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变迁、互动、交融与发展:现代化进程中台江苗族体育调查研究
定价:21.00元
作者:曾晓进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303141593
字数:
页码:16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变迁、互动、交融与发展:现代化进程中台江苗族体育调查研究》是作者曾晓进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全书分为苗族体育的现实状态与特征——施洞苗族体育田野考察;现代化进程中台江县苗族体育的变迁与发展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章 绪论
节 研究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学术背景
第二节 概念框架
一、现代化及现代进程的理解与界定
二、苗族与苗族体育研究概况
三、前人的研究
(一)非体育学科领域
(二)体育学科领域
(三)苗族体育研究趋势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过程
节 研究设计
一、选题的缘由与研究目的、意义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总体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技术路线
三、研究范式
(一)“质的研究”的发展历程
(二)“质的研究”界定和特征
(二)“质的研究”适合的议题
(四)研究的观点与视角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地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地点
(一)选择研究地点
(二)进人田野研究点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方法论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
(一)田野调查
(二)实地调查
(三)文献资料分析
(四)比较研究
三、信度与效度
(一)倍度的处理
(二)效度的处理
四、研究的伦理与政治
第三章 现代化进程中苗族体育的变迁——台江县个案研究
节 文化变迁与苗族体育结构划分
一、文化变迁
二、变迁阶段划分
三、体育结构的划分
(一)体育核心层次
(二)体育中间层次
(三)体育外层次
第二节 传统自由与介入期(1949~1965年)
一、历史背景
(一)政治方面
(二)经济方面
(三)文化方面
二、体育变迁
(一)物质形态层面
(二)制度行为层面
(三)精神思想层面
三、影响因素
第三节 曲折发展时期(1966~1976年)
一、历史背景
(一)政治方面
(二)经济方面
(三)文化方面
二、体育变迁
(一)物质形态层面
(二)制度行为层面
(三)精神思想层面
三、影响因素
第四节 互动与恢复期(1977~1998年)
一、背景
(一)政治方面
(二)经济方面
(三)文化方面
二、变迁
(一)物质形态层面
(二)制度行为层面
(三)精神思想层面
三、影响因素
第五节 交融与快速发展期(1999~2009年)
一、历史背景
(一)政治方面
(二)经济方面
(三)文化方面
二、体育变迁
(一)物质形态层面
(二)制度行为层面
(三)精神思想层面
三、影响因素
第四章 苗族体育的现实状态与特征——施洞苗族体育田野考察
节 施洞镇的基本情况
一、自然地理与历史沿革
二、经济状况
第二节 学校中的体育
一、现实的描述
(一)时间与频次
(二)主体与地点
(三)内容与过程
(四)目的与结果
二、现实的解释
(一)当地人的观点
(二)我的见解
第三节 日常生活中的体育
一、现实的描述
(一)时间与频次
(二)主体与地点
(三)内容与过程
(四)目的与结果
二、现实的解释
(一)当地人的观点
(二)我的见解
第四节 民俗节日中的体育
一、现实的描述
(一)时间与频次
(二)主体与地点
(三)内容与过程
(四)目的与结果
二、现实的解释
(一)当地人的观点
(二)我的见解
第五节 典型案例考察
一、苗族独木龙舟
二、苗族春节篮球赛
第六节 施洞镇苗族体育特征探析
一、总体特征
二、现实特点
(一)原生态特色与乡土性
(二)传统特色与自发性
(三)民族特色与交融性
(四)娱乐特色与交往性
(五)分散性与集中性相结合
第七节 与县城的比较
一、学校中的体育
二、日常生活中的体育
三、民俗节日中的体育
第五章 现代化进程中台江县苗族体育的变迁与发展
节 变迁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一、变迁总体特征
(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二)原生态与功利性并存
(三)民间调适与调控并行
(四)独立、互动与交融相伴
(五)集中性与浓缩性共存
二、现实特点
(一)精神思想层面
(二)制度行为层面
(三)物质形态层面
三、变迁原因分析
(一)生产方式的变化引起体育的变迁
(二)外来文化与苗族体育的互动引起变迁
(三)文化自身的矛盾冲突与分化引起体育变迁
第二节 台江县苗族体育变迁规律
第三节 台江县苗族体育发展对策
第六章 研究总结
节 现代化进程中台江县苗族体育研究总结
第二节 台江县苗族体育研究与苗族体育发展启示
一、理论启示
二、现实启示
附录 田野调查内容提纲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曾晓进,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博士、副教授,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少数民族体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体育科学学会理事、社会体育分会负责人。 2005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主要从事体育人类学、学校体育学领域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加教材编撰2部,专著1部。撰写论文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厅局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参与完成省部级课题2项厅局级课题10余项。主持完成校级课题1项,贵州省民委课题1项。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项,贵州省教育厅课题1项,贵州师大博士基金项目1项。
文摘
严格来说根本不能算是体育或者体育的形式,它们仅仅就是劳动、祭祀、战争,当社会发展到了的时期,这些东西才逐步演化成了体育,才具有体育的特征,也就是说才可以称得上是体育,所以,就是包括体育的起源也是值得考察的,不是说从人类开始就是有体育的,体育的产生具有它产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只有具有了这一背景之后,才可能产生体育。至少它是滞后于生产劳动的。(如当劳动、军事的某些肢体运动形式产生以后,人们发现通过形式的练习可以增强军事或劳动的效果,于是,人们在闲暇之余就把这些形式采用训练方式来发展,包括其力量、速度、灵敏度等,并把它们作为一种固定形式的训练方式,那么这些训练方式就成为了对于人体的专门训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育,对于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而言,也是当它们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训练方式,用以发展身体或娱乐精神、心理,那么它们就成为了真正的体育)任何一种社会活动形式,只有当社会发展到了的时期,它们才先后演变成体育,如舞蹈、战争、祭祀的各种形式,到了的历史阶段,它们已经失去其原本的意义转而演变成体育。所以,以至于现在体育与舞蹈、劳动、战争等各种身体活动形式始终交织在一起而难以区分。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早的体育应该是强身、娱乐、防病治病、军事、祭祀等的活动内容,因为它们从一开始产生就是体育,符合体育的本质,而其他的形式都是发展到了的历史阶段才逐步演变成体育的。当它们演变成体育之后,其发展有几种形式:一是继续作为舞蹈或祭祀行为,当为原始的精神已经淡化;二是已经完全成为体育的一种形式进行发展,就好比现代的许多体育项目在远古时期就是一种劳动方式,而现在仅仅是体育而不再是劳动方式了;三是二者还处于过渡期,即既可以当体育,又可以当舞蹈、劳动等,这一时期是难以区分体育与它们的关系的,所以,在这一时期它们应该既可以是体育,又可以是劳动或舞蹈;当然,这一时期的这些形式可能有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到了未来就完全是一种体育活动,如现代的标枪等,另外一种趋势就是又回归其本来的形式即舞蹈或劳动,发展成新的舞蹈和新的劳动形式。并且,现在许多身体活动形式和文化的内容中,也存在着体育的形式。
……
序言
章 绪论
节 研究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学术背景
第二节 概念框架
一、现代化及现代进程的理解与界定
二、苗族与苗族体育研究概况
三、前人的研究
(一)非体育学科领域
(二)体育学科领域
(三)苗族体育研究趋势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过程
节 研究设计
一、选题的缘由与研究目的、意义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总体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技术路线
三、研究范式
(一)“质的研究”的发展历程
(二)“质的研究”界定和特征
(二)“质的研究”适合的议题
(四)研究的观点与视角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地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地点
(一)选择研究地点
(二)进人田野研究点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方法论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
(一)田野调查
(二)实地调查
(三)文献资料分析
(四)比较研究
三、信度与效度
(一)倍度的处理
(二)效度的处理
四、研究的伦理与政治
第三章 现代化进程中苗族体育的变迁——台江县个案研究
节 文化变迁与苗族体育结构划分
一、文化变迁
二、变迁阶段划分
三、体育结构的划分
(一)体育核心层次
(二)体育中间层次
(三)体育外层次
第二节 传统自由与介入期(1949~1965年)
一、历史背景
(一)政治方面
(二)经济方面
(三)文化方面
二、体育变迁
(一)物质形态层面
(二)制度行为层面
(三)精神思想层面
三、影响因素
第三节 曲折发展时期(1966~1976年)
一、历史背景
(一)政治方面
(二)经济方面
(三)文化方面
二、体育变迁
(一)物质形态层面
(二)制度行为层面
(三)精神思想层面
三、影响因素
第四节 互动与恢复期(1977~1998年)
一、背景
(一)政治方面
(二)经济方面
(三)文化方面
二、变迁
(一)物质形态层面
(二)制度行为层面
(三)精神思想层面
三、影响因素
第五节 交融与快速发展期(1999~2009年)
一、历史背景
(一)政治方面
(二)经济方面
(三)文化方面
二、体育变迁
(一)物质形态层面
(二)制度行为层面
(三)精神思想层面
三、影响因素
第四章 苗族体育的现实状态与特征——施洞苗族体育田野考察
节 施洞镇的基本情况
一、自然地理与历史沿革
二、经济状况
第二节 学校中的体育
一、现实的描述
(一)时间与频次
(二)主体与地点
(三)内容与过程
(四)目的与结果
二、现实的解释
(一)当地人的观点
(二)我的见解
第三节 日常生活中的体育
一、现实的描述
(一)时间与频次
(二)主体与地点
(三)内容与过程
(四)目的与结果
二、现实的解释
(一)当地人的观点
(二)我的见解
第四节 民俗节日中的体育
一、现实的描述
(一)时间与频次
(二)主体与地点
(三)内容与过程
(四)目的与结果
二、现实的解释
(一)当地人的观点
(二)我的见解
第五节 典型案例考察
一、苗族独木龙舟
二、苗族春节篮球赛
第六节 施洞镇苗族体育特征探析
一、总体特征
二、现实特点
(一)原生态特色与乡土性
(二)传统特色与自发性
(三)民族特色与交融性
(四)娱乐特色与交往性
(五)分散性与集中性相结合
第七节 与县城的比较
一、学校中的体育
二、日常生活中的体育
三、民俗节日中的体育
第五章 现代化进程中台江县苗族体育的变迁与发展
节 变迁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一、变迁总体特征
(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二)原生态与功利性并存
(三)民间调适与调控并行
(四)独立、互动与交融相伴
(五)集中性与浓缩性共存
二、现实特点
(一)精神思想层面
(二)制度行为层面
(三)物质形态层面
三、变迁原因分析
(一)生产方式的变化引起体育的变迁
(二)外来文化与苗族体育的互动引起变迁
(三)文化自身的矛盾冲突与分化引起体育变迁
第二节 台江县苗族体育变迁规律
第三节 台江县苗族体育发展对策
第六章 研究总结
节 现代化进程中台江县苗族体育研究总结
第二节 台江县苗族体育研究与苗族体育发展启示
一、理论启示
二、现实启示
附录 田野调查内容提纲
参考文献
后记
“现代化进程”这个词,让我联想到很多关于全球化、城市化对传统文化冲击的讨论。我想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很可能就是探讨现代化如何改变了台江苗族的体育面貌。是曾经充满仪式感的传统体育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体育设施和项目?还是苗族人民巧妙地将传统体育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的体育文化?“互动”和“交融”这两个词,暗示着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并非单方面的接受或拒绝。或许,苗族体育也在反过来影响着现代化进程,比如在一些地方性节日庆典中,传统体育活动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维系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种互动的具体表现,以及交融带来的可能的新生事物。这不仅仅是对一种文化现象的观察,更是对人类社会变迁规律的一种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朴实,字体也比较规整,没有那种花哨的装帧,一看就是学术研究类的作品。封面上“变迁、互动、交融与发展”这几个词,还有“现代化进程中台江苗族体育调查研究”这个副标题,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他们的社会变迁很感兴趣,尤其是当这种变迁与体育活动相结合的时候,更是充满了研究的价值。台江苗族,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神秘感和地域特色,想象着他们在那片土地上,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体育活动是如何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又是如何与外界发生化学反应的,我感到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深入了解苗族人民独特的体育形式,以及这些形式在现代化浪潮中的演变轨迹。书中会不会提到一些具体的体育项目?比如摔跤、赛马、或者是一些具有仪式感的舞蹈性体育活动?它们是否保留了原有的传统,还是已经融入了现代体育的元素?我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个人一直对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情有独钟,特别是那种田野调查式的深入访谈和观察。这本书的题目中明确提到了“调查研究”,这让我预感到作者必定是深入到了台江苗族的实际生活中,去亲身感受、去细致记录。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选择研究对象的?是如何与当地居民建立信任的?在访谈过程中,是否会遇到沟通的障碍?又或者,有没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发现?我脑海中浮现出作者在苗族村寨中,与长者们围坐在一起,听他们讲述古老的体育传说;又或者是,跟随年轻人走进他们日常的体育活动现场,感受那份活力与激情。这种“在地”的研究,往往能挖掘出最真实、最动人的故事,也更能呈现出文化的鲜活生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鲜为人知的苗族体育世界,感受那份朴素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理解体育在苗族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从书名来看,这本书的视角相当宏大,覆盖了“变迁、互动、交融与发展”这样一个贯穿始终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关于台江苗族体育本身,更是将体育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这意味着,书中很可能不仅仅会描述体育现象,更会分析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深层原因,比如经济结构的变化、教育的普及、信息技术的传播等等。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一个看似边缘化的体育文化,是如何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既坚守传统,又积极适应,最终找到自身发展的独特路径。这种跨学科的视角,可能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启发,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体育的社会意义,以及文化传承的韧性。
评分“发展”这个词,我理解为这不仅仅是体育项目数量上的增加,更是体育在苗族社会功能上的演变。在过去,体育可能更多地与祭祀、庆典、或者部落间的竞争联系在一起,而如今,它是否更多地与健康、娱乐、乃至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例如,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苗族体育活动,是否已经成为了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这种商业化和旅游化的进程,又会反过来对传统体育产生怎样的影响?是促进了其传承和发展,还是导致了其娱乐化和符号化?这本书是否会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这种发展的背后隐藏的复杂因素?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这些问题的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解读,而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