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廖彦罡著的《射击运动员专项认知眼动特征的 研究/体育研究论著丛刊/高校学术文库》以射击运动 员的眼动特征研究为主,采用专家一新手范式,结合 心理学的经典认知范式,通过对不同水平射击运动员 观察场景信息的眼动记录,结合反应速度、正确率等 认知行为的研究手段,了解专家运动员的视觉搜索和 注视情况,探讨专家和新手在专项认知水平上的差异 ,为综合评定射击运动员的专项认知特征,丰富和完 善运动心理学理论,教练员对新手进行有的放矢地训 练、心理选材、训练监控等提供参考和借鉴。
1.注意追踪实验中,认知加工的任务难度对于被 试的行为指标和眼动指标有显著影响。任务难度增加 ,被试的反应时也增加,正确率下降,他们的注视点 持续时间、注视次数、访问总时间、访问次数增加, 而眼跳距离、扫视速度减少,说明被试需要花费*明 显少于普通组。
3.反向眼跳任务中,运动组的反向眼跳正确率 和一次性到位率高于普通组,呈现显著差异,说明射 击运动员能较好地抑制住优势的、反射性的朝向眼跳 ,他们的自我意识控制能力要强于普通大学生组,拥 有较强的认知抑制功能。随着目标偏心距的增加,被 试的眼跳正确率提高,但一次性到位率却降低,眼跳 潜伏期变小,注视次数、眼跳幅度增加。正确反向眼 跳中,运动组的眼跳潜伏期较长,眼跳总幅度较少。
分析认为,可能是运动组采用的是一种*为谨慎、稳 妥的注意调控策略,宁可判断反应时间长,也要保证 较高的判断正确率,反映出射击运动员的目标**性 *强、*准确。
4.正反向眼跳任务中,射击运动组能用较少的 注视点数(注视次数),较短的路径(眼跳幅度),较快 的时间(*后注视点开始时间),较高的准确率(错误 率和一次性到位率)完成视觉搜索眼跳任务。反向眼 跳与正向眼跳任务有着不同的神经活动机制,反向眼 跳的眼跳潜伏期延长,注视次数增加,注视持续时间 减少,**眼跳幅度降低,但眼跳总幅度增加。目标 偏心距增加,被试的眼跳正确率提高,但一次性到位 率却降低,眼跳潜伏期变小,注视次数增多,*后注 视点开始时间延长,眼跳潜伏期、**眼跳幅度和眼 跳总幅度增加。
几部分实验都表明,射击运动组具备较好的注意 调控能力,尤其是在复杂任务条件下两组的认知行为 指标和眼动指标差异*为显著,运动组的正确率*高 ,注意灵活控制行为的能力*强,这是和射击运动的 专项特征紧密关联。
关键词:射击、运动、眼动、眼跳、注意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眼动研究综述
1.3 运动心理学的眼动综述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1.6 研究设计和研究假设
1.7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调查法
2.2 专家调查访问法
2.3 眼动记录法
2.4 普通实验操作法
2.5 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法
3 研究一 射击运动员注意稳定性的眼动研究
3.1 前言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分析讨论
3.5 小结
4 研究二 射击运动员的正向眼跳研究
4.1 前言
4.2 眼跳研究综述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4.3 研究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5 研究三 射击运动员的反向眼跳研究
5.1 前言
5.2 研究对象与方法
5.3 研究结果
5.4 讨论
5.5 结论
6 研究四 射击运动员的正反向眼跳研究
6.1 前言
6.2 研究对象与方法
6.3 研究结果
6.4 讨论
6.5 结论
7 总体讨论
7.1 眼跳和注意的关系
7.2 各实验中所选取眼跳指标的分析
7.3 信息加工的速度和正确率的权衡
7.4 几个实验的关联
7.5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 总结论
结语
附录
附录一:实验过程注意事项
附录二:Tobii眼动仪技术参数
坦白说,我并非专门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学者,我更偏向于从心理学和应用行为学的角度来理解人类潜能的开发。因此,我对许多统计学和神经科学的专业术语一开始抱持着谨慎的态度。然而,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成功架设了一座桥梁,将晦涩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同时又保持了其科学的严谨性。它并非一本纯粹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份深入的田野调查报告,充满了第一手的实验数据和对实际场景的模拟分析。尤其是关于认知负荷与信息过载的研究部分,它解释了为什么在关键时刻,经验丰富的运动员反而会因为过度思考而失误。这本书提供了一套基于眼动追踪的客观评估体系,这对于消除训练中主观臆断的成分,实现真正的“数据驱动决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评分我是在寻找提升团队战术训练效率的参考资料时偶然接触到这套丛刊的,原以为会看到一些传统的体能训练模型,没想到却被这本关于“认知”的论著深深吸引。它的叙述风格非常严谨,充满了学术的厚重感,但奇怪的是,阅读起来却意外地流畅,仿佛作者一直在用一种非常清晰、逻辑严密的逻辑链条引导你进入一个全新的思考框架。书中对不同运动项目中关键视觉线索的识别差异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这一点尤其让我耳目一新。比如,书中关于“预测性追踪”与“反应性捕捉”的区分,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日常训练中对队员“预判能力”的培养方向。它强调的不是单纯地看,而是看“对”的地方,以及看“要发生什么”。这种强调主动构建认知地图的思路,对于我们这些负责一线带队的教练来说,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指导意义,远非那些空泛的“保持专注”的口号所能比拟。
评分我是在一个学术研讨会上听闻此书的,当时几位资深教授对其中关于“错误归因模型”的探讨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将“科学”与“艺术”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射击运动员的动作或许是高度程式化的,但其背后的心智活动却是瞬息万变的。本书成功地捕捉到了这种动态的复杂性。它不只是告诉你“应该看哪里”,而是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为什么看不见”以及“如何训练大脑看到”。书中的图表和实验设计精妙绝伦,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窥见严谨的科研精神。它对提高运动员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如何培养运动员的“抗压心脏”提供了坚实的实证基础。这本书绝对值得所有关注运动表现深层机理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仔细研读,它代表了一种更精细化、更科学的训练哲学。
评分这本新作的出版无疑为体育科学领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尤其对于那些长期致力于运动表现提升的教练员和研究人员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视角。作者团队似乎在探讨一个长期被忽视的核心问题:顶尖运动员的“心眼”是如何运作的。我们常常赞叹那些神枪手或射箭运动员的精准,却很少深入探究他们在那零点几秒内的信息处理过程。这本书没有停留在宏观的战术分析层面,而是扎根于最微观的生理与认知交叉点。它不仅仅是罗列数据,更像是绘制了一幅复杂的神经通路图,将视觉输入、决策制定、肌肉反应之间的微妙关联梳理得井井有条。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那种抽丝剥茧的研究方法所折服,它使得原本神秘的“直觉”或“感觉”具备了可量化、可训练的属性。对于渴望突破现有训练瓶颈的专业人士,这本书无疑是打开新世界的一把钥匙,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卓越,源于对信息捕捉效率的极致优化。
评分作为一名对体育教育改革充满热忱的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关注高校如何将前沿研究成果融入到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中。这本论著的出现,恰恰填补了传统体育院校课程体系中“认知训练模块”的空白。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从基础的视觉生理机制,逐步过渡到高级别的决策模型构建,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得令人叹服。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可供教学参考的框架,我们可以清晰地设计出针对性的视觉训练方案,而不是仅仅依赖于重复性的机械操练。书中关于“认知负荷阈值”的界定,对于制定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计划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这本书不仅是对特定运动项目的研究,更像是为整个应用认知科学在体育领域的落地提供了一份详尽的蓝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