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商品名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全套两本 | |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主编:王力 |
| 定价:148.9 | |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由语言学家王力、岑麟祥、林焘、戴澧、唐作藩、蒋绍愚等十余位专家学者编写,是学习古汉语的工具书。本字典自1979年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第5版延续了第4版的特色:专家学者主持、参与修订;释义,审音准确,例句精当,难懂例句附有注解和串讲;专设“注意”“辨析”内容,对疑难字词加以提示和辨析;附录实用,《中国历代纪元表》《古代汉语语法简介》《怎样学习古代汉语》等附录,可供读者学习参考。本次修订在常用义项的增补、释义的完善、字音的审订、例句的更新和体例的完备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可谓在第4版的基础上精益求精,质量更上一层楼。
《现代汉语词典》是由国务院下达指示编写,以推广普通话话、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为宗旨的工具书,是我国部规范型现代汉语词典。自1978年正式出版以来,发行量超过5000万册,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修订坚持以学术研究为先导,注重修订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从收字、收词、释义、配例等各个环节设立了相关的十几个专题,并逐一进行调查研究。修订时充分利用各类语料库选收或检验新词、新义和新的用法,力求反映近些年来词汇发展的新面貌和相关研究的新成果。遵循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的一贯宗旨,除全面正确贯彻以往国家有关语言文字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规范和标准外,还注意吸收和反映近些年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制定、修订的有关字形、字音等方面的规范标准的成果。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修订,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哲学学部主任江蓝生主持修订。由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出版。
总目
凡例
音节表
新旧字形对照表
部首检字表
(一)部首目录
(二)检字表
(三)难检字笔画索引
词典正文
(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
附录
我国历代纪元表
计量单位表
汉字偏旁名称表
汉语拼音方案
元素周期表
中国地图
目录:
凡例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一)部首目录
(二)检字表
字典正文
附录
(一)中国历代纪元表
(二)古代汉语语法简介
(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对语言的准确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过去工作中常遇到一些需要在古白话和现代规范用语之间进行转换的难题,总觉得手头的资料不够权威和全面。这套组合,尤其是那本第五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彻底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它的释义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本义到引申义,再到具体的用法,梳理得井井有条。更赞的是,它在解释一些带有时代烙印的词语时,能够很好地把握住历史的纵深感,避免了用现代的眼光去简单粗暴地套用古代的概念。对于我们这些需要锤炼文字的人来说,这种深度的解析,是任何网络搜索或浅层词典都无法替代的。每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构建精准、有力的文字的养分。
评分这套书实在是让人爱不释手,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对传统文化有着深深向往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座宝库。初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扎实的装帧所吸引,商务印书馆出品,质量自然是没得说。光是翻开第一本,那古汉语的韵味就扑面而来,每一个字的释义都精准到位,仿佛能听到古人吟诵诗词的声响。我尤其喜欢它在例证上的考究,不仅仅是简单的引用,而是深入到语境的脉络中去解释,让人对古语的理解一下子立体了起来。很多以前模糊不清的词汇,经过这里的梳理,变得豁然开朗。特别是对于那些细微的语义差别,老版和新版的对比分析,更是体现了编纂者的深厚功底和严谨态度。每一次查阅,都像是一次与先贤的对话,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养。
评分我是一个正在努力提升自己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业余爱好者,说实话,市面上那些入门级的工具书对我来说总觉得力不从心,生怕自己理解偏差了古人的原意。这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的组合,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双保险”。现代汉语的词典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现代语境的参照点,而古汉语的词典则像一把精准的钥匙,打开了通往古代文学殿堂的大门。我特别欣赏它在收录字词广度上的平衡,既照顾到了常用字词的深入解析,对一些相对冷僻但又在重要篇章中出现的词汇也收录其中,并做了清晰的注释。那种细致入微的处理,让我在阅读古籍时,面对生僻字不再感到恐惧,而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这套书不仅是工具,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
评分这套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其作为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文化史。我是一个对历史演变特别敏感的读者,拿到手后,最感兴趣的就是对比两个版本中收录和释义的变化。这种对比,清晰地展示了近现代学者们对古代语言理解的深化和修正过程。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查字”,更是一种“溯源”的过程。每次翻阅,都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知识传承的脉络。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精髓,又不愿被繁琐的考据工作所困扰的读者而言,这套书提供了最佳的平衡点。它将晦涩的古义放置在现代清晰的语境下解读,使得学习过程变得既充实又愉悦,让人愿意反复品味其中的精妙之处。
评分坦白说,我对“词典”这个概念,一度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觉得它不过是冷冰冰的字句堆砌。然而,这套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当我研究某篇古代文献时,发现其中一词在不同典籍中似乎有微妙的感情色彩差异,我转而查阅,惊喜地发现其中对这种细微差别的标注非常到位。它不像那种厚重的学术专著那样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之外,反而以一种兼顾学术严谨性和实用性的方式存在着。那份对汉字演变过程的尊重,体现在每一个字形、每一个注音的背后。这本书的编纂团队显然是下足了功夫去追踪语言的活态变化,使得它既有“古风”,又不失“现代”的便利性,是真正意义上的承上启下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