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11年辽宁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定价:69.00元
作者:曹晓峰 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09720615
字数:419000
页码:37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对辽宁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工业产业集群、推进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以及惠及民生等方面情况进行了详尽的评析,深刻分析了辽宁省目前存在的问题、全国物价上涨以及动荡的国际金融形势可能给辽宁造成的负面影响,对2011年乃至“十二五”时期辽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吸引我的,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摸上去挺舒服,而且色彩搭配上选用了比较沉稳的蓝色系,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这点在社科类书籍里算是做得比较用心了。拿到手里分量也足,感觉内容肯定很扎实。不过,我倒是更关注它在内容深度上的表现。毕竟涉及到“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如果只是泛泛而谈,引用一些老掉牙的数据,那对读者来说就太让人失望了。我希望它能拿出一些独到的视角,比如,在分析当年东北地区(尤其是辽宁)的产业结构调整阵痛时,能深入挖掘出一些不同于主流媒体报道的底层逻辑,也许是某个特定行业的兴衰、或者人才流失背后的深层次社会原因。如果能结合一些微观层面的案例分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宏观数据的堆砌上,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大大提升了。毕竟,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人和企业身上,冰冷的数据少了故事性和人情味,就很难真正打动人。封面设计再精美,如果内里的文字只是重复众所周知的信息,那也只能算是一个精美的“花瓶”罢了。我期待它能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当时的经济肌理。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阅读体验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似乎偏向于学术报告体,这无可厚非,毕竟是做分析的。但我个人总觉得,过于干燥和刻板的语言,会削弱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如果能适当地运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或者经典的引述来调剂一下节奏,哪怕只是在引言或结论部分,都会让阅读过程变得更加愉悦。我记得我读过其他一些同类出版物,它们的作者很擅长在严肃的论述中穿插一些历史的参照物,比如将当下的挑战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某些地区的转型期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帮助读者建立更宏观的历史视野。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将辽宁当年的经济困境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一年份的数据,那这本书的厚度就会瞬间提升。希望作者们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也能在表达上多一些文学性的灵动,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定价相对来说不算低,这让我对它的印刷质量和排版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仔细翻阅了一下目录结构,发现章节划分得比较细致,从宏观经济指标到区域发展战略,再到社会民生保障,似乎覆盖面很广。但真正考验功力的,还是不同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是否顺畅。一个好的分析报告,不应该是一堆独立研究的简单拼凑,而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前一个章节的结论应该是下一个章节分析的前提。特别是“预测”部分,它需要建立在严密的“分析”基础之上,而不是随意的线性外推。我特别留意了数据引用和图表制作的规范性,图注是否清晰,数据来源是否可靠。如果图表设计得过于复杂或者信息密度过大,反而会阻碍读者的理解效率。我希望作者在提供复杂数据时,能辅以足够的文字解释,引导读者理解其背后的含义,而不是让读者在迷宫般的图表中迷失方向,毕竟,这本书的主要受众可能并非都是经济学专家。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带着一点批判性的眼光的。因为“分析与预测”这几个词,在很多官方背景的出版物中,往往意味着一种“报喜不报忧”的倾向,或者说,对潜在风险的揭示力度不够。我最关心的部分是,它如何处理当时辽宁省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那些棘手难题。是避重就轻,还是敢于直面那些体制机制上的深层次矛盾?比如,传统重工业基地如何在新兴产业尚未完全接力的情况下,保证社会稳定和居民就业?这可不是随便用几个漂亮的政策口号就能搪塞过去的。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团队是否进行了扎实的一线调研,而不是仅仅坐在办公室里推导模型。如果他们能深入到一些面临困境的国有企业进行访谈,记录下管理层和普通工人面对不确定性的真实心态和应对策略,那这本书就不仅仅是一份报告,而是一部具有社会学价值的文献了。那种对困境的诚实书写,远比对未来美好蓝图的空洞描绘来得更有力量,也更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和思考。
评分我其实更关注的是,这本书对于后续政策制定者的参考价值有多大。一个优秀的分析报告,不应该仅仅是对过去事件的盖棺定论,更应该对未来提供明确的、可操作的政策建议。我希望看到,在它分析完“形势”之后,能有专门的章节,坦诚地指出哪些改革措施是必须立即推行的,哪些是需要长期培育的。而且,这些建议必须是接地气的,是基于辽宁省特定的资源禀赋和行政体制特点提出的,而不是从其他发达地区“照搬”过来的“万金油”方案。比如,在吸引人才和资本回流方面,究竟是单纯依靠财政补贴有效,还是更应该着力于优化营商环境、提高行政效率?如果作者能在这一点上给出具体、有说服力的论证,并预测不同政策路径可能带来的短期和长期影响,那么这本书就真正超越了一本普通的年鉴,而成为了一个有力的思想工具。这种前瞻性和实践性,才是衡量这类分析著作价值的终极标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