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体育文化导论
定价:35.00元
作者:方爱莲,赵晓红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0402060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健康,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的重点,为学生自学、自练、自调、自控、自测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给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好基础。总括全书,体现出以下特色:
1.综合性。不仅阐述相关理论知识,而且体现体育技能介绍;不仅阐述竞技运动技能的做法、学法与裁判法,而且体现休闲、娱乐体育技能的做法、学法与裁判法的介绍。既体现体育,又关注养生;既体现大学时代的体育教育,又关注素质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
2.针对性。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成长的特点,对大学生在校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给予指导,同时也为学生毕业后的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3.实用性。不仅运动技能实用,而且理论篇中的内容既体现对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又简要实用。
全书分为两篇,共二十六章,其中理论篇九章,实践篇十七章。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一点点耐心。它的语言风格偏向于严谨的学术论述,句式结构相对复杂,信息密度也相当高。我不是体育专业的学生,所以有些地方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其中的概念。比如,书中对“身体文化”的界定时,引用了很多学者的观点,并进行细致的辨析,这对于提升专业性自然是极好的,但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随时备着一本词典或者网络搜索工具。不过,正是这种不妥协的深度,让我觉得物有所值。它没有为了取悦大众而降低论述的门槛,而是坚持将复杂的理论清晰地呈现出来,这反而激发了我更强烈的求知欲,迫使我跳出舒适区,去主动搭建自己的知识框架。我更倾向于把它当成一本“进阶读物”,而不是轻松的消遣之书。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赞叹的是它对非主流体育文化现象的关注。很多关于体育的著作,往往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全球性的、商业化的“大项”运动,比如足球、篮球,篇幅往往占据主体。然而,这本书却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那些区域性、民间性,甚至已经被边缘化的体育活动。我记得有一部分详细介绍了某个少数民族特有的狩猎仪式与现代体育的张力,描述得非常生动,那种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深入挖掘,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田野调查功底。这部分内容读起来简直像在看精彩的民族志,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的文化情境之中。它拓宽了我对“体育”边界的想象,明白了体育不只是奥运赛场上的金牌争夺,它深深地植根于地域、历史和民族的血脉之中,是活态的文化遗产。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自己的阅读笔记,发现自己对“体育”这个概念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比赛和竞技层面,缺乏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和历史的纵深感。所以,我特地挑选了这本看起来比较“学术”的书籍来充实我的知识盲区。读了几章下来,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那种跨学科的视野。作者似乎很擅长将社会学、人类学甚至哲学中的理论工具应用到体育现象的分析中去。举个例子,书中讨论到奥林匹克精神的演变时,不仅仅是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它背后所承载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变迁,这种抽丝剥茧的分析方式,真的让我对体育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冷冰冰的规则手册,而是一面映照人类社会变迁的镜子。那些原本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体育习俗,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新的、值得玩味的解读,让人读完后总忍不住停下来,回味一下自己过去对体育的片面认知。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感受来说,这本书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去魅”的过程。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体育活动,在被置于历史和文化的长河中审视后,会显露出其社会属性和权力结构的一面。作者在论述中非常擅长使用对比和反思的手法,不断地提醒读者,我们所崇拜的“体育精神”并非一成不变的真理,而是特定社会语境下的产物。这种批判性的视角是极其宝贵的,它帮助我从一个纯粹的“粉丝”心态中抽离出来,学会用一种更加审慎和客观的态度去观察体育世界的风起云涌。读完之后,我对观看体育赛事的角度都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不再仅仅关注胜负,而是开始思考场地、赞助商、观众情绪背后的文化博弈。这本书提供的,与其说是一套知识体系,不如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透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封面色彩搭配得比较沉稳,但又不失活力,封面上那几个抽象的图案,让我想起了一些古代的体育竞技场景,虽然不太确定是不是作者本意,但至少在视觉上成功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拿到手里感觉分量适中,纸张的质感也挺舒服,那种微微的哑光处理,看起来很有档次。拿到书后我翻了一下目录,发现内容结构划分得相当清晰,从宏观的历史脉络到微观的文化现象,似乎都有所涵盖,这对于我们这种对体育文化概念比较模糊的新手来说,无疑是一剂定心丸。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在章节标题上用的那种富有概括性的词语,比如“体育的符号学意义”或者“身体的社会建构”,这些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思辨的意味,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里面到底阐述了哪些深刻的见解。初步的印象是,这是一本在视觉和结构上都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让人有理由相信其内容也不会是敷衍了事之作,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真正系统和深入的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