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中国茶事 郑国建 茶叶图书 茶具茶叶信息 茶文化书籍 识茶泡茶品茶图鉴 茶艺 茶史 茶叶书籍

正版 中国茶事 郑国建 茶叶图书 茶具茶叶信息 茶文化书籍 识茶泡茶品茶图鉴 茶艺 茶史 茶叶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茶事
  • 茶叶
  • 茶文化
  • 茶艺
  • 茶具
  • 品茶
  • 识茶
  • 茶史
  • 郑国建
  • 图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磐恒志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轻工出版社
ISBN:9787518407750
商品编码:29547190182
丛书名: 中国茶事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 作者:由中国茶叶界,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国家一级评茶师郑国建主持编写。

2. 内容丰富:涵盖中国茶事的方方面面,对茶叶分类、中国名茶、饮茶器具、茶道之法、茶养生与茶美食、茶历史与茶文化等都有详细讲解。

3. 引领潮流:对茶文化圈时下正流行的白茶等诸多名茶都给出了评鉴方法,对传统的潮汕茶道等也进行了规范演示。

4. 图片有意境。图片大多为专门拍摄,虚实结合,意境悠远,有一些茶具还出自名家之手,为茶人所珍视。

5. 硬皮精装,全铜版纸彩印,风格端庄、厚重、大气,契合茶文化气质,加之作者,内容全面,实为馈赠送礼、典藏之佳品。

 

内容推荐

《中国茶事》是一本信息全面的茶叶图书,除了介绍基础知识外,还会介绍一些跟市场贴近的茶具茶叶信息,如近在圈子里炒的很热的老铁壶、老锡器、老白茶等,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提出了一些很实用的收藏鉴别方法,告诉读者喝茶不但要喝,还要会品,更要讲究味道和文化。本书内容全面,涵盖了饮茶方法及中国茶文化的方方面面。总体来说,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1.中国各种名茶的特色、品鉴,与鉴茶相关的工艺和产区;2.各种茶的冲泡技法和讲究;3.茶具的选购和茶具使用、紫砂壶的挑选使用和保养;4.养生茶饮和茶疗。5.简明扼要的茶文化、历史,关于茶的奇闻轶事。书中图片均由专业摄影师拍摄,虚实恰当,风格淡雅,版式方面也颇为文艺,以与中国茶文化的清新、淡雅、隽永的特色相契合,让读者在阅读中即能体会到茶文化的那种独特韵味。

作者简介

郑国建,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主要从事茶叶加工技术研究,质量管理、质量检测和标准化工作。主持或参加制定了《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茶叶)》《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审查通则》《茶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等多项全国性的技术法规,还主持承担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抽查等工作。  现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员,国家认可委实验室评审技术专家,两岸斗茶组委会技术主任等职,《中国茶叶加工》杂志主编,”陆羽奖”第四届国际十大杰出贡献茶人。

目录

  篇名茶志

  第1章 中国茶叶地图

  18 中国古代茶叶种植

  20 中国现代茶叶地图

  21 江北茶区

  21 江南茶区

  23 西南茶区

  23 华南茶区

  第2章 从树叶到茶叶

  30 茶树的原产地、进化和传播

  30 发现—茶树原产于中国

  30 茶树的进化

  30 茶树的传播

  32 从龙团凤饼到蓬松散茶

  32 唐宋时期的龙团、凤饼

  33 明代兴散茶

  33 现代茶业的分类方法

  36 基本茶类与再加工茶类

  36 茶的深加工产品

  40 多姿多彩的外形

  42 五颜六色的茶汤

  第3章 名茶鉴赏

  46 白毫银针

  48 白牡丹

  50 寿眉

  52 普洱茶

  56 千两茶

  58 清心明目助消化

  60 四川边茶

  62 铁观音

  64 大红袍

  66 冻顶乌龙

  68 铁罗汉

  70 白鸡冠

  72 水金龟

  74 黄金桂

  76 肉桂

  78 永春佛手

  80 白毫乌龙

  82 凤凰单枞

  84 祁门工夫红茶

  86 滇红工夫茶

  88 坦洋工夫红茶

  90 正山小种

  92 红碎茶

  94 宜红工夫茶

  96 西湖龙井茶

  98 洞庭碧螺春

  100 黄山毛峰

  102 竹叶青

  104 安吉白茶

  106 恩施玉露

  108 太平猴魁

  110 六安瓜片

  112 信阳毛尖

  114 都匀毛尖

  116 蒙顶甘露

  118 婺源茗眉

  120 舒城兰花

  122 君山银针

  124 蒙顶黄芽

  126 霍山黄芽

  128 碧潭飘雪

 

  第二篇茶之器

  第1章 泡茶器具的前世今生

  134 唐代《茶经》中的茶具

  136 宋代审安老人的“十二先生”

  139 明代紫砂壶和景德镇瓷茶具

  140 清代茶具和烹茶四宝

  第2章 老茶器之韵

  144 老铁壶

  148 老锡器

  149 茶托

  152 壶承·茶盘

  154 老瓷杯

  第3章 现代经典茶具

  160 紫砂茶具

  160 经典壶形

  170 泥与色

  172 制壶

  174 瓷茶具

  176 青花茶具

  178 白瓷茶具

  181 建盏

  184 仿汝窑茶具

  186 龙泉窑茶具

  188 陶茶具

  192 玻璃茶具

  第4章 茶具各司其职

  196 煮水器

  196 煮水茶、炉

  197 泡饮器

  198 壶、杯

  199 匀杯、过滤网

  200 洁具

  200 水盂、建水

  201 壶垫

  202 茶盘、壶承

  204 茶托

  205 茶巾

  206 辅具

  206 茶道六用

  208 茶荷、茶则

  210 盖置

  211 茶刀

  212 小茶秤

  213 收纳工具

  213 茶棚

 

  第三篇茶之饮

  第1章 泡茶方法的演变

  218 生食茶叶

  218 煮饮茶叶

  219 煎茶

  220 点茶

  220 泡茶

  221 现代饮茶

  第2章 泡茶的要点

  224 冲泡要点

  224 泡茶前温烫茶具

  224 投茶法

  225 冲水法

  226 泡茶法

  226 水温

  226 投茶量

  226 浸泡时间

  227 润茶还是不润

  227 浸泡的时间

  227 冲泡次数

  230 泡茶之水

  230 茶人自古痴迷鉴水

  231 古人鉴水

  232 现代宜茶之水

  第3章 茶礼、茶席

  236 茶桌礼仪

  235 泡茶者礼仪

  237 品茶者礼仪

  238 茶席和环境

  238 插花

  238 字画

  239 焚香

  240 音乐

  241 茶器

  241 茶宠

  242 茶席之美

  第4章 基本泡茶法

  252 潮汕功夫茶泡法

  256 铁壶煮饮老白茶

  259 瓷壶冲泡六堡茶

  262 碗泡安吉白茶

  264 盖碗冲泡铁观音

  267 野外冲泡红茶

  270 紫砂壶冲泡大红袍

 

  第四篇茶养生与茶美食

  第1章 茶叶中的有益成分和保健作用

  276 茶叶中的有益成分

  276 茶多酚

  276 氨基酸

  276 蛋白质

  277 矿质元素

  277 咖啡碱

  277 维生素

  277 不同茶类的特色及其有益成分

  277 白茶的特色和有益成分

  277 绿茶的特色和有益成分

  278 乌龙茶的特色和有益成分

  278 红茶的特色和有益成分

  278 黄茶的特色和有益成分

  278 黑茶的特色和有益成分

  278 花茶的特色和有益成分

  279 茶叶的保健作用

  第2章 茶食制作

  284 特色茶食

  286 茶香料理

  289 保健茶饮

  290 常用保健茶疗方

  290 、头痛茶疗方

  291 解暑清热茶疗方

  292 益肝解毒茶疗方

  293 理胃消食茶疗方

  293 润肺止咳茶疗方

  294 心脑血管疾病茶疗方

  295 利尿茶疗方

  296 止痢茶疗方

  297 皮肤病茶疗方

  298 调经茶疗方

  299 饮茶禁忌

 

  附录 茶历史与茶文化

  306 魏晋南北朝及以前茶情

  306 茶情茶事

  305 名茶人

  307 隋唐时期茶情

  307 茶产地

  308 茶政策

  308 名茶和贡茶

  308 制茶

  308 名茶人

  309 名茶书及其作者

  312 名茶诗歌及其作者

  313 宋元时期茶情

  313 茶产地

  313 茶政策

  314 名茶和贡茶

  314 制茶

  314 名茶人

  316 名茶书及其作者

  319 名茶诗歌及其作者

  321 明清时期茶情

  321 茶产地

  321 茶政策

  321 名茶、贡茶及茶类

  322 制茶

  323 名茶人

  324 名茶书及其作者

  326 名茶诗歌及其作者

 

前言

茶海撷英

茶叶生长在茶树枝头时,它仅是地球上绿色植物汪洋世界中的一片绿叶。被奉为华夏祖先的神农氏发现了茶叶的与众不同,自此,茶叶被华夏儿女捧在掌心,用温暖的手轻轻揉捻、用火的热唤醒它的香甜,探索它的无限可能,越来越珍爱它。百姓爱它有滋有味,能清火克食,公卿贵胄爱它清雅恬淡,令人神思悠远。

唐代痴爱茶饮的陆羽在走千里茶路读万卷茶书之后,总结前人关于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的记载,加上自己爱茶、学茶、作为皇家御用茶师对泡茶、饮茶的精到体验,对泡茶方法、器具、鉴水等做了次归总,写成旷古茶书《茶经》,极大推动了唐宋时期茶文化的大繁荣,其影响力不仅持续至今,甚至远播海外。

自唐代陆羽以降,各代文人茶士赋予茶近乎神圣的意义和无上的美感,对它推崇备至,留下无数的诗歌文字记录它、赞颂它。时至21世纪,茶文化已经形成一个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两大领域,涉及历史、文化、艺术与种植、制作工艺、生物化学、开发利用和市场经济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文化体系。国泰民安,人们对茶有了绿色、有机等新关注,文化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加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茶学资讯更是浩如烟海。

我们一群爱茶人以茶为圣洁之物,怀着满腔热忱,从茶学浩瀚海洋中细心甄选,撷取朵朵美丽的浪花,认真编写成本书,以期与同道共同学习,努力推动茶文化传播。我们立志传播科学的信息和正向的能量,共同推动茶文化更加丰厚优雅,并走向世界。

我们编写本书的初衷是与时下的茶情结合,力图贴近生活,体现茶——这一永恒时尚的时代律动。但茶文化太过博大精深,取舍间纠结重重。因本书篇幅要求,我们只能选取有限的信息,且各位编写者虽竭尽努力却仍各有自身局限。因此,书中错漏难免,敬请读者与我们沟通、赐教!先致谢!

茶海浩瀚,愿与您携手畅游!

 

本书编委会

二零一五年季冬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白茶

白毫银针——茶中美人

白毫银针茶芽肥壮,茸毛密披,银光闪闪,宛如身上蒙了一层厚厚的白霜,分外诱人。“茶王”“美女”都是人们对白毫银针的赞誉。

白毫银针也叫“白毫”“银针”“银针白毫”,创制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它的故乡是福建福鼎、政和,使用的原料是福鼎特有的茶树

“菜茶”,一般采用春茶头一、二轮的顶芽,只取一芽一叶,用料可谓高端,难怪欧洲人讲究在泡饮红茶时加入一些白毫银针,以彰显茶品档次。

◎ 福鼎是闽越和瓯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闽浙之间的重要城镇。

◎ 2010 年,福鼎市申报的福鼎白茶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项目类别。

◎ 的“仙境”太姥山就位于福鼎市正南方向,距市区45千米。

政和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锥栗之乡、全国大的白茶基地,茶叶基地县、茉莉花基地县。

◎ 政和工夫红茶,为福建三大工夫茶之一。

◎白毫银针是白茶中名贵的品种,也是级别高的白茶品种。

白毫银针制作时不炒也不揉,只是晒晾至八九成干,再以焙笼文火焙干。正是因为白茶这种少人为加工,具有接近茶叶自然、本真的滋味和香气的特色,追求返璞归真的都市现代人对其越来越趋之若鹜,使白茶渐趋流行。同时,也是由于白茶的这种制作工艺,冲泡白茶时茶汁不易浸出,一般要用稍稍凉过的沸水冲泡,之后静静地等待,5分钟左右茶芽始从水面陆续沉落,约10分钟后茶汤泛黄,才好品饮。如果用玻璃杯冲泡,泡好的白毫银针条条挺立,如陈枪列戟,轻轻晃动杯子,微吹啜饮,看芽叶升升降降、飘飘摇摇,心旌随之摇曳,自己恍如方外之人,何止是享受!

 

芽头肥壮、色白,茸毛厚,满披白毫,挺直如针。

汤 汤色浅杏黄。

香 香气清芬。

味 清鲜爽口。

奇 有型有款,银白肥壮。白毫银针同其他白茶一样,有退热、降火解毒之功。

 

老白茶

对老白茶的喜好正在狂热的茶友中快速蔓延。跟老普洱一样,老白茶是指存放了多年的白茶,经过岁月的淘洗,白茶在沉睡中变化,原本的浅绿、灰色慢慢地变深,逐渐变得褐红,茶汤颜色也随着茶叶存放时间渐长而渐深,滋味在清鲜爽口略带清甜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了类似红茶的香甜圆熟,愈加温婉怡人,难怪人们喜欢老白茶。

冲泡老白茶需要注意老白茶的品种,注意水温,如果是原料粗老的寿眉、贡眉等,水温宜稍高些,用铁壶或陶壶煮水后冲泡很合适。如果是银针,或者白牡丹,铁壶里的水应先晾一下,即使这样,水温也要比随手泡泡茶时要高、晾过的水温,能更好地激发茶的韵味。

另外,“老白茶”是相对当年新茶而言。有一种名为“新白茶”的白茶,全名为“新工艺白茶”,研制于1969年,是产于福建福鼎的半条形白叶茶(白茶还按原料分为芽茶和叶茶)。新白茶的原料与制法同“贡眉”,与传统工艺的白茶不同,其加入了轻度揉捻这一工艺,使茶叶略有卷褶,呈半卷条形,暗绿带褐,香清味浓,冲泡后汤色橙红,汤味似绿茶而无青气,似红茶而不涩,浓醇清甘,也很好喝。

 

白牡丹——“红妆素裹”

白牡丹有“红妆素裹”的美誉。因其绿叶夹着银色,白毫芽形酷似花朵,冲泡之后绿叶托着嫩芽,宛若蓓蕾初开故而得名。

白牡丹为福建省的特产,目前主产区分布于政和、建阳、福鼎、松溪等地。

白牡丹的产地之一建阳,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1922 年左右,白牡丹创制于福建省建阳县水吉乡。1922 年政和县亦开始制作。

◎建阳是福建省古老的五个县邑之一。宋代曾以“图书之府”和“理学名邦”闻名于世。

◎建阳属于南平市,是福建的“北大门”。以“闽北粮仓”“茶果基地”“林海竹乡”著称于省。

◎建阳是朱熹、蔡元定、刘爚、黄干、熊禾、游九言、叶味道等“七贤过化”之乡。

◎建阳是“理学之乡”。我国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晚年定居此处,并与蔡元定等人创立“考亭学派”。

白牡丹是白茶中的代表,其原叶选用大白茶树或水仙种的短小芽叶新稍的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制成。干茶肥厚,不成条索,叶缘向叶背卷曲,形成不规则的叶片,显毫,叶背布满茸毛。

 

茶 叶片肥壮,不成条索,叶缘向叶背卷曲,形成不规则的叶片,显毫,叶背布满茸毛。

汤 汤色杏黄或淡黄色。

香 香气浓郁,口齿留香。

 味茶味鲜爽,回味甘甜。

奇 具有形似兰花的芽叶,叶白脉翠的独特品质。

  

清代茶具和烹茶四宝

清代沿用明代茶具,只是种类更齐全。的潮汕工夫茶茶具便产生、完善于清代。

《清代述异》中记载:“工夫茶器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磁居多,内外写出山水人物,极工致……”这里说的,就是潮汕工夫茶具。闽南、潮汕地区嗜饮工夫茶,泡饮器具从初的十多件简化为的四件,由罐(玉书碨,煮水壶)、壶(孟臣壶,泡茶壶)、杯(若琛瓯,茶杯)、炉(潮汕风炉)组成,合称“烹茶四宝”,器物多为陶、瓷质地,造型古朴风雅。清代袁枚《随园食单》:“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说的就是工夫茶具。

 

汕头风炉

 汕头风炉又叫“潮汕风炉”“潮汕烘炉”,用黏土烧制,《清代述异》中说汕头风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还有红泥小火炉,外形如鼎或筒,高二三十厘米,内膛小,有炉门,有些炉上刻画有文字或图画。在没有电炉的年代,正宗的茶炉非汕头风炉莫属。即使是电炉大行其道的现代,汕头风炉仍旧存在,急火烹煮着即将令茶浴火重生的水。

 

玉书

“玉书”是“玉书 ”的简称,是与汕头风炉搭配使用的煮水器具,砖红色,扁形,容积200多毫升,以产于广东潮安的有名,能耐冷热急变,便于观察煮水的变化,至今也是煮水利器。“玉书”名字的来源一般说法有二,一是壶的设计制造者名玉书;二是沸水倾出如玉液输出,又因“输”字不吉,换为“书”字,故名“玉书”。

 

孟臣壶

孟臣壶又叫“孟臣罐”“孟公壶”,器底多刻有“孟臣”钤记。孟臣壶尚“小、浅、齐、老”:壶小,容量少;壶不可高;壶嘴、口、把三点一线为齐,这是对做工的精细要求;老则指壶以老旧为贵。孟臣壶得名于创作者—宜兴的惠孟臣。孟臣善制小壶,孟臣壶小如香橼,容水约50毫升,至今泡饮乌龙茶仍首推孟臣小壶。

若琛瓯

若琛瓯又叫“若琛杯”,白瓷小杯,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说潮汕茶具:“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若琛杯就是其中的胡桃小杯。相传为清代江西景德镇烧瓷名匠若琛所作,为白色翻口小杯,杯底书“若琛珍藏”款。俗语“茶三酒四玩二”,潮汕工夫茶一壶茶经巡城、点兵分成三杯,也合了三口为“品”之说。

 

老茶器之韵

  岁月会给美丽的器物增添韵味。拿起一个老物件,你会感受到它散发出的那难以言表的沉稳气韵,想象它曾在哪个时空,曾被怎样的把玩……在和这件器物的沟通之中,人往往心生喜悦,安宁平和。茶台上的老茶具带着岁月积累的宁心静气,与茶和人那么相合,聊聊这件茶具的年代、窑口,心随之神游。难怪它们深受茶痴们的喜爱和追捧。

 

老铁壶

日本老铁壶引起注意,是因铁壶煮水水温高,能激发普洱茶的香气,其特殊的铁质还能软化水质。更多的人喜欢老铁壶,是因为老铁壶粗糙的铁质铸造的质感,饱满的器形,浮雕或错金错银的装饰,营造又熟悉又陌生的美感。一把老铁壶放在那就是态度,是茶人的名片。它气场强大,定力十足,宠辱不惊,会让你时间注意到它。

日本老铁壶肌理粗砾,被明火烧燎的壶底真实的凹凸和不同于壶腹的质感,立即撩动人们对逝去的年代的遐想,令人忍不住用手轻轻地触摸它。古拙的器形、乌沉沉的色泽,线条回转中无处不透出细节的精巧与美感。粗糙与精美精妙地结合,令铁壶整体散发着平衡、安静、古朴、恬静的意蕴,沉甸甸,盛满了流走的时间。

老铁壶是很多嗜茶者案头的爱物与紫砂壶相类,因为国人酷爱有年份的器物,且老铁壶堪称烧水利器,无法不令茶人心驰神往。

日本铁壶脱胎自中国唐宋时期煮茶用的铁釜。四百多年前,日本茶人为铁釜安上把柄和壶流,制成铁壶。烧水泡茶,沿用至今。铁壶是日本人的日常生活用具,以日本南部铁壶和京都铁壶为有名。日本南部有砂铁、岩铁等良质铁矿,铁器使用比较流行,制作的铁壶壶身和壶盖通体铸铁,实用质朴;京都铁壶则典雅华丽,铜质的盖,精美的摘(盖子上的钮)和多样的提梁都是京都铁壶的标签,工艺精湛,装饰考究。

很多茶痴都想拥有一把喜欢的日本老铁壶,如果没有合适的机缘,不妨精选一把由日本“人间国宝”匠人制作的新铁壶,用它半辈子,和它一起慢慢变老。

 

老锡器

老锡器美在岁月与泡茶共生的痕迹,美在年轮赋予的润泽,美在与现代器物不同的造型和工艺,这些特质令它在茶席上非常抢眼,有一种沉稳安宁、岁月静好之美。明清制作的锡茶具“经年之久,锈花赤斑,纷然点出,古色可掬”,使用的痕迹,光滑柔腻的手感和内敛的光泽令人感到沉静,有些锡器还生出了美丽的斑纹。乌沉沉的锡器虽是金属制品,却没有铁、铜器带给人的那种坚硬和不安全感,与陶瓷茶具更和融洽,在茶桌上是低调,散发着柔和、恬静和隐隐的光泽,想不吸引人的目光都难。

锡器有纯锡、锡银合金等。有的纯锡器物历经岁月之后,表面会出现美丽的斑纹,锡银合金器具则焕发出不同于银器的深沉而又贵气的光泽。

锡无味,氧化慢;坚固柔韧,可塑性强,虽为金属,但器物并不坚硬铿锵,极适合与坚硬而易碎的陶瓷茶器共用。常见的老锡茶器有茶仓、茶托、建水和茶盘等。潮汕工夫茶的双层茶盘也有用锡制成的。

 

茶托

茶托为重要的茶具之一,有茶杯就应有杯托与之相配。除了与瓷杯配套制作的盏托以外,现在金属茶托也较多见,如铜、锡、铁、银等材质。其中,锡茶托,尤其是老锡茶托更吸引眼球。

锡茶托是日本煎茶道常用的茶道具之一,不少老锡茶托是“中国制造”后漂洋过海,到日本被称为“唐物”,现在又到故里,成为很多骨灰级茶客茶席上低调、含蓄的静美焦点。无论光素茶托、元宝形、花瓣形还是有刻画的老锡茶托,虽然低低地隐身在茶杯下,怀拥一瓯茶汤,虽然灰色,并不华美闪亮,但却将安静雅致表现到,无法不成为茶席上的亮点。

 

壶承、茶盘

壶承又被称为“急须台”或“茶盘”,有方有圆,圆形的直径一拃左右,大小和器形适合泡茶,在干泡盛行的当下,可加上一小片丝瓜藤做隔垫用以承托茶壶,简洁、舒适,安静而素雅,非常实用。潮汕工夫茶盘,原来是用于承托3个胡桃小杯,另用茶盘(瓷或红泥)盛放茶壶,沸水冲入茶壶后,提起,在锡茶盘上方向3个小杯中“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均匀分茶使用,旁落的茶汁就被收集到下面的身桶中。也找一片小巧精美、有一定年头的锡茶盘,盛放茶壶,做泡茶盘使用,也相当惬意。

 

老瓷杯

泥土养育了茶树,人们采下茶树的叶子制成了茶;泥土又被人手团和揉捏成坯,在火中炼成身骨硬朗的茶具;茶叶放入茶具中,冲入水,茶与泥土以这种方式相拥、缠绵……陶瓷与茶相契合,因为它们都从泥土中生发。

老瓷茶杯是茶桌上的极奢器物,尤其是那些釉色润洁如玉,制作于中国陶瓷史上熠熠闪光时代的茶杯。使用这样器物的人,往往嗜茶,也爱古物。唐代玉一样莹润的瓷茶盏、宋代的黑釉建盏都曾在那遥远的年代里独领风骚,但离我们太远了……中国人现代的饮茶方式始于明代散茶大兴之时,明清茶器无疑比兔毫建盏等唐宋茶器更令我们感到切。白瓷、青花、斗彩、粉彩、颜色釉……一个小小的老茶杯推在手中,比任何器物都更能引发人们怀古的幽思,令我们有穿越感——茶汤在你心中安睡了几多春秋?曾经有谁把你这样擎在手心?


《绿野仙踪》 一部关于勇气、智慧与归途的经典童话 《绿野仙踪》是一部由美国作家弗兰克·鲍姆创作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首次出版于1900年。这部充满想象力的小说,讲述了名叫多萝西的孤女,与她的小狗托托,在一次突如其来的龙卷风中,被吹离了她位于堪萨斯州的农场,意外来到一个神秘而奇幻的国度——奥兹国。 故事的开端:意外的旅程 故事始于堪萨斯州一片贫瘠的农场。多萝西生活在叔叔婶婶的身边,日子虽然平淡,但她拥有善良的心灵和忠诚的小狗托托。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龙卷风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房屋被卷起,多萝西和托托也随着房屋一同升空,在狂风中颠簸,最终降落在了奥兹国。 这里与她熟悉的堪萨斯截然不同。天空是蔚蓝的,大地是翠绿的,空气中弥漫着奇特的香气。她降落的地方,正是邪恶的东方女巫的领地。多萝西的房屋正好压死了这位女巫,这也让生活在奥兹国北方的人们摆脱了长久以来的压迫。北方女巫在去世前,将一双银鞋(在电影版本中改为红宝石鞋)留给了多萝西,并告诉她,只有找到住在翡翠城里的奥兹国大魔法师,他或许能帮助她找到回家的路。 踏上黄砖路:寻找奥兹的传奇 怀揣着回家的愿望,多萝西穿上了银鞋,踏上了通往翡翠城的神奇黄砖路。一路上,她并不孤单。在路途中,她先后遇到了三个同样在寻找奥兹大魔法师帮助的朋友: 稻草人: 他渴望获得一颗聪明的大脑,因为他认为自己虽然拥有稻草填充的身体,却笨拙而无法思考。 铁皮樵夫: 他曾是一个真正的樵夫,但一次意外中,他失去了一切肢体,被铁皮替换。由于常年没有得到上油,他现在身体僵硬,无法自由活动,他渴望得到一颗能使他重新活动的心。 胆小的狮子: 他拥有强大的体魄和尖牙利爪,却胆小如鼠,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吓得瑟瑟发抖。他梦想获得勇气,成为真正的森林之王。 多萝西和她的伙伴们,一同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他们穿越险峻的山脉,躲避凶猛的野兽,甚至还要面对邪恶的西方女巫的阻挠。黄砖路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也正是这些经历,磨砺了他们的意志,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前行的决心。 翡翠城的秘密:奥兹大魔法师的真相 历经千辛万苦,他们终于抵达了宏伟壮丽的翡翠城。这座城市被无数的翡翠所装饰,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在翡翠城的居民的指引下,他们见到了传闻中的奥兹国大魔法师。然而,这位神秘的魔法师并没有立刻答应他们的请求。他要求他们去消灭邪恶的西方女巫,才能实现他们的愿望。 为了完成任务,他们再次踏上征程。这一次,他们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西方女巫拥有强大的魔法,屡次派出狼、乌鸦和蜜蜂来攻击他们,甚至还驱使了一群被控制的猴子来抓捕他们。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多萝西凭借着偶然的机会,用一桶水将西方女巫化为了灰烬,成功解除了她的威胁。 当他们带着西方女巫的魔杖回到翡翠城时,却发现事情并非如他们想象的那样。他们并没有见到传说中神通广大的奥兹大魔法师,而是发现他只是一个来自奥马哈的普通人,他利用各种道具和诡计,制造了自己是伟大魔法师的假象,以欺骗奥兹国的人民。 发现内心的力量:勇气、智慧与爱 尽管奥兹大魔法师的真实身份令人失望,但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帮助多萝西和她的朋友们。他答应为稻草人制作一个“大脑”,为铁皮樵夫制作一颗“心”,为胆小的狮子制作一种“勇气”。他用小羽毛、针线和丝绸制作的“大脑”,用锯末和针线组成的“心”,以及一种象征勇气的药水,成功地让稻草人、铁皮樵夫和胆小的狮子相信自己已经获得了他们所渴望的东西。 令人惊奇的是,从他们饮下“药水”并接受“新器官”之后,稻草人开始说出有条理的言语,铁皮樵夫的心脏开始跳动,胆小的狮子也变得勇敢起来。这让他们意识到,他们一直以来所寻找的,其实早已存在于自己的心中。智慧、爱和勇气,并非外来的恩赐,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潜能。 归家的旅程:银鞋的魔力 至于多萝西,奥兹大魔法师也想尽办法帮助她回家,但最终并没有成功。就在多萝西感到绝望的时候,北方女巫再次出现。她告诉多萝西,她一直佩戴的银鞋,拥有强大的魔力,只要朝着想要去的地方,念出指令,就能将她带回。 多萝西这才明白,回家的关键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她依依不舍地与她的朋友们告别,在吻别了她的伙伴们之后,她紧紧握住银鞋,许下了回家的愿望。一阵神奇的光芒闪过,她和托托瞬间回到了堪萨斯州的农场。 《绿野仙踪》的启示 《绿野仙踪》不仅仅是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童话故事,它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多萝西的旅程,象征着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探索和寻找。她和她的朋友们,从各自的不足出发,通过共同的经历和相互的扶持,最终发现了自身隐藏的潜力和价值。 勇气: 胆小的狮子最终学会了勇敢,并不是因为他得到了外来的勇气,而是因为他在一次次危难中,选择面对恐惧,保护朋友,从而证明了自己的勇气。 智慧: 稻草人以为自己愚笨,但他在旅途中展现出的思考和判断,以及他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都证明了他并不缺乏智慧。 爱与归属: 铁皮樵夫渴望得到一颗心,实际上,他对朋友的关怀和忠诚,早已展现了他内心的温柔和爱。而多萝西最深切的愿望,是回到温暖的家,这正是对爱和归属最真挚的渴望。 这部小说以其生动的人物塑造,精彩的情节设计,以及充满哲理的内涵,成为了世界儿童文学的瑰宝。它鼓励读者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勇敢地追求梦想,并在人生的旅途中,发现爱与成长的真正意义。奥兹国的黄砖路,就像我们的人生道路,充满了挑战,但也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也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插图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完全超越了我对传统茶叶书籍的刻板印象。我购买的那个版本,采用了一种非常考究的纸张,拿在手里有种温润的手感,油墨的印制清晰细腻,即便是用来展示细微的茶叶形态和茶汤色泽,也丝毫没有失真。特别是关于不同茶类“干茶形态”的特写照片,简直是艺术品。你看那白毫银针的毫毛,那铁观音的卷曲度,每一张图都仿佛能让你用眼睛“尝”到茶叶的质感。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一种茶的第一印象就来自于它的外观,这本书通过高质量的图像,极大地弥补了文字描述的局限性。而且,书中对茶文化中“美学”的探讨也相当到位,比如茶席的布置、花器的选择,它巧妙地将实用性知识与东方传统美学结合起来,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既贴近生活又富有格调的茶事审美范本。

评分

这套关于中国茶文化的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茶道懵懂的新手量身定制的入门指南。我原本对茶的认识仅限于超市里那些花花绿绿的包装袋,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错过了一个多么博大精深的宝藏世界。作者的叙述非常平实,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专业术语,读起来非常舒服。比如,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地域的茶树品种,它们生长的气候、土壤条件如何影响了最终的口感,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直观。我记得有一段专门讲了绿茶的“杀青”工艺,那种火候的拿捏、时间的掌控,读完后我仿佛能闻到那股刚出锅的清香,对每一杯清茶都充满了敬意。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讲了茶的“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茶的“为什么”。比如,为什么有些茶要发酵,有些则不能?这背后的化学变化和历史传承,都被阐述得深入浅出。以前喝茶只是解渴,现在则变成了一种带着探寻和理解的享受。这本书让我对茶的“身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田间到茶杯,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

评分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于“茶史”的梳理,那种宏大叙事下的细节把控力,实在让人佩服。它不像一些历史读物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将茶叶从西南的古老起源,如何一步步走向全国,乃至传播到世界各地,讲述得如同史诗般波澜壮阔。作者没有回避历史上关于榷茶、茶马古道等复杂的社会经济议题,而是将其有机地融入到饮茶习惯的演变之中。我特别喜欢它对“宋代点茶”和“明代瀹饮”两种主流方式的详细对比。这种对比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是文化心理层面的——它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对待“饮品”这件事的不同态度和审美追求。读完这部分,我对自己平时泡茶的方式,甚至对我们今天追求的“自然本味”,都有了一种更深的历史纵深感。它让我明白,我们今天所习惯的泡法,不过是漫长历史长河中的一种特定阶段的产物。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它对“日常品鉴”的指导上。它没有把我推向遥不可及的“茶圣”境界,而是非常接地气地教我如何在家中,用最普通的设备,喝到一杯好茶。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解了“如何识别和应对常见的茶叶缺陷”,比如为什么有的茶会有“陈味”,或者“火功不足”的表现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购买和冲泡过程中最容易遇到的困惑,而这本书提供了清晰的诊断思路和纠正方法。我根据书中的建议,重新审视了我常买的一款普洱熟茶,发现它所谓的“醇厚”其实夹杂着一些仓味,及时调整了储存环境。这不仅仅是省钱,更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主动掌控。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且博学的茶艺导师,它教会的不仅是“如何做”,更是“如何观察”和“如何思考”,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消费者,变成了一个有主见、有鉴赏力的茶饮探索者。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茶友,我原以为市面上关于茶的书籍大多是老生常谈,无非是重复讲解“乌龙茶是半发酵茶”这类基础知识。然而,这本书在对基础知识的梳理之外,展现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广度和深度。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茶具与茶事仪轨的论述部分。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了紫砂壶、盖碗、茶海这些器具的形制,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不同材质、不同造型的茶具是如何与特定茶类相互作用,以达到最佳品饮体验的。书中对于“水温与茶汤转化”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结合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经验总结,让我对冲泡环节的掌控有了质的飞跃。我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了泡红茶的水温和浸泡时间,结果发现原本略显单薄的茶汤变得醇厚饱满,层次感一下子丰富起来。此外,书中对历代文人墨客饮茶情境的描摹,也让冰冷的知识点变得有血有肉,读来令人神往,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雅集盛行的年代,体会那种“一盏清茗酬知己”的意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