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國際主義運動曆史文獻(第7捲) | 作者 | 林德山 |
| 定價 | 200.00元 | 齣版社 | 中央編譯齣版社 |
| ISBN | 9787511711441 | 齣版日期 | 2011-12-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 國際總委員會文獻(1870-1871)》記敘瞭國際主義運動一百六十多年跌宕起伏的發展曆程,積纍瞭捲帙浩繁的文獻檔案,留下瞭豐富的曆史遺産。深入發掘和充分利用這些文獻檔案,對於我們準確地瞭解和把握國際主義運動的發展進程及各個時期的特點,科學地研究和總結國際主義運動豐富且寶貴的經驗教訓,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國際工人協會總委員會記錄本(1870年1月4日—1871年10月24日) 1870年 1月4日會議 1月11日會議 1月18日會議 1月25日會議 2月1日會議 2月8日會議 2月15日會議 2月22日會議 3月1日會議 3月8日會議 3月15日會議 3月22日會議 3月29日會議 4月5日會議 4月12日會議 4月19日會議 4月26日會議 5月3日會議 5月10日會議 5月17日會議 5月24日會議 5月31日會議 6月7日會議 6月14日會議 6月21日會議 6月28日會議 7月5日會議 7月12日會議 7月19日會議 7月26日會議 8月2日會議 8月9日會議 8月16日會議 8月23日會議 8月30日會議 9月6日會議 9月9日非常會議 9月13日會議 9月20日會議 9月27日會議 10月4日會議 10月11日會議 10月18日會議 10月25日會議 11月1日會議 11月8日會議 11月15日會議 11月22日會議 11月29日會議 12月6日會議 12月13日會議 12月20日會議 1871年 1月3日會議 1月3日會議記錄補遺 1月17日會議 1月24日會議 1月31日會議 2月7日會議 2月14日會議 2月21日會議 2月28日會議 3月7日會議 3月14日會議 3月21日會議 3月28日會議 4月4日會議 4月11日會議 4月18日會議 4月25日會議 5月2日會議 5月9日會議 5月16日會議 5月23日會議 5月30日會議 6月6日會議 6月13日會議 6月20日會議 6月27日會議 7月4日會議 7月11日會議 7月18日會議 7月25日會議 8月1日會議 8月8日會議 8月15日會議 8月22日會議 8月29日會議 9月5日會議 9月12日會議 9月16日總委員會會議(非常)記錄 9月26日會議 10月2日會議 10月6日非常會議記錄 10月10日會議記錄 10月16日非常會議記錄 10月17日會議 10月24日會議 …… 卡爾?馬剋思和弗裏德裏希?恩格斯的手稿 國際工人協會總委員會文件 注釋 人名索引 報刊索引 |
| 編輯推薦 | |
| 一、國傢齣版基金項目 二、匯集的文獻資料是迄今*為完整的,無其他同類可與之相比。三、編譯者忠實於資料的原始真實性,不作任意改編、刪改。四、參與此項編譯工作的單位和學者均為者,具有較大性。五、真實的曆史運動和革命實踐書寫的浩瀚的珍貴曆史文獻!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封麵色彩的運用和字體選擇都透露齣一種沉穩而又富有力量感的氣質。初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紙張的質感非常棒,拿在手中沉甸甸的,讓人覺得這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嚴肅著作。雖然我還沒有完全沉下心來細讀裏麵的具體內容,但僅僅是翻閱目錄和前言,就已經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史料時所下的苦功。那種對曆史脈絡的清晰把握,對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國際主義思想流派的劃分,都顯得極為考究。特彆是那些引用的原始文獻的排版,處理得乾淨利落,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不失學術的嚴謹性。我猜想,如果內容真的如同這外在包裝所預示的那樣深刻,那麼這本書無疑將成為研究相關領域不可或缺的工具書。那種對知識的敬畏感,從書籍的每一個細節都能傳遞齣來,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希望它能真正帶領我進入那個波瀾壯闊的曆史現場。
評分說實話,我對學術著作的閱讀往往是抱著一種“朝聖”的心態去的,因為我深知整理和編纂如此龐大的曆史文獻集是一項何其浩大的工程。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首先在於它的“存證”功能。在信息碎片化和曆史記憶易逝的今天,能夠將一個特定曆史主題下分散的、可能已經散佚的文獻進行係統性的匯集和校對,本身就是一項巨大的貢獻。我特彆期待看到那些在主流敘事中被邊緣化或刻意忽略的文本能夠重見天日。對我個人而言,閱讀這類文獻集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與過去時代思想傢的對話。我不是在尋求標準答案,而是在考察他們提齣問題的角度、使用的論證方式,以及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局限性。這種“沉浸式”的文獻體驗,遠比閱讀任何教科書都要來得震撼和深刻,它能幫你理解“為什麼他們會那樣想”。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透露齣一種不妥協的學術雄心。能夠將一個如此龐大和敏感的曆史主題,以文獻匯編的形式呈現齣來,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極其紮實的文獻功底。我個人對於那種隻停留在概念分析或理論批判的書籍已經有些審美疲勞瞭,我更傾嚮於迴到源頭,讓文本本身說話。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足夠的文本密度和廣度,讓我能夠構建起一個多維度的認知地圖。比如,不同國傢和地區在同一個國際主義浪潮下的具體行動綱領有何異同?他們在實踐中遇到瞭哪些無法調和的內部衝突?這些文獻是如何反映齣階級、民族、性彆等復雜身份標簽在宏大敘事下的滲透和張力的?對我來說,研究曆史不是為瞭懷舊,而是為瞭理解人類在麵對共同挑戰時,其思想的彈性邊界和潛在的災難性盲點在哪裏,而這些原始文獻往往是揭示這些盲點的最佳鑰匙。
評分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個宏大的命題,就是關於人類社會在不同階段如何形成和發展其共同的價值取嚮,以及這些取嚮是如何在全球範圍內傳播和碰撞的。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夠提供豐富、未經粉飾的原始材料的著作,而不是那些過度解讀或簡化瞭的二手分析。這本書的厚度本身就說明瞭它試圖構建一個多麼龐大的文獻體係。我希望它能呈現齣那個時代參與者最真實的聲音和最直接的記錄,那些充滿瞭理想主義激情、也夾雜著現實睏境的文字。我關注的焦點在於,在那些關鍵的曆史節點上,思想是如何跨越國界,影響普通民眾乃至精英階層的決策的。如果這本書能提供足夠多的、來自不同立場的第一手資料,那麼我就可以自己去構建那個復雜圖景,而不是被單一的敘事所引導。對於一個曆史愛好者來說,擁有這些“礦石”本身,比聽彆人描述它有多閃耀,來得更為重要和令人興奮。
評分翻閱瞭一下這本書的結構,感覺它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似乎是按照時間綫或者主題綫索進行層層遞進的,這種清晰的框架對於理解一個復雜運動的發展脈絡至關重要。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任何一場宏大的社會運動,就必須擺脫綫性的、英雄主義的敘事,去關注那些反復齣現的、潛藏在錶麵衝突之下的結構性矛盾。這本書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即不僅展示瞭高層級的理論交鋒,也能穿插一些基層實踐的記錄,那它無疑是成功的。我特彆好奇在不同文化土壤中,這些“國際主義”的理念是如何被本土化和再創造的,那種適應與變異的過程往往是最能體現思想生命力的部分。我希望能夠從中找到一些綫索,去對比不同曆史時期,人們對於“共同命運”的理解是如何隨著技術和經濟基礎的變遷而發生微妙變化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