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号称“全国通用”的教材,拿到手上的时候,那种期待感瞬间就烟消云散了。首先,从装帧设计上看,实在是太朴素了,简直就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印刷品,封面设计毫无美感可言,油墨味还挺重,让人不禁怀疑其作为考级用书的专业度。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一般,摸上去有点粗糙,印上去的谱子,有些地方的五线谱线条不够清晰锐利,对于初学者来说,分辨一些细微的音符记号和演奏指示都有点吃力。更别提那些理论部分的插图和示例,排版混乱,字体选择也让人眼花缭乱,根本没有考虑到长时间阅读的舒适性。我原本以为作为学院派的官方教材,至少在视觉呈现上会更严谨一些,但现在看来,它更像是一份匆忙赶工出来的内部资料,实在是对不起它所标榜的“正版”和“考级”这两个沉甸甸的名头。如果能投入更多心思在版式设计和印刷工艺上,哪怕只是提升一下纸张的触感,都会让学习体验提升一个档次。
评分再说说伴奏和示范材料的缺失,这对于考级曲目学习来说简直是个硬伤。长号作为一件对节奏和与乐队配合要求极高的乐器,教材中提供的所有练习曲和考级曲目,几乎都是孤零零的单行谱面,没有附带任何音频资源,无论是伴奏示范还是演奏范例。这对于自学或者没有经常面对面得到专业指导的学生来说,简直是灾难性的。比如某些协奏曲选段,如果不知道专业演奏者是如何处理乐句的呼吸点、重音的倾向性,完全只能靠自己想象,很容易走入误区,而一旦养成错误的习惯,后期纠正的成本就会非常高昂。市场上的很多非官方教材,都会配套提供高质量的MP3或二维码链接,方便考生对照练习,这本“官方”教材却对此避而不谈,这无疑是对考级流程中“听觉训练”这一重要环节的漠视。
评分教材中对于考级曲目的选择和标注也显得有些陈旧和保守。虽然考级曲目体系的变动相对较慢,但一些经典曲目在演奏技法上的现代解读和处理方式,这套教材似乎并未能及时跟进。我翻阅了十级的部分曲目,发现它们大多是基于几十年前的教学思路来呈现的,对于一些当代作曲家为长号创作的、更具现代和实验性的曲目则完全没有涉猎。这使得学习者在准备考级时,可能只掌握了一套“过时”的演奏标准,一旦未来考级委员会更新了对音乐表现力的要求,他们就会处于被动。此外,对于曲目中一些比较晦涩的意大利文或德文演奏术语,教材只是简单地提供了中文直译,缺乏对这些术语背后音乐情感内涵的细致解释,使得学生们往往只能做到“形似”而难以达到“神似”。
评分从长远来看,作为一本“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教材,它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它更像是一本专门服务于“通过考试”的工具书,而非一本可以陪伴演奏者长期成长的艺术指南。教材的重点完全集中在技术动作的规范化和曲目片段的准确性上,对于长号作为一件极富表现力的铜管乐器所应具备的音乐思维培养,如即兴能力、视奏能力(除了考试规定的视奏部分),以及更广泛的管弦乐合奏知识,几乎是空白。学习完这套教材,学生可能成功通过了十级考试,但一旦离开考级环境,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自主选择曲目进行深入研究,也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的技巧灵活运用于不同风格的音乐中。这套书的价值,似乎仅停留在了“拿到证书”的那一刻,后续的音乐生命力培养则完全需要学习者自行摸索。
评分关于教材内容的编排逻辑,我感觉有些跳跃和脱节。这套教材声称覆盖了从八级到十级的难度进阶,但实际上,从八级到九级,乃至九级到十级之间的技术跨度处理得非常生硬。比如,八级结尾处要求掌握的某个连奏技巧,到了九级开篇,几乎没有任何铺垫和渐进练习,直接就抛出了一个速度快两倍、音域更广的练习曲目,让人感觉像是被教练“揎”上了陡坡,完全没有给足缓冲时间去消化和巩固前一阶段的成果。而一些本该在高级阶段详细解析的演奏风格问题,比如巴洛克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长号音色的细微差别,教材里只是寥寥数语带过,完全没有深入的示范或历史背景介绍,使得学习者在理解音乐语汇时缺乏深度和广度。这种“填鸭式”的知识点堆砌,使得学习过程更像是一种机械的应试训练,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熏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