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二戰經典戰役全記錄:偷襲珍珠港
定價:49.80元
作者:利奧波德·羅森伯格,馬俊傑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806008973
字數:
頁碼:261
版次:3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1941年12月7日,一個讓美國人刻骨銘心的日子。山本五十六精心策劃瞭一次震驚世界的行動,強大的美國太平洋艦隊頃刻間遭遇滅頂之災。山本五十六為何選擇珍珠港作為攻擊目標?美軍在珍珠港為何不設防?日本雖贏得瞭這場,但輸掉瞭整場戰爭。更多內幕,更多細節,盡在《二戰經典戰役全記錄:偷襲珍珠港》中。
目錄
章 騎虎難下
No.1 羅斯福的決定
No.2 “南進”與“北進”
No.3 死神上颱
第2章 計劃齣籠
No.1 曆史的重演
No.2 戰爭賭徒
No.3 源田中佐的貢獻
No.4 力排眾議
第3章 鹿島備戰
No.1 磨刀霍霍
No.2 大型圖演
No.3 山本的決定
第4章 諜影重得
No.1 “襟裳號”油輪
No.2 花花公子森村正
No.3 “魔術”破譯紫碼
No.4 後的訪客
第5章 另一條戰綫
No.1 在另一條戰綫上
No.2 僞裝與欺
No.3 “龍田丸”的後使命
第6章 利劍齣鞘
No.1 X日確定
No.2 單冠灣集結
No.3 美國的判斷
No.4 攀登新高山
第7章 猛虎來襲
No.1 一封遲到的電報
No.2 航嚮夏威夷
No.3 緻命的邂逅
第8章 大禍臨頭
No.1 虎、虎、虎
No.2 攻擊波
No.3 英雄贊歌
No.4 第二攻擊波
第9章 錯誤的抉擇
No.1 攻擊還是返航
No.2 日軍的敗筆
0章 雄獅怒吼
No.1 羞愧的通知
No.2 勿忘珍珠港
No.3 以牙還牙
作者介紹
文摘
豐田外相也隨聲附和,錶示贊同。
東條把臉轉嚮豐田,用譏諷的口吻問:“外相先生,閣下對談判有信心嗎?從閣下發錶過的高論看來,鄙人覺得閣下不能令陸軍參謀本部信服。我倒想聽聽閣下是否有什麼信心。”“權衡兩者,”近衛代外相作答,“我們選擇談判。”東條氣勢洶洶,咄咄逼人:“那不過是你的一廂情願罷瞭……你說服不瞭陸軍參謀本部。”東條寸步不讓,激烈反對首相的意見。他說,哪怕隻是為瞭維持軍隊的士氣,也需要一場戰爭。東條的話很像20世紀初日本進攻俄國之前有人說過的一句話:“隻要戰爭打響瞭,槍聲就會把國民團結起來。”東條把目光轉嚮海相及川,譏諷地說:“我想聽聽海相的意見,海相不會還是堅持懦夫的觀點。認為隻有和談一條道路吧?”眾人的目光立刻都集中到瞭及川身上。現在是海相錶示態度的時候瞭,及川海相卻低頭不語。會場的氣氛一下綳緊瞭起來,變得一片寂靜。豐田剛發完言,如釋重負地低頭喝瞭口茶。發齣瞭一聲響亮的啜茶聲,在一片死寂的會場顯得格外刺耳。他愣瞭一下,立刻羞赧地低下頭,口中喃喃地道歉。
“海相,請錶明態度吧!”東條忍耐不住大喝一聲,騰地一下坐直瞭身體,重重地撞在身前的桌子上,把杯子撞得叮當作響,其他人趕忙藉著扶杯子來掩飾心裏的不安。
及川不滿地瞪瞭東條一眼,其實海軍骨子裏的想法是,不敢打沒有勝利把握的仗,認為和美國和談很必要,認為對美國做齣讓步,從中國撤軍是應該的,但又礙於麵子,不敢明說,所以一直吞吞吐吐,一味搪塞。眼看無法再搪塞下去,他慢吞吞地說:“一切應由首相決定”,從而迴避瞭決定和還是戰的責任。
他的話音一落,就給東條英機鑽瞭空子:“陸軍沒有改變9月6日禦前會議決議的意誌。到統帥部希望的日期為止,如果外交交涉仍然沒有希望的話,就應該開戰瞭。”他停瞭停,瞪著海相,咄咄逼人地說:“海相剛纔說戰爭與否應該由首相決定,我不那麼認為,應該由和統帥部共同做齣決定。我覺得外交交涉已經沒有任何希望瞭。”近衛當即說:“戰爭能夠勝利的自信心我是沒有的,目前,一切要依靠外交解決。如果說打仗,那就讓有自信的人去辦吧。”除瞭東條,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地看著首相,首相的意思很清楚,他無力壓製住東條這樣的好戰分子,在這決定日本命運的重要時刻,他準備撂下擔子撒手不乾瞭。東條立刻露齣一副誌得意滿的神情,傲視與會眾人。
豐田外相瞪大雙眼,雙手撐著麵前的桌子,張著嘴想要說什麼,卻又頹然坐下。
10月14日,又召開瞭一次五相會議。在會議上,外相和陸相意見對立,東條在會上要求內閣首相辭職。10月16日16時,近衛打電話給內務大臣木戶說,他已經收齊瞭內閣成員辭職信。17時,裕仁天皇召見近衛,接受瞭他的辭呈。這樣,近衛內閣垮颱,以大日本帝國的命運為賭注的後抉擇,就交給瞭下一屆的東條內閣。
在東條進宮見駕謝恩時,天皇命令他“遵守憲法條規……陸海軍要進一步密切閤作”。這其中的含義就是開戰的閤作,天皇顯然是支持東條內閣嚮英美開戰的。
東條不是當者或的材料。他既沒有丘吉爾的雄纔偉略,沒有羅斯福的政治敏銳,也沒有希特勒的邪惡天纔,沒有墨索裏尼的外嚮型魯莽,更沒有斯大林的農民式精明,但他像大部分日本人一樣,是經過嚴格訓練的真正的工作狂,頭腦敏銳卻十分狹隘,為人凶狠卻做事極為專注。可以說,東條是日本軍部實行統治的理想工具。日本官方的《日本時報和廣告》在歡呼東條上颱時也瘋狂地咆哮說:“日本是自身命運的主人,有為瞭自己國傢安全而自由行事的權利。如果為此目的必須和美國打仗的話,它有這種力量、目的和計劃。”東條內閣的成立錶明,日本對美戰爭隻是一個時機選擇的問題瞭。
美國聽到這個消息,知道日本已經推齣瞭擔負戰爭使命的內閣,用赫爾國務卿的話來說就是:“日本已經轉動瞭戰爭的車輪。”10月17日,東條上颱,此時,日本已經坐在桶上。以後進行的外交談判,隻是玩弄外交手腕,虛晃一槍,為準備好作戰部署拖延時間而已。
東條一上颱,就急於開戰。10月23日開始,日本當局連續召開瞭9天的與大本營聯絡會議,圍繞何時對美開戰及談判期限問題進行瞭激烈的討論。直到11月2日淩晨,纔後取得一緻。
11月5日,日方眼看談判成功無望,便在日本的禦前會議上再次通過瞭《帝國國策施行要領》,決心對美、英、荷開戰,並指令:“發動武裝進攻的時間定於12月初,陸海軍應完成作戰準備。”東條英機在此次會議上錶明瞭態魔“盡管對兩年後戰局的估計不明,但也要下決心開戰。”會上還決定瞭日本同美國談判的後方案——甲、乙兩案。《甲案》舊調重提,宣稱可以答應美國關於對華貿易無差彆原則的要求;日本可以從印度和中國撤軍;同時日本錶示參戰與否由日本自行決定,但沒有承諾不攻擊美國。
而《乙案》則閉口不談從中國撤軍等問題,僅以日本從法屬印度南部撤軍為幌子,要求美國逼迫投降、美國不得乾涉日中和談,日美恢復資産凍結以前的貿易關係、對日本供應石油、協助日本取得荷印資源。這種種要求,無疑就是要由日本來獨吞中國、稱霸西太平洋。因而,美國對甲、乙兩個方案都沒有答復,而是嚮日本遞交瞭《美日協定基本綱要》草案,即《赫爾備忘錄》,要求日美兩國保證雙方恪守美國過去所主張的原則;提議締結中、美、英、日、荷各國多邊互不侵犯條約;要求日本從中國和法屬印度撤齣一切陸海空軍和警察力量;要求日本廢棄三國同盟條約。
美國把《赫爾備忘錄》視為對日本的後通牒,而它的內容又是日本根本不願意接受的,解決衝突的方式後隻剩下戰爭一途。美國堅持不先開槍的原則,因而,日本便決定首先開戰。通往戰爭的軌道已經鋪設好瞭。
戰爭的列車開齣去瞭。而且一去不能迴頭。
……
序言
這本書簡直是曆史愛好者的一場盛宴!作者的敘事功力非凡,將那些塵封已久的細節娓娓道來,仿佛親眼目睹瞭硝煙彌漫的戰場。我尤其欣賞他對戰略部署的剖析,那種層層遞進的邏輯推演,讓人不得不佩服指揮官們的深謀遠慮,即便結果不如人意,過程中的博弈也足夠引人入勝。書中對於不同兵種之間的協同作戰描寫得尤為細緻,從空中俯瞰的轟炸機編隊,到地麵部隊的艱難推進,那種緊張感和壓迫感撲麵而來。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戰爭的復雜性和殘酷性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日期和數字,而是活生生的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抉擇。那種宏大敘事背景下,對個體命運的關注,使得整本書的厚重感油然而生。這種敘事手法,成功地將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深深地吸引住瞭,讓人手不釋捲,甚至想要立刻去查閱更多相關的曆史資料,探究那些被文字稍帶而過的細節。
評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必然性”與“偶然性”之間關係的深刻探討。作者並未簡單地將事件歸咎於某一方的完全錯誤或成功,而是非常審慎地分析瞭當時錯綜復雜的國際局勢、技術革新帶來的顛覆性影響,以及在信息不對稱狀態下指揮層所麵臨的巨大信息壓力。它引導讀者去思考,曆史事件的發生,究竟是曆史規律的必然體現,還是無數微小、難以預料的偶然因素疊加的結果。這種冷靜的、去道德化的分析視角,使得全書的立意得到瞭提升,超越瞭一般的戰史記錄,上升到瞭對人類決策機製和戰爭本質的反思層麵。它提供瞭一個思考的框架,而非簡單的結論,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依然能在腦海中進行長久的思辨,極具啓發意義。
評分此書在結構安排上展現齣極高的成熟度,起承轉閤自然流暢,節奏的把控堪稱一絕。它不是簡單的時間綫羅列,而是圍繞著幾個核心衝突點進行深入挖掘和展開。前期對背景鋪墊的細緻入微,為後半段高潮的爆發做瞭堅實的鋪墊,使得後來的每一次交鋒都顯得水到渠成,卻又充滿瞭張力。作者似乎深諳“慢工齣細活”的道理,對每一個關鍵節點都進行瞭反復的打磨和推敲,使得敘述的連貫性極強,幾乎沒有讓人感到突兀或跳躍的地方。讀起來就像在觀看一部製作精良的紀錄片,鏡頭語言轉換得當,情緒的引入和釋放都拿捏得恰到好處,讓讀者始終保持高度的專注和期待,這種行雲流水的閱讀體驗,實屬難得。
評分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在挖掘史料方麵下瞭大功夫,不僅僅局限於官方記錄,還穿插瞭許多來自一綫士兵、後方民眾甚至是外交人員的私人信件和日記片段。這種多視角的敘事,極大地豐富瞭內容的層次感和人情味。我們看到的不再是冰冷的軍事報告,而是身處其中的個體的恐懼、勇氣、迷茫和堅持。特彆是那些關於戰前各種情報的誤判和錯失良機的描述,讀來令人扼腕嘆息,充滿瞭“如果當初”的無力感。這種對“人”的關注,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戰役記錄變得異常生動感人。它讓人思考,在宏大的曆史進程中,個體的判斷和選擇是如何影響最終走嚮的,也讓我們得以窺見曆史轉摺點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細膩情感波動。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配圖處理得相當到位,為閱讀體驗增色不少。那種老照片的質感,泛黃的邊緣和模糊的顆粒感,無形中增強瞭曆史的真實感和滄桑感。每一個章節的地圖繪製都精準且詳盡,標注清晰的進攻路綫和防禦工事,極大地幫助瞭讀者理解戰場的地理環境和戰術意圖。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對照著地圖,在腦海中復盤整個戰局的演變,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很多同類書籍所欠缺的。更難得的是,作者在描述復雜戰況時,並沒有陷入過於晦澀的軍事術語泥潭,而是巧妙地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解釋,使得即便是對軍事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思路。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從文字到視覺的全麵覆蓋,構建瞭一個立體、鮮活的戰爭場景,讓我對那段曆史的記憶點更加深刻和牢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