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完全音乐理论教程 第二版 |
| 作 者: | 斯蒂芬G雷兹 |
| 定价: | 168.00 |
| ISBN号: | 9787540477608 |
| 出版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 开本: | 16 |
| 装帧: | 精装 |
| 出版日期: | 2016-8-1 |
| 印刷日期: | 2016-8-1 |
| 编辑推荐 |
| 朱丽亚音乐学院音乐理论与分析系主任斯蒂芬?雷兹(原文)教授编著,牛津大学出版社授权翻译出版。当今,该书已作为朱丽亚音乐学院、伊斯曼音乐学院等欧美音乐院校音乐理论公共课的必修教材,同时也引起国内教学界的高度关注,多次被音乐专业人士所大力推荐。该书由武汉音乐学院孟酋教授、巫娜女士联袂翻译,历时7年终于完成,现已由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中文版。 |
| 内容介绍 |
| 《完全音乐理论教程》一开始就全面介绍了基础知识,包括探讨旋律的写作与分析、等级制,以及对位类型。除了自然音与变化半音规程外,调性传统的其它因素也得到了全方位的论述,包括很小的曲式结构(即:动机、乐句、乐段,以及句式)和大型的曲式(二段曲式、三段曲式、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以及十八世纪与十九世纪调性音乐实践之间的风格差异。 所有的概念都是出现在其常见的音乐语境中,然后立即通过大量的演唱、写作、分析、听曲,以及演奏练习进行强化。这些练习从被动的写作、听曲,和实际操作(如辨识、改错,以及对比)到主动的理解(如非数字低音、旋律的和声配置,以及模句写作),精心设计,拓展这些技能引导学生从认同直到创作。 理论性上来说《完全音乐理论教程》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基础乐理、复调、曲式理论等内容以综合的思路在进行呈现。改变了先上基础乐理,然后是和声、复调、曲式,并且都是不同课程的现状,而是把它们有机地整合到了一起。另外,此教程内容丰富的实践性更是令人称道,一改很多音乐学习者和声课程学完只会标记一些纵向上的和弦级数,做一些简单四部和声写作的学习效果。本教程不仅教会学生做这些,更重要的是,它运用了大量的音乐实例阐明了所学音乐理论在实际音乐作品中的具体用法。学习者可以通过对这些音乐作品的聆听与分析,真正帮助自己对音乐作品的了解。 |
| 作者介绍 |
| 斯蒂芬·雷兹(Steven Laitz) 朱丽亚音乐学院音乐理论与分析系教授、系主任 (Professor and Chair of Music Theory and Analysis, The Juilliard School) 朱丽亚音乐学院负责课程项目的院长助理 (Assistant Dean for Curricular Initiatives, The Juilliard School) 盖尔·博伊德·德·斯特乌林斯基音乐理论教育中心主任 (the Gail-Boyd de Stwolinski Center for Music Theory Pedagogy), 音乐理论教学在线的执行编辑(Executive Editor, Music Theory Pedagogy Online) |
这本书真是太棒了,我终于找到了我一直在寻找的那种深入浅出的音乐理论指南。它不仅仅是罗列枯燥的规则和术语,而是真正做到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那些看似复杂的和声进行时,是如何巧妙地结合具体的音乐实例来阐述的。读完前几章,我就感觉自己对那些老音乐家作品中的“灵光一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它对位法的部分,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令人望而生畏的语气,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一步步引导你领悟其中的精妙之处,让我不再觉得那是遥不可及的学术高墙,而是触手可及的创作工具。我甚至开始尝试在自己的小练习中运用这些新学的技巧,效果立竿见影。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也非常用心,阅读体验极佳,让人在学习的苦闷中总能找到一些视觉上的慰藉,这点对于长时间面对乐谱和文字的人来说太重要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真正提升演奏和理解深度的宝典。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每一个章节的结尾,它不像一本教科书那样在理论讲解后就戛然而止,而是提供了一系列的“实践挑战”或者“思考任务”。这迫使读者必须走出书本,真正去面对真实的作品。我尤其喜欢它探讨的关于“色彩”和“张力”的章节,这些非常主观的音乐元素,往往是理论书最难量化的部分。然而,作者通过精妙的语言描述和恰当的范例选取,成功地将这些“感觉”转化为可以分析和复用的技术手段。它教会我如何有意识地去“设计”情绪,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感觉”的偶然性。这本书已经不再是我的工具书,更像是我的创作伙伴,每当我面对一个空白的乐谱时,我都会翻开它,寻找那种能点燃灵感的火花,它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标价。
评分我对比了手上好几本不同年代的音乐理论著作,坦白说,这本书在处理现代和声语言时展现出的敏锐洞察力是其他书籍无法比拟的。它没有停留在对古典时期规范的机械重复上,而是勇敢地将目光投向了二十世纪乃至更晚期的音乐语汇。对于那些对印象派、十二音体系或者爵士和声感到困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稳健且充满逻辑性的入口。它不回避复杂性,但处理复杂问题的方式极其巧妙,总是能找到一个最符合人类直觉的切入点。作者似乎非常理解现代音乐学习者所面临的知识碎片化问题,所以他提供了一个高度整合的知识体系,让你看到所有看似不相关的流派是如何在更宏大的音乐发展脉络中相互关联的。读完后,我对“什么是创新”有了全新的定义。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预期的同类教材。市面上很多理论书要么过于侧重学院派的严谨性而脱离实际应用,要么就是流于表面,只教你“是什么”而不告诉你“为什么”。而这本则完美地找到了那个黄金平衡点。它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不像是在“教”你,更像是在“分享”一种看待音乐的全新视角。尤其是在谈到曲式分析时,它提供的分析框架非常实用,我能清晰地看到一部交响乐是如何呼吸、如何构建情感高潮和低谷的。我过去总是在听音乐时感到信息过载,现在,我能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剥开作品的结构,欣赏到其内部逻辑的完美。虽然内容量很大,但作者的笔触依然保持着一种令人信服的清晰度,即便是第一次接触某些高级概念,也能通过其严谨的逻辑链条顺利跟上。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从“演奏者”蜕变为“思考者”的音乐人。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对“听觉训练”和“理论认知”之间鸿沟的弥合。我们都知道,光靠眼睛看是学不会音乐的,但很多理论书恰恰忘记了这一点。这本书的设计理念显然是反传统的,它非常强调将读到的知识立即转化为耳朵能够识别和辨认的能力。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新的调式或和弦特性时,似乎都预设了一个配套的听觉练习,这种无缝衔接极大地加速了我的内化过程。过去我需要花大量时间去“琢磨”某个声音的性质,现在,只要读完那一小节的解释,我立刻就能在脑海中清晰地“听到”它所描述的效果。这种即时反馈机制,让学习过程不再是抽象的符号游戏,而是生动的听觉体验。这对于任何希望提升即兴能力或配器能力的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利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