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民国时期的科学计划与计划科学
定价:69.00元
作者:付邦红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46698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分析和探讨了中央研究院从建立到其主要机构并入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之前20年发展历史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作者认真考察了中央研究院的体制渊源和模式选择,对中研院的评议会、院士制度等重要体制都做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作者重点从“计划科学”的角度,对中研院的机构和学术发展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出一些饶有意味的现象。作者在搜罗翔实史料的基础上,以包括“计划科学”乃至计划经济等东西方科技、社会发展背景为参照,通过层层剖析而提出自己的看法,细心的读者都会从作者提供的史料和阐述的论点中获得新的启示和认识。
《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全三册)(附精美书签 植物旅行示意图)一套属于你的**。
《征程 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中英对照)英国自然杂志倾力推荐图书,带你探索中国的“侏罗纪公园”!
《硅谷启示录》惊世狂潮 怦然心动(全2册)
《爆笑科学漫画》物理探秘 化学妙想 环保超人(中英文双语版)(漫画家——缪印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阿诺 彭齐亚斯,鼎力推介)
本书分析和探讨了中央研究院从建立到其主要机构并入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之前20年发展历史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作者认真考察了中央研究院的体制渊源和模式选择,对中研院的评议会、院士制度等重要体制都做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作者重点从“计划科学”的角度,对中研院的机构和学术发展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出一些饶有意味的现象。作者在搜罗翔实史料的基础上,以包括“计划科学”乃至计划经济等东西方科技、社会发展背景为参照,通过层层剖析而提出自己的看法,细心的读者都会从作者提供的史料和阐述的论点中获得新的启示和认识。
更多好书详见奇趣科学馆
href='#' target='_blank'>目录
作者介绍
付邦红,女,硕士,讲师。
1972年生于合肥,1996年7月毕业于安徽大学历史系,获史学学士学位。1996年7月-1999年8月在铜陵化学工业集团工作。1999年9月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从事中西科技交流史和物理学史研究。2002年4月-10月,受德国国家学术交流中心资助,在德国Erlangen-Nuremberg大学汉学系进行合作研究,同年10月获理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褪色的纸张纹理,淡淡的泛黄,配上那个时代特有的字体,仿佛一下子就将人拉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民国岁月。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散发出的那种知识分子的气息所吸引,想象着在那个战乱频仍、百废待兴的年代,人们是怀揣着怎样的信念和憧憬,去构思和实践那些关乎国家命运的科学蓝图。书中提及的那些耳熟能详的科学家名字,如竺可桢、蔡元培、李四光等,他们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智慧与奋斗。我尤其好奇,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那些宏伟的科学设想一步步变为现实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面对困境时,依然选择仰望星空、探索未知的勇气。作者在描述这些计划时,我想一定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去考证史料,去还原那个时代真实的学术氛围和政治背景。我想,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现代科学的根基是如何奠定的,以及前辈们为之付出的巨大努力。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它似乎不只是在讲述一个个孤立的科学发现,更是在梳理和呈现民国时期科学家们如何在一个体系化的框架内,有组织、有目的地去推动科学进步。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科学计划”的?是政府主导的大型工程,还是学术界自发的科研组织?书中对“计划科学”的论述,是否意味着当时已经形成了对科学发展进行前瞻性、系统性规划的理念和实践?这对于理解中国现代科学体系的形成,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期待书中能够具体分析一些代表性的科学计划,比如关于矿产资源的勘探、农业技术的改良、基础科学研究的设立等,以及这些计划是如何与国家当时的战略目标相结合的。同时,我也想了解,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些科学计划的执行是否顺畅?又面临着哪些来自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挑战?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是在试图揭示民国时期科学发展背后的一条隐性的脉络,一条关于理性规划与科学实践的探索之路。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民国时期的科学计划与计划科学”,光是听着就让人联想到那个时代知识精英们为国家未来绘制的宏伟蓝图。我猜想,书中会深入探讨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是如何有意识地去规划和发展科学技术的,以及这些科学计划是如何受到当时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尤其好奇书中对“计划科学”这个概念的解读,这是否意味着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了系统性、战略性的科学发展规划?如果是这样,那将是对民国时期科学发展认识的一次重要突破。我想,书中会详细介绍具体的科学项目,比如在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工业技术、医疗卫生等领域,当年有哪些重要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被确立和推动。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展现出这些科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的曲折与艰辛,以及科学家们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史学研究,更是一种对民族复兴道路上,科学力量如何发挥作用的深刻反思。
评分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翻阅一本厚重的历史相册,每一页都记录着民国时期科学探索的激动人心又充满挑战的篇章。我会被那些闪烁着智慧火花的科学项目所吸引,想象着当年的学者们是如何在经费不足、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凭借着过人的才智和坚定的信念,一步步攻克科学难题,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添砖加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并非是孤立的存在,它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甚至国际形势都紧密相连。我很好奇,当年的科学家们在制定和执行这些计划时,是如何平衡科学的理想与现实的制约的?是如何在动荡的时局中,为科学的发展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的?书中可能还会涉及到一些关于科学引进、科学教育、以及科学与传统文化如何碰撞融合的讨论,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个时代科学家的群像,他们的学术思想、人生经历,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强烈的民族担当。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民国时期的科学计划与计划科学”,仿佛一个时空胶囊,将我带回那个既充满动荡又孕育着希望的时代。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那些在烽火连天中依然执着于科学探索的学者们,他们是如何构思、制定,并努力实现一项项关乎国家前途的科学计划。我尤其对“计划科学”这个词感到好奇,这是否意味着那个时代已经开始认识到科学发展并非是漫无目的的,而是需要有预见性、有组织、有策略地去推进?书中想必会深入剖析那些具体的科学计划,可能涉及到了工业、农业、教育、国防等多个领域,描绘出那个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的蓝图。我更想知道的是,这些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是否经历过曲折和反复?科学家们又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科学理想的?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关于科学史的陈述,更是一种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致敬,是对他们为国家现代化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的深刻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