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四岁幼儿语言的语义研究
定价:38.00元
作者:王彤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02-01
ISBN:9787510056574
字数:
页码:33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专著在语义语法学和元语言理论的指导下,对四岁幼儿的基本词汇、词元系统及语义句法进行个案研究。首先,在自然状态下跟踪录音研制成四岁幼儿自然语料库。其次,基于语料库提取幼儿的基本词汇,经过词位处理和对比增补,获得四岁段幼儿的基本词汇表。再次,按照词元提取原则,对基本词汇逐一甄别和处理,获得四岁段幼儿的基本词元表,进一步在语义分类系统中对基本词元进行义征分析。后,提取2—4岁幼儿语料库中的“拿”核句和“给”核句,考察其语义句模及角色的习得轨迹,进一步阐明了认知语义网络的自建构学说,以及语言符号与语境符号的互补与置换理论。
目录
章 幼儿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节 幼儿语言研究的现状回溯
第二节 幼儿语言研究的理论方法
第三节 幼儿语言研究的真实语料
第二章 四岁幼儿的基本词汇系统
节 四岁幼儿基本词汇的研究思路
第二节 四岁幼儿基本词汇的提取和增补
第三节 四岁幼儿基本词汇的语义系统
第三章 四岁幼儿的基本词元系统
节 四岁幼儿基本词元的提取
第二节 四岁幼儿的指称类词元
第三节 四岁幼儿的陈述类词元
第四节 四岁幼儿的修饰限制类词元
第五节 四岁幼儿的情态功能类词元
第六节 四岁幼儿基本词元的发展
第四章 两岁到四岁幼儿拿核句的习得轨迹
节 拿核句的语义句法范畴
第二节 两岁幼儿拿核句的习得
第三节 三岁幼儿拿核句的习得
第四节 四岁段幼儿拿核句的习得
第五章 两岁到四岁幼儿给核句的习得轨迹
节 给核句的语义句法范畴
第二节 两岁幼儿给核句的习得
第三节 三岁段幼儿给核句的习得
第四节 四岁段幼儿给核句的习得
第五节 拿核句与给核句的发展轨迹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王彤,河北安国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语教学与研究、语义语法学和幼儿语言学。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译著1本、编著1本。代表作有《日语惯用句型》、《巴赫金的符号学理论与幼儿语言习得研究》等。完成江苏省教育厅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项目“日语的语气”。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幼儿认知语义网络建构工程”的研究。
文摘
三、幼儿句法习得研究回溯
关于句法习得理论主要有乔姆斯基的先天普遍语法理论,以及托玛瑟罗(M.Tomasello)和布鲁克斯(P.Brooks)的建构语法理论。基于皮亚杰(1952)提出的建构主义,结构语法理论试图解释了儿童的句法发展,认为语言知识是学习的产物,这种学习强调学习者对意义的积极建构。但先天普遍语法理论忽视了许多对语言习得至关重要的其他因素,建构语法理论又过分强调了后天环境的作用。(陈晓湘2007)布朗(R.Brown,1973)通过对三个儿童的纵向追踪对比研究,发现儿童句法发展的差异非常大,认为儿童的年龄无法很好地说明儿童的语法发展水平,儿童的句子平均长度才是预测儿童句法结构发展的好方法。
中国学者在句法习得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朱曼殊等(1979)认为,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基于认知发展的儿童句法发展不断、复杂。李宇明等(1991、1998)运用个案纵向观察和群案横向试验的研究方法,研究了汉族儿童理解和使用问句系统的规律。基于个案儿童语料,李宇明(1995)分析了儿童“的”字结构、被动句、“给”字句等句式的发展。周国光(1997)对1~5岁儿童双宾结构的类型、句法功能及其发展状况进行了描述分析,并探讨了习得机制。王永德(2004)总结了儿童习得语法的一般规律为:,语法结构发展表现为由简而繁;第二,他们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的语法发展也是不平衡的;第三,他们对语法知识理解能力的发展先于产生能力的发展。胡承佼(2004)考察了五岁前汉族儿童语言中复句的发展状况,探讨了儿童习得复句的机制。张云秋的研究生们的研究成果如下:田玮玮(2008)归纳出儿童语言中被动句的七种结构类型,探讨了儿童对被动句的理解、影响儿童被动句习得的因素;顾斐(2008)以个案语料为基础分别分析和讨论了儿童习得能性补语四种结构类型的情况。赵芳(2008)认为2岁半~3岁的儿童,其句法能力的典型特点就是依赖于动词结构的语言存库,把经验中的场景和基于语言项目的结构进行配对。
……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那种带着些许年代感的米黄色纸张,摸起来有一种温润的触感。初翻开来,就被那简洁的版式吸引住了。虽然我对语言学领域并不是特别精通,但作者在绪论部分对研究背景和方法论的阐述,清晰得如同剥洋葱,层层递进,让人很容易理解他们的出发点。尤其是关于“语境依赖性”的论述,作者引用了一些非常生动的日常生活对话片段进行分析,比如孩子如何通过肢体语言和成人的表情来推断一个词汇的真正含义,这部分让我这个局外人也看得津津有味。它不像许多学术著作那样堆砌晦涩的术语,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幼教专家在分享她的观察笔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幼儿心智发展那种细腻的关怀。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拟声词与真实感知的连接”的章节,那段关于孩子们如何将声音模仿与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联系起来的讨论,简直就是一场小型的心灵之旅,让人不禁回想起自己童年时那些天真烂漫的时刻。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即便是对语义学完全陌生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往往低估了四岁孩子的认知能力。作者在实验设计上的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震撼的是她捕捉细微差异的敏锐度。比如,书中详细对比了“大”和“好多”在幼儿口语中的语义漂移现象,这绝不是简单的词汇替换,而是背后一套复杂的认知建构过程。我记得有几页专门讨论了儿童如何利用“时间序列”来构建因果关系,书中提供的实证数据非常扎实,图表制作精良,即便是复杂的统计结果,配上清晰的文字解释,也变得触手可及。这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学院派著作,它充满了实操性和应用价值。对于从事早期教育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读心术”的指南。它不仅告诉我们孩子“说了什么”,更深入挖掘了他们“为什么那样说”,以及在他们有限的认知框架下,这些词语到底承载了多重的意义。这本书的论证逻辑环环相扣,没有一句废话,让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仿佛跟着作者一起走完了这场深入孩子思维深处的探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墨水的饱和度恰到好处,阅读时眼睛一点不累。内容上,作者对于早期语言习得中“指涉性错误”的分析,是我读过最透彻的。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小孩子会把所有四条腿的动物都叫做“狗狗”,而作者通过跨文化对比的研究,揭示了这种泛化倾向并非随机,而是受制于他们对核心特征的初步抽象能力。她没有停留在描述现象,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可预测的模型。书中穿插了许多精美的插图和概念模型图,这些视觉辅助极大地强化了理论的理解。特别是关于“否定句理解”那一部分,作者巧妙地结合了心理语言学的最新发现,来解释为什么孩子在理解“不是”这个否定词时,需要更长的反应时间。这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都忍不住停下来思考:原来语言的习得是如此复杂而精妙的神经工程。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非常冷静、客观的,但这种冷静恰恰衬托出研究主题的深度和重要性,它不哗众取宠,只用事实说话。
评分从图书馆借来这本书时,我主要关注的是它的引用格式和参考文献的广度,结果发现这几乎是一本跨学科的集大成者。它不仅融合了语言学和发展心理学,甚至还巧妙地引入了认知神经科学的一些观点来佐证幼儿对新词汇的“锚定”过程。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讨论“名词偏误”时所采取的幽默笔调,她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描述幼儿大脑如何“优先处理实体名词”,而不是抽象概念。尽管涉及到大量的实验数据分析,但作者的写作功底深厚,使得即便是最复杂的数据表格,也能被转化为富有故事性的发现。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非常好,没有一般学术著作的拖沓感,信息密度极高,但阅读体验却非常流畅。读完后,我立刻产生了去观察和记录身边孩子语言互动的冲动,它成功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让我对“意义的诞生”这个主题产生了全新的敬畏感。
评分坦白讲,一开始我担心这会是一本枯燥的专业教材,但这本书远超我的预期。它真正触动我的地方,在于作者对“隐喻思维”在幼儿早期的萌芽阶段的探讨。我们总以为隐喻是成人世界里才有的文学修辞,但作者通过对四岁儿童故事复述的分析,展示了他们如何将具体经验转化为简单的象征性表达。那种对语义“跨域迁移”的捕捉,简直是天才级的洞察。书中对特定高频动词(如“拿走”、“给我”)在不同语境下含义的细微区分,做得极其到位,展现了语言的动态性。更难得的是,作者在章节末尾设置的“反思性提问”,总是能引导读者跳出书本,重新审视自己日常与孩子交流的方式。这种互动性和启发性,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研究报告,更像是一本可以陪伴成长的工具书。它迫使你放慢脚步,去倾听那些被我们成年人忽略的,孩子语言中的潜台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