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湘·纪念文集 音乐 书籍

金湘·纪念文集 音乐 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金湘
  • 纪念文集
  • 音乐
  • 书籍
  • 音乐家
  • 传记
  • 文化
  • 艺术
  • 回忆录
  • 音乐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品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ISBN:9787519032081
商品编码:29578151864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金湘·纪念文集 音乐 书籍
作者:刘克兰 吕欣
定价:80.0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19032081
印次: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小16开

  内容简介
本文集是为纪念金湘先生,收录了多篇其挚友、同事、亲友、学生等人以及作曲家本人的一些的文章,既表哀思,寄托了对金湘先生的崇敬与怀念,也为世人还原了一个真实、完整的作曲家。

  目录

目录

序1序2.................................................................... ?1

金湘文稿


1.我的人生全部寄托于音乐之中 .............................................. ?003

——写在2015年11月19日金湘作品音乐会之前

2.写在歌剧《日出》演出之前................................................. ?004

3.责任与信仰............................................................... ?006

——谈歌剧《日出》

4.歌剧《日出》音乐解述..................................................... ?011

5.音乐:我的经历,我的思考 ................................................ ?014

——同孙嘉艺的谈话

6.对音乐领域中若干现象的再思考............................................. ?031

7.音乐的“懒汉哲学”批判与“主旋律”平反................................... ?036

——在第六届京沪闽现代音乐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8.“越是民族的,就越是的”?........................................... ?038

9.做什么样的音乐人全靠你自己选择 .......................................... ?040

10.井喷与瓶颈.............................................................. ?042

——在2013中剧论坛的发言提要

11.关于作曲教学的四大件和其他.............................................. ?045

——在第二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提要

12.对话甘璧华:关于和声和其他.............................................. ?048

13.约翰?凯奇札记一则 ...................................................... ?056

14.我写民族交响音画《塔克拉玛干掠影》...................................... ?057

15.写在金湘民族交响作品音乐会之前.......................................... ?064

16.《歌剧情:金湘歌剧、音乐剧作品选段》前言................................ ?066

——?一点说明与提示

17.《绿色的歌——金湘合唱作品选》自序...................................... ?068

18.《绿色的歌——金湘合唱作品选》后记...................................... ?070

19.歌剧《长恨歌》创意提要.................................................. ?072

20.关于歌剧《长恨歌》剧本框架的设想........................................ ?073

——致友人信

21.歌剧《屈原》提要........................................................ ?075

22.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076

——天津版歌剧《白毛女》观后

23.“福建音乐周”观感...................................................... ?080

24.对“福建乐群”的建议.................................................... ?083

25.巨大的成就.....................................


  编辑

今年 12 月,金湘先生去世将届两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为中国音乐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广受尊敬和喜爱的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文联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了本书。

   本书分为三部分。*部分《金湘文稿》,收集了金湘生前出版的两 本文集《困惑与求索——一个作曲家的思考》《探究无限》所不曾收录的文 稿,包括前述两本文集漏收和出版以后写作的文论,以及早年未曾公开发 表的书信、创作提纲和采风笔记等。这些文稿反映了金湘创作和理论活动 的发展历程,是早年踪迹和晚年发展。第二部分《思念之一》收录的 是曾与金湘合作、共事、交往的音乐界、演艺界等各界人士对金湘的追忆 和评论。第三部分《思念之二》是金湘不同时期的学生们对老师的怀念。 本书正文前收录了金湘生平重要的影像资料,基本依时间先后顺序编排, 又因事件主次等因素而有所调整。书后所附数据光盘,收集了金湘一生重 要的代表作,如歌剧《原野》《杨贵妃》选段等,另一方面亦纳入作曲家生 前未曾出版的音乐作品录音。

    金湘作为音乐界的“双栖”人物,其音乐作品和音乐文论都产生了广 泛影响。从他病重到去世后的不到两年间,仅《原野》就在国内外上演了 七次,包括 2015 年 2 月民乐版在新加坡演(叶聪指挥),2016 年 3 月中 国音乐学院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音乐学院在北京联合演出,2016 年 4 月 深圳青年歌剧团在深圳演(杨阳主持,胡咏言指挥),2016 年 7 月清唱 剧版在厦门演出(李成柱主持),2016 年 8 月民乐版由天津歌舞剧院在天 津演出(李稻川导演,徐尚誉指挥),2017 年 4 月和 5 月,改编版和徽派 精华版由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张静导演)和安徽歌舞剧院(孙禹导演)相继在合肥演出。关于金湘创作思想的研究论文和作品分析也络绎不绝,“中 华乐派”的讨论持续展开。我们希望,本书的出版在纪念、缅怀作曲家的 同时,也能为研究他的音乐思想、了解他的音乐实践,以及感受他的为人 和精神,提供多方面的视角和若干生动画面。

    本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了业内许多前辈、金湘的同行和学生们的响应, 他们热情地题词、撰文 , 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文联出版社和有关部门给予 了大力支持。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科研处处长王萃、作曲系书记高 缨以及中国文联出版社社长朱庆、音乐分社总监陈若伟自始至终关注本书 的编辑工作进展情况,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金湘先生的哥哥金陵 先生、挚友刘克兰女士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图文资料并做了很多具体的编纂、 修订工作。值此书稿付梓之际,谨向所有为本书赐稿的作者们,以及为本 书的编辑出版付出努力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诚挚的感谢和敬意。

    本书由刘克兰、吕欣统筹负责,杨金子、魏扬、费鹏、陈诺、李雯参 加了整理工作。曹军军先生担任责任编辑。

   由于水平有限,本书编辑工作中难免错讹和疏漏,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 年 4 月 
 





乐章与沉思:二十世纪中国音乐文存 本书系一套收录了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音乐领域重要学者、评论家、音乐家们所撰写的,涵盖了音乐史论、美学思想、创作实践、教育改革、民族音乐调查与研究等多个维度的精选文集。它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音乐家或某一时期的创作回顾,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多声部的历史叙事,展现中国音乐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探索、挣扎与辉煌。 一、 历史的回响:近代音乐的转型与建构 本卷首先聚焦于二十世纪初,中国音乐如何从传统的宫廷雅乐与民间曲艺体系中逐步脱离,迎接西方近代理论的冲击与融合。收录的文章深刻剖析了“新音乐”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将西方十二平均律体系引入,并改造传统记谱法(如工尺谱、减字谱)的艰辛历程。 重点收录的议题包括: 对“国乐”概念的辨析: 探讨在民族存亡之际,知识分子如何界定“中国音乐”的本质与出路,是复古守旧还是革新融合。多位作者从美学和文化身份构建的角度,论述了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价值与改造方向。 早期音乐教育的实践: 详述了蔡元培、萧友梅等先驱在美育和音乐学教育体系建立初期的努力。这些文献记录了如何将声乐、器乐的科班训练引入现代学堂,以及对西方音乐理论进行本土化翻译与传播的细节。 民间音乐的抢救与记录: 刊载了早期田野调查的报告片段,展示了对江南丝竹、北方锣鼓、以及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初步考察成果。这些记录不仅是音乐学资料,更是珍贵的人文地理学侧影。 二、 理论的锋芒:音乐美学与批评的争鸣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关于音乐理论与美学思想的专题汇编。这一时期的中国乐坛,是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试验场。 对西方作曲技法的引进与消化: 详尽收录了对印象派、表现主义以及后浪漫主义音乐的早期介绍与评论。不同学者对如何运用对位法、和声学等技术手段来服务于中国音乐的表达进行了辩论,这些辩论体现了艺术借鉴的复杂性——既要吸纳先进技术,又不能丧失民族神韵。 革命文艺思潮下的音乐观: 在特定历史时期,音乐被赋予了强烈的社会功能。本部分探讨了“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方针如何影响了作品题材的选择、旋律的风格(如主调音乐的兴起),以及叙事性音乐(如歌剧、大型合唱)的发展。这些文章揭示了艺术的意识形态属性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凸显。 音乐本体论的探讨: 独立出几篇探讨音乐“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文章。一些作者坚守音乐的纯粹性,强调旋律与音色的内在逻辑;另一些则认为,在东方的语境下,音乐的结构必须与文学叙事或舞蹈动作紧密结合。 三、 乐器与演奏的演进 本卷的第三部分侧重于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改良以及演奏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民族乐器的改良历程: 记录了对二胡、琵琶、古筝等传统乐器的结构性改进过程,例如张充和、刘天华等人在乐器定音、音域拓展上的实验。这些改良旨在使民族乐器能够更有效地演奏西方五线谱记写的复调音乐或半音阶音乐。 演奏理论的构建: 首次系统化地整理了传统演奏流派的指法、弓法与气息运用理论。例如,对“韵味”、“腔调”等难以量化的审美体验,尝试用现代术语进行描述和教学,以期实现跨地域、跨代际的稳定传承。 中西乐器的对话: 探讨了民族管弦乐队的组建尝试,分析了竹笛与长笛、中阮与吉他在音色与功能上的互补与冲突,以及这种融合对现代配器法产生的深远影响。 四、 音乐教育与普及的蓝图 最后一部分关注的是音乐在社会层面的传播与普及工作。 面向大众的音乐普及运动: 收录了关于“音乐扫盲”、“劳动号子美化”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文献,反映了知识分子试图通过音乐来提升国民精神面貌的努力。 音乐期刊与评论生态: 梳理了二十世纪数种重要音乐杂志的创刊宗旨、主要栏目设置及其对乐坛舆论的影响力。这些期刊是当时前沿思想得以流通的重要载体。 作曲家的创作心得与反思: 汇集了一些创作家的手记或访谈记录,他们坦陈在借鉴国际潮流与坚守本土情感之间的挣扎,以及对如何创作出“有中国气派的现代音乐”的长期思考。 本书通过跨越数十年的文摘,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充满学术张力的视角,审视中国音乐在现代语境下,如何面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宏大命题,进行自我重塑的过程。它不仅是研究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史的重要文献,也是理解中国近现代文化变迁的一个独特切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泛黄的米白色纸张,触感细腻,仿佛能闻到旧书页里特有的那种淡淡的、混合着尘埃和时光味道的香气。字体排版上采用了典雅的宋体,配合着精美的插图——那些看似随意的钢笔素描,描绘的都是一些老式的留声机、斑驳的乐谱架,以及在昏黄灯光下沉思的音乐家侧影。装帧的工艺很考究,硬壳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沉稳和厚重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的包装,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从拿到手的瞬间,我就感觉到了一种对“纪念”这个主题的尊重与用心。特别是内页的裁切和油墨的均匀度,都体现了出版方在细节上的不马虎,让人在翻阅时,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进行一种仪式感的体验。这种对实体书的致敬,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想起过去那些精心制作的音乐文献,每一页都承载着制作者的匠心。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范围之广,实在令人称奇。它显然不是简单地堆砌名人轶事,而是努力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艺术生态圈。从早期的古典主义大师的某个罕为人知的片段,到某个特定流派革新者的非凡贡献,文集几乎涵盖了音乐史上的多个重要节点。不同作者的视角也带来了极大的丰富性,有的侧重于社会历史背景下音乐的地位变迁,论证了艺术与时代命运的紧密联系;有的则纯粹聚焦于某一具体作品的“解剖”,细致入微地分析其和声进行或对位手法,仿佛在用文字搭建起一座音乐的迷宫,引导读者步入其中,探索其复杂的美学构造。这种多角度的立体呈现,让主题的纪念意义得以深化,不再是单一的赞颂,而是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历史感的审视与继承。它迫使你不断地思考:在这些永恒的旋律背后,究竟蕴含了何种人类共通的情感密码?

评分

阅读体验中,我发现排版和文字的节奏感处理得非常出色,这对于一本关于音乐的书来说至关重要。有些篇章的段落结构非常紧凑,语句短促有力,读起来就像是快速的切分音或附点节奏,充满了内在的驱动力,让人心跳加速,急于知道作者的结论。然而,紧接着可能就会出现一段篇幅悠长、句式复杂的散文,如同慢板乐章般舒展绵延,引导读者进入一种冥想的状态。这种节奏上的变化,巧妙地模拟了音乐欣赏的过程,避免了长篇大论可能带来的审美疲劳。更值得一提的是,每篇文章结尾的处理都非常得体,它们很少以一个突兀的总结收尾,而是常常留下一个开放性的思考空间,仿佛留给听众的,是音乐结束后空气中久久不散的回响。这使得整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先贤的深度对话。

评分

这本书对我个人而言,带来了非常独特的“聆听”体验。我通常在阅读时是沉浸于文本的逻辑推演中,但这次,文字却不断地在我脑海中“自动配乐”。每当我读到描述某位音乐家创作灵感迸发的场景时,我几乎能“听见”那些被文字唤醒的旋律片段在耳边环绕。这种跨媒介的感知耦合,是这本书最令人惊喜的魔力所在。它不是枯燥的理论手册,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情感载体。通过这些真挚的文字,我感受到了音乐家们在面对创作困境时的挣扎,以及最终突破藩篱时那种近乎宗教般的狂喜。这让我对音乐本身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它让我意识到,所有的艺术形式,最终都殊途同归,都在努力捕捉和定格那些稍纵即逝的、关于存在与意义的终极追问。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文字的深度与旋律的广度。

评分

阅读这本厚厚的文集,我的心情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旅程。它不是那种一气呵成的叙事小说,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章,由多个声部、多重奏和独奏片段组成,但整体上又保持着惊人的和谐性。作者们似乎都对“致敬”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有的篇章充满了激昂澎湃的赞美之词,笔力遒劲,如同铜管乐器在乐团高潮部分的爆发力;而另一些文字则细腻得像大提琴的低语,娓娓道来那些关于创作背后的寂寞、挣扎与灵感的瞬间。我特别喜欢那些侧重于技艺探讨的文章,它们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一些音乐理论上的精妙之处,即便是一个非专业的听众,也能从中窥见作曲家们如何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象的音符结构。这种知识的传递方式非常高明,它没有故作深奥,而是用一种近乎回忆录的口吻,将那些学术性的内容包裹在温暖的人文关怀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