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1840~1937)
定价:43.0元
作者:张晓军著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68103183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通过梳理1840年到1937年这一历史时期,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对于西方传入的体育活动认识与理解的变化过程,来分析与解释当前我国各种体育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并进一步以西方体育为切入点来探讨近代以来我国对西方文化的移植以及本土化的相关问题。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到《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1840~1937)》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涌现出无数个历史画面:古老的东方与蓬勃的西方,在19世纪中叶的碰撞,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巨变。1840年,是一个分水岭,而1937年,则是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这段跌宕起伏的近百年里,西方体育的引入,对于国人而言,无疑是一次全新的,甚至是颠覆性的认知。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究竟是如何解读“认识的嬗变”这个主题的。它是否会深入剖析,国人从最初对西方体育的陌生、怀疑,甚至是对其背后所代表的西方生活方式的抵触,到后来逐渐认识到其在强身健体、培养坚韧意志、乃至国家强盛方面的作用?我想,这种认识的转变,一定伴随着大量的社会文化互动,甚至冲突。书中会否通过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比如早期体育社团的成立、学校体育的推广、重大体育赛事的报道,来展现这种“嬗变”的轨迹?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揭示,在民族危亡的时代背景下,体育是如何被赋予新的意义,从单纯的身体活动,上升到一种民族主义的象征,一种抵抗侵略、振兴民族的精神寄托。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体育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民如何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重新认识身体、认识自我、并最终寻找民族复兴之路的深刻写照。
评分拿到《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1840~1937)》这本书,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那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虽然可能是在这个时间段之后提出的,但它所蕴含的精神,我想与本书的主题有着深刻的联系。1840年,屈辱的开端;1937年,民族危亡的序曲。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人民承受了太多的苦难,而西方体育,作为一个新的事物,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又如何改变国人对“身体”的固有认知,最终被赋予“强国强种”的时代使命的,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课题。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界定“西方体育”的,是仅仅指那些有明确规则的竞技项目,还是也包括了相关的健身理念和教育体系?而“认识的嬗变”,在我看来,不仅仅是观念上的转变,更可能包含着实际行动上的改变,比如体育社团的兴起,体育教育的推广,以及普通民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书中是否会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事件,来展现这种认识的演变过程?例如,早期那些将西方体育引入中国,并积极倡导的人们,他们的动机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克服当时的社会阻力?而当国家的生存受到威胁时,体育又为何能从一种可有可无的娱乐,变成了一种关乎民族存亡的重要力量?我期待书中能呈现出,这种认识的转变,是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思潮的交织碰撞中完成的,它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民族在寻求独立和复兴道路上的艰辛探索和深刻反思。
评分《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1840~1937)》这个书名,对我来说,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那个波澜壮阔的近代中国历史的另一扇窗。1840年,那一声炮响,带来了屈辱,也带来了冲击;1937年,烽火连天,民族危亡之际。在这两个关键节点之间,西方体育的引入与发展,无疑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缩影。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界定“认识的嬗变”的。它仅仅是指观念上的变化,还是也包含了实践上的转型?比如,从最初对网球、足球等陌生游戏的围观,到后来学校里普遍开设体育课,再到全民健身的热潮兴起。我想,这种认识的演变,必然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张力的过程。书中是否会通过大量的史料,比如当时的报纸、杂志、回忆录,来呈现出这种真实的“嬗变”?我想,它一定不会是平铺直叙的,而是会触及到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西方体育是如何与中国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发生碰撞的?又是如何与当时的政治思潮、教育改革紧密联系的?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揭示,在国破家亡的边缘,体育是如何从一种“奢侈品”或“消遣品”,转变为一种“救国利民”的“战略资源”的。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体育的书,更是关于一个民族在剧烈变革时期,如何调整自身,如何寻找力量,并最终书写自己命运的生动史诗。
评分《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1840~1937)》这个书名,让我眼前浮现出了一幅幅历史画卷。1840年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1937年的七七事变,则将中国推入了全面的抗日战争。在这风雨如晦的百年间,西方体育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逐渐被国人所认识,所接受,并最终发生深刻的“嬗变”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故事的题目。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描绘这种“认识的嬗变”的。它会不会从国人最初对西方体育的陌生、排斥,甚至是误解开始讲起?比如,认为它是“不务正业”的玩意儿,或者只是少数达官贵人的消遣?然后,随着西方文化和思想的深入,国人如何逐渐认识到体育在强身健体、培养国民精神方面的作用?我想,书中一定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需要大量的历史细节来支撑。比如,当时的报刊杂志是如何报道体育的?学校教育中是如何引入体育课程的?哪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比如教育家、思想家,他们对体育的看法是如何变化的?又有哪些体育赛事、体育团体,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我特别想知道,在国家民族危难深重之时,体育是如何被赋予“救亡图存”的意义的。这种认识的转变,不仅仅是关于体育本身,更是关于一个民族在内外压力下,如何重新审视自身,寻找力量,并为未来奋斗的深刻写照。这本书,给我一种预感,它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陈述,更是一种对中国人民精神探索历程的生动展现。
评分读到《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1840~1937)》这个书名,我就立刻被吸引住了。1840年到1937年,这近百年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而“西方体育”的引入,在我看来,是这场巨变中一个常常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侧面。我一直认为,一个民族对身体的认知,对身体的活动,往往能折射出其社会的价值观、文化心理,甚至是国家的发展方向。这本书的价值,我想就在于它能够系统地梳理和呈现,国人在面对西方体育时,认识上是如何一步步改变的。从最初的陌生、不解,甚至可能是轻视,到后来的逐渐接受,甚至将其视为强身健体、救亡图存的手段。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处理这种“认识的嬗变”。它是如何发生的?是哪些社会力量在推动?是哪些具体的事件在催化?比如,传教士在其中的角色?留学生在西方接受体育训练后带回的理念?还是说,在一次次的对外战争失败后,国人开始反思自身体魄的不足,从而开始重视体育?书中对于“认识”的分析,我想会涉及到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的人们的看法,是精英阶层的率先拥抱,还是底层民众的缓慢接纳?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历史细节,比如,最早的体育机构是如何建立的?第一场有组织的体育比赛是怎样的?当时的报刊杂志是如何报道西方体育的?这些细节会非常有力量,能够将宏大的历史叙事拉近到个体经验。这本书,我感觉它不仅仅是关于体育,更是关于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重新理解身体,理解健康,理解力量,并最终找到自己位置的深刻记录。
评分《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1840~1937)》这个书名,像一本打开的陈年旧书,散发着历史的厚重感。1840年的一个屈辱的开端,1937年一个民族的艰难抵抗,在这近百年的时光里,西方体育的传入,无疑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变革。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描绘这种“认识的嬗变”的。它是如何从最初国人对西方体育的陌生、好奇,甚至是不解,逐渐转变为理解、认同,并最终将其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我想,这种认识的转变,绝不是孤立的,它必然与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紧密相连。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是哪些具体的社会力量,比如传教士、留学生、教育家,在推动这种认识的转变?又有哪些具体的事件,比如体育赛事的引进、体育教育的改革,成为了关键的节点?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体育是如何被赋予“强种救国”的使命的,以及普通民众对体育的看法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在梳理一段体育史,更是在揭示一个民族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如何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调整,并最终寻找自身发展道路的深刻过程。它必然充满了时代的印记,也凝聚着无数中国人民的思考与奋斗。
评分这本《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1840~1937)》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厚重感,我拿到手的时候,脑子里 immediately 闪过无数个关于那个动荡年代的画面。1840年,那是个让无数中国人屈辱的起点,而1937年,又是另一个血与火的开端。在这近百年的时间跨度里,西方体育,这个在当时国人眼中或许是“奇技淫巧”或是“异端邪说”的东西,是如何一步步渗透,又如何被理解、被接纳、甚至被改造的,这其中必然蕴含着极其复杂而引人入胜的社会文化变迁。我尤其好奇的是,体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非没有痕迹,比如武术、比如一些民间的健身活动,那么当西方体育以一种全新的、系统化的姿态出现时,它与中国本土的身体文化之间发生了怎样的对话?是彻底的取代,还是某种程度的融合?又或者,这种认识的“嬗变”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时代困境和民族焦虑?书中对“认识”的界定,我想绝不仅仅是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的了解,而是涉及到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对自身民族身体素质的评价,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它是否会从最初的抵触、好奇,到后来的模仿、学习,再到最终的批判性吸收,甚至是中国化改造?每一个阶段的“认识”,其背后都应该有深厚的社会、经济、政治土壤支撑。我期待书中能深入剖析那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比如鸦片战争后的割地赔款,辛亥革命的浪潮,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以及抗日战争爆发前的民族危亡时刻,这些宏大的历史事件如何影响了国人对体育的看法,又如何在体育的引进和发展中投射出时代的烙印。读这本书,感觉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更像是在窥探一个民族在西方文明冲击下,如何重新审视自身,寻找力量的内心轨迹。
评分我一直觉得,体育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它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精神象征。这本书的题目《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1840~1937)》,恰恰抓住了这一点。从1840年那个屈辱的年代开始,中国逐渐被迫打开国门,西方文明以各种形态涌入,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他们引以为傲的体育运动。想想看,在那个羸弱的年代,西方那些强健的身体,那些充满力量的比赛,对于当时的国人来说,会是一种怎样的冲击?是不是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国人身体上的孱弱和民族精神上的萎靡?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挖掘,从最开始的“洋玩意儿”到后来的“强国利民”的工具,这个转变过程一定充满了戏剧性。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是哪些具体的西方体育项目,例如足球、篮球、田径,是如何被引入中国的?是通过传教士的介绍,还是通过留学生的带回,亦或是通过早期在通商口岸的展览?这些体育项目的引入,又在当时的社会层面激起了怎样的反应?是仅仅停留在少数精英阶层的玩乐,还是逐渐扩散到更广阔的社会群体?书中对“认识的嬗变”的解读,我想一定不只是简单的褒贬,而是包含了从排斥、好奇、模仿到反思、批判、融合的复杂心理过程。它会如何揭示,在民族危亡的背景下,体育在中国人的眼中,从一种娱乐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关乎民族复兴、身体健康、甚至国家强盛的重要领域?我希望书中能通过大量的史料和案例,描绘出这一转变过程的清晰脉络,让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体育在中国近代史中的独特地位和意义。
评分当我看到《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1840~1937)》这个书名时,心中立刻升起一股对历史的探究欲望。1840年,一个时代的巨变拉开序幕,而1937年,则是民族命运的严峻考验。在这场席卷整个中国的巨大变革中,西方体育的引入,无疑是其中一个常常被忽略却意义深远的部分。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阐述“认识的嬗变”这个核心概念。它是否会描绘出,国人从最初对西方体育的陌生、质疑,甚至是对其“非我族类”的排斥,到后来逐渐理解并接受,最终将其视为一种提升国民素质、增强国家力量的重要途径?我想,这种认识的转变,必然是一个充满曲折和复杂的过程,它会受到当时社会思潮、教育改革、甚至国际局势的影响。书中是否会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事件、以及当时的社会评论,来生动地呈现出这种“嬗变”的轨迹?我尤其想知道,在国家危亡之际,体育是如何从一种娱乐方式,上升为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一种抵抗侵略、振兴中华的重要力量。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是一部关于体育的历史,更是关于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重新认识身体、认识自我,并最终走向独立和复兴的深刻记录。它一定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细节,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探索与时代抉择。
评分当我看到《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1840~1937)》这个标题时,脑海中立即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历史图景。1840年,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起点,而1937年,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摆在眼前。在这接近一个世纪的动荡与变革中,西方体育,这个原本与中国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概念,是如何被引入,被理解,又如何经历了从被忽视到被重视,从被模仿到被创新的“嬗变”过程,这本身就是一段极富吸引力的叙事。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认识的嬗变”这一核心主题。它是否会从最初的“奇技淫巧”的认知,到后来的“强身健体、救亡图存”的工具,再到最终的“国民精神”的塑造?我想,这种认识的转变,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受到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书中是否会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事件,来生动地展现这一过程?例如,早期传教士带来的体育活动,留学生在海外的经历,以及在民族危机面前,体育如何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我非常想知道,在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们,对西方体育的态度是如何演变的。例如,知识分子、军阀、普通民众,他们各自的理解和参与方式会有何不同?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在讲述体育史,更是在描绘一个民族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如何重新审视身体,重塑自我,并最终走向复兴的深刻历程。它必然会涉及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勾勒出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困惑、挣扎与觉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