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民族心理与国际主义——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 心理学 |
| 作者 | (美)匹斯伯利 |
| 定价 | 98.00元 |
| 出版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 ISBN | 9787552018325 |
| 出版日期 | 2017-04-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民族心理与国际主义(精)》依据民国26 商务印书馆于上海出版的(美)匹斯伯利 (W.B.Pillsbury)*、陈德荣译的图书版本为底本 影印复制,编入”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的心理学 系列。本书包括民族性问题、历史上的民族性、民族 心灵、民族性与国家,民族性与超民族性等10章。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民族性问题第二章 民族为一种心理的单位——各种社会的本能第三章 愤恨是一种社会力第四章 历史上的民族性第五章 在归化历程中之民族性第六章 民族与群众意识第七章 民族心灵第八章 论民族之为理想第九章 民族性与国家第十章 民族性与超民族性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从书名来看,《民族心理与国际主义》这个主题很有意思,它似乎在探讨个体、群体乃至国家层面的心理特质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互动关系。民国时期,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同时也有不少知识分子倡导国际主义思潮,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概念在当时的社会土壤中是如何交织并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是本书可能触及的核心。结合“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这一副标题,我推测本书的基点是分析那些在民国时期被翻译过来的西方心理学著作,是如何被用来理解或建构“民族心理”的,以及这些译著中的思想又如何与当时的“国际主义”思潮产生联系。比如说,一些关于群体动力、社会认同、文化差异的西方心理学理论,在民国学者手中,可能被用来解释中国自身的民族特性,或是与列强的交往中如何保持民族独立。同时,一些关于普遍人性、个体自由的心理学思想,也可能被用来呼应和推广国际主义的理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我们看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一种陌生的学术思想是如何被本土化的,并与当下的社会需求和政治思潮相结合,产生独特的学术和思想景观。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和出版社信息挺吸引人的,让我想起民国时期那个充满变革与思想碰撞的年代。我一直对那个时期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并被当时的学者们吸收、翻译和传播的。这本书的副标题“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更是精准地指出了其研究的核心——那些重要的西方心理学著作是如何被翻译成中文的。这其中必然涉及到翻译者们的学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以及如何将西方概念本土化。我特别好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翻译工作是如何进行的?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翻译的质量如何?是否对当时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是一部梳理和分析民国时期心理学翻译史的力作,通过对原始文献的解读,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中国知识分子在引进西方学术思想时所付出的努力和展现出的智慧。这不仅是学术史的研究,也是一段文化交流史的生动写照,想想就觉得很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民族心理与国际主义”加上“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这几个字,就给人一种非常强的学术研究感。我一直在思考,民国时期,中国在经历剧烈社会变革的同时,思想界也在经历一场大规模的“西学东渐”。心理学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在那个时期引进西方经典,必然会对中国本土的思想产生冲击和融合。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地梳理出民国时期都有哪些重要的西方心理学著作被翻译成了中文,它们分别是哪些学者翻译的,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挑战。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这些被翻译过来的心理学思想,是如何被当时的中国学者用来理解“民族心理”的。比如,在探讨中国人的国民性、群体行为、或者民族性格时,是否借用了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同时,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国际环境下,这些心理学著作中的哪些理念又被用来支持或讨论“国际主义”的议题?这本书如果能揭示出这些深层次的联系,那就太有意义了。
评分这本《民族心理与国际主义——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从标题来看,它可能是一本非常厚重且学术性强的著作。我尤其对“西学要籍汉译文献”这几个字感到好奇。民国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转型的一个关键时期,大量西方学术著作被翻译过来,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知识体系。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当时更是经历了被引进、研究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本书如果能够深入梳理和分析那些被翻译过来的西方心理学经典著作,比如弗洛伊德、荣格、詹姆斯等人的作品,并考察它们在民国时期的译本、译者、以及在中文语境下的解读,那将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工作。我特别想知道,这些西方的心理学理论是如何被中国学者理解和吸收的?他们是如何处理其中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冲突的部分?又是在怎样的学术背景和社会需求下,这些译本被出版和传播的?书名中的“民族心理”和“国际主义”可能就是当时学者们在解读这些西方心理学著作时,所关注的两个重要方向。
评分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我立刻联想到民国时期那个充满思想活力和学术争鸣的时代。尤其是“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这个副标题,立刻勾起了我对那段历史的好奇心。我想,这本书很可能是在深入研究民国时期那些被引进并翻译成中文的西方心理学经典著作。它可能不仅仅是罗列书单,更会深入分析这些翻译作品的文本、译者、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影响。我特别想知道,那些伟大的西方心理学思想,比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或者格式塔心理学,在被翻译成中文时,是如何与中国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观念产生碰撞与融合的。书中“民族心理”与“国际主义”这两个关键词,更是给我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我猜想,这本书会探讨当时的中国学者,如何利用这些西方心理学理论来理解中国自身的民族特性,以及在探索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定位时,如何处理民族认同与国际交流之间的关系。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清晰地看到西方学术思想在中国生根发芽的轨迹,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刻的文化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