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第二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论文集 | 作者 | 王杰,(英)斯宾塞(Robert Spencer) |
| 定价 | 72.00元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716217 | 出版日期 | 2013-04-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558Kg |
| 内容简介 | |
2012年已经过去。这一年中人们经历了关于“世界末日”的恐惧,也体验了太阳照样升起,空气依旧清新的复杂感受。对于英国而言,成功地举办了第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伦敦第三次举办奥运会。伦敦奥运会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和英国的文化差异,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人道主义。2012年4月10日我与朱立元教授、陈飞龙教授、胡亚敏教授、孙文宪教授、朱国华教授等一行15人动身赴曼彻斯特大学出席论坛的第二届年会。在伦敦转火车时,在KingCrossStation车站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设计学院的李亦中教授会面。李亦中教授带着两名学生到伦敦来拍《伦敦奥运会倒计时100天》的短片。李亦中教授告诉我,他很吃惊地发现,伦敦完全没有我们2008年奥运会前的激情四射,整个城市没有宣传奥运,甚至还有一些市民在发起“抵制奥运”。他们要找上一届伦敦奥运会的旧址,居然很难找到,因为许多人都不知道这样一个地方。看来中英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异还真的很大。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我想也会影响到对许多事物的看法,包括对本届论坛的主题“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不同看法,这也是我们这一届论坛的参与者们所共同期待的。 |
| 作者简介 | |
| 王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
| 目录 | |
| 王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当我合上这本书,久久不能平静的,是其中那些关于“审美范畴”的探讨。我原以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无非就是对艺术的阶级属性进行分析,但这里的视角显然更为精妙和细腻。有几篇文章深入剖析了“崇高感”和“优美感”在后现代解构浪潮中的地位,试图为一种超越主客二元对立的审美体验寻找新的理论支点。特别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如何与西方浪漫主义美学进行对话的那几篇,文笔流畅,引证博洽,将东西方文化精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人耳目一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宏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细化到了个体对美和自由的直观感受层面,使得理论不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鲜活的生命体验。这对于从事艺术教育或文化批评的朋友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提供了一个既坚实又富有想象力的分析框架。
评分这本厚重的文集,甫一翻开,便被那种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思想碰撞感所吸引。它仿佛是架设在东方哲学传统与西方现代性批判之间的一座桥梁,探讨的议题之宏大,令人心生敬畏。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异化劳动”概念在当代消费主义语境下如何被重新诠释的那些文章,那些论述不满足于对经典文本的复述,而是大胆地将其与最新的社会现象,比如算法控制下的工作模式等联系起来,展现出一种锐意进取的理论勇气。作者们似乎都在努力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技术飞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人类的解放(或者说,人性的充分实现)究竟指向何方?阅读这些论述,就像是跟一群顶尖的学者进行了一场关于人类终极价值的深度对话,虽然有些论证过程略显晦涩,需要反复推敲,但其最终指向的思想光芒,足以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绝对是一本能让你思维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工具书”。
评分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充满学术雄心的著作,它试图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实基础上,重建起对人类精神福祉的严肃关怀。它并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精密的、多维度的提问方式。我发现自己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现象,去检验这些理论工具的有效性。例如,对于“人的自由发展”这一模糊概念,书中不同作者从劳动、艺术、伦理等多个维度给出了细致的拆解和重构,使得这一经典命题在当下焕发出了新的意义。虽然个别章节的术语密度较大,初次接触可能需要一些耐心,但其所承载的深厚思想底蕴和跨文化对话的努力,绝对值得任何对哲学、美学和当代社会批判有深度兴趣的读者投入时间去研读。这本书不仅是思想的交流,更是一次精神的探险。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中英双边论坛”这个背景略感担忧,怕内容会陷入形式主义的客套或过于侧重某一特定立场的宣传。然而,实际阅读体验远超预期。不同国家学者的观点碰撞,带来的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思想上的“火花”。尤其是在讨论“自由意志”与“历史必然性”的张力时,英方学者的视角往往更强调个体能动性的边界,而中方学者则更倾向于在宏大历史进程中寻找个体价值的实现路径。这种差异化的解读,使得整部文集充满了张力与活力。我最欣赏的是那种不回避争议、直面理论分歧的学术态度。那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面对全球化资本逻辑时如何保持批判锋芒的论述,清晰地展现了理论生命力的顽强。它不像许多学术文集那样各自为政,而是构成了一个不断自我修正、螺旋上升的讨论场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值得一提,虽然内容严肃,但排版上却给人一种克制而典雅的美感。这或许也暗示了其内在精神——在对社会结构进行最彻底的解剖之后,依然对人类心智的美好抱有希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审美教育的政治意义”的探讨。它跳出了传统上将艺术视为附庸或工具的窠臼,提出了一种激进的主张:真正的审美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反抗,是对僵化、功利化世界的温柔而坚定的颠覆。这种观点,对于身处高压竞争环境下的现代人来说,无异于一剂清醒剂。它提醒我们,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对美好、对和谐的追求,才是驱动我们成为完整“人”的原动力。阅读这些文字,仿佛重新燃起了对纯粹思考的热情,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对“美”的疏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