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龍虎太極拳
定價:42.00元
作者:馬希平,馬鍇果
齣版社:北京體育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64417758
字數:
頁碼:38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龍虎太極拳》用比較詳實的曆史資料講述瞭龍虎太極拳發展史上曆代宗師級人物鮮為人知的故事;用清新雅緻的文筆深入淺齣地講述瞭龍虎太極拳的曆史淵源與發展;用豐富清晰的圖片及文字說明全麵演繹瞭龍虎太極拳的功架及功法,重點突齣瞭知識性、趣味性和啓迪性,嚮讀者勾畫齣瞭一支流傳於我國民間四百多年,曆史悠久,風格獨特,代代秘傳密練的太極拳流派。
《龍虎太極拳》分為七章。章介紹瞭龍虎太極拳的起源與發展;第二章介紹瞭龍虎太極拳中十三勢滑拳架的拳式、練法及要領;第三章介紹瞭龍虎太極拳中一百單八式長拳(馬)架的拳式、練法及要領;第四章介紹瞭龍虎太極拳中六十六式轉襠架的拳式、練法及要領;第五章介紹瞭龍虎太極拳中推手的練法及要領;第六章龍虎太極拳百題知識問答,介紹瞭龍虎太極拳一般常識、主要功法及學習練習時的注意事項;第七章為附錄部分。
《龍虎太極拳》文化內含豐富,文字通俗易懂,曆史故事真切動人,‘力圖為讀者打開一個全麵認識太極拳的嶄新視野。《龍虎太極拳》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既可以作為廣大習練者或愛好者學習和研究龍虎太極拳的教材,同時也可以為喜愛武術的人們提供科普讀物,還可以為史學界提供一段長期流傳於民間的極其珍貴的明清曆史資料。
目錄
章 龍虎太極拳的起源與發展
節 龍虎太極拳的創立
第二節 龍虎太極拳的曆史傳承及發展
第三節 龍虎太極拳的主要特點
第二章 十三勢滑拳架圖解
節 十三勢滑拳架拳式名稱及順序
第二節 十三勢滑拳架圖解
第三章 一百單八式長拳(馬)架圖解
節 一百單八式長拳(馬)架動作名稱及順序
第二節 一百單八式長拳(馬)架圖解
第四章 六十六式轉襠架圖解
節 六十六式轉襠架動作名稱及順序
第二節 六十六式轉襠架圖解
第五章 龍虎太極拳推手練習圖解
節 龍虎太極拳推手練習動作名稱及順序
第二節 龍虎太極拳推手練習圖解
第六章 龍虎太極拳百題知識問答
節 龍虎太極拳基本知識
第二節 龍虎太極拳身法要領
第三節 龍虎太極拳健身及生理衛生
第四節 龍虎太極拳中的功法練習
第五節 龍虎太極拳推手知識
附錄
附件一:太極拳精論摘抄
一、《張三豐原式太極拳》
二、《太極拳論》
三、十三勢歌
四、十三勢行功心解
五、打手歌
六、太極拳論(武禹襄著)
七、“七星歌
八、楊澄甫太極拳論述
附件二:古典手抄本《滑拳譜》中記載的十三勢滑拳架動作名稱及套路
作者介紹
文摘
《龍虎太極拳》:
三、獨特的身法
龍虎太極拳在外貌特徵上要求:“雞腿”“龍身”“熊膀”“鷹爪”“虎抱頭”“雷聲”“滑步”;在身法上要求“八要”,即:“起、落、進、退、反、側、收、縱”。起落者,起為橫,落為順也;進退者,進步低,退步高也;反側者,反身顧左,側身顧右也;收縱者,收如貓行縱如虎也。在保持“虛領頂勁”“含胸拔背”“尾閭中正”“氣沉丹田”的前提下,或起或伏、或進或退、或打或防、或躲或閃運動自如。猶如貓撲鼠、鷹撲兔、猛虎下山,神氣逼人。
四、獨特的步法
龍虎太極拳在步法上除瞭使用常見的五種步法(如馬步、弓步、虛步、僕步、歇步)外,還采用瞭:寸步、過步、套步、跌步、踐步、快步、三角步、穿蕩步、六閤步、穿梭步等靈活多變的步法。如二三尺遠則過步可到。過步者,進前腳急過後腳;如四五尺遠則墊一步,仍上前腳;如一丈八尺遠則用快步。快步者,起前腳帶後腳,平飛而去,並非跳躍而往馳,實馬奔虎剪之意也。總而言之,如能在步法上練到圓、整、活、輕、快的時候,與對方交手,絕占優勢。該拳步法上的獨特之處還在於使用瞭“雞腿滑步”,即有腿必跟,而且跟得快、跟得準、跟得穩、跟得輕,虛實分明。古拳譜曰:“頭打去意隨腳走,起而未起貼中央,腳人中門奪他地,就是神仙亦難防。”
五、獨特的推手
在比較早一點的龍虎太極拳中沒有“推手”二字。現在的“推手”過去叫“打手”或“炮打五行”,古《拳譜》中有《打手歌》為憑。隨著近代各太極拳流派普遍的叫法和國傢規範的名稱,改革開放以來龍虎太極拳中的“打手”也改稱“推手”瞭。
推手是一種雙人或多人徒手進行技擊技巧技法訓練的有效方法和形式,是從拳架訓練過渡到實用性訓練的重要環節。其主要目的是為瞭不斷練習和提高技擊技巧。龍虎太極拳中的推手始終堅持著“拳不接手”的基本原則,尤其是在炮打五行(即散手)中這一基本原則體現的更加充分。
推手訓練一般分為三步或三種練習方法,即沾粘推手練習法、活步推手練習法、炮打五行(即散手)練習法。尤其是跑打五行練習法仍然保留著古樸、典雅、傳統的方法。它由五個相對獨立的、可變化的拳式組成,也稱五大勢。每一勢都是一個起、承、轉、閤,攻、防、進、收獨立的訓練和實用單元體,演練起來可以隨心所欲,變化無窮。同時,對於練習者來說,既可以個人單練,又可以甲乙雙方對練,還可以數人群練。如果練習者有時間或有體力的話,可以無止境地打下去。
關於推手訓練問題,將在推手部分作詳細講解,此處不再贅述。
……
序言
對於工具書而言,檢索的便捷性至關重要。我發現這本書的索引部分做得相當細緻和人性化,它不僅僅提供瞭按術語名稱的查找,還貼心地設置瞭按“功能性”和“常見錯誤”的交叉索引。比如,如果你發現自己某個動作總是打不開,可以直接查閱“關節僵硬”或“柔韌性不足”的條目,係統地找到相關的拉伸和預備練習。這種結構化的知識組織,讓它從一本單純的教材,升級成瞭一部可以隨時查閱和解決具體問題的實戰手冊。我對比瞭手頭其他幾本同類書籍,它們的索引往往隻是簡單地羅列瞭章節標題,遠遠不如這本在實際使用中的高效便捷。對於希望快速定位問題並尋求解決方案的習練者來說,這種編排上的細微差異,最終會轉化為巨大的學習效率的提升。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的設計風格非常古典雅緻,那種留白的處理和字體選擇,透著一股沉穩內斂的氣質,讓人在書店裏一眼就能被吸引。我尤其欣賞那種封麵材料的選擇,拿在手裏很有質感,不是那種廉價的光麵紙,而是略帶磨砂的觸感,讓人忍不住想多摩挲幾下。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體現瞭齣版方的用心,墨色印得清晰有力,排版疏密得當,即便是大段的文字閱讀起來也不會覺得擁擠或疲勞。我翻閱瞭目錄,章節的劃分邏輯清晰,從基礎理論到具體招式,層層遞進,顯示齣作者在內容組織上的深厚功力。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往往預示著內容本身的質量也絕不會敷衍瞭事。光是這份外在的呈現,就已經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本教授技藝的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體現瞭對傳統文化傳播應有的敬畏之心。
評分我最近在嘗試學習一種新的武術流派,主要是側重於內勁的培養和心法的修煉,所以對市麵上所有相關的書籍都抱著一種近乎苛刻的審視態度。這本引進的譯著,雖然沒有直接提及我正在深入研究的那個特定流派,但其中關於“氣沉丹田”和“鬆緊轉換”的論述,簡直是撥雲見霧,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理解和驗證自己練習效果的角度。作者在闡述那些高深的概念時,非常擅長運用生活化的比喻,而不是故作高深的術語堆砌,這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讓我能夠更順暢地將理論內化到動作中去。我特彆佩服作者那種對曆史脈絡的梳理能力,他沒有將拳法孤立地看待,而是將其置於整個中國武術哲學的大背景下進行剖析,讓人在學拳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一種文化傳承的厚重感。這對於追求不僅僅是招式,更是“道”的習練者來說,是無價的財富。
評分我是一個非常注重實踐反饋的讀者,單純的理論闡述對我吸引力有限,我更看重作者是如何指導讀者去檢驗和修正自己的動作的。這本書在動作分解圖示的運用上,達到瞭一個很高的水準。那些圖片不僅清晰,而且角度非常巧妙,往往一個關鍵的受力點或者肌肉群的收縮,都能通過輔助的綫條標注或側重點說明被精準地捕捉到。更重要的是,它不僅告訴你“應該怎麼做”,還常常提醒你“如果不這樣做可能會齣現什麼問題”,這種預判性的指導,非常符閤實戰訓練的需求。我嘗試著按照其中一個關於“步法轉換”的描述進行練習,發現之前睏擾我很久的重心不穩問題,立刻得到瞭緩解。這說明作者對初學者的常見誤區有著深刻的洞察,提供的解決方案也是經過無數次實踐檢驗的真知灼見,而非紙上談兵的理論臆想。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類由資深武術傢撰寫的書籍抱有一種敬畏,總擔心裏麵的內容太過晦澀難懂,需要深厚的內功基礎纔能領會。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卻齣乎我的意料,它有一種溫和的引導性,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正在你身邊耐心示範。作者在行文之間,時不時地會穿插一些早年練功時的心得體會或者遇到的瓶頸,這種個人化的敘事,極大地拉近瞭與讀者的距離。讀起來絲毫沒有枯燥的說教感,反而更像是在聽一個智者的故事。特彆是關於“持恒”與“悟性”的探討部分,它沒有給人強加“必須達到某種境界”的壓力,而是鼓勵每個人依照自己的節奏去探索,這種尊重個體差異的教育理念,讓我感到非常舒服和受用,也讓我更有信心將這種練習融入到我繁忙的日常生活中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