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手太极功 曾乃梁,卫香莲 9787533546267

六手太极功 曾乃梁,卫香莲 978753354626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乃梁,卫香莲 著
图书标签:
  • 太极拳
  • 武术
  • 养生
  • 传统文化
  • 中医
  • 健康
  • 运动
  • 拳术
  • 曾乃梁
  • 卫香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福建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33546267
商品编码:2950342467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六手太极功

定价:26.00元

作者:曾乃梁,卫香莲

出版社:福建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33546267

字数:

页码:11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六手太极功是作者曾乃梁(冠军教练,中国武术九段,武术***教练,当代十大武术教练之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及其夫人卫香莲根据几十年经验与心得创编而成。主要的功能是养生,比24式太极拳还
容易入门。
2.本书早已出版英文版和日本版,十多年来风靡全世界,六手太极功更是在海外开展得如火如荼。现应中国广大拳友的热切要求,出版本书。这也是作者**授权出版的《六手太极功》中文版图书。
3.中国武术活动家徐才、张山、昌沧、王友唐联袂推荐。本书不仅图文并茂,而且附赠大容量DVD光盘。

内容提要


六手太极功是太极泰斗曾乃梁大师及其夫人卫香莲女士创编的,主要的功能是养生,学会全套一般只要半个小时。24式太极每一式都要配合相应的呼吸方法才能准确掌握动作,而六手太极功用均匀的腹式呼吸即可,主张气沉丹田,从而达到促进血液循环,内外皆修的目的。六手太极功简便、易学,利于初学者入门;不受场地、年龄、体质的限制,可作为“家庭体育”的重要内容;松、柔、圆、缓,是一种极好的积极性休息;以意导气,形神共养,以追求内外合一,形神合一和天人合一的佳境界;循经取穴,练周天功;强调臂旋,疏通气血。总的来说,“六手太极功”具备健身、修身、娱身和医身等全面的功效,不仅是当今,而且也是未来全面信息时代的人们自我保健和陶冶情操的需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曾乃梁,男,生于1941年,福建福州人,中国武术九段,武术教练(正高级),当代中国十大武术教练之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多次获得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亲自培养全国武术比赛冠军以上者130多人次,其中有陈思坦、高佳敏、魏丹彤、王慧玲、吴贤举、彭荔丽等亚洲乃至世界冠军,以及福建武术领军人物代林彬。因此被誉为“冠军教练”。已出版《24式太极拳挂图》《走进太极拳》《新编太极拳对练》《太极拳入门与功法》等,还拍摄约40片太极拳教学VCD、DVD。
卫香莲,女,生于1944年,山西运城人,武术七段,武术高级讲师(副高级),现任福建华武中心副主任、福州华武功夫指导中心主任。被加拿大武术联合总会授予“武术家终身成就奖”,被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聘为指导讲师或客座教授。与曾乃梁合著《六手太极功》(英文版和日文版)、《太极拳入门与功法》等书,在武术专业期刊上发表多篇有分量的文章。

文摘








序言



《六手太极功》:一部探寻身心奥秘的武学经典 《六手太极功》并非仅是一本简单的武术秘籍,它更是一部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医学理论与精妙肢体技艺的百科全书。本书由当代武学名家曾乃梁与卫香莲女士合著,以其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见解,为读者展现了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的全新维度。 ISBN:9787533546267。 一、 深邃的哲学根基:太极之道的精神内涵 太极,作为中国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代表着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运行规律。本书开篇便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太极哲学的精髓,将其与武术修炼紧密结合。作者们认为,真正的太极拳修炼,不仅是招式的模仿,更是对“道”的体悟。 阴阳相济,刚柔并用: 作者们详细解析了太极拳中阴阳消长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在技击与养生中,如何通过肢体的柔韧与力量的内蕴,达到阴阳平衡的至高境界。例如,在讲解“挤”劲时,作者们不仅仅描述了动作要领,更深入剖析了其背后蕴含的“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哲学智慧。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六手太极功》贯穿着“道法自然”的思想,引导练习者在动作中体会与天地万物的融洽。书中反复强调,人体内环境的和谐与外在自然的规律是相通的,练习者应效仿自然界的生长、收缩、运转,从而获得身心的自在与安宁。这种理念在对“缠丝劲”的阐释中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通过螺旋的运动,模拟自然界的能量流动,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 无为而治,以静制动: 作者们指出,真正的太极高手,并非追求时刻的激烈对抗,而是懂得“以静制动”的智慧。通过内心的宁静,感知对手的意图,再以四两拨千斤之力化解,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至高境界。书中的“听劲”练习,便是对此理念的具象化,通过高度的听觉和触觉敏感度,洞察对方的细微变化。 二、 独特的医学视角:身心健康的养生之道 《六手太极功》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深厚的医学理论基础。作者们将传统中医的经络学说、气血理论与太极拳的修炼方法巧妙地融为一体,为读者提供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养生方案。 经络畅通,气血调和: 书中详细描绘了人体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与太极动作的对应关系。通过特定的动作和呼吸方式,可以刺激穴位,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在全身的循环。例如,“搂膝拗步”这一经典动作,不仅是技击要领,更是对脾经、胃经、肝经等重要经络的有效按摩,有助于调理消化系统和肝脏功能。 筋骨强健,内脏稳固: 《六手太极功》强调了“练筋”、“练骨”、“练气”三者并重。通过形体动作的舒展与内在力量的凝聚,可以有效地增强筋骨的韧性与力量,同时提升内脏器官的功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书中对“裆部”的重视,便是为了培养下盘的稳固,从而带动全身的平衡与协调,对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也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吐纳呼吸,调和心神: 呼吸是生命之本,在太极拳修炼中尤为重要。本书细致讲解了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等多种呼吸方法,并将其与肢体动作有机结合。通过深长、均匀的呼吸,可以降低心率,舒缓神经,有效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达到“心静体健”的理想状态。 三、 精妙的肢体技法:六手太极的独特体系 “六手太极功”顾名思义,其核心在于对“手”的精妙运用,但这里的“手”绝非单指手部动作,而是包含了一套完整的肢体协调与发力体系。 手眼身法步的合一: 书中详细阐述了“手、眼、身、法、步”在太极拳中的协调统一。要求眼随手转,身随步移,手、眼、身、法、步,步步相连,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整体。例如,在演示“斜飞势”时,作者们详细解析了眼神的运用如何引导身体的重心转移,以及手臂的轨迹如何与步法的配合达到最佳的攻防效果。 六种“手”的内在含义: “六手”并非简单的六个招式,而是代表了太极拳中六种不同的发力模式或内在劲力。这六种“手”可能包含: 掤手(Peng): 象征着向上、向前的撑拔之力,如杨柳之韧,能够化解来力,将对方引入圈套。 捋手(Lü): 代表着顺势而下的捋引之力,如流水之柔,能够引动对方失衡,顺势而为。 挤手(Ji): 蕴含着向前、向内的挤压之力,如推石下坡,能使对方重心失稳,失去平衡。 按手(An): 表现为向下、向实的按压之力,如重石落地,能够沉稳地控制对方,给予打击。 採手(Cai): 暗含着向下、向前的采掘之力,如同采撷花果,能顺势收纳对方的劲力,化为己用。 捩手(Lie): 寓意着旋转、拧转的螺旋之力,如同旋涡般,能将对方的来力扭转、卸去,或借力打力。 作者们对每一种“手”的讲解都极其细致,从外形动作到内在劲力的运用,再到与阴阳五行、经络学说的关联,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虚实变化,刚柔互济: 《六手太极功》强调了太极拳中虚实变化的精妙。在每一次动作中,都包含了虚与实、刚与柔的转换。例如,当一只脚承受实劲时,另一只脚则处于虚位,保证了身体的灵活性和连贯性。这种变化是太极拳能够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关键所在。 劲力的传递与爆发: 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腰脊的带动,将腿部的力量通过身体的传导,最终凝聚于“手”上,形成强大的爆发力。这不仅仅是肢体的力量,更是内劲的运用,是速度、力量、技巧的完美结合。 四、 实践指导与进阶:从入门到精通的全方位指南 《六手太极功》并非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为不同层次的练习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 基础功法训练: 书中包含了一系列针对初学者的基础功法,如桩功、基本步法、缠丝功等,旨在帮助练习者打下坚实的根基,体会太极拳的基本运动规律。 套路详解与分解: 作者们对“六手太极功”的套路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将其分解为若干个易于理解的独立单元,方便练习者逐步掌握。每一个动作都配有清晰的图示和文字说明,力求让读者能够准确无误地模仿。 劲力训练与功法进阶: 对于有一定基础的练习者,书中提供了更深层次的劲力训练方法,以及进阶的功法练习,帮助他们突破瓶颈,进一步提升功力。例如,关于“听劲”的进一步训练,以及如何将“六手”的劲力融入到实战推手中。 常见问题解答与纠偏: 作者们预见了练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解答和纠偏方法,帮助练习者避免走弯路,少受内伤。 结语 《六手太极功》是一部集哲学、医学、武术于一体的宝贵典籍。它不仅仅教授一套拳法,更引导人们理解生命的真谛,追求身心的和谐与健康。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武术爱好者,亦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踏上一段身心蜕变的奇妙旅程。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太极拳的研究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必将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武术医学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太极拳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的“以柔克刚”。然而,在接触了《六手太极功》之后,我发现这本书对我以往的认知进行了一次颠覆。书中所描述的“六手”,似乎在“柔”的基础上,加入了一种更加内敛而又充满爆发力的“刚”。我反复琢磨书中关于“以静制动”、“借力打力”的论述,我似乎从中看到了一种更高级的博弈哲学。它不像我之前理解的那样,仅仅是被动地化解对方的攻击,而是主动地去引导、去控制、去在对方的动势中寻找破绽。我感觉“六手”不仅仅是单纯的招式,更是一种对能量的调动和运用的艺术。书中的一些描述,比如“气沉丹田,意到气至”,让我深切体会到内家拳的奥妙。我甚至开始想象,如果将这“六手”运用到实际的搏斗中,将会是何等惊人的效果。这种功法,在我看来,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技击,而是一种对生命能量的深刻洞察和掌控。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对太极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强烈的探究欲。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散发出的那种古朴而庄重的气息所吸引。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韵味,书页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十分踏实。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太极拳的书籍,大多侧重于招式的分解和练习要领,但这本书似乎在更深层次上触及了太极的本质。我注意到书中反复强调“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古训,这让我觉得它并非流于表面的花架子,而是真正注重内功的修炼。书中对于“六手”的解释,我感觉到它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六个手法,而是一种内在的感知和对外在的掌控的完美结合。我一直在思考,这种“六手”是否与我们常说的“心意”有关?是否是一种将意念、呼吸、力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独特方法?读到后面,我仿佛能感受到一种深厚的功底和对武术深刻的理解。书中的图文并茂,让我对某些动作的理解更加直观,但我总觉得,仅仅依靠文字和图片,很难完全领会其中精髓,这或许正是武术的魅力所在,需要师徒相授,口传心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太极,不仅仅是身体的运动,更是精神的修炼。

评分

看到《六手太极功》这个书名,我心里就泛起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我从小就对武术,尤其是内家拳,有着浓厚的兴趣。那时候,家里长辈总会提起一些传说中的武功,什么“蛤蟆功”、“龙爪手”,而“太极”更是家喻户晓,几乎是内家拳的代名词。卫香莲这个名字,也曾在我模糊的记忆中闪现过,似乎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曾乃梁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则有些陌生,但我相信,他一定是一位在这门技艺上有着深厚造诣的传承者。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有机会去窥探那些失传已久或鲜为人知的武学秘籍。我迫切地想知道,这“六手”究竟代表着什么?是六个独立的招式,还是六种不同的发力方式?它与我们熟知的陈式、杨式太极又有何不同?是更加精妙,还是另辟蹊径?我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出各种可能性,想象着那些飘逸的身法,刚柔并济的劲力,以及蕴含其中的东方智慧。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武术教学,更像是一次寻根溯源的旅程,一次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对话。我满怀期待,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我心中对武术的答案。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我一直以为,太极拳的练习,需要从小打下根基,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刻苦训练。然而,书中的一些论述,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它似乎在强调,即使是成年人,或者没有武术基础的人,也能够通过正确的引导和练习,逐渐掌握这门精妙的功法。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循序渐进,由简入繁”的练习方法印象深刻。它不像某些武术那样,一开始就要求极高的身体柔韧性和力量,而是从最基础的呼吸和意念入手,逐渐引导练习者进入状态。这让我觉得,这门“六手太极功”更加亲民,更加易于普及。它不仅仅是武术爱好者的宝藏,也可能是那些希望通过运动来改善身心健康的人们的良师益友。我从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可能性,也看到了坚持下去的动力。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传统的智慧与现代的需求,让古老的武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让我看到了“六手太极功”那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书中的一些观点,比如“形意相随,虚实相生”,让我对太极拳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一直在思考,这种“形意相随”究竟是如何实现的?是依靠身体的协调性,还是依靠意念的引导?书中对“虚实”的解释,也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真正的“虚实”并非简单的空无一物,而是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是动态的,是变化的。我感觉“六手太极功”并非仅仅是一种套路,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它教会我如何在变化中寻找不变,在静止中蕴含力量。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心灵的启迪,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探索。我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我期待着,能将书中所学,运用到我的生活中,去体悟那“六手”所带来的智慧和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