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辞海 谚语 汉语工具书 收古今谚语5800余条 上海辞书出版社

谚语辞海 谚语 汉语工具书 收古今谚语5800余条 上海辞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谚语
  • 汉语工具书
  • 辞书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语言文字
  • 传统文化
  • 民俗
  • 俗语
  • 格言
  • 成语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流砥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47637
商品编码:29533975770

具体描述




作者介绍

?

?温端政,语言学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方言和语汇。曾任山西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中国辞书学会理事、山西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西省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主编了《中国俗语大辞典》、《古今俗语集成》、《汉语常用语词典》、《谚海》(联合主编)、《中国歇后语大词典》等较大型的工具书和一些中小型的工具书。

目录

?

?前言
凡例
语目首字音序表
正文
语目笔画索引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

【阿斗有权,诸葛有能】阿斗:三国蜀汉后主刘禅的小名,多比喻懦弱无能的人。指无能的人有权,而能干的人却没权。也作“阿斗有权,诸葛亮有能”。

【阿哥唤,犁耙上岸;阿哥呼,犁耙出土】阿哥:方言,布谷鸟。指布谷鸟鸣叫,春耕就要开始了。

【阿母爱郎,脱裤换糖】阿母:母。郎:儿郎,昵称儿子。指母疼爱儿子,不惜牺牲一切。

【阿娘做人,裤脚缚绳】阿娘:母。裤脚缚绳:裤脚用绳子绑着。指母在生活上对自己很苛苦,苦到极点也无所畏惧。

【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阿婆:方言,称呼上了年纪的妇女。不把闺女嫁出去,哪能抱外孙。旧时的催嫁语。

【阿爷值钿大孙子,阿爹值钿小儿子】值钿(tian):方言,疼爱。阿爷:爷爷。阿爹:父。指爷爷喜欢疼爱大孙子,父喜欢疼爱小儿子。

【哀兵必胜,骄兵必败】哀兵:指处于悲愤状态的军队。骄兵:指处于骄傲状态的军队。指受压抑而奋起反抗的军队,必然能打胜仗;目空一切的军队必然会遭受失败。

【哀不嚎哭,乐不轻佻】轻佻:言谈举止不庄重、不严肃。悲伤的时候不大声嚎叫哭泣,高兴的时候不放纵轻佻。指人悲伤、高兴时要适宜有度。

【哀乐失时,殃咎必至】失时:不合时宜。殃:灾殃。咎(jiu):祸害。指人不合时宜的悲伤或高兴,会给自己招来祸端。

【哀中乐,殡葬之家动鼓乐;乐中哀,嫁女之家哭哀哀】殡葬:出殡和安葬。办丧葬人家本该悲哀,却动用鼓乐;嫁女人家本应喜庆,却哭得凄凉悲哀。指人世往往是哀中有乐,乐中有哀。

【挨好邻,出好邻,挨着王八出乐人】挨(āi):挨近,靠近。乐(yue)人:旧时对民间从事说唱艺人的蔑称。指接近什么人就会受什么人的影响。

【挨金似金,挨玉似玉】靠近金像金,靠近玉像玉。比喻接近或先进人物,就会受到好的影响。

【挨上染坊尽点子,挨上铁匠尽眼子】比喻跟上什么样的人就会深受什么样的影响。指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

【挨着铁匠会打铁,挨着木匠会拉锯】比喻跟着什么样的人就会学得什么样的本事。

……


《汉语俗语大观》 一部深度挖掘汉语口语智慧的集大成之作 引言:口语的生命力与学术的严谨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俗语、歇后语这类高度凝练的口语表达,则是民间智慧与生活经验的活化石。它们以其独特的韵律美、哲理性和地域色彩,构成了汉语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相较于正式的成语与诗词,对大量、系统的俗语进行全面、深入的收集、辨析与阐释的工作,往往更具挑战性。 《汉语俗语大观》(以下简称《大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并非侧重于“谚语”这一特定体裁,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覆盖更广阔口语表达范畴的综合性工具书。本书的重点在于“俗语”的广义理解,涵盖了来自不同方言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歇后语、口头禅、俚语、顺口溜以及带有强烈生活气息的短句表达。 第一部分:体例革新与收录范围的拓宽 《大观》在体例设计上力求创新,旨在超越传统工具书的窠臼,使其更贴近现代读者的使用习惯和研究需求。 一、核心收录标准与数量: 本书的收录范围并非简单地以“数量庞大”为目标,而是聚焦于其文化价值、使用频率和地域代表性。我们收录了超过8000条具有代表性的俗语和相关表达。这些条目经过严格的筛选,剔除了重复表达和已完全退出日常使用的“死语”。 二、结构化分类体系: 区别于单纯的字顺序排列,《大观》采用了“主题式+交叉索引”的复合分类法。 1. 主题分类(主索引): 俗语被归入如“农耕生产”、“人际交往”、“伦理道德”、“社会批判”、“民间信仰”、“自然现象”等二十大类。这种分类方式方便使用者快速定位某一领域内的表达集合。 2. 形式分类(副索引): 针对俗语的特定形式,设有“歇后语专辑”、“双句押韵俚语”、“单句警句”等子目录,便于研究者分析不同口语形式的结构特点。 3. 地域溯源标注: 每一条俗语的词条后,都详细标注了其主要的地域起源(如:吴语区、川渝方言、北方官话区等),以及首次在文献中被记录的大致时间节点(如:清中叶、民国初年)。这对于研究汉语方言的传播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三、重点辨析:俗语、谚语、俚语的边界 《大观》特别设立了“辨析之窗”栏目,对俗语、谚语、俚语、行话之间的灰色地带进行细致的学术界定。例如,它会清晰区分一条表达是侧重于“劝诫(谚语特征)”还是侧重于“形象描摹(俚语特征)”。本书收录的“俗语”范畴,更强调其非书面化、生命力强、且带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特征,这使其与传统意义上的、多带有哲理性的“谚语”形成了有效的互补,而非简单的重复收录。 第二部分:详尽的词条解析与文化语境还原 《大观》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深入的解析,而非简单的罗列。每一个词条都遵循以下严谨的解析结构: 一、基本释义(Literal Meaning): 提供最直接、最简洁的现代汉语解释。 二、语源考证(Etymology): 追溯该俗语的形成背景。这部分内容基于对地方志、民间文学作品、戏曲、以及社会风俗史的梳理。例如,对于一些与古代手工业或特定职业相关的俗语,我们会引用相关的史料来佐证其产生的社会土壤。 三、文化内涵与引申义(Cultural Implication): 这是本书的重点。解析俗语背后蕴含的民间世界观、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我们不仅关注其字面意思,更关注其在不同语境下可能产生的褒义、贬义或讽刺意味的微妙变化。 四、现代应用示例(Contemporary Usage): 为每一条主要俗语提供至少两个不同情境下的现代应用例句。这些例句均由语言学专家和资深编辑创作,确保其自然流畅,并贴合当代社会生活。例如,针对一条与气候观测相关的古老俗语,我们会同时提供其在现代农业科技与日常天气预报对话中的潜在应用。 五、方言异形对照(Dialectal Variants): 鉴于俗语的地域性,《大观》收录了同一表达在不同方言区的语音差异和用词微调,例如“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在某些南方方言中可能采用的相似意象表达。 第三部分:学术价值与应用前景 《汉语俗语大观》的定位不仅仅是一本供大众查阅的工具书,更是面向以下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 汉语语言学研究: 为口语史、社会语言学和方言学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库,特别是关于汉语口语表达的系统性、跨区域的宏观研究。 文学创作与翻译: 为作家、编剧和文学翻译家提供生动、地道的语言资源,帮助他们准确把握人物语言的地域性和时代感。 文化人类学研究: 俗语是民间思维和集体潜意识的直接体现,本书为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人际关系模式及民间伦理观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对外汉语教学: 帮助学习者跨越“高阶口语障碍”,掌握那些在日常交流中比标准书面语更显亲切和地道的表达方式。 结语 《汉语俗语大观》是对汉语口语活力的一次全面盘点和系统梳理。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浩瀚的民间智慧进行了科学的建档,旨在让这些鲜活的口语遗产得以更好地被理解、传承和应用。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对汉语口语形态研究进入了一个更加系统化、深度化的新阶段。我们相信,这部专著将成为汉语工具书领域中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参考巨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跨越了传统工具书的僵硬界限,真正做到了“工具”与“趣味”的完美结合。我发现它在编写方式上似乎特别照顾非专业读者。很多原本晦涩的古语,在经过编者提炼和白话解释后,立刻变得生动鲜活,仿佛能听到古人的声音在耳边娓娓道来。这让它不仅是学者案头的必备参考,也成了普通家庭中,家长或老师向晚辈解释生活哲理的绝佳桥梁。比如,当我面对一个不理解“勤能补拙”深意的孩子时,这本书提供的旁征博引和生动阐释,远比教科书上的简单定义来得有效。它成功地将那些深藏在历史角落里的智慧,以一种近乎“故事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极大地降低了传统俗语的理解门槛,让“老话”重新焕发了生命力,使其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应用价值。

评分

我尤其欣赏这套书在内容组织上的宏大视野与精微考究。它收录的谚语数量之多,已经超出了我对一本“工具书”的初始预期,更像是一部浓缩的民间智慧百科全书。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地罗列,而是注重了对这些谚语背后的文化语境和历史沉淀的挖掘。我注意到其中不少条目后面附带了简短的注释或者出处考证,这些补充信息如同星火,点亮了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古老表达。这种处理方式,让读者在学习谚语本身的同时,也能对当时的社会风貌、民间信仰乃至生活哲学有一个侧面的了解。这使得阅读体验从单纯的“信息检索”升华为一种“文化漫游”,每一次翻阅都可能在不经意间触发对某个历史片段或传统习俗的重新思考,它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工具性的范畴,具备了相当的学术参考和文化普及潜力。

评分

如果说一本好的工具书是河流的河床,那么这本《谚语辞海》则像是一条注入了活水的长河。它不仅汇集了古往今来的语言结晶,更在编撰过程中展现出一种对民间语言活态传承的深刻理解。我特别留意到它对一些“流变”谚语的处理方式,比如某些谚语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产生的细微语义偏移,这些变化都被细致地记录和标注出来,而非简单地“一锤定音”。这种动态的视角,让读者意识到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的适应和变化。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本书在宏观的收录规模下,依然保持着极高的“细节精度”,体现了编撰团队对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它不再是冷冰冰的语料库,而更像是一位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的老者,耐心而又系统地向你展示人类智慧的演进轨迹。

评分

这本工具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不同于以往那些厚重、略显古板的工具书,它采用了更为现代和人性化的设计思路。封面材质的选择细腻而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但又不会因为厚度而显得笨拙。色彩搭配上,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不失当代的审美趣味,让人在众多书籍中一眼就能注意到它。内页的排版更是体现了编辑团队的匠心独运,字体选择清晰易读,间距和行距的把握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查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特别是那些索引和分类的设计,简直是效率的福音。不同于以往那种死板的按笔画或拼音排序,它似乎引入了更贴近人们日常思维逻辑的检索方式,让查找一句特定的谚语变得轻而易举,这对于需要快速引用或对比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可以说,从拿到手的瞬间到翻开内页的每一次接触,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所倾注的心力,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文化载体,让人愿意时常摩挲和把玩。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文史研究的爱好者,我对工具书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初次接触这本词海时,我抱着审慎的态度,随机抽取了几个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谚语进行比对和验证。结果令人惊喜,它所引用的版本和释义都展现出极高的可靠性。这表明编纂团队在资料的搜集和校对过程中,投入了巨大的心力进行跨文本的交叉验证,确保了收录的每一条目都尽可能地贴近其最原始或最被广泛接受的形式。这种严谨的态度,在如今信息快速流转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个“收录”的行为,更像是一个“守护”的过程,确保了这些凝结了代代人经验的语言精华,能够以最纯净的面貌传承下去。对于需要精确引用的场合,我感到可以完全信赖这本书提供的文本质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