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当相机邂逅风景-观察与等待-全新版
定价:58.00元
作者:徐沛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51404259
字数:
页码:12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我很欣赏尼采说过的一句话。他说,的风光是为渺小的艺术家准备的,而平凡的风光是为的艺术家准备的。如果景色给人感觉,那么这个风光本身就足够了,不需要我们去雕琢了。而从平凡里拍出不平凡,拍出一种陌生感才能给人震撼。《观察与等待:当相机邂逅风景(全新版)》分三部分:田园风景、人文风景、自然风景,讲述作者从眼里到心里对风景摄影的感悟,其中凝结了他对风景摄影的情感。
目录
田园风景
运用聚焦手段,淡化色彩
控制色彩在画面中所占的位置
利用小窍门改变画面效果
运用大光圈,使前景不那么抢眼
运用聚焦手段,控制背景色彩
雪景拍摄,宜采用偏振镜减少眩光
拍摄雪后的田园风景
拍摄雪景,要特别注意曝光
鲜艳色彩的体现
色调上的统一
天空的色彩可以丰富画面背景
利用云彩和阴影,使画面产生戏剧性效果
构图中的结构美感
摄影中改变视点的有效方法
画面分割的构图方式
宽画幅拍摄,能产生震撼的艺术效果
色彩谐调的拍摄主体
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找视点
主色调的运用
相近色调的运用
色调层次的运用
运用色彩创造画面情调
视觉与主题的连接
如何处理画面的透视感
如何表现雪景中的色彩——白色
发掘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画面
灰淡色彩的作用
用心灵去观察与思考
运用光线和天气增添画面野趣
运用线条增添画面效果
特殊天气的拍摄
人文风景
影调的重要作用
用形式感表现主体
框架式结构,可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力
打破常规去表现主体
构图中要有一个兴趣中心
用新的视角观察
巧妙地利用色彩
明暗对比的画面
前景的利用使画面产生纵深感
思维方式的改变
增强形式感的技术处理
拍摄主题采用哪种技术呈现为好
光线营造画面的气氛
光线、色彩和环境
多次曝光的拍摄能增强作品的立体感
摄影是一种观察艺术
通过思维和感情创造画面
多次曝光的视觉效果
色彩重叠与多次曝光改变视觉空间
曝光重组使空间结构富于变化
动静结合的视觉空间
景物重新整合的艺术语言
运用光线来衬托主体
多次曝光与滤色镜运用,呈现超现实画面
多次曝光与影调的表现
想象空间的表现形式
“有形”载体的视觉画面
多次曝光技术的视觉感染力
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
自然风景
冬天早晚的色彩效果
影调对比的效果
寻找被摄物的佳位置
利用空气透视,产生深度距离感
新的思考和观察方法
运用摄影技术和设备表现主体
视点和曝光的重要性
题材本身具有的表现力
画面平淡的意境
剪影效果的运用
变换焦点产生景深
变换视点的有效方法
等待戏剧性效果的出现
使用滤色镜会改变色彩
暖色调与柔和感
拍摄前,仔细地对影调进行考察是十分重要的
色调是创作的一个表现方法
光线往往能营造画面深度感
创意的艺术表现手法
广角镜头能营造空间距离感
构图的基本要素——形和色
框架式构图能呈现主体
作者介绍
徐沛,中国旅日摄影家协会会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77年开始从事专业摄影,曾多次在国际和影展及大赛中获金、银、铜牌奖,1986年被评选为“中国首届十大青年摄影家”1987年赴日本留学。现旅居日本东京,1991年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摄影系研究生毕业,1992年、1995年、1998年曾三次在富士、柯达、柯尼卡等展览厅举办个人摄影展。1999年参加全球50位摄影家拍摄上海欧亚高峰会议画册《上海印象》,2000年参加全球50位摄影家拍摄北京申奥画册《古都北京》,2003年在平遥和广州举办个人摄影展,2006年被评选为首届“广东省十大摄影家”,2008年1月在广州举办个人摄影展,2008年5月在中山市举办个人摄影展,2008年8月在美国纽约举办个人摄影展。
文摘
序言
作为一个长期以来对摄影艺术充满好奇,但又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的人,这本书《XH 当相机邂逅风景-观察与等待-全新版》的出现,简直像是一场及时雨。我尤其被“观察与等待”这几个字所吸引,这正是许多摄影初学者,包括我在内,最容易忽略的两个关键环节。我常常会走进美丽的风景,却拍不出自己想要的那种震撼人心的画面。我发现自己过于依赖相机的自动功能,而忽略了对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学会如何用眼睛去“看”风景,不仅仅是看见景物的轮廓,更能理解其背后的故事,感知其微妙的光影变化,捕捉其独特的情绪。而“等待”,对我来说,则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概念。我通常会比较急躁,希望快速地拍到照片。但我想,真正的风景摄影,一定需要一种沉静的心态,一种对时机的精准把握。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告诉我如何在不同的光线、天气、季节下,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拍摄,以及如何在等待的过程中,保持专注和灵感。这本书的“全新版”也让我期待,它或许会带来一些更加前沿的摄影理念,或者对经典技巧的创新性解读,让我能够更进一步地提升自己的摄影水平。
评分这本《XH 当相机邂逅风景-观察与等待-全新版》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让我这个热爱摄影和自然风光的人,还没翻开就心生期待。我一直觉得,好的风景照并非只是按下快门那么简单,它需要的是一种沉浸式的观察,一种耐心的等待。这书名恰好点出了我心中对风景摄影的理解,让我觉得作者一定能说到我的心坎里。我常常在山野间流连,看光影在岩石上舞蹈,看云雾在山峦间变幻,有时候一等就是几个小时,只为捕捉那稍纵即逝的完美瞬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分享更多关于如何“观察”的技巧,比如如何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如何从平凡的景物中提炼出不凡的美感。更期待它能深入探讨“等待”的艺术,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等待,更是心态上的修炼,是对自然的敬畏,是对时机的精准把握。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更好地去感知光线、色彩、构图,如何用镜头讲述风景的故事,而不是简单地记录。这本书的“全新版”也让我觉得很惊喜,或许其中会有一些更新的理念,或者对经典技法的重新诠释,这对我这个摄影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礼物。我迫不及待地想从书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观察力和等待能力,让我的每一张风景照都能充满生命力。
评分“当相机邂逅风景”,这几个字就足够让我这个热爱户外,也喜欢随手拍几张照片的人感到好奇了。《XH 当相机邂逅风景-观察与等待-全新版》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种诗意的创作过程,而不是机械的按动快门。我一直觉得,那些打动人心的风景照,背后一定蕴含着摄影师对风景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入,而这种理解和投入,离不开“观察”和“等待”。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观察”风景的智慧,比如,如何去解读光影的语言,如何去发现构图中的韵律,如何从一个微小的细节中发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希望它能教会我,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更是用心灵去感受,去捕捉风景的灵魂。而“等待”,对我来说,则是一种需要慢慢培养的品质。我常常会因为等待不到理想的光线或场景而放弃,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我期待它能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把握拍摄时机的秘诀,如何在等待的过程中保持耐心和热情,甚至是如何在等待中与风景产生一种更深的共鸣。这本书的“全新版”也让我对内容的创新性充满了期待,想知道它是否会对一些经典的风景摄影理论进行重新解读,或者引入一些新的拍摄理念和技术,为我这样的普通爱好者提供更实用的指导,让我也能拍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有故事的风景照。
评分《XH 当相机邂逅风景-观察与等待-全新版》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它不仅仅是一本摄影技巧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然建立深刻连接的指南。我一直觉得,摄影师最宝贵的财富,不是他拥有的器材,而是他能够“看见”世界的能力。而“观察”,正是“看见”的基石。我特别想从书中学习到,如何培养一种敏锐的观察力,去看透那些被日常所遮蔽的美。例如,作者是否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捕捉光线与形态之间的微妙关系?或者,如何通过观察季节、天气甚至风的痕迹,来预判并抓住最适合拍摄的瞬间?而“等待”,对我而言,则是一种对时间和耐心的考验。我常常因为急于求成,而错过了一些本可以更加完美的画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在长时间的等待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专注,如何在这种等待中,与被拍摄的风景融为一体,最终捕捉到那种充满生命力和情感的作品。我非常期待这本书的“全新版”,想知道它在传统的风景摄影理论基础上,是否会有一些更具时代感的创新,或者更贴近当下摄影趋势的讲解,让我在探索风景摄影的道路上,有更清晰的方向和更丰富的收获。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源于一次偶然的翻阅,书名《XH 当相机邂逅风景-观察与等待-全新版》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身对摄影的热情不高,但却对自然风光情有独钟,常常在旅行中被壮丽的山河、宁静的湖泊所吸引。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将这份感动用一种更直观、更深刻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本书的副标题“观察与等待”,似乎正是点破了我心中的迷茫。我总觉得,好的风景摄影,一定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堆砌,更是一种与自然的对话,一种心境的体悟。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让我明白如何去“观察”风景,不仅仅是看到,更是去理解,去感受。比如,作者是否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发现隐藏在平凡景物中的独特美感的方法?或者,如何通过观察来预测光影的变化,从而抓住最美的时刻?至于“等待”,我猜想这其中蕴含着许多关于耐心、关于时机、关于心境的哲学。我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如何在这种等待中,培养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态,而不是急躁地去捕捉。这本书的“全新版”也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新意充满了好奇,不知道它会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为我这样的初学者带来怎样的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