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指挥基础教程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胡立谭 |
| 出版社: |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10960984 |
| 出版年份: | 2005年4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312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35元 |
| 实际重量: | 581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指挥基础教程》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前言
第一章关于指挥的常识
一、指挥法的概念
二、指挥的任务
三、做一名指挥的基本条件
第二章指挥图式及基本姿势
一、指挥图式
二、基本姿势
三、击拍动作的基本要领
四、击拍动作的练习方法
第三章指挥图式剖析
一、指挥动作轨迹的构成及其作用
二、关于加速与减速
第四章指挥的基本技巧
一、预备动作
二、预备拍
三、收拍
四、并拍
五、分拍
六、强、弱与渐强、渐弱的指挥方法
七、渐慢与渐快的指挥方法
八、指挥棒的表现力
第五章击拍的特殊技巧
一、预示
二、主动拍与被动拍
三、死拍子
四、划拍子
五、先入法
六、附点节奏的指挥技巧
七、三连音的指挥方法
八、两段敲击法
九、双手的配合
十、指挥动作的设计
第六章 多声部音乐的指挥法
一、人体其他部位的功用
二、指挥拍点高度
三、示意各声部先后进入的指挥方法
四、示意各声部相继收束的指挥技巧
五、复调音乐的指挥原则
第七章不同音乐情绪的指挥动作语言
一、表达节奏活力强的旋律的指挥手势
二、表达安静、平稳的音乐的指挥要领
三、表达流畅性旋律的指挥手势
四、表达抒情性旋律的指挥要领
五、表达宽厚、沉重的旋律的指挥动作
六、表达配器浓淡、乐器音色的指挥手势特点
七、表达其他音乐情绪的指挥动作
第八章乐队训练的一般知识
一、整齐
二、音准
三、平衡
四、融合
五、统一
第九章合唱队的训练
一、合唱状态
二、呼吸训练
三、发声训练
四、共鸣训练
五、字音的训练
第十章合唱曲的改编处理
一、变换音色演唱
二、加写二声部成为二部合唱
三、改编为四部合唱
四、领、合唱
五、轮唱
六、和弦衬托
七、加写复调
八、转调及换调
九、加写前奏、引子
附录一指挥法发展简介
一、早期意义上指挥棒的运用
二、键盘乐器指挥
三、用小提琴弓子的指挥法
四、指挥棒的再度使用
五、现代指挥艺术的开创者
六、无指挥乐团
附录二著名指挥家简介
一、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
二、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
三、赫伯特?冯?卡拉扬
附录三课堂教学实践合唱曲
(简谱)
1.半个月亮爬上来(无伴奏合唱)
2.长江之歌
3.大海啊,故乡
4.东方之珠
5.飞来的花瓣
6.过雪山草地
7.黄水谣
8.茉莉花(童声合唱)
9.七律?长征
10.四渡赤水出奇兵
11.十送红军(无伴奏合唱)
12.乌苏里船歌
13.小河淌水(无伴奏合唱)
14.红河谷
15.红莓花儿开(女声合唱)
16.缆 车
17.天 鹅
18.雪绒花
(五线谱)
19.阿拉木汗
20.保卫黄河
21.阳关三叠
22.渔光曲(女声合唱)
23.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24.沁园春?雪
25.在银色的月光下(无伴奏合唱)
26.走进新时代
27.祖国颂
28.祖国,慈祥的母亲
28.祝酒歌
30.乘着歌声的翅膀(女声合唱)
31.一片丹心(女声合唱)
32.蓝色多瑙河
33.老人河(男声合唱)
34.猎人合唱(男声合唱)
35.梦幻曲(无伴奏女声合唱)
主要参考书目
《指挥基础教程》共分十章,内容包括:指挥的常识、指挥图式及基本姿势、指挥图式剖析、指挥的基本技巧、击拍的特殊技巧、多声部音乐的指挥法、不同音乐情绪的指挥动作语言、乐队训练的一般知识、合唱队的训练、合唱曲的改编处理等。
《指挥基础教程》不仅适用于音乐教育专业,也适用于专业音乐院校器乐专业学生,并可作为普通高校公共选修课程教材使用。
老实说,这本书的文字密度相当高,初读时需要极大的耐心去消化吸收。它没有采取那种迎合初学者的“碎片化”教学方式,而是步步为营,层层递进。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肢体语言的精确性”那一章的论述。它不仅仅停留在“左手管力度,右手管速度”这种基础口诀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微小的关节变化来传达出情感的微妙起伏,比如颤音时手臂的悬停与回弹,或者渐强时手指张开的角度与空气的“阻尼感”。这就像是学习一门高级外语,每一个手势都对应着一个特定的语法结构和情感词汇。我尝试着对着镜子练习书中所描述的几种基础性引导动作,发现自己过去那种“用力过猛”的习惯确实阻碍了音乐线条的流畅性。这本书强迫你去思考每一个动作背后的音乐逻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模仿,对于提升个人的表达精准度,帮助实在太大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选择也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印刷清晰,图例的线条流畅且易于辨认。我发现它在处理“预备动作”和“收束处理”这两个看似细枝末节的部分时,投入了极大的篇幅进行精细化拆解。这对于提升排练效率至关重要。以前我总觉得排练时间不够用,很多时候是因为乐团成员对下一步的指示模棱两可。这本书通过对不同情绪下的“目光交流”和“呼吸引导”的细致图示,提供了一套统一的、高效的“指挥语汇”。这套语汇构建了一个指挥家与演奏家之间心领神会的桥梁,极大地减少了口头沟通的需要,让排练过程更加专注和纯粹。对于任何渴望从“会指挥”迈向“能有效引导”的音乐工作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宝典。
评分作为一本学术性的著作,它的严谨性令人信服,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似乎始终没有忘记指挥的“艺术”本质。在讲解技术要领的同时,穿插着许多对音乐史和指挥大师实践的案例分析。例如,书中对某位特定指挥家在处理某个特定段落时,选择性地强调某一两个声部,以突显其戏剧性张力的详细描述,非常有说服力。这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枯燥的技术手册研读,而更像是一场与历史巨匠的隔空对话。它教导我们,技术是基础,但真正的指挥魅力来源于对作品精神的深刻洞察和富有创意的诠释。它提醒我们,每一个技术动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音乐的情感表达,而不是为了炫耀技巧本身,这一点把握得非常到位,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实操性,体现在它对于不同乐团编制和声部平衡的洞察上。我之前总觉得,指挥就是站在高台上,把所有人都拉到一个音量上。但读完关于“室内乐与大型交响乐的控制差异”这一节后,我才明白其中的复杂性。作者详尽地分析了木管组的穿透力与铜管组的覆盖力之间的微妙平衡点,以及弦乐群中不同声部(第一小提琴、中提琴等)的音色占比如何影响整体的和声厚度。书中给出的关于“虚拟声场构建”的练习方法非常具有启发性,它引导读者在没有实际乐团的情况下,通过对分谱的默读和想象,预先在脑海中完成音响的定位和调整。这是一种对听觉记忆和空间感的极限训练,让指挥的思考过程变得更加立体和全面,远非一本简单的指挥法教材所能比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沉稳又不失力量感的色调,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严肃的学习氛围中。我本来对“指挥”这个领域还停留在非常模糊的印象阶段,觉得无非就是挥舞一下手臂,控制一下节奏。但翻开这本书的扉页,看到那精细的排版和严谨的目录结构,我就知道这绝非泛泛之谈。它不是那种随便翻翻就能了解皮毛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扇通往专业殿堂的坚实大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绪论部分对于指挥艺术的哲学思考,将音乐的听觉体验与视觉表达之间的张力探讨得淋漓尽致。那种对音乐理解深度的要求,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设。比如,书中对不同时期作曲家创作意图的细致剖析,简直像是给每一部作品都做了一次深度“体检”,让人在拿起指挥棒之前,就能在脑海中构筑起一座完整的音乐场景。这种由内而外的构建能力,正是优秀指挥家所必备的素质,而这本书,无疑是帮助我们打下这种基础的最佳向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