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近代國人對西方體育認識的嬗變:(1840~1937)
定價:43.0元
作者:張曉軍著
齣版社:東北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68103183
字數:
頁碼: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通過梳理1840年到1937年這一曆史時期,近代中國社會各個階層對於西方傳入的體育活動認識與理解的變化過程,來分析與解釋當前我國各種體育觀念形成的曆史原因,並進一步以西方體育為切入點來探討近代以來我國對西方文化的移植以及本土化的相關問題。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覺得,體育不僅僅是身體的鍛煉,它更是一種文化符號,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種精神象徵。這本書的題目《近代國人對西方體育認識的嬗變:(1840~1937)》,恰恰抓住瞭這一點。從1840年那個屈辱的年代開始,中國逐漸被迫打開國門,西方文明以各種形態湧入,其中自然也包括瞭他們引以為傲的體育運動。想想看,在那個羸弱的年代,西方那些強健的身體,那些充滿力量的比賽,對於當時的國人來說,會是一種怎樣的衝擊?是不是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國人身體上的孱弱和民族精神上的萎靡?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挖掘,從最開始的“洋玩意兒”到後來的“強國利民”的工具,這個轉變過程一定充滿瞭戲劇性。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探討,是哪些具體的西方體育項目,例如足球、籃球、田徑,是如何被引入中國的?是通過傳教士的介紹,還是通過留學生的帶迴,亦或是通過早期在通商口岸的展覽?這些體育項目的引入,又在當時的社會層麵激起瞭怎樣的反應?是僅僅停留在少數精英階層的玩樂,還是逐漸擴散到更廣闊的社會群體?書中對“認識的嬗變”的解讀,我想一定不隻是簡單的褒貶,而是包含瞭從排斥、好奇、模仿到反思、批判、融閤的復雜心理過程。它會如何揭示,在民族危亡的背景下,體育在中國人的眼中,從一種娛樂活動,逐漸演變成瞭一種關乎民族復興、身體健康、甚至國傢強盛的重要領域?我希望書中能通過大量的史料和案例,描繪齣這一轉變過程的清晰脈絡,讓讀者能夠深刻體會到,體育在中國近代史中的獨特地位和意義。
評分《近代國人對西方體育認識的嬗變:(1840~1937)》這個書名,對我來說,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那個波瀾壯闊的近代中國曆史的另一扇窗。1840年,那一聲炮響,帶來瞭屈辱,也帶來瞭衝擊;1937年,烽火連天,民族危亡之際。在這兩個關鍵節點之間,西方體育的引入與發展,無疑是中國社會轉型的一個縮影。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界定“認識的嬗變”的。它僅僅是指觀念上的變化,還是也包含瞭實踐上的轉型?比如,從最初對網球、足球等陌生遊戲的圍觀,到後來學校裏普遍開設體育課,再到全民健身的熱潮興起。我想,這種認識的演變,必然是一個充滿矛盾和張力的過程。書中是否會通過大量的史料,比如當時的報紙、雜誌、迴憶錄,來呈現齣這種真實的“嬗變”?我想,它一定不會是平鋪直敘的,而是會觸及到當時社會的方方麵麵。例如,西方體育是如何與中國的傳統習俗、宗教信仰發生碰撞的?又是如何與當時的政治思潮、教育改革緊密聯係的?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揭示,在國破傢亡的邊緣,體育是如何從一種“奢侈品”或“消遣品”,轉變為一種“救國利民”的“戰略資源”的。這本書,在我眼中,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體育的書,更是關於一個民族在劇烈變革時期,如何調整自身,如何尋找力量,並最終書寫自己命運的生動史詩。
評分《近代國人對西方體育認識的嬗變:(1840~1937)》這個書名,讓我眼前浮現齣瞭一幅幅曆史畫捲。1840年的鴉片戰爭,標誌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而1937年的七七事變,則將中國推入瞭全麵的抗日戰爭。在這風雨如晦的百年間,西方體育作為一種外來文化,是如何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逐漸被國人所認識,所接受,並最終發生深刻的“嬗變”的,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故事的題目。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描繪這種“認識的嬗變”的。它會不會從國人最初對西方體育的陌生、排斥,甚至是誤解開始講起?比如,認為它是“不務正業”的玩意兒,或者隻是少數達官貴人的消遣?然後,隨著西方文化和思想的深入,國人如何逐漸認識到體育在強身健體、培養國民精神方麵的作用?我想,書中一定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需要大量的曆史細節來支撐。比如,當時的報刊雜誌是如何報道體育的?學校教育中是如何引入體育課程的?哪些重要的曆史人物,比如教育傢、思想傢,他們對體育的看法是如何變化的?又有哪些體育賽事、體育團體,在中國近代曆史上留下瞭重要的印記?我特彆想知道,在國傢民族危難深重之時,體育是如何被賦予“救亡圖存”的意義的。這種認識的轉變,不僅僅是關於體育本身,更是關於一個民族在內外壓力下,如何重新審視自身,尋找力量,並為未來奮鬥的深刻寫照。這本書,給我一種預感,它不僅僅是關於曆史的陳述,更是一種對中國人民精神探索曆程的生動展現。
評分當我看到《近代國人對西方體育認識的嬗變:(1840~1937)》這個標題時,腦海中立即勾勒齣瞭一幅宏大的曆史圖景。1840年,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起點,而1937年,一個民族的生死存亡擺在眼前。在這接近一個世紀的動蕩與變革中,西方體育,這個原本與中國傳統文化截然不同的概念,是如何被引入,被理解,又如何經曆瞭從被忽視到被重視,從被模仿到被創新的“嬗變”過程,這本身就是一段極富吸引力的敘事。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認識的嬗變”這一核心主題。它是否會從最初的“奇技淫巧”的認知,到後來的“強身健體、救亡圖存”的工具,再到最終的“國民精神”的塑造?我想,這種認識的轉變,絕非一蹴而就,而是受到當時社會、經濟、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書中是否會通過具體的曆史人物、事件,來生動地展現這一過程?例如,早期傳教士帶來的體育活動,留學生在海外的經曆,以及在民族危機麵前,體育如何被提升到國傢戰略的高度?我非常想知道,在不同時期,不同階層的人們,對西方體育的態度是如何演變的。例如,知識分子、軍閥、普通民眾,他們各自的理解和參與方式會有何不同?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在講述體育史,更是在描繪一個民族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如何重新審視身體,重塑自我,並最終走嚮復興的深刻曆程。它必然會涉及大量鮮為人知的曆史細節,勾勒齣那個時代中國人民的睏惑、掙紮與覺醒。
評分這本《近代國人對西方體育認識的嬗變:(1840~1937)》的標題本身就充滿瞭學術的厚重感,我拿到手的時候,腦子裏 immediately 閃過無數個關於那個動蕩年代的畫麵。1840年,那是個讓無數中國人屈辱的起點,而1937年,又是另一個血與火的開端。在這近百年的時間跨度裏,西方體育,這個在當時國人眼中或許是“奇技淫巧”或是“異端邪說”的東西,是如何一步步滲透,又如何被理解、被接納、甚至被改造的,這其中必然蘊含著極其復雜而引人入勝的社會文化變遷。我尤其好奇的是,體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並非沒有痕跡,比如武術、比如一些民間的健身活動,那麼當西方體育以一種全新的、係統化的姿態齣現時,它與中國本土的身體文化之間發生瞭怎樣的對話?是徹底的取代,還是某種程度的融閤?又或者,這種認識的“嬗變”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時代睏境和民族焦慮?書中對“認識”的界定,我想絕不僅僅是停留在字麵意義上的瞭解,而是涉及到國人對西方文明的態度,對自身民族身體素質的評價,以及對未來發展方嚮的思考。它是否會從最初的抵觸、好奇,到後來的模仿、學習,再到最終的批判性吸收,甚至是中國化改造?每一個階段的“認識”,其背後都應該有深厚的社會、經濟、政治土壤支撐。我期待書中能深入剖析那些關鍵的曆史節點,比如鴉片戰爭後的割地賠款,辛亥革命的浪潮,新文化運動的洗禮,以及抗日戰爭爆發前的民族危亡時刻,這些宏大的曆史事件如何影響瞭國人對體育的看法,又如何在體育的引進和發展中投射齣時代的烙印。讀這本書,感覺不僅僅是在學習曆史,更像是在窺探一個民族在西方文明衝擊下,如何重新審視自身,尋找力量的內心軌跡。
評分當我看到《近代國人對西方體育認識的嬗變:(1840~1937)》這個書名時,心中立刻升起一股對曆史的探究欲望。1840年,一個時代的巨變拉開序幕,而1937年,則是民族命運的嚴峻考驗。在這場席捲整個中國的巨大變革中,西方體育的引入,無疑是其中一個常常被忽略卻意義深遠的部分。我非常好奇,這本書將如何闡述“認識的嬗變”這個核心概念。它是否會描繪齣,國人從最初對西方體育的陌生、質疑,甚至是對其“非我族類”的排斥,到後來逐漸理解並接受,最終將其視為一種提升國民素質、增強國傢力量的重要途徑?我想,這種認識的轉變,必然是一個充滿麯摺和復雜的過程,它會受到當時社會思潮、教育改革、甚至國際局勢的影響。書中是否會通過具體的曆史人物、事件、以及當時的社會評論,來生動地呈現齣這種“嬗變”的軌跡?我尤其想知道,在國傢危亡之際,體育是如何從一種娛樂方式,上升為一種民族精神的象徵,一種抵抗侵略、振興中華的重要力量。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是一部關於體育的曆史,更是關於一個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重新認識身體、認識自我,並最終走嚮獨立和復興的深刻記錄。它一定蘊含著豐富的曆史細節,展現瞭那個時代中國人民的精神探索與時代抉擇。
評分拿到《近代國人對西方體育認識的嬗變:(1840~1937)》這本書,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那句“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句話雖然可能是在這個時間段之後提齣的,但它所蘊含的精神,我想與本書的主題有著深刻的聯係。1840年,屈辱的開端;1937年,民族危亡的序麯。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裏,中國人民承受瞭太多的苦難,而西方體育,作為一個新的事物,是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又如何改變國人對“身體”的固有認知,最終被賦予“強國強種”的時代使命的,這絕對是一個值得深入挖掘的課題。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界定“西方體育”的,是僅僅指那些有明確規則的競技項目,還是也包括瞭相關的健身理念和教育體係?而“認識的嬗變”,在我看來,不僅僅是觀念上的轉變,更可能包含著實際行動上的改變,比如體育社團的興起,體育教育的推廣,以及普通民眾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書中是否會通過具體的曆史人物、事件,來展現這種認識的演變過程?例如,早期那些將西方體育引入中國,並積極倡導的人們,他們的動機是什麼?他們是如何剋服當時的社會阻力?而當國傢的生存受到威脅時,體育又為何能從一種可有可無的娛樂,變成瞭一種關乎民族存亡的重要力量?我期待書中能呈現齣,這種認識的轉變,是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會思潮的交織碰撞中完成的,它背後摺射齣的,是一個民族在尋求獨立和復興道路上的艱辛探索和深刻反思。
評分《近代國人對西方體育認識的嬗變:(1840~1937)》這個書名,像一本打開的陳年舊書,散發著曆史的厚重感。1840年的一個屈辱的開端,1937年一個民族的艱難抵抗,在這近百年的時光裏,西方體育的傳入,無疑給當時的中國社會帶來瞭前所未有的衝擊與變革。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如何描繪這種“認識的嬗變”的。它是如何從最初國人對西方體育的陌生、好奇,甚至是不解,逐漸轉變為理解、認同,並最終將其視為一種重要的社會現象?我想,這種認識的轉變,絕不是孤立的,它必然與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緊密相連。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是哪些具體的社會力量,比如傳教士、留學生、教育傢,在推動這種認識的轉變?又有哪些具體的事件,比如體育賽事的引進、體育教育的改革,成為瞭關鍵的節點?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展現,在國難當頭的歲月裏,體育是如何被賦予“強種救國”的使命的,以及普通民眾對體育的看法是如何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在梳理一段體育史,更是在揭示一個民族在麵對外部衝擊時,如何進行自我認知、自我調整,並最終尋找自身發展道路的深刻過程。它必然充滿瞭時代的印記,也凝聚著無數中國人民的思考與奮鬥。
評分讀到《近代國人對西方體育認識的嬗變:(1840~1937)》這個書名,我就立刻被吸引住瞭。1840年到1937年,這近百年是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時期,而“西方體育”的引入,在我看來,是這場巨變中一個常常被忽視卻又至關重要的側麵。我一直認為,一個民族對身體的認知,對身體的活動,往往能摺射齣其社會的價值觀、文化心理,甚至是國傢的發展方嚮。這本書的價值,我想就在於它能夠係統地梳理和呈現,國人在麵對西方體育時,認識上是如何一步步改變的。從最初的陌生、不解,甚至可能是輕視,到後來的逐漸接受,甚至將其視為強身健體、救亡圖存的手段。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處理這種“認識的嬗變”。它是如何發生的?是哪些社會力量在推動?是哪些具體的事件在催化?比如,傳教士在其中的角色?留學生在西方接受體育訓練後帶迴的理念?還是說,在一次次的對外戰爭失敗後,國人開始反思自身體魄的不足,從而開始重視體育?書中對於“認識”的分析,我想會涉及到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地域的人們的看法,是精英階層的率先擁抱,還是底層民眾的緩慢接納?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曆史細節,比如,最早的體育機構是如何建立的?第一場有組織的體育比賽是怎樣的?當時的報刊雜誌是如何報道西方體育的?這些細節會非常有力量,能夠將宏大的曆史敘事拉近到個體經驗。這本書,我感覺它不僅僅是關於體育,更是關於一個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重新理解身體,理解健康,理解力量,並最終找到自己位置的深刻記錄。
評分讀到《近代國人對西方體育認識的嬗變:(1840~1937)》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湧現齣無數個曆史畫麵:古老的東方與蓬勃的西方,在19世紀中葉的碰撞,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巨變。1840年,是一個分水嶺,而1937年,則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在這段跌宕起伏的近百年裏,西方體育的引入,對於國人而言,無疑是一次全新的,甚至是顛覆性的認知。我非常好奇,這本書究竟是如何解讀“認識的嬗變”這個主題的。它是否會深入剖析,國人從最初對西方體育的陌生、懷疑,甚至是對其背後所代錶的西方生活方式的抵觸,到後來逐漸認識到其在強身健體、培養堅韌意誌、乃至國傢強盛方麵的作用?我想,這種認識的轉變,一定伴隨著大量的社會文化互動,甚至衝突。書中會否通過一些具體的曆史事件,比如早期體育社團的成立、學校體育的推廣、重大體育賽事的報道,來展現這種“嬗變”的軌跡?我特彆希望書中能揭示,在民族危亡的時代背景下,體育是如何被賦予新的意義,從單純的身體活動,上升到一種民族主義的象徵,一種抵抗侵略、振興民族的精神寄托。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部體育史,更是一部關於中國人民如何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重新認識身體、認識自我、並最終尋找民族復興之路的深刻寫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