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讀者對象:
本書涵蓋瞭思科路由交換CCIE考試中的絕大部分內容,特彆適閤作為準備參加思科認證考試人員的備考用書,同時也適閤網絡工程師、網絡管理員、網絡分析員、網絡主管和網絡設計人員閱讀。
內容介紹:
本書麵嚮廣大的網絡工程師及對網絡感興趣的讀者,旨在幫助讀者成為一名優秀的思科網絡工程師,進一步成為IT界認可度最高的頂級思科CCIE工程師。思科公司推齣CCIE認證已有20年,考試大綱一直在更新換代,2014年6月思科把路由交換CCIE大綱升級到版本5.0(Version 5.0)。大綱對知識體係做瞭進一步優化,使大綱更接近於現實網絡。筆者作為在國內頂級CCIE培訓機構任職多年的專業金牌講師,結閤多年工作經驗,編寫瞭這本《思科CCIE路由交換v5實驗指南》。本書分6篇,分彆從網絡基礎、路由協議(涵蓋eigrp、OSPF、BGP、IPv6、路由控製等)、IPSec VPN、組播技術、MPLS技術、服務質量、交換技術等方麵,對CCIE考試大綱的內容進行全麵覆蓋,而且對知識點進行極為細緻的全麵實驗,實驗中涵蓋理論講解、拓撲描述、實驗步驟、調試信息和排錯步驟等內容,一步步地嚮讀者演示每一個知識點。
目錄
第1篇 路由基礎
第1章 路由器的基本概述 / 2
1.1 理論基礎和場景需求 / 3
1.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3
1.3 路由器基本實驗 / 4
第2章 認識IP地址 / 11
2.1 IP地址基礎 / 12
2.2 認識IP地址的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13
2.3 IP基礎實驗步驟 / 14
第3章 靜態路由配置 / 16
3.1 路由原理和基本的靜態路由 / 17
3.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18
3.3 靜態路由實驗步驟 / 18
3.4 實現靜態默認路由 / 21
第4章 PPP鏈路和相關認證 / 23
4.1 PPP基礎和場景需求 / 24
4.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6
4.3 PPP實驗步驟 / 26
第2篇 動態路由協議
第5章 RIP協議 / 32
5.1 RIP理論基礎和場景需求 / 33
5.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34
5.3 RIP實驗步驟 / 34
5.3.1 配置RIPv1並觀察有類路由 / 34
5.3.2 認識和配置RIPv2 / 36
5.3.3 觀察RIP的自動匯總 / 38
5.3.4 RIP的單播更新和PASSIVE / 42
5.3.5 RIPv2的認證 / 42
5.3.6 RIPv1和RIPv2的兼容性問題 / 44
第6章 IPv6基礎 / 47
6.1 通過無狀態自動配置獲得地址 / 48
6.1.1 認識IPv6地址和瞭解SLAAC / 48
6.1.2 無狀態自動配置實驗需求及
拓撲描述 / 51
6.1.3 實現IPv6的SLAAC無狀態自動
配置 / 51
6.2 有狀態自動配置IPv6地址 / 54
6.2.1 認識IPv6有狀態的含義 / 54
6.2.2 配置有狀態自動配置IPv6地址 / 54
6.3 RIPng下一代RIP協議 / 58
6.3.1 RIP下一代協議理論 / 58
6.3.2 RIPng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59
6.3.3 RIPng實驗步驟 / 60
第7章 eigrp協議 / 69
7.1 增強的IGRP理論基礎 / 70
7.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71
7.3 eigrp實驗步驟 / 71
7.3.1 基本的eigrp和通告路由 / 71
7.3.2 觀察eigrp的重傳機製 / 72
7.3.3 eigrp的鄰居關係排錯 / 73
7.3.4 觀察和計算eigrp的metric度量值 / 75
7.3.5 eigrp的等價負載均衡 / 77
7.3.6 實現eigrp的非等價負載均衡 / 81
7.3.7 觀察eigrp的路由自動匯總和實現手工匯總 / 84
7.3.8 實現eigrp的默認路由 / 89
7.3.9 實現eigrp認證 / 91
7.3.10 實現eigrp的STUB末節配置 / 92
7.3.11 實現eigrp的Leak-map / 96
7.3.12 配置命名的eigrp / 98
7.4 eigrp for IPv6理論基礎 / 101
7.5 eigrp for IPv6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101
7.6 eigrp for IPv6實驗步驟 / 102
7.6.1 建立簡單的eigrp for IPv6鄰居 / 102
7.6.2 eigrp for IPv6的認證 / 103
7.6.3 修改eigrp for IPv6其他一些參數以實現優化 / 103
第8章 OSPF協議 / 106
8.1 OSPF的理論基礎 / 107
8.2 OSPF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107
8.3 OSPF實驗步驟 / 107
8.3.1 基本的多區域OSPF配置 / 107
8.3.2 OSPF路由器ID / 110
8.3.3 OSPF鄰居排錯 / 111
8.3.4 理解和實現OSPF網絡類型 / 118
8.3.5 OSPF的特殊區域1——末節區域 / 127
8.3.6 OSPF的特殊區域2——NSSA區域 / 134
8.3.7 實現完全末節區域和ABR的
重分布 / 142
8.3.8 觀察和認識OSPF的LSA / 144
8.3.9 討論和配置OSPF的轉發地址Forward Address / 150
8.3.10 配置OSPF虛鏈路 / 153
8.3.11 實現OSPF身份驗證 / 157
第9章 實現OSPFv3 / 165
9.1 OSPFv3理論基礎 / 166
9.2 OSPFv3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166
9.3 OSPFv3實驗步驟 / 166
9.3.1 建立基本的OSPFv3鄰居 / 166
9.3.2 實現OSPFv3特殊區域 / 168
9.3.3 OSPFv3實例的用途和配置舉例 / 170
9.3.4 OSPFv3的認證和默認路由 / 171
9.3.5 認識OSPFv3的LSA / 172
9.3.6 ASBR上實現OSPFv3外部路由匯總
配置 / 177
9.3.7 ABR上完成域間路由匯總 / 178
9.3.8 實現OSPFv3的虛鏈路 / 178
第10章 路由控製 / 179
10.1 基本的路由重分布和實驗目的 / 180
10.2 基本的路由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180
10.3 重分布實驗 / 180
10.3.1 配置基本的重分布 / 180
10.3.2 用distribute-list控製路由更新 / 183
10.4 路由控製高級工具應用 / 188
10.4.1 實驗目的 / 188
10.4.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189
10.4.3 實驗步驟 / 189
第11章 BGP和IPv6高級技術 / 200
11.1 建立BGP鄰居關係及相關排錯 / 201
11.1.1 BGP鄰居關係理論描述 / 201
11.1.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02
11.1.3 基本的BGP配置和鄰居排錯
實驗 / 202
11.2 路由黑洞理論及演示 / 208
11.2.1 BGP路由黑洞概念、産生的原因 / 208
11.2.2 BGP黑洞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09
11.2.3 BGP黑洞實驗步驟 / 209
11.3 Aggregation匯總路由 / 216
11.3.1 實驗目的:瞭解和掌握BGP聚閤 / 216
11.3.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16
11.3.3 BGP匯總實驗步驟 / 217
11.4 移除私有的AS號碼和條件性通告 / 224
11.4.1 特性理論基礎 / 224
11.4.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25
11.4.3 移除私有的AS號碼和條件性通告特性實驗步驟 / 225
11.5 BGP的路由反射器和聯邦 / 229
11.5.1 BGP的路由反射器和聯邦理論
基礎 / 229
11.5.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30
11.5.3 實驗步驟 / 230
11.6 BGP團體屬性及其應用 / 235
11.6.1 BGP團體屬性描述 / 235
11.6.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35
11.6.3 BGP團體屬性實驗 / 236
11.7 BGP選路原則實驗 / 243
11.7.1 BGP選路原則理論 / 243
11.7.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44
11.7.3 BGP選路原則實驗步驟 / 244
第12章 多協議BGP對IPv6的支持 / 264
12.1 多協議BGP對IPv6的支持 / 265
12.1.1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65
12.1.2 實驗步驟 / 265
12.2 IPv6手工Tunnel和自動Tunnel / 271
12.2.1 IPv4嚮IPv6過渡理論基礎 / 271
12.2.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71
12.2.3 IPv6隧道技術實現 / 272
第3篇 VPN技術
第13章 IPSec VPN技術 / 278
13.1 站點到站點的VPN / 279
13.1.1 IPSec理論基礎 / 279
13.1.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81
13.1.3 站點到站點的IPSec VPN實驗
步驟 / 282
13.2 DMVPN動態多點VPN / 290
13.2.1 DMVPN理論基礎 / 290
13.2.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91
13.2.3 DMVPN實驗步驟 / 291
13.3 VRF環境下的DMVPN / 302
13.3.1 VRF環境下的DMVPN理論基礎 / 302
13.3.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303
13.3.3 帶VRF的DMVPN配置步驟 / 304
第14章 LDP(標簽分發協議) / 310
14.1 標簽分發協議 / 311
14.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312
14.3 標簽分發協議實驗 / 312
14.3.1 建立整個拓撲的IGP / 312
14.3.2 建立基本的LDP鄰居以及LDP
發現 / 313
14.3.3 修改LDP的RID / 315
14.3.4 觀察LSP通道 / 316
14.3.5 MPLS TTL Propagation繁衍 / 319
14.3.6 建立非直連的LDP鄰居 / 321
14.3.7 MPLS MTU問題 / 321
14.3.8 標簽的齣方嚮通告控製 / 323
14.3.9 入方嚮的標簽控製 / 324
14.3.1
作者介紹:
周亞軍:主持瞭思科和汶川人民政府閤作的“支蜀援川”培訓;思科公司官方next-level係統課程視頻作者;專職思科路由交換、運營商技術講師;思科雙CCIE(R&S; CCIE、ISP CCIE);華為HCIEv2.0第一人。主持瞭索尼中國網絡技術培訓。
作者介紹
主持瞭思科和汶川人民政府閤作的“支蜀援川”培訓;__eol__思科公司官方next-level係統課程視頻作者;__eol__專職思科路由交換、運營商技術講師;__eol__思科雙CCIE(R&S; CCIE、ISP CCIE);__eol__華為HCIEv2.0第一人。__eol__主持瞭索尼中國網絡技術培訓。
關聯推薦
本書涵蓋瞭思科路由交換CCIE考試中的絕大部分內容,特彆適閤作為準備參加思科認證考試人員的備考用書,同時也適閤網絡工程師、網絡管理員、網絡分析員、網絡主管和網絡設計人員閱讀。
目錄
目目 錄 第1篇 路由基礎 第1章 路由器的基本概述 / 2 1.1 理論基礎和場景需求 / 3 1.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3 1.3 路由器基本實驗 / 4 第2章 認識IP地址 / 11 2.1 IP地址基礎 / 12 2.2 認識IP地址的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13 2.3 IP基礎實驗步驟 / 14 第3章 靜態路由配置 / 16 3.1 路由原理和基本的靜態路由 / 17 3.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18 3.3 靜態路由實驗步驟 / 18 3.4 實現靜態默認路由 / 21 第4章 PPP鏈路和相關認證 / 23 4.1 PPP基礎和場景需求 / 24 4.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6 4.3 PPP實驗步驟 / 26 第2篇 動態路由協議 第5章 RIP協議 / 32 5.1 RIP理論基礎和場景需求 / 33 5.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34 5.3 RIP實驗步驟 / 34 5.3.1 配置RIPv1並觀察有類路由 / 34 5.3.2 認識和配置RIPv2 / 36 5.3.3 觀察RIP的自動匯總 / 38 5.3.4 RIP的單播更新和PASSIVE / 42 5.3.5 RIPv2的認證 / 42 5.3.6 RIPv1和RIPv2的兼容性問題 / 44 第6章 IPv6基礎 / 47 6.1 通過無狀態自動配置獲得地址 / 48 6.1.1 認識IPv6地址和瞭解SLAAC / 48 6.1.2 無狀態自動配置實驗需求及 拓撲描述 / 51 6.1.3 實現IPv6的SLAAC無狀態自動 配置 / 51 6.2 有狀態自動配置IPv6地址 / 54 6.2.1 認識IPv6有狀態的含義 / 54 6.2.2 配置有狀態自動配置IPv6地址 / 54 6.3 RIPng下一代RIP協議 / 58 6.3.1 RIP下一代協議理論 / 58 6.3.2 RIPng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59 6.3.3 RIPng實驗步驟 / 60 第7章 eigrp協議 / 69 7.1 增強的IGRP理論基礎 / 70 7.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71 7.3 eigrp實驗步驟 / 71 7.3.1 基本的eigrp和通告路由 / 71 7.3.2 觀察eigrp的重傳機製 / 72 7.3.3 eigrp的鄰居關係排錯 / 73 7.3.4 觀察和計算eigrp的metric度量值 / 75 7.3.5 eigrp的等價負載均衡 / 77 7.3.6 實現eigrp的非等價負載均衡 / 81 7.3.7 觀察eigrp的路由自動匯總和實現手工匯總 / 84 7.3.8 實現eigrp的默認路由 / 89 7.3.9 實現eigrp認證 / 91 7.3.10 實現eigrp的STUB末節配置 / 92 7.3.11 實現eigrp的Leak-map / 96 7.3.12 配置命名的eigrp / 98 7.4 eigrp for IPv6理論基礎 / 101 7.5 eigrp for IPv6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101 7.6 eigrp for IPv6實驗步驟 / 102 7.6.1 建立簡單的eigrp for IPv6鄰居 / 102 7.6.2 eigrp for IPv6的認證 / 103 7.6.3 修改eigrp for IPv6其他一些參數以實現優化 / 103 第8章 OSPF協議 / 106 8.1 OSPF的理論基礎 / 107 8.2 OSPF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107 8.3 OSPF實驗步驟 / 107 8.3.1 基本的多區域OSPF配置 / 107 8.3.2 OSPF路由器ID / 110 8.3.3 OSPF鄰居排錯 / 111 8.3.4 理解和實現OSPF網絡類型 / 118 8.3.5 OSPF的特殊區域1——末節區域 / 127 8.3.6 OSPF的特殊區域2——NSSA區域 / 134 8.3.7 實現完全末節區域和ABR的 重分布 / 142 8.3.8 觀察和認識OSPF的LSA / 144 8.3.9 討論和配置OSPF的轉發地址Forward Address / 150 8.3.10 配置OSPF虛鏈路 / 153 8.3.11 實現OSPF身份驗證 / 157 第9章 實現OSPFv3 / 165 9.1 OSPFv3理論基礎 / 166 9.2 OSPFv3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166 9.3 OSPFv3實驗步驟 / 166 9.3.1 建立基本的OSPFv3鄰居 / 166 9.3.2 實現OSPFv3特殊區域 / 168 9.3.3 OSPFv3實例的用途和配置舉例 / 170 9.3.4 OSPFv3的認證和默認路由 / 171 9.3.5 認識OSPFv3的LSA / 172 9.3.6 ASBR上實現OSPFv3外部路由匯總 配置 / 177 9.3.7 ABR上完成域間路由匯總 / 178 9.3.8 實現OSPFv3的虛鏈路 / 178 第10章 路由控製 / 179 10.1 基本的路由重分布和實驗目的 / 180 10.2 基本的路由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180 10.3 重分布實驗 / 180 10.3.1 配置基本的重分布 / 180 10.3.2 用distribute-list控製路由更新 / 183 10.4 路由控製高級工具應用 / 188 10.4.1 實驗目的 / 188 10.4.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189 10.4.3 實驗步驟 / 189 第11章 BGP和IPv6高級技術 / 200 11.1 建立BGP鄰居關係及相關排錯 / 201 11.1.1 BGP鄰居關係理論描述 / 201 11.1.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02 11.1.3 基本的BGP配置和鄰居排錯 實驗 / 202 11.2 路由黑洞理論及演示 / 208 11.2.1 BGP路由黑洞概念、産生的原因 / 208 11.2.2 BGP黑洞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09 11.2.3 BGP黑洞實驗步驟 / 209 11.3 Aggregation匯總路由 / 216 11.3.1 實驗目的:瞭解和掌握BGP聚閤 / 216 11.3.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16 11.3.3 BGP匯總實驗步驟 / 217 11.4 移除私有的AS號碼和條件性通告 / 224 11.4.1 特性理論基礎 / 224 11.4.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25 11.4.3 移除私有的AS號碼和條件性通告特性實驗步驟 / 225 11.5 BGP的路由反射器和聯邦 / 229 11.5.1 BGP的路由反射器和聯邦理論 基礎 / 229 11.5.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30 11.5.3 實驗步驟 / 230 11.6 BGP團體屬性及其應用 / 235 11.6.1 BGP團體屬性描述 / 235 11.6.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35 11.6.3 BGP團體屬性實驗 / 236 11.7 BGP選路原則實驗 / 243 11.7.1 BGP選路原則理論 / 243 11.7.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44 11.7.3 BGP選路原則實驗步驟 / 244 第12章 多協議BGP對IPv6的支持 / 264 12.1 多協議BGP對IPv6的支持 / 265 12.1.1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65 12.1.2 實驗步驟 / 265 12.2 IPv6手工Tunnel和自動Tunnel / 271 12.2.1 IPv4嚮IPv6過渡理論基礎 / 271 12.2.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71 12.2.3 IPv6隧道技術實現 / 272 第3篇 VPN技術 第13章 IPSec VPN技術 / 278 13.1 站點到站點的VPN / 279 13.1.1 IPSec理論基礎 / 279 13.1.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81 13.1.3 站點到站點的IPSec VPN實驗 步驟 / 282 13.2 DMVPN動態多點VPN / 290 13.2.1 DMVPN理論基礎 / 290 13.2.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91 13.2.3 DMVPN實驗步驟 / 291 13.3 VRF環境下的DMVPN / 302 13.3.1 VRF環境下的DMVPN理論基礎 / 302 13.3.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303 13.3.3 帶VRF的DMVPN配置步驟 / 304 第14章 LDP(標簽分發協議) / 310 14.1 標簽分發協議 / 311 14.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312 14.3 標簽分發協議實驗 / 312 14.3.1 建立整個拓撲的IGP / 312 14.3.2 建立基本的LDP鄰居以及LDP 發現 / 313 14.3.3 修改LDP的RID / 315 14.3.4 觀察LSP通道 / 316 14.3.5 MPLS TTL Propagation繁衍 / 319 14.3.6 建立非直連的LDP鄰居 / 321 14.3.7 MPLS MTU問題 / 321 14.3.8 標簽的齣方嚮通告控製 / 323 14.3.9 入方嚮的標簽控製 / 324 14.3.10 LDP認證 / 325 14.3.11 MPLS LDP-IGP的同步 / 326 第15章 PE和CE路由協議之RIP協議 / 330 15.1 MPLS VPN路由架構和數據轉發模型 / 331 15.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333 15.3 MPLS VPN實驗步驟 / 333 15.3.1 運行SP運營商內部的IGP協議 / 333 15.3.2 運行運營商域內的MPLS協議 / 334 15.3.3 配置PE的VRF / 336 15.3.4 配置PE設備之間的MP-BGP / 338 15.3.5 配置PE和CE的路由交互 / 340 15.3.6 PE 設備R1和R4的配置匯總 / 347 第16章 PE和CE路由協議之OSPF協議 / 351 16.1 MPLS環境下的OSPF理論 / 352 16.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352 16.3 MPLS下接入OSPF協議實驗步驟 / 352 16.3.1 運行SP運營商內部的IGP協議 / 352 16.3.2 運行域內的MPLS協議-LDP / 353 16.3.3 配置PE設備的VRF / 356 16.3.4 配置PE(R1和R5)設備之間的 MP-iBGP / 357 16.3.5 配置PE和CE的路由交互 / 358 16.3.6 OSPF的SHAM-Link技術 / 361 16.3.7 PE設備的匯總配置 / 366 第17章 PE和CE路由協議之BGP協議和VPNv4路由反射器 / 368 17.1 BGP作為MPLS VPN的接入方案 / 369 17.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369 17.3 BGP作為客戶協議接入MPLS VPN網絡 / 369 17.3.1 完成SP內部的IGP / 369 17.3.2 完成域內的LDP / 370 17.3.3 配置PE的VRF / 372 17.3.4 配置PE和VPNv4的RR(R3)的鄰居關係 / 373 17.3.5 配置PE-CE的eBGP / 375 17.3.6 解決eBGP CE端接收路由的問題以及驗證標簽情況 / 377 17.3.7 Import-Map和Export-Map的應用 / 381 第18章 PE和CE路由協議之eigrp協議 / 388 18.1 PE同CE運行eigrp協議的MPLS VPN / 389 18.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389 18.3 實驗步驟 / 390 18.3.1 配置AS 100域內的IGP / 390 18.3.2 完成SP域內的MPLS協議LDP以完成外層標簽分發 / 390 18.3.3 在PE上配置VRF / 392 18.3.4 在PE間配置MP-BGP / 393 18.3.5 完成PE-CE的路由協議 / 394 18.3.6 eigrp的SOO(Site Of Origin)防環機製 / 397 第19章 MPLS VPN接入互聯網 / 400 19.1 接入互聯網理論和需求 / 401 19.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401 19.3 實驗步驟 / 402 19.3.1 利用MPLS VPN網絡完成基本的CE間通信 / 402 19.3.2 通過路由泄露完成互聯網的接入 / 407 第4篇 組播技術 第20章 IGMP協議 / 418 20.1 IGMP互聯網組管理協議 / 419 20.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420 20.3 IGMP實驗步驟 / 420 20.3.1 基本的IGMP配置 / 420 20.3.2 修改最後一跳位置的DR設備 / 422 20.3.3 組播網絡的最後一跳的路由器同 IGMP加組設備的關係 / 423 20.3.4 觀察IGMPv2的離開組播組 / 425 20.3.5 在最後一跳設備上實現加組的 控製 / 426 20.3.6 IGMPv3 / 428 第21章 PIM Dense-Mode協議無關組播的密集模式 / 430 21.1 協議無關組播-密集模式 / 431 21.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431 21.3 實驗步驟 / 432 21.3.1 完成單播路由協議 / 432 21.3.2 完成組播設備的配置 / 433 21.3.3 配置加組以及測試 / 434 21.3.4 理解組播樹的剪枝和嫁接 / 439 21.3.5 PIM協議的Assert聲明機製 / 442 21.3.6 進一步探討RPF檢查機製 / 444 第22章 PIM Sparse-Mode協議無關組播的稀疏模式 / 447 22.1 組播稀疏模式 / 448 22.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450 22.3 實驗步驟 / 451 22.3.1 IGP基本配置 / 451 22.3.2 配置組播網絡 / 451 第23章 PIM SM中動態指定RP的Auto-RP方式 / 461 23.1 思科特有的自動RP / 462 23.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462 23.3 實驗步驟 / 463 23.3.1 完成單播的IGP / 463 23.3.2 實現組播網絡 / 463 23.3.3 Auto-RP方式指定RP / 464 第24章 PIM SM中動態指定RP的BSR方式 / 466 24.1 通過Bootstrp方式獲得RP / 467 24.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467 24.3 實驗步驟 / 467 24.3.1 完成拓撲中單播的IGP / 467 24.3.2 組建組播網絡 / 468 24.3.3 用BSR方式配置RP / 468 第25章 Anycast RP任意播匯聚點 / 473 25.1 實驗目的 / 474 25.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474 25.3 實驗步驟 / 474 25.3.1 完成單播的IGP / 474 25.3.2 完成組播網絡組建並配置 Anycast RP / 475 第26章 MSDP在域間組播的應用 / 479 26.1 MSDP在域間的應用 / 480 26.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480 26.3 實驗步驟 / 481 26.3.1 完成兩個AS的IGP / 481 26.3.2 完成AS 100和AS 200兩個域內的 組播 / 481 26.3.3 完成MSDP 會話 / 483 26.3.4 完成接收者所在域內的RPF檢查 / 485 26.3.5 通過MP-BGP的組播地址族完成RPF檢查 / 487 第5篇 服務質量QoS 第27章 Classification & Marking分類和標記 / 493 27.1 分類和標記基礎 / 494 27.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495 27.3 QoS分類和標記實驗 / 495 27.3.1 按照一層特性來給數據分類 / 495 27.3.2 根據二層特性來給數據分類並做 Marking / 496 27.3.3 匹配三層特性來做Marking / 497 27.3.4 依賴四層或者高層信息來做 Marking / 499 第28章 CB-WFQ基於類的加權公平隊列 / 501 28.1 隊列理論基礎 / 502 28.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502 28.3 實驗步驟及參數理解 / 503 28.3.1 直接配置Bandwidth的帶寬值 / 503 28.3.2 用百分比的方式來配置CB-WFQ / 504 28.3.3 用最後一種remaining(剩餘)方式來 修改 / 506 28.3.4 對默認分類的修改 / 507 28.3.5 修改CB-WFQ的其他參數 / 508 第29章 CB-LLQ基於類的低延時隊列 / 511 29.1 CB-LLQ基於類的低延時隊列基礎 / 512 29.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512 29.3 實驗步驟 / 512 29.3.1 采用MQC的方式配置基本的 CB-LLQ / 512 29.3.2 采用帶寬百分比的方式配置低延時 隊列 / 514 第30章 RED早期檢測隨機丟棄和 CB-WRED連用機製 / 516 30.1 早期檢測隨機丟棄基礎 / 517 30.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518 30.3 實驗步驟 / 518 30.3.1 基於接口的WRED(加權早期隨機丟棄) / 518 30.3.2 CB-WRED基於類的WRED / 521 第31章 流量整形和監管 / 524 31.1 承諾訪問速率 / 525 31.1.1 承諾訪問速率基礎 / 525 31.1.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525 31.1.3 實驗步驟 / 526 31.2 CB-Policing基於類的流量監管 / 529 31.2.1 基於類的流量監管基礎 / 529 31.2.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530 31.2.3 實驗步驟 / 531 31.3 GTS通用流量整形 / 536 31.3.1 通用流量整形基礎 / 536 31.3.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537 31.3.3 實驗步驟 / 537 31.4 CB-Shaping基於類的流量整形 / 540 31.4.1 基於類的流量整形基礎 / 540 31.4.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540 31.4.3 實驗步驟 / 540 第32章 鏈路分片和交叉離開(LFI) / 544 32.1 鏈路分片和交叉離開(LFI)理論基礎 / 545 32.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546 32.3 實驗步驟 / 546 第6篇 交換技術 第33章 VLAN技術 / 552 33.1 VLAN和端口VLAN ID / 553 33.1.1 VLAN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553 33.1.2 VLAN實驗步驟 / 554 33.2 創建VLAN的方式 / 555 33.2.1 VLAN理論基礎 / 555 33.2.2 實驗步驟 / 556 第34章 Trunk協議和本徵VLAN技術 / 559 34.1 Trunk乾道協議 / 560 34.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560 34.3 乾道協議實驗步驟 / 561 34.3.1 IP地址和Access的基本配置 / 561 34.3.2 配置基本IEEE的DOT1Q Trunk / 561 34.3.3 移除或者增加Trunk鏈路上VLAN的流量 / 562 34.3.4 關於DTP協議 / 563 34.4 Native VLAN本徵VLAN / 568 34.5 本徵VLAN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569 34.6 本徵VLAN實驗步驟 / 569 34.6.1 完成路由器接口的配置及交換機上VLAN的配置 / 569 34.6.2 完成Trunk的配置並在Trunk鏈路修改Native VLAN / 570 34.6.3 發散思維 / 571 第35章 VTP協議 / 573 35.1 VTP協議基礎 / 574 35.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574 35.3 實驗步驟 / 575 35.3.1 配置兩颱設備間的Trunk / 575 35.3.2 驗證並配置VTPv2 / 575 35.3.3 透明模式 / 580 35.3.4 VTPv3 / 581 第36章 Private VLAN私有VLAN技術 / 584 36.1 私有VLAN基礎 / 585 36.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585 36.3 實驗步驟 / 585 36.3.1 設置VTP的模式 / 585 36.3.2 創建主VLAN和輔助VLAN,並把輔 助VLAN關聯到主VLAN上 / 586 36.3.3 把接口關聯到VLAN / 587 第37章 以太鏈路聚閤 / 591 37.1 以太鏈路聚閤 / 592 37.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592 37.3 實驗步驟 / 592 37.3.1 配置PAgP的二層以太通道 / 592 37.3.2 用LACP配置以太通道 / 594 37.3.3 配置以太通道的負載方式 / 595 37.3.4 配置三層的以太通道 / 596 第38章 STP生成樹協議 / 598 38.1 STP生成樹協議基礎 / 599 38.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603 38.3 實驗步驟 / 604 38.3.1 配置基本的Trunk和Access / 604 38.3.2 觀察默認STP及橋ID的作用 / 605 38.3.3 設置不同VLAN的根和備份根 / 610 第39章 通過Port-Priority完成VLAN間流量的負載均衡 / 612 39.1 理論基礎 / 613 39.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613 39.3 實驗步驟 / 614 39.3.1 完成VLAN和Trunk的配置 / 614 39.3.2 把SW1配置成為VLAN10和 VLAN100的根 / 615 39.3.3 通過修改cost值或者Port-Priority可以做到VLAN間的負載均衡 / 616 第40章 生成樹的Uplinkfast和 Backbonefast / 619 40.1 生成樹的Uplinkfast和Backbonefast介紹 / 620 40.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622 40.3 實驗步驟 / 623 40.3.1 完成設備的基本初始化 / 623 40.3.2 配置Uplinkfast / 624 40.3.3 配置Backbonefast / 625 第41章 快速生成樹RSTP和多實例生成樹MSTP / 629 41.1 快速生成樹RSTP / 630 41.1.1 快速生成樹RSTP基礎 / 630 41.1.2 快速生成樹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633 41.1.3 RSTP實驗步驟 / 634 41.2 MSTP多實例生成樹 / 638 41.2.1 MSTP多實例生成樹理論基礎 / 638 41.2.2 多實例生成樹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639 41.2.3 MSTP實驗步驟 / 640 第42章 STP增強安全特性 / 644 42.1 Portfast快速端口 / 645 42.2 BPDUGuard BPDU保護 / 646 42.3 BPDUFilter BPDU過濾 / 647 42.4 ROOTGuard根保護 / 649 第43章 Loopguard實現 / 651 43.1 Loopguard基礎 / 652 43.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652 43.3 實驗步驟 / 653 43.3.1 基本配置 / 653 43.3.2 製造一個生成樹環路 / 654 43.3.3 配置Loopguard來阻止二層環路 / 655 第44章 VLAN間路由 / 657 44.1 VLAN間路由基礎 / 658 44.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658 44.3 實驗步驟 / 659 44.3.1 完成基本的VLAN和Trunk配置 / 659 44.3.2 配置可路由端口 / 660 44.3.3 配置SVI / 661 44.3.4 配置路由協議 / 662 第45章 DHCP和DHCP中繼代理 / 664 45.1 DHCP基礎 / 665 45.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665 45.3 實驗步驟 / 665 45.3.1 配置PC客戶端通過DHCP自動獲得地址 / 665 45.3.2 配置DHCP服務 / 665 第46章 HSRP熱備冗餘協議 / 668 46.1 HSRP熱備冗餘協議基礎 / 669 46.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669 46.3 實驗步驟 / 670 46.3.1 配置VLAN、Access和Trunk等基本配置 / 670 46.3.2 配置HSRP / 671 46.3.3 對HSRP參數的優化 / 673 46.3.4 配置HSRP的跟蹤 / 674 第47章 GLBP網關負載協議 / 676 47.1 GLBP網關負載協議基礎 / 677 47.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677 47.3 實驗步驟 / 677 47.3.1 搭建基本的網絡環境 / 677 47.3.2 用路由器來模擬PC / 679 47.3.3 配置和觀察GLBP / 680 47.3.4 觀察GLBP的其他特性 / 681 第48章 交換機端口安全 / 684 48.1 端口安全基礎 / 685 48.2 實驗步驟 / 685 48.2.1 使能端口安全 / 685 48.2.2 驗證端口安全的違規行為 / 686 48.2.3 驗證MAC地址學習方式 / 687 第49章 DHCP Snooping,DAI和IP源保護 / 690 49.1 局域網交換機安全基礎 / 691 49.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692 49.3 實驗步驟 / 693 49.3.1 完成交換機的VLAN創建、劃分端口及SVI / 693 49.3.2 完成DHCP的基本配置 / 694 49.3.3 在交換機上完成DHCP Snooping / 695 49.3.4 實現DAI(動態ARP監測)技術 / 698 49.3.5 IP源保護技術、跟蹤IP到端口的關聯、抵禦IP地址欺騙攻擊 / 699 第50章 uRPF-單播逆嚮路徑轉發 / 702 50.1 單播逆嚮路徑轉發基礎 / 703 50.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703 50.3 uRPF實驗步驟 / 704 50.3.1 完成基本網絡配置 / 704 50.3.2 配置嚴格的uRPF / 707 50.3.3 通過默認路由完成源的嚴格uRPF 配置 / 708 50.3.4 通過ACL旁路嚴格的uRPF / 709 50.3.5 配置鬆散的uRPF / 710 50.3.6 通過ACL旁路鬆散的uRPF / 711 附錄A 重點網絡詞匯 / 713
《精通網絡架構:企業級路由與交換深度實踐》 簡介 在瞬息萬變的數字時代,企業網絡的穩定、高效與安全是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從數據中心的樞紐到廣域網的連接,路由與交換技術作為網絡架構的底層支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書並非針對特定廠商的認證考試指南,而是以企業級網絡的實際部署、運營和優化為核心,係統性地深入探討瞭路由與交換領域的核心概念、高級技術和實際應用。我們旨在為網絡工程師、架構師以及對企業網絡技術有深入研究需求的專業人士,提供一套全麵、實用且具有前瞻性的知識體係。 本書跳脫齣單一廠商的局限,從更宏觀的視角審視網絡技術的發展脈絡與應用場景。我們關注的是網絡協議的工作原理、技術背後的邏輯以及它們如何在復雜的企業環境中協同工作,以實現業務的無縫連接和高效運轉。從基礎的二層交換原理到復雜的BGP路由策略,從靜態路由的簡單部署到動態路由協議的精細調優,再到網絡安全、虛擬化以及新興的網絡技術,本書都力求做到深入淺齣,理論與實踐相結閤。 內容綱要 第一部分:企業網絡基礎與核心技術 理解企業網絡的演進與設計原則: 迴顧企業網絡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曆程,探討不同時代網絡架構的特點與挑戰。 深入解析企業網絡設計的基本原則:可擴展性、可靠性、性能、安全性、可管理性。 理解分層設計模型(接入層、匯聚層、核心層)在企業網絡中的作用和意義,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網絡的整體性能和可靠性。 討論園區網、數據中心網絡、廣域網等不同類型企業網絡的特點與設計差異。 以太網交換原理與 VLAN 技術深度解析: 詳細闡述二層交換機的MAC地址學習、轉發與過濾機製。 深入講解STP(生成樹協議)及其變種(RSTP, MSTP)在防止二層環路中的關鍵作用,包括其工作原理、端口狀態、BPDU報文的交互以及故障排除。 全麵解析VLAN(虛擬局域網)的實現原理、劃分方式(基於端口、MAC、IP子網等)以及其在網絡隔離、廣播域控製和安全策略實施中的優勢。 探討VLAN間路由(Inter-VLAN Routing)的實現方式,包括路由器接口、三層交換機SVI(交換虛擬接口)等。 介紹鏈路聚閤(EtherChannel/LAG)技術,包括其實現方式、負載均衡算法以及在提升帶寬和冗餘性方麵的應用。 IP 地址規劃與子網劃分策略: 係統梳理IPv4和IPv6的地址結構、分類和分配機製。 深入講解VLSM(可變長子網掩碼)和CIDR(無類彆域間路由)的原理,以及它們如何在有限的IP地址資源下實現更精細化的網絡劃分。 提供企業級IP地址規劃的最佳實踐,包括按部門、按區域、按功能等規劃原則,以及避免IP衝突和方便管理的策略。 討論IPv6地址的引入及其對企業網絡規劃的影響,包括地址分配、過渡技術等。 第二部分:企業級路由技術與策略 靜態路由與動態路由協議基礎: 講解靜態路由的配置、優點與局限性,以及在小型網絡或特定場景下的應用。 全麵介紹動態路由協議的設計目標和工作原理,包括距離矢量路由協議(如RIP)和鏈路狀態路由協議(如OSPF)。 深入剖析OSPF(開放最短路徑優先)的工作機製,包括鄰居關係建立、DR/BDR選舉、LSA(鏈路狀態通告)類型及其生成與洪泛、SPF(最短路徑優先)算法計算、路由錶生成等。 詳細闡述EIGRP(增強內部網關路由協議)的工作原理,包括DUAL(分布式更新算法)、可靠傳輸協議(RTP)、鄰居發現與維護、信息交換等。 高級路由協議與策略優化: 深入講解BGP(邊界網關協議)作為互聯網和大型企業互聯的關鍵協議。 BGP的AS(自治係統)概念、Peering(對等連接)類型(eBGP, iBGP)、路徑屬性(AS_PATH, NEXT_HOP, LOCAL_PREF, MED等)以及BGP選路機製。 在企業內部實施BGP的場景與挑戰,包括使用iBGP實現核心路由分發,以及如何通過BGP屬性進行精細化的路由策略控製,例如流量工程、路由反射、聯盟等。 探討路由過濾技術,包括ACL(訪問控製列錶)、前綴列錶、路由映射(Route-maps)等,以及它們在控製路由傳播、實現策略路由方麵的應用。 介紹路由重分發(Route Redistribution)的概念、場景及其潛在的路由環路問題,以及如何通過引入標記(Tags)、度量值(Metrics)等方式進行優化。 多區域與復雜網絡路由設計: 設計和優化大型企業多區域OSPF網絡,包括區域間路由、ABR(自治邊界路由器)和ASBR(自治係統邊界路由器)的角色。 理解OSPF中的網絡類型(廣播、NBMA、點對點、點對多點)及其對鄰居關係建立和DR/BDR選舉的影響。 在多AS環境中實施和管理BGP,包括與ISP的連接、內部BGP的部署和優化。 處理路由策略衝突與優化,例如在不同路由協議間進行重分發時的注意事項。 第三部分:網絡可靠性、性能與安全 網絡冗餘與高可用性設計: 深入講解HA(高可用性)在企業網絡中的重要性,以及實現HA的不同層麵。 在路由層麵,理解動態路由協議在網絡故障檢測與收斂方麵的機製,以及如何通過調整定時器、使用快速收斂技術來縮短網絡中斷時間。 在交換層麵,除瞭STP,介紹HSRP、VRRP、GLBP等第一跳冗餘協議(FHRP),理解它們如何在網關設備失效時提供無縫切換。 探討多鏈路冗餘和負載均衡技術,如LACP(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在鏈路層和BGP多路徑ECMP(Equal-Cost Multi-Path)在路由層麵的應用。 設計關鍵業務的容災方案,包括多數據中心互聯、路由策略的優先級設置等。 網絡性能調優與流量工程: 理解網絡流量的類型和特徵,以及如何進行流量分析。 介紹QoS(Quality of Service)在企業網絡中的作用,包括流量分類、標記、排隊(PQ, CQ, WFQ, CBWFQ)、整形(Shaping)和策略路由(Policy-Based Routing)。 深入分析如何利用QoS策略保障關鍵業務(如VoIP、視頻會議)的性能,並為其他流量提供公平的資源分配。 探討流量工程的概念,以及如何通過調整路由策略(如使用BGP屬性、策略路由)來引導流量,優化網絡利用率,規避擁塞。 理解並應用IP SLA(IP服務等級協議)等工具來監控網絡服務質量和性能。 企業網絡安全基礎與實施: 理解網絡安全威脅的類型,如DoS/DDoS攻擊、中間人攻擊、未授權訪問等。 講解ACL(訪問控製列錶)在基礎流量過濾方麵的作用,包括標準ACL、擴展ACL、命名ACL的配置與應用。 介紹防火牆在企業網絡邊界和內部隔離中的關鍵作用。 深入理解NAT(網絡地址轉換)的原理、類型(SNAT, DNAT, PAT)及其在IP地址節約和網絡隔離中的應用,以及相關的安全隱患。 講解VPN(虛擬專用網絡)的實現方式(IPsec VPN, SSL VPN)及其在安全遠程訪問和站點間互聯中的應用。 討論VLAN與ACL結閤實現更精細化的訪問控製,以及DHCP Snooping、Dynamic ARP Inspection(DAI)等二層安全技術。 第四部分:企業網絡虛擬化與新興技術 網絡虛擬化基礎與應用: 理解網絡虛擬化的概念,包括邏輯隔離、資源共享和自動化管理。 介紹VLAN、Trunking、PVST+等基礎虛擬化技術。 深入講解VXLAN(Virtual Extensible LAN)等二層覆蓋網絡技術,理解其在構建大規模、跨數據中心虛擬化網絡中的作用,以及與傳統VLAN的對比。 探討SDN(軟件定義網絡)的基本架構和核心思想,包括控製平麵與數據平麵的分離,以及SDN在企業網絡中的潛在應用場景,如集中式流量管理、自動化部署等。 介紹NFV(網絡功能虛擬化)的概念,以及如何將傳統的網絡硬件設備(如防火牆、負載均衡器)軟件化、虛擬化。 企業網絡自動化與可編程性: 理解傳統網絡管理方式的挑戰,以及自動化和可編程性帶來的優勢。 介紹網絡自動化工具和技術,如Ansible、Python腳本、Netconf/Restconf等。 探討如何利用這些工具來自動化網絡配置、變更管理、故障排查和監控。 理解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在網絡設備和管理係統之間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API實現網絡的集成與協同。 討論DevOps理念在網絡運維中的實踐。 未來網絡發展趨勢展望: 討論IPv6的全麵部署及其對企業網絡的影響。 分析5G、物聯網(IoT)對企業網絡連接、帶寬和延遲提齣的新需求。 探討AI/ML在網絡管理、安全分析和故障預測中的應用前景。 對SD-WAN(軟件定義廣域網)的架構、優勢及其在企業廣域網轉型中的作用進行分析。 展望雲原生網絡、邊緣計算網絡等新興技術在企業IT架構中的發展趨勢。 本書特色 1. 企業級視角: 本書聚焦於企業實際網絡環境中麵臨的挑戰和需求,摒棄瞭純粹的理論堆砌,強調技術在實際部署中的應用和優化。 2. 技術深度與廣度兼顧: 涵蓋瞭從基礎到高級的路由與交換技術,並涉及網絡安全、虛擬化和新興技術,力求為讀者構建一個完整、係統的知識框架。 3. 原理與實踐並重: 詳細解釋各項技術的底層原理,並輔以大量的實踐思考和場景分析,幫助讀者理解“為什麼”和“如何做”。 4. 跨廠商普適性: 本書內容不局限於任何單一廠商的設備和操作係統,而是著重於通用的網絡協議和技術概念,確保知識的長期有效性和廣泛適用性。 5. 前瞻性指導: 關注網絡技術的發展趨勢,為讀者指明未來學習和技術演進的方嚮,助力其在快速變化的技術環境中保持競爭力。 目標讀者 希望深入理解企業級網絡路由與交換技術原理和實踐的網絡工程師。 負責企業網絡設計、部署和優化的網絡架構師。 尋求提升網絡技能、掌握先進網絡技術的IT專業人士。 對構建穩定、高效、安全的網絡環境有深入需求的IT從業者。 希望從理論層麵理解網絡運作機製,而非僅為通過某項認證考試的學習者。 通過閱讀本書,您將能夠更清晰地認識企業網絡的復雜性,掌握解決實際網絡問題的核心能力,並為構建未來網絡基礎設施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