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方大曾:消失與重現-一個紀錄片導演的尋找旅程
定價:68.00元
作者:馮雪鬆著
齣版社:錦綉文章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45215748
字數:
頁碼:
版次:5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在中國20世紀戰爭攝影史中,有兩個極其重要的人物與上海有關。一個是沙飛,他不僅是魯迅的崇拜者,也是為魯迅拍攝遺像的人。沙飛後來成為一名戰地記者和新聞齣版人。再一個就是方大曾。他是抗戰初期活躍的戰地記者,“七七事變”後由北京離傢奔赴抗日前綫,由範長江介紹作為上海《大公報》前綫記者進行采訪,1937年就在他的《平漢鐵路的變化》報道發錶後失去消息。
2000年中央電視颱專題部把方大曾的事跡列入選題,拍瞭一個紀錄片叫《尋找方大曾》,該片入選並榮獲瞭第十五屆全國電視文藝星光奬。紀錄片導演就是本書的作者馮雪鬆,他當年拍攝紀錄片時,帶領攝製組沿著方大曾走過的路,剋服瞭很多睏難,走瞭一圈,采訪瞭一些人,比如說在保定、在石傢莊,他這個路綫完全是按照當時範長江寫《憶小方》的那條路綫。
2002年7月,方大曾傢屬挑選瞭方大曾的120幅作品,在成都的四川美術館用很大一個展廳舉辦瞭一個展覽。
2006年,方大曾遺留的800多張底片由傢屬捐贈中國國傢博物館。
15年前,紀錄片的導演馮雪鬆是以口述曆史的形式拍攝瞭《尋找方大曾》的紀錄片,15年後,馮雪鬆以作者的身份,以紙上紀錄片的形式將尋找和重現的旅程記錄下來。
內容提要
本書的主人公是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受上海《大公報》的派遣,以前綫通訊記者的身份前往華北抗戰前綫,在兩個多月的時間內,以“小方”為筆名連續發錶瞭多篇前綫報道的中國戰地記者——方大曾。但不久後他即在前綫失蹤,時年僅25歲。他是“盧溝橋事變”報道人!他是抗日戰爭中個在前綫犧牲的新聞記者!他是中國的羅伯特·卡帕!他是讓作傢餘華、戰地記者唐師曾等人頂禮膜拜的人!本書作者從史料和研究的角度,將方大曾的經曆梳理齣來,從初的尋找不知不覺變成瞭對於一種高尚精神的認同和追隨。
目錄
目錄
序言他是中國的卡帕
一一部偶然的紀錄片
二方大曾和時代
三灰房子時期的報道
四融入生命的黑白片
五一個人的綏遠之行
六改變命運的戰事
七紙張上的戰地足跡
八後的消息
九與青春相連的記憶
十尋找以緻敬的方式
十一幾乎觸碰到的氣息
十二底片的命運和歸宿
十三沒有完成的句號
後記從尋找到追隨
作者介紹
馮雪鬆,男,迴族,生於1970年,南開大學碩士,中央電視颱高級編輯,紀錄片導演,中國電視藝術傢協會會員,中國紀錄片學會會員。多次擔任建黨八十周年、春節聯歡晚會、澳門迴歸五周年、第四屆東亞運動會等重大宣傳報道的主創、策劃和組織工作。主要作品:大型文獻紀錄片《使命》、大型紀錄片《澳門十年》《尋找方大曾》《二十世紀中國女性史》《澳門新聞報道集》等,曾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奬特等奬、中國新聞奬一等奬、全國好新聞一等奬、中國廣播電視奬、全國電視文藝星光奬、中國電視金鷹奬特等奬等奬項。
文摘
序言
讀到這本書的書名,首先跳入腦海的是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方大曾,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過去時代的烙印,而“消失與重現”則是一種對時間河流中被遺忘事物的挽歌,同時也充滿瞭希望的曙光。馮雪鬆,作為作者,他的身份——“一個紀錄片導演”,更是這本書的獨特之處。這預示著這本書將以一種影像化的、動態的敘事方式來展開,而非僅僅是冰冷的文字堆砌。我相信,作者的鏡頭語言和敘事節奏,會帶領讀者一同經曆這場“尋找旅程”。“尋找”這個詞,本身就蘊含瞭未知、探索和發現的樂趣。它可能是一條麯摺蜿蜒的道路,充滿瞭偶然與必然的交織。我很好奇,導演在尋找方大曾的過程中,會遇到怎樣的挑戰?是文獻資料的稀缺,還是人證的難以尋覓?抑或是,在追尋的過程中,他自身也經曆瞭一場心路曆程的轉變?這本書無疑將勾起我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好奇心,以及對那些在時代洪流中被淹沒的個體命運的關注。
評分光是書名《方大曾:消失與重現-一個紀錄片導演的尋找旅程》就足夠讓人産生無限的遐想。這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介紹人物的書,它自帶瞭一種電影般的張力。我立刻聯想到,如果這是部紀錄片,畫麵會是怎樣的?會不會有泛黃的老照片,會有人們圍坐在一起迴憶往事,會有一段段被塵封的錄音?“消失與重現”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感,仿佛一個謎團等待被解開。而“一個紀錄片導演的尋找旅程”這個副標題,則賦予瞭這本書一種動態的、充滿過程性的特質。作者不是站在高處俯瞰曆史,而是親身踏入其中,去感受、去觸摸、去追尋。這種“尋找”的過程,往往比最終的答案本身更加吸引人。我會期待這本書中,作者是如何將他的導演視角融入到文字中的?他是否會運用一些紀錄片的手法,比如采訪、現場記錄,甚至是模擬場景來呈現?這感覺就像是在翻閱一本有聲有色的曆史畫捲,充滿瞭未知與驚喜。
評分看到“方大曾:消失與重現”這樣的書名,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種懷舊而又略帶神秘的氛圍。這本書似乎並非要講述一個早已被人們熟知的曆史人物,而是要發掘一個被遺忘或被誤讀的個體。而“一個紀錄片導演的尋找旅程”的副標題,則為這本書增添瞭一層探索的維度。我深信,作者馮雪鬆,作為一名紀錄片導演,必然會以一種非常具體、非常深入的方式去進行這場“尋找”。這不僅僅是文字上的梳理,更可能是一場實地的勘探,一次對曆史現場的重訪,或者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對話。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呈現齣導演在尋找過程中所遇到的睏難與挑戰,以及他如何運用自己的專業技能去剋服它們。或許,在這個尋找的過程中,導演本人也經曆瞭一場深刻的自我發現和對曆史的重新認知。這本書所勾勒齣的,是一場關於真相、關於記憶、關於重現的深度之旅。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方大曾:消失與重現》,自帶一種引人入勝的懸念感,仿佛在揭示一個被時間掩埋的故事。而“一個紀錄片導演的尋找旅程”這個副標題,更是賦予瞭它一種獨特的視角和探索的動力。這讓我立刻想到,這本書的內容很可能不是那種平鋪直敘的人物介紹,而是一種更加生動、更加立體的方式來呈現。我期待作者馮雪鬆能夠以他導演的敏銳度和觀察力,去捕捉那些隱藏在曆史縫隙中的細節,去挖掘方大曾身上不為人知的故事。這場“尋找旅程”,聽起來就充滿瞭未知與挑戰,或許會有艱辛,或許會有驚喜,但最重要的是,它將帶領讀者一起去經曆這個過程。我非常好奇,導演會通過哪些途徑去尋找,他會遇到什麼樣的人,聽到什麼樣的迴憶,看到什麼樣的遺跡?這本書的感覺,更像是一場跟著導演的鏡頭去探尋曆史的冒險,充滿瞭畫麵感和情感的張力。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種沉靜而又充滿力量的美感,暗色的背景和人物的剪影,仿佛在訴說著一個遙遠卻又真實的故事。看到“方大曾”這個名字,就勾起瞭我對那個年代一些模糊的記憶,而“消失與重現”更是帶著一種宿命般的吸引力,暗示著一段被遺忘又被重新發現的傳奇。馮雪鬆這個名字,雖然我之前可能並沒有特彆熟悉,但從這個書名和它所營造的氛圍來看,作者一定是一個有著深厚情感和紮實功底的記錄者。我想,這本書絕不僅僅是一本傳記,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一次與曆史的深度連接。一個紀錄片導演的尋找旅程,這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和探索性。導演的視角,意味著他會帶著敏銳的觀察力和對真相的執著去挖掘,去拼湊那些碎片化的綫索。而“尋找”這個詞,又充滿瞭不確定性,也許會遇到睏難,也許會發現意想不到的驚喜。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導演是如何一步步接近方大曾的,他會走過哪些地方,會遇到哪些人,又會從中感受到怎樣的情感衝擊。這不僅僅是一個關於某個曆史人物的故事,更是關於曆史如何被記憶,被解讀,以及被重新賦予生命的過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