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四歲幼兒語言的語義研究
定價:38.00元
作者:王彤
齣版社: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3-02-01
ISBN:9787510056574
字數:
頁碼:33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24開
商品重量:0.4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專著在語義語法學和元語言理論的指導下,對四歲幼兒的基本詞匯、詞元係統及語義句法進行個案研究。首先,在自然狀態下跟蹤錄音研製成四歲幼兒自然語料庫。其次,基於語料庫提取幼兒的基本詞匯,經過詞位處理和對比增補,獲得四歲段幼兒的基本詞匯錶。再次,按照詞元提取原則,對基本詞匯逐一甄彆和處理,獲得四歲段幼兒的基本詞元錶,進一步在語義分類係統中對基本詞元進行義徵分析。後,提取2—4歲幼兒語料庫中的“拿”核句和“給”核句,考察其語義句模及角色的習得軌跡,進一步闡明瞭認知語義網絡的自建構學說,以及語言符號與語境符號的互補與置換理論。
目錄
章 幼兒語言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節 幼兒語言研究的現狀迴溯
第二節 幼兒語言研究的理論方法
第三節 幼兒語言研究的真實語料
第二章 四歲幼兒的基本詞匯係統
節 四歲幼兒基本詞匯的研究思路
第二節 四歲幼兒基本詞匯的提取和增補
第三節 四歲幼兒基本詞匯的語義係統
第三章 四歲幼兒的基本詞元係統
節 四歲幼兒基本詞元的提取
第二節 四歲幼兒的指稱類詞元
第三節 四歲幼兒的陳述類詞元
第四節 四歲幼兒的修飾限製類詞元
第五節 四歲幼兒的情態功能類詞元
第六節 四歲幼兒基本詞元的發展
第四章 兩歲到四歲幼兒拿核句的習得軌跡
節 拿核句的語義句法範疇
第二節 兩歲幼兒拿核句的習得
第三節 三歲幼兒拿核句的習得
第四節 四歲段幼兒拿核句的習得
第五章 兩歲到四歲幼兒給核句的習得軌跡
節 給核句的語義句法範疇
第二節 兩歲幼兒給核句的習得
第三節 三歲段幼兒給核句的習得
第四節 四歲段幼兒給核句的習得
第五節 拿核句與給核句的發展軌跡比較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王彤,河北安國人。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文學博士。現任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嚮為日語教學與研究、語義語法學和幼兒語言學。發錶論文20餘篇,齣版譯著1本、編著1本。代錶作有《日語慣用句型》、《巴赫金的符號學理論與幼兒語言習得研究》等。完成江蘇省教育廳留學迴國人員啓動基金項目“日語的語氣”。作為主要成員參與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幼兒認知語義網絡建構工程”的研究。
文摘
三、幼兒句法習得研究迴溯
關於句法習得理論主要有喬姆斯基的先天普遍語法理論,以及托瑪瑟羅(M.Tomasello)和布魯剋斯(P.Brooks)的建構語法理論。基於皮亞傑(1952)提齣的建構主義,結構語法理論試圖解釋瞭兒童的句法發展,認為語言知識是學習的産物,這種學習強調學習者對意義的積極建構。但先天普遍語法理論忽視瞭許多對語言習得至關重要的其他因素,建構語法理論又過分強調瞭後天環境的作用。(陳曉湘2007)布朗(R.Brown,1973)通過對三個兒童的縱嚮追蹤對比研究,發現兒童句法發展的差異非常大,認為兒童的年齡無法很好地說明兒童的語法發展水平,兒童的句子平均長度纔是預測兒童句法結構發展的好方法。
中國學者在句法習得方麵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硃曼殊等(1979)認為,隨著兒童年齡增長,基於認知發展的兒童句法發展不斷、復雜。李宇明等(1991、1998)運用個案縱嚮觀察和群案橫嚮試驗的研究方法,研究瞭漢族兒童理解和使用問句係統的規律。基於個案兒童語料,李宇明(1995)分析瞭兒童“的”字結構、被動句、“給”字句等句式的發展。周國光(1997)對1~5歲兒童雙賓結構的類型、句法功能及其發展狀況進行瞭描述分析,並探討瞭習得機製。王永德(2004)總結瞭兒童習得語法的一般規律為:,語法結構發展錶現為由簡而繁;第二,他們在句法、語義和語用三個方麵的語法發展也是不平衡的;第三,他們對語法知識理解能力的發展先於産生能力的發展。鬍承佼(2004)考察瞭五歲前漢族兒童語言中復句的發展狀況,探討瞭兒童習得復句的機製。張雲鞦的研究生們的研究成果如下:田瑋瑋(2008)歸納齣兒童語言中被動句的七種結構類型,探討瞭兒童對被動句的理解、影響兒童被動句習得的因素;顧斐(2008)以個案語料為基礎分彆分析和討論瞭兒童習得能性補語四種結構類型的情況。趙芳(2008)認為2歲半~3歲的兒童,其句法能力的典型特點就是依賴於動詞結構的語言存庫,把經驗中的場景和基於語言項目的結構進行配對。
……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樸實,那種帶著些許年代感的米黃色紙張,摸起來有一種溫潤的觸感。初翻開來,就被那簡潔的版式吸引住瞭。雖然我對語言學領域並不是特彆精通,但作者在緒論部分對研究背景和方法論的闡述,清晰得如同剝洋蔥,層層遞進,讓人很容易理解他們的齣發點。尤其是關於“語境依賴性”的論述,作者引用瞭一些非常生動的日常生活對話片段進行分析,比如孩子如何通過肢體語言和成人的錶情來推斷一個詞匯的真正含義,這部分讓我這個局外人也看得津津有味。它不像許多學術著作那樣堆砌晦澀的術語,反而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幼教專傢在分享她的觀察筆記,字裏行間流露齣對幼兒心智發展那種細膩的關懷。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擬聲詞與真實感知的連接”的章節,那段關於孩子們如何將聲音模仿與他們對周圍世界的理解聯係起來的討論,簡直就是一場小型的心靈之旅,讓人不禁迴想起自己童年時那些天真爛漫的時刻。這本書的學術價值與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即便是對語義學完全陌生的讀者,也能從中獲得啓發。
評分坦白講,一開始我擔心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專業教材,但這本書遠超我的預期。它真正觸動我的地方,在於作者對“隱喻思維”在幼兒早期的萌芽階段的探討。我們總以為隱喻是成人世界裏纔有的文學修辭,但作者通過對四歲兒童故事復述的分析,展示瞭他們如何將具體經驗轉化為簡單的象徵性錶達。那種對語義“跨域遷移”的捕捉,簡直是天纔級的洞察。書中對特定高頻動詞(如“拿走”、“給我”)在不同語境下含義的細微區分,做得極其到位,展現瞭語言的動態性。更難得的是,作者在章節末尾設置的“反思性提問”,總是能引導讀者跳齣書本,重新審視自己日常與孩子交流的方式。這種互動性和啓發性,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研究報告,更像是一本可以陪伴成長的工具書。它迫使你放慢腳步,去傾聽那些被我們成年人忽略的,孩子語言中的潛颱詞。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們往往低估瞭四歲孩子的認知能力。作者在實驗設計上的嚴謹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讓我震撼的是她捕捉細微差異的敏銳度。比如,書中詳細對比瞭“大”和“好多”在幼兒口語中的語義漂移現象,這絕不是簡單的詞匯替換,而是背後一套復雜的認知建構過程。我記得有幾頁專門討論瞭兒童如何利用“時間序列”來構建因果關係,書中提供的實證數據非常紮實,圖錶製作精良,即便是復雜的統計結果,配上清晰的文字解釋,也變得觸手可及。這不是那種故作高深的學院派著作,它充滿瞭實操性和應用價值。對於從事早期教育的專業人士來說,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讀心術”的指南。它不僅告訴我們孩子“說瞭什麼”,更深入挖掘瞭他們“為什麼那樣說”,以及在他們有限的認知框架下,這些詞語到底承載瞭多重的意義。這本書的論證邏輯環環相扣,沒有一句廢話,讓人有一種酣暢淋灕的閱讀體驗,仿佛跟著作者一起走完瞭這場深入孩子思維深處的探險。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實在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墨水的飽和度恰到好處,閱讀時眼睛一點不纍。內容上,作者對於早期語言習得中“指涉性錯誤”的分析,是我讀過最透徹的。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小孩子會把所有四條腿的動物都叫做“狗狗”,而作者通過跨文化對比的研究,揭示瞭這種泛化傾嚮並非隨機,而是受製於他們對核心特徵的初步抽象能力。她沒有停留在描述現象,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可預測的模型。書中穿插瞭許多精美的插圖和概念模型圖,這些視覺輔助極大地強化瞭理論的理解。特彆是關於“否定句理解”那一部分,作者巧妙地結閤瞭心理語言學的最新發現,來解釋為什麼孩子在理解“不是”這個否定詞時,需要更長的反應時間。這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都忍不住停下來思考:原來語言的習得是如此復雜而精妙的神經工程。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是非常冷靜、客觀的,但這種冷靜恰恰襯托齣研究主題的深度和重要性,它不嘩眾取寵,隻用事實說話。
評分從圖書館藉來這本書時,我主要關注的是它的引用格式和參考文獻的廣度,結果發現這幾乎是一本跨學科的集大成者。它不僅融閤瞭語言學和發展心理學,甚至還巧妙地引入瞭認知神經科學的一些觀點來佐證幼兒對新詞匯的“錨定”過程。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討論“名詞偏誤”時所采取的幽默筆調,她用瞭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來描述幼兒大腦如何“優先處理實體名詞”,而不是抽象概念。盡管涉及到大量的實驗數據分析,但作者的寫作功底深厚,使得即便是最復雜的數據錶格,也能被轉化為富有故事性的發現。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控得非常好,沒有一般學術著作的拖遝感,信息密度極高,但閱讀體驗卻非常流暢。讀完後,我立刻産生瞭去觀察和記錄身邊孩子語言互動的衝動,它成功地激發瞭我的好奇心,讓我對“意義的誕生”這個主題産生瞭全新的敬畏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