研究的基础上给读者提供了社区心理学研究的概念以及方法,具有很的指导性。社区心理学关注的不单单是个体或环境,而且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新世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库:社区心理学》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创建美好和谐的社区。
目录
作者介绍
刘视湘,男,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师大易度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理事,中华心理咨询师国际协会理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项目测评中心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测量、心理健康教育、企业与学校、市场调查,著、编、译书籍余部,在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余篇;曾获北京市第五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为附中等全国余所学校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为北京奥运志愿者选拔、建国六十周年国庆彩车驾驶员选拔提供心理测评;为摩托罗拉、壳牌、上海大众等公司提供咨询与培训。
文摘
序言
作为一个对社会动力学和集体行为比较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社区”是一个非常迷人的研究对象。它既包含个体,又超越个体,是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我希望《社区心理学》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来理解社区是如何形成、发展,以及如何影响其中个体的心理状态的。我尤其期待它能够探讨不同类型的社区,比如城市社区、乡村社区、网络社区等等,它们在心理健康方面会带来怎样的独特影响。我常常思考,为什么有时候在网络社区里,人们反而能更自由地表达自己,找到共鸣,而在现实社区里却可能显得拘谨和疏远。这本书会不会去比较这些不同社区的特点,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我更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并积极参与到我们所处的社区建设中的视角,让我们不仅仅是社区的居民,更是社区的建设者,能够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包容和充满活力的生活环境。
评分《社区心理学》这本书,老实说,我买来的时候是带着点儿“碰运气”的心态。我一直对社会问题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挺感兴趣的,总觉得很多个人层面的困扰,其实都根植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和群体。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名,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比较“硬核”,可能内容会比较学术化,但又隐隐透露着一种“贴近生活”的气息。翻开目录,看到一些诸如“预防与干预”、“赋权”、“多元文化视角”这样的词汇,我开始好奇它究竟会从哪个角度切入来探讨“社区”这个概念。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心理健康”,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内在状态,更是与我们所处的社区环境息息相关的。比如,一个社区的凝聚力强不强,居民之间的支持系统是否健全,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这本书会不会就从这些宏观的层面,去解释微观的心理现象呢?我特别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看到理论是如何应用于现实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堆砌上。毕竟,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更希望的是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以及如何在其中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联系。
评分最近在阅读一些关于社会工作和社区服务的书籍,我发现很多理论和实践都强调“社区”作为解决社会问题和提升个体福祉的关键。我希望《社区心理学》这本书能够更具体地阐述“社区”对于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且提供一些实际操作的层面的思考。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社区干预来解决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比如抑郁、焦虑,甚至是更复杂的社会问题。我曾在一个项目里参与过一些社区活动,看到一些曾经非常孤僻的人,在参与了社区组织的活动后,逐渐变得开朗起来,并且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感。这种变化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对社区的力量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分析这种“社区效应”是如何发生的,它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而且,我更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能够指导社区工作者或者普通人如何去开展有效的社区心理支持活动的思路和方法。
评分最近读完一本关于城市规划和社区发展的书籍,虽然不是直接讲心理学,但里面描绘的社区空间、公共设施如何影响居民互动和生活满意度,让我联想到“社区心理学”这个概念。我一直在想,一个社区的物理环境,比如绿化、公园、社区活动中心等等,是不是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居民的心理状态?我希望《社区心理学》这本书,能够触及到这些方面。我更关心的是,它是否会探讨一些比较现实的社区问题,比如邻里关系紧张、社会孤立感、或者不同社群之间的隔阂。我曾经在一个老旧小区住过,那里的居民之间很少有往来,大家好像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彼此之间缺乏交流。这种疏离感,多多少少也会影响到个人的心情和归属感。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解决方案,或者至少是分析出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理解和改善身边人际关系的书籍,也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区,建立更和谐的邻里关系,让我们的生活空间不仅仅是睡觉的地方,更是充满温暖和支持的港湾。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解释世界”的书籍特别着迷,尤其是那些能够揭示我们看似理所当然的社会现象背后的运作机制的书。我最近在看一些关于社会资本和人际网络发展的理论,这让我意识到,个体的成功和幸福,很多时候并不是完全依靠个人努力,而是与我们所连接的社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区心理学》这本书,我希望能从中看到更深层次的剖析。我期待它能解释,为什么有些社区充满活力,大家愿意互助合作,而有些社区则显得死气沉沉,人们互相冷漠。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社区的形成机制,以及不同类型的社区在心理健康方面会产生怎样的差异?我尤其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构建更健康、更支持性社区的讨论。例如,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很多传统的社区纽带正在逐渐消失,人们更容易感到孤独和疏离。这本书是否会提出一些应对这些挑战的思路,帮助我们重新建立社群的意义,让社区成为我们获得情感支持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而不是仅仅一个物理上的聚集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