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留意了乐谱中关于音色和力度记号的处理。令人欣喜的是,如前所述,这本书几乎保留了巴赫创作时的极简记号,这与当前一些强调“浪漫派式”演奏的钢琴教材形成了鲜明对比。例如,巴赫要求“piano”或“forte”的地方极其稀少,这迫使演奏者去依赖巴赫音乐内在的结构逻辑——即通过声部进入、模仿和终止来自然地划分乐句和建立层次感。然而,这种极简风格对教材的定位提出了疑问:它是否更适合作为“研究用本”而不是“普及用教材”?对于一个刚接触《平均律》的学生来说,这种极端的“留白”很可能导致演奏听起来单调、缺乏层次感,因为他们尚未掌握如何通过触键和节奏微调来构建声音的动态变化。因此,对于普通钢琴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的“原作版”属性反而成为了一道门槛,它要求学习者必须先具备一定的音乐成熟度,才能在其中挖掘出真正的音乐宝藏,否则,它可能只是被当作一本枯燥的“音符堆砌集”束之高阁。
评分这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的“JSBACH原作版”,拿到手上就有一种庄重感。封面设计简洁大气,米白色调配上古典的字体,透着一股德奥音乐的严谨与深邃。我主要关注的是它的版本学考量和乐谱清晰度。作为一名正在深入学习巴洛克键盘音乐的琴童家长,我们对“原作版”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出版社对底本的选择和处理。很遗憾,在这本书里,我没找到关于所选底本(比如是Busoni版、Landowska版还是现代校订本)的详细说明,也没有提供任何关于指法、踏板标记的源头追溯。这对于追求“原作精神”的演奏者来说,多少有些美中不足。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清晰的指法对比,或者至少是说明哪些标记是后人添加的,哪些是基于巴赫手稿的推测。不过,就排版而言,乐谱的行距适中,五线谱的打印质量非常高,即便是快速的跑动和复杂的对位声部,也能保持清晰可辨,这在练习时能有效减少阅读错误,提高效率。虽然在版本考证方面略显保守,但作为日常练习和初步学习的教材,其清晰度和耐用性是值得肯定的。
评分对于那些已经对巴赫键盘音乐有深刻理解,并且拥有自己一套成熟演奏体系的资深钢琴家而言,或许这本书的价值才能被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对我个人而言,我更看重的是它在诠释自由度上带来的空间。当我翻到那些更复杂的赋格曲时,比如降E小调或升F小调的赋格,我发现乐谱的简洁反而成了一种解放。它没有被任何一位权威演奏家(比如古尔德或什穆伊洛维奇)的个人风格所束缚。这意味着,我必须完全依靠自己的耳朵和对巴赫对位法的理解,去构建声部间的逻辑关系和织体密度。这种“无引导”的体验,就像是站在一幅只勾勒了轮廓的素描前,需要自己去填充色彩和光影。这种对演奏者主动思考能力的激发,是当前许多过度标记的教材所欠缺的。它挑战你,让你必须成为自己最好的导师。
评分我尝试用这本书来为我正在准备考级的学生做准备,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实用性和技术性指导上,提供的支持非常有限,这让我感到有些困惑。例如,在C大调前奏曲(BWV 846)这样的入门曲目中,巴赫的音乐虽然看似简单,但其声部线条的处理和触键的颗粒感要求极高。然而,这本书的内页中,除了标准的音符和休止符,几乎看不到任何有益于提升演奏理解的辅助信息。对比我手边另一本带有详细分析和历史背景介绍的欧版《平均律》,人民音乐版的这本显得过于“纯粹”了——如果“纯粹”意味着缺乏对学习者的引导。对于初学者或需要明确指导的阶段,乐谱上的空白让人不知所措,他们可能无法自行分辨出不同声部的强弱对比或何时该使用触键的变化。它更像是一份高度忠实的印刷品,而非一本教学用书。所以,我更倾向于将它视为一个“裸乐谱”存档,而不是一本能够全程陪伴学习者成长的教材。
评分从物理层面上讲,这本书的装帧质量虽然看起来坚固,但实际使用起来暴露了一些问题。它采用了典型的骑马钉装订,翻开时书脊处的拉伸感非常明显。当弹奏到那些横跨双页的大跨度琶音或需要连续翻页的复杂段落时,我必须非常小心翼翼地按住书页,以防过度翻折造成脱页。更要命的是,由于是“原作版”,其开本尺寸似乎是严格遵循了某个标准,但对于现代钢琴架的放置空间来说,有时略显拥挤。尤其是双手在键盘高音区和低音区同时快速切换,需要频繁低头看谱时,书页的角度和反光有时会造成干扰。如果人民音乐出版社能在再版时考虑采用胶装或更平整的装订方式,并稍微增加纸张的哑光处理,将极大地提升演奏体验的舒适度和持续性。目前来看,它更适合于在琴房静止的谱台上,而不是在演出或需要频繁携带移动的场合使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